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RAPD技术及其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世纪70年代以前,对昆虫进行遗传研究,主要是利用它的各种外部形态和生理缺陷(如翅长、体色、致死突变等)等特征。所需周期长,且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随着生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蛋白质电泳技术在许多昆虫遗传变异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研究的深人,发现蛋白质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很大,同时,能检测出的变异频率不能满足继续深人研究的需要[1]根据现代遗传学的观点,物种的遗传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外部形态的变异及体内蛋白质分子的变化最本质的原因是由于基因中DNA分子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因此从DNA… 相似文献
2.
Micro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对转录后调控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类非编码单链RNA分子,参与调控胚胎发育、干细胞分化、神经发生及细胞凋亡等几乎所有的生物过程。本文简要总结了miRNA的生物合成、命名、表达及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从昆虫miRNA的鉴定、表达及功能、miRNA的代谢等方面对miRNA在昆虫学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在昆虫中,RNAi是一种对抗外源病毒的天然免疫方式,基于生物体中的这种内在机制而建立的RNAi技术已经被广泛用来研究多种昆虫基因的功能。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RNAi技术在抵御害虫和防治益虫疾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有可能对农业有害生物的控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综述了RNAi与昆虫免疫、及其在昆虫基因功能研究、害虫控制、益虫疾病控制和昆虫系统生物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RNAi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5.
AFLP标记的特点及其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是一种新兴的很有效的分子遗传标记方法, 它通过对基因组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进行选择性扩增而揭示多态性,具有快速、经济简便、不需要预先知道模板DNA的信息、模板需要量少、重复性高、结果可靠及具有很高的信息含量等优点。AFLP也具有缺点,主要是标记是显性的,同其他显性标记一样,不能区分杂合体和纯合体,因而不能更好地估算种群遗传的变异,对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不能提供更多的统计信息;AFLP技术较复杂,而且经常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对模板DNA质量要求也较高。为了克服AFLP的这些缺点,人们又在其基础上发展了其他相关技术,例如AFRP、SAMPL、DALP和TE-AFLP等。目前AFLP在昆虫方面的应用还不是很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应用在生态型鉴定、种群遗传分析、连锁图谱构建等方面,相信随着其技术的发展完善,必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昆虫学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植物褪黑素及其抗逆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褪黑素(N-乙酰-5-甲氧基色胺)是脊椎动物的松果体产生的吲哚类激素,主要参与动物昼夜节律调节.现已证实褪黑素在高等植物中也普遍存在,但对其功能的研究还不甚深入.目前,植物中褪黑素的可能功能包括清除自由基、调节光周期、参与生长调节等.本文简述了植物中褪黑素的研究概况、含量及其合成途径,重点综述了其在提高植物抗逆性方面的功能,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ITS序列的特点及其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PCR技术和DNA测序技术的成熟及广泛应用,分子数据的分析和利用逐渐成为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基因组中含有丰富的遗传信息,运用核基因序列或将核基因与线粒体基因序列相结合作为遗传标记,研究昆虫的系统发育,已成为分子系统学领域的发展趋势。由于长度适中、易于扩增、进化速度快、变异性高等优点,核糖体基因中内转录间隔区(ITS)已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ITS序列的结构特点,重点对ITS序列在近缘种及种型快速鉴定、属及属上高级阶元系统学研究、谱系生物地理学及与其它基因联合分析昆虫系统进化关系等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基因探针及其在昆虫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八十年代以来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主导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大大丰富了人们对生命过程和本质的认识,基因工程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一个新兴的学科--昆虫分子生物学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9.
褪黑素是由松果体分泌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具有节律调节、应激反应和清除自由基等生物学功能。近年研究发现,在哮喘患者体内存在褪黑素分泌及代谢功能紊乱,褪黑素干预研究显现其在哮喘的抗炎、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5.
1997年6月4日,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随后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73计划。制定和实施973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工作做出的重要决策,是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文章简要介绍与昆虫学相关的8个973计划项目的研究概况,这8个项目分别是: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成灾机理及调控基础的研究、农业重要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农业微生物杀虫防病功能基因的发掘和分子机理研究、绿色化学农药先导结构及作用靶标的发现与研究、家蚕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与分子改良研究、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和保护种质资源的原理与方法、重大农业害虫猖獗危害的机制及可持续控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During th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of male Japanese quail the duration of daily activity is prolonged and the onset of the rhythm of activity is advanced relative to the light‐dark cycle. The neuroendocrine basis for these changes was investigated with focusing on plasma levels of melatonin and testosterone. By means of 4 additional hours of photic stimulation of the brain, after the environmental lights (8L: 16D, lights on at 1000 hr) were turned off, the increase in levels of melatonin after lights‐off was suppressed for a few days. Thereafter the early onset of daily locomotor activity was observed and the gonads began to develop. Similar behavioral changes occurred in castrated quail following direct brain‐illumination or testosterone implants. The testosterone implants also suppressed the increases in levels of melatonin after lights‐off, for a few days. Treatment with an antiserum raised against melatonin (anti‐M) for the first 3 days, to suppress the increases in levels of melatonin after lights‐off, elicited such an anticipatory behavio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uppression of the nocturnal rise in melatonin levels is important for the first steps toward reproductive activity in male Japanese quail. 相似文献
17.
Insect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major infectious diseases. Recent advances in insect genomics and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 new strategies for the control of insect borne pathogen transmission and insect pest management. One such strategy is the genetic modification of insects with genes that block pathogen development. Another is to suppress insect populations by releasing either sterile males or males carrying female‐specific dominant lethal genes into the environment. Although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laboratory,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extend these approaches to the field. These insect control strategies offer several advantages over conventional insecticide‐based strategies. However, the releas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insects into the environment should proceed with great caution, after ensuring its safety, and acceptance by the target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