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流行概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肠杆菌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主要病原血清型,可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极易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种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高.1982年被发现以来,大肠杆菌O157:H7已在世界多个国家引起过爆发流行,呈现了流行的世界性,中国也于上世纪90年代末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爆发,死亡率极高,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综述试图通过对大肠杆菌O157:H7在世界范围流行状况的描述,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识,为相关疫苗的研发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发食物中毒的主要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重要威胁,也逐渐发展为公共卫生、食品工业部门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近年来,因食源性致病菌产生的疾病在世界各地蔓延,其中,大肠杆菌O157∶H7是食源性致病菌种类中造成病死率较高的一种细菌,其感染剂量低、致病性强等特点引起研究人员和世界各国卫生组织的广泛关注。基于此,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方法及其演变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分析,并着重综述了生物传感器(biosensor)在其检测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大肠杆菌O157∶H7快速、准确和可商业化的检测方法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顾江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9,37(1)
TCCP(內膜素受体偶联细胞骨架蛋白,Tir couple cytoskeleton protein)是近年研究新发现的EH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致病分子,它经大肠杆菌Ⅲ型分泌系统转导入宿主细胞内,结合并活化宿主蛋白N-WASP(神经威奥综合症蛋白),引起肌动蛋白的聚集,最终诱导特征病理改变黏附、擦拭(A/E)损伤的形成。本文就近年来对它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大肠杆菌O157:H7是肠出血型大肠杆菌(EHEC)的主要病原血清型,它可产生特殊的粘附因子粘附靶细胞,产生Vero毒素和肠溶血素毒力因子.近几年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毒力因子有了深入的了解,对致病机理作了一些探讨,用实验动物对保护性免疫进行了研究.本文对近几年来0157:H7大肠杆菌的致病因子及其主要的保护性免疫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6.
大肠杆菌O157:H7核酸探针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核酸探针方法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H7。方法:通过使用吖啶酯标记的特异DNA探针方法检测大肠杆菌O157:H7,对此种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进行研究,比较该方法与传统国标法的检测结果。结果:核酸探针方法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强,检出大肠杆菌O157:H7菌液浓度最低限约为106cfu/ml,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结果与国标法相一致;对O157:H7鉴定时间仅需30min,简便快捷。结论:核酸探针方法可用于大肠杆菌O157:H7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7.
大肠杆菌O157:H7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杆菌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主要病原血清型,它可通过特殊的粘附因子粘附靶器官,产生类志贺毒素Ⅰ,Ⅱ(SLT-Ⅰ,Ⅱ)和肠溶血清(hly)等发挥作用,可引起肠出血性腹泻、溶血性尿素综合征(HUS)、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疾病。 相似文献
8.
以编码大肠杆菌O157抗原的rfbE基因、 编码H7抗原的fliC基因以及编码毒力因子的eaeA基因为靶基因, 选择3对引物, 建立并优化了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多重PCR体系, 扩增产物分别为291 bp、625 bp、368 bp, 采用30株细菌验证了该多重PCR具有特异性。PCR检测的灵敏度在DNA水平上达到91.35 pg; 在存在干扰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urium)的情况下, 当起始污染量为1.4 CFU/mL时, 37 ℃培养6 h 即可检出。在30份肉类样品中, 有3份检出了大肠杆菌O157:H7。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特异、灵敏地实现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赵红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2,30(2):77-81
大肠杆菌O157:H7是肠出因型大肠杆菌(EHEC)的主要病原血清型,它可产生特殊的粘附因子粘附靶细胞,产生Vero毒素和肠溶血素毒力因子。近几年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毒力因子有了深入的了解,对致病机理作了一些探讨,用实验动物对保护性免疫进行了研究。本文对近几年来O157:H7大肠杆菌的致病因子及其主要的保护性免疫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大肠杆菌O157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杆菌O157:H7原来被认为与人类疾病无关,自Riley等报告此菌与出血性结肠炎流行有关以来,欧、美等国家出现了朋起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疾病暴发事件,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本文将有关此菌在病原学、免疫学和致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Red系统构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sRNA基因E40缺失突变株。方法:选取本实验室预测并经过实验验证的sRNA基因,根据NCBI上相应的序列,设计2对引物分别扩增该sRNA基因的上下游分别长464和455bp的同源臂,经PCR扩增,构建到相应的载体,最后以构建好的含上下游同源臂和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长约2500bp的线性片段作为打靶片段,在Red重组系统的作用下与sRNA基因E40的上下游同源区域发生同组,从而把sRNA基因从基因组上置换下来,之后利用质粒pCP20将FRT位点间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消除。结果与结论:构建了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sRNA基因E40的缺失突变株,为进一步研究sRNA基因在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生长及致病过程中所起的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H7(E.coli O157:H7)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可视化抗体阵列技术。【方法】将免疫学技术与蛋白芯片技术相结合,基于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原理利用蛋白质芯片技术的高通量,结合可视化结果判定技术,用一份样品,同步检测大肠杆菌O157:H7和鼠伤寒沙门氏菌两种病原。【结果】检测结果肉眼可见,检测周期短至90 min,纯菌液检测灵敏度达105 CFU/mL,模拟带菌检测灵敏度为106 CFU/mL,与常规的ELISA灵敏度等同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结论】该可视化抗体阵列检测结果肉眼可见,检测通量高,无需大型设备,操作简便,检测成本低廉,同时为快速检测致病菌提供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周祖木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25(4):53-56
大肠杆菌O157H7是近年来新认识的肠道疾病病原体。随着认识的深入,对大肠杆菌O157H7实验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近年来大肠杆菌O157H7的细菌培养、免疫磁分离法、ELISA、热解质谱测定、多聚酶链反应等方法的研究情况作了介绍,并对其在流行病学和临床上的应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17.
【背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 O157:H7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EPEC) O55:H7是2株常见食源性致病菌,能导致腹泻及肠道外疾病,其特异性噬菌体具有制备新型抗菌制剂的应用前景。【目的】分离能特异裂解O157:H7和O55:H7的噬菌体,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特征,探索致病性大肠杆菌防控的抗生素替代方法。【方法】利用双层平板法从环境水样中分离噬菌体,对其形态、感染复数、宿主范围、一步曲线等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使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其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利用RAST、Prokka、BLASTp等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分别以E.coli O157:H7和O55:H7为宿主分离出2株特异性烈性噬菌体:vB_EcoM_P251和vB_EcoM_P255,均属于肌尾病毒科(Myoviridae)。最佳感染复数均为1,在培养15min内能以91.9%和90.8%的速率吸附到宿主细胞上,而且在37-60℃、pH4.0-11.0条件下保持高且稳... 相似文献
18.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e Escherichia coli,EHEC)O157∶H7是一种重要的传染病病原菌,以EHEC O157∶H7标准菌株rfbE保守区设计一对特异引物和一条探针,建立了检测EHEC O157∶H7核酸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最低检测限为20 cfu/mL,线性范围是102~108 cfu/mL.稳定性试验表明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06%和2.45%. 相似文献
19.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能引起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大肠杆菌O157∶H7的主要毒力因子紧密黏附素由其毒力岛LEE岛上的eae基因编码,C末端的280个氨基酸是受体结合位点。目前发现紧密黏附素受体有紧密黏附素转位受体(Tir)、核仁素和β1整合素。紧密黏附素主要与受体Tir结合,通过Ⅲ型分泌系统转位到宿主细胞,在Tir-细胞骨架偶联蛋白(Tccp)的参与下,与N-Wiskott aldrich综合征蛋白、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相互作用产生信号级联放大,导致宿主大肠黏膜上产生黏附-抹去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生长在不同培养基中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对宿主细胞造成的黏附/擦拭损伤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分别用LB、DMEM、DMEM(含10%胎牛血清)、DMEM(含终浓度为25mmol/L的HEPES)等4种培养基培养O157∶H7,然后感染HeLa细胞,利用Giemsa染色观察细菌黏附差异,进行肌动蛋白荧光染色实验并观察宿主细胞肌动蛋白聚集差异。结果: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EHECO157∶H7,其黏附力增加,聚集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能力明显增强。结论:为进一步研究EHECO157∶H7的致病性,探索O157∶H7新的致病因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