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生殖道肿瘤中最常见的癌症,每年每10万妇女中就有15~25位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是指源自子宫内膜的癌症,其病因是由于细胞的异常生长,并且具有了能够侵袭或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的能力.子宫内膜癌最常发生在更年期之后,组织病理学上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癌属于恶性子宫内膜上皮癌,其比例超过80%.约20%左右的子宫内膜癌与肥胖相关.子宫内膜癌一般通过子宫内膜刮除术,取得子宫内膜的活体组织进行诊断.目前的治疗以手术移除子宫为主,早期发现并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癌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型蛋白(secreted protien,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SPARC)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SPARC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的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SPARC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的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55%、76.79%、59.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SPARC的表达强度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ARC表达的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SPARC可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进一步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TEN基因和P53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PTEN基因缺失和P53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两者与子宫内膜癌不同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PTEN缺失24例,缺失率48.00%,进一步研究显示PTEN缺失与细胞分化程度和肌层浸润情况密切相关(P0.05),P53突变32例,缺失率64.00%,并进一步研究显示P53突变与FIGO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和肌层浸润情况密切相关(P0.05)。结论:PTEN基因缺失和P53基因突变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以PTEN基因和P53基因为靶点的生物治疗在进展期内膜癌中的治疗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组织蛋白酶(Cath-D)的表达并探讨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PV-6000二步法)检测3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内膜癌组),17例子宫内膜增生组织(增生组)及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中uPA及Cath-D的表达,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1.内膜癌组中uPA和Cath-D的表达均高于增生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增生组中的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uPA和Cath-D的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及肌层浸润深度有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内膜癌组中uPA与Cath-D的表达呈正相关(r=0.673,P0.05)。结论:uPA和Cath-D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协同作用,Cath-D可诱导产生活化的uPA,促进癌细胞的浸润转移,因此,两者的联合检测可有助于成为判断子宫内膜癌的发展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S100A4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及与预后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比较70例子宫内膜癌和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S100A4的表达,并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100A4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和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7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100A4的阳性表达率为57.14%(40/70),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S100A4的阳性表达率为10%(4/40),显著低于子宫内膜癌组织(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100A4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和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但与肿块浸润子宫肌壁深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均呈显著相关(P0.05)。S100A4呈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期均较S100A4呈阴性表达病例显著降低或缩短(P=0.01)。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100A4呈异常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可能作为子宫内膜癌诊断和预后预测的参考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Sialyl-Tn(sTn)是肿瘤相关糖抗原的一种,在多种上皮来源的肿瘤组织中都存在sTn的过表达.但是,关于sT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目前研究得很少,而且仅有的报道也互相矛盾.为了阐明这一问题,我们选取了111例临床样本,其中包括82例子宫内膜癌,16例非典型增生内膜,13例正常内膜,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了sTn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sTn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但仅限于Ⅰ型子宫内膜癌(80%),而在Ⅱ型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率仅为45%,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这是我们首次报道sTn特异性与Ⅰ型子宫内膜癌相关,有利于解释过去前后不一的矛盾结果.在非典型组织中,sTn的表达率较正常组织高,分别为31%(正常组织)和44%(非典型组织).这说明sTn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同时,我们的结果表明,sTn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分级具有相关性,其在高、中分化的肿瘤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低分化的肿瘤组织.这预示着sTn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良好预后相关.我们的研究为诊断Ⅰ型子宫内膜癌提供了一个新的标记物和诊断试剂,同时提示我们,将来对于子宫内膜癌的研究,有必要对Ⅰ型子宫内膜癌和Ⅱ型子宫内膜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2F-1和p-p38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癌、3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两者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2F-1和p-p38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3%(35/60)和55.00%(33/60)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为0、0(P<0.0S).两者的表达与肌层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病理分期有关(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2F-1和p-p38两者之间比较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E2F-1和p-p38在子宫内膜癌呈高表达,且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原癌基因C-myc-siRNA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细胞计数盒(cell counting Kit-8, CCK-8)法分别检测C-myc-siRNA转染组和空载体转染组(Vector-NC)的子宫内膜癌细胞活力;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C-myc-siRNA转染组和空载体转染组(Vector-NC)的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蛋白Bax以及抗凋亡蛋白Bcl-2的变化;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C-myc-siRNA转染组和空载体转染组(Vector-NC)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预处理NAC (ROS抑制剂)后,C-myc-siRNA转染组和空载体转染组(Vector-NC)的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以及Bcl-2的变化。结果表明:C-myc-siRNA转染子宫内膜癌细胞后,促凋亡相关蛋白Bax的表达显著高于空载体转染组,且抗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明显低于空载体转染组(p<0.05);C-myc-siRNA转染子宫内膜癌细胞后,细胞ROS水平明显增加(p<0.05);NAC预处理显著减弱C-myc-siRNA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p<0.05)。本研究结论表明,C-myc-siRNA能够通过调控ROS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IF和Cerb B-2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为早期诊断子宫内膜癌,判断预后和寻找子宫内膜癌的新的治疗方法奠定基础。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F m RNA、Cerb B-2 m RNA和MIF蛋白、Cerb B-2蛋白的表达,其中免疫组化中子宫内膜癌组根据临床病理特征,如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结果: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都有MIF和Cerb B-2的表达,子宫内膜癌中MIF m RNA和Cerb B-2 m RNA扩增含量显示高水平,其阳性表达率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MIF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的细胞质中,少量表达于细胞质,在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蛋白含量在I期(P=0.033)、G1期(P=0.034)、无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水平较高(P=0.0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erb B-2蛋白主要表达在子宫内膜的细胞质,少量在细胞膜中表达,阳性表达率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Cerb B-2蛋白在III-IV(P=0.009)、G2-3期(P=0.033),有淋巴结转移(P=0.018)的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含量较高,与年龄和肌层浸润深度无关。结论:MIF和Cerb B-2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都有表达,提示着MIF和Cerb B-2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MIF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表达含量较高,可以作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指标,Cerb B-2在子宫内膜癌的晚期表达含量较高,可以促进肿瘤的侵袭转移,可作为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6年2月我院子宫内膜癌组织75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正常子宫内膜组织75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DF-15和p-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研究组GDF-15和p-mTOR蛋白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者、病理分级G2+G3、肌层浸润深度≥1/2的GDF-15和p-mTOR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均较高(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GDF-15与p-mTOR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DF-15与p-mTOR蛋白表达升高,且与肿瘤转移、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e IF-4E)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 IF-4E和MMP9在1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0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及4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二者的相关性。结果:e IF-4E与MMP9在三组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增加,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正常内膜和内膜癌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e IF-4E和MMP9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 IF-4E与MMP9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717,P0.05)。结论:e IF-4E和MMP9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随FIGO分期的增加、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及有淋巴结转移而增高,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二者的联合检测对于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驱动蛋白家族成员23(KIF23)、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质β(LAPTM4B)、Snail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KIF23、LAPTM4B、Snail的表达,分析KIF23、LAPTM4B、Snail的表达与各项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KIF23、LAPTM4B、Snail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x~2=61.356、67.031、82.028,均P=0.000)。子宫内膜癌组织中KIF23、LAPTM4B、Snail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和FIGO分期相关(P0.05)。KIF23、LAPTM4B、Snail阳性患者5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KIF23、LAPTM4B、Snail阴性患者(P0.05)。FIGO分期、KIF23、LAPTM4B和Snail是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HR=1.409、1.478、1.523、2.178,P0.05)。结论:KIF23、LAPTM4B和Snail在子宫内膜癌中阳性表达率升高,并且均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FIGO分期和预后相关,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性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探讨Survivin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作为预后判断因子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 ,检测 15例正常子宫内膜、 2 6例增生性子宫内膜及 33例子宫内膜腺癌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 ,并结合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Sur 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子宫内膜 ,增生性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呈上升趋势。正常子宫内膜仅在增生期有微弱的表达 ,而分泌期及绝经期子宫内膜表达全为阴性 ;而Survivin在子宫内膜癌中及不典型增生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 88%和 70 0 % ,均明显高于正常内膜 (P <0 0 5 ) ,且两者的过表达率均高于单纯和复合型增生及正常内膜 (P <0 0 5 ) ,但子宫内膜癌中与不典型增生中的Survivin表达率及过表达率均无明显差异。子宫内膜癌中Survivin的表达强度与组织学分级及手术病理分期明显相关 (P <0 0 5 ) ,但与肌层浸润无关。结论 Survivin作为凋亡相关因子和细胞周期调节因子 ,可能参与了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其过度表达与预后不良相关 ,其检测可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辅助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erbB-2和TTF-1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erbB-2与TTF-1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65%、36.67%、16.67%(P0.05),TTF-1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75%、53.33%、70.00%(P0.05)。C-erbB-2的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分化、肌层浸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病理类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TTF-1的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期、组织分化、肌层浸润深度负相关(P0.05),但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C-erbB-2和TTF-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303)。子宫内膜癌中C-erbB-2阳性表达者五年生存率(80.90%)显著低于C-erbB-2阴性表达者(93.80%)(P0.05),TTF-1阳性表达者五年生存率(87.70%)略高于TTF-1阴性表达者(85.7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erbB-2的表达显著上调,而TTF-1的表达明显下调,二者表达异常均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且C-erbB-2的表达上调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5.
李莎  王蓁  袁芳  张伟  李敏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0):5917-5920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11例正常子宫内膜、16例增生子宫内膜、3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的检测,并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DNF、TrkB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BDNF及TrkB在正常子宫内膜中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在增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呈阳性表达,三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中BDNF、TrkB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有无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BDNF及其受体TrkB的相互作用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二者联合检测可能对子宫内膜癌的术前病情评估及术后预后预测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及其Ⅰ型受体(TβRI)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36例子宫内膜癌及3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TGF-β_1及TβRI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GF-β_1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而TβRI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内膜组织(P<0.05)。TGF-β_1mRNA及TβRImR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均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性相关(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GF-β_1及其Ⅰ型受体TβRI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TGF-β_1及TβRI对评价子宫内膜癌的转移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整合素α1和嗜铬素A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病理科2006年5月至2008年10月存档的113例石蜡包埋子宫内膜标本并进行分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内膜组织中整合素α1和嗜铬素A的定位及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复杂增生、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整合素α1的表达随病变加重呈上升趋势,正常子宫内膜与增生性内膜及内膜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增生性内膜与内膜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内膜癌中,整合素α1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相关;嗜铬素A表达亦呈上升趋势,正常子宫内膜与增生内膜及内膜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5),但增生性内膜与内膜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合素α1的过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嗜铬素A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PR结构域蛋白1(PRDM1)、驱动蛋白家族成员23(KIF2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5年8月期间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中PRDM1、KIF23蛋白表达。分析PRDM1、KIF2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不同PRDM1、KIF23蛋白表达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差异。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RDM1、KIF23蛋白表达阳性率上调(P<0.05)。有淋巴结转移以及FIGO分期Ⅲ期患者的PRDM1、KIF2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以及FIGO分期Ⅰ~Ⅱ期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PRDM1、KIF23蛋白阳性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PRDM1、KIF23蛋白阴性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RDM1、KIF23蛋白表达、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是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当中PRDM1、KIF23蛋白表达阳性率升高,有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较高的患者PRDM1、KIF23表达阳性率上调,PRDM1、KIF23表达阳性患者5年总生存率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和MTA1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0例子宫内膜癌和40例正常宫内膜组织中PTEN和MTA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MTA1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1);PTEN与MTA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35,P<0.05)。结论:PTEN和MTA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生物行为密切相关,且两者表达存在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