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滁州中药的本草考证张庆秀(安徽省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39012)缪细泉,钱海(上海中医药大学)本文报道滁州白薇等十二种滁州特产中药的本草考证,供药材生产,收购和研究人员参考。滁州白薇白薇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图经》曰:“今陕酉诸群及舒、滁...  相似文献   

2.
白月苹  刘海波  任艳  孟杨 《四川动物》2020,39(1):116-120
蜚蠊是传统的中药、民族药,药用历史悠久,现被多部地方药材标准单独入药收载,药用主流种为蜚蠊目Blattaria蜚蠊科Blattidae的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Linnaeus, 1758),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积、生肌等功效。本文通过查阅本草典籍中关于蜚蠊的记载,对蜚蠊的名称、基源、效用、炮制方法进行考证,为蜚蠊资源的药用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药积雪草原植物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中药雪草进行了本草考证,查考比较历代主要本草文献,。从植物形态,分布与生境,开花期,采收期,可食性和功效等方面加以论证,认为历代本草收载的积雪草基本是一致的,其原植物即今伞形科积雪草属植物积雪草Urb。  相似文献   

4.
张哲僧   《广西植物》1988,(2):201-202
本文对红豆蔻的《本草》、药用情况及混乱种的外形和内部结构进行了考证与鉴别。  相似文献   

5.
经本草考证和生药学鉴定,福建产二种莪术是与历代本草记载相符;生药学特征也与现行《中国药典》规定相符,是正品莪术。  相似文献   

6.
结合历代本草和现代文献,对桑白皮药材的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和性味功效进行考证,明确了桑白皮的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和性味功效的古今差异与变迁.经考证可知,唐以前,本草书籍记载桑有山桑与女桑之分,自唐以后,出现白桑、鸡桑、子桑、山桑、荆桑、鲁桑等数种,近现代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桑白皮正品基原为白桑Morus alb...  相似文献   

7.
菌物药雷丸的本草学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雷丸的分类、产地、名称、炮制方法、药用剂型、功效主治和方剂等做了较详细的本草学考证。  相似文献   

8.
9.
《救荒本草》编著的目的是为了教人们如何正确地辨认并安全地食用野生植物。然而,该书中提到的不少植物是有毒的,不宜作为食物。作者采用文献考据和植物训诂相结合的方法,考证其中的有毒植物。结果表明:老鸦蒜为石蒜科石蒜属植物鹿葱(Lycoris squamigera Maxim.);商陆为商陆科商陆属植物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Roxb.);苍耳为菊科苍耳属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木羊角科为萝藦科杠柳属植物杠柳(Periploca sepium Bunge);山丝苗为桑科大麻属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inn.);山梗菜为桔梗科半边莲属植物山梗菜(Lobelia sessilifolia Lamb.)。这6种植物均有明显毒副作用,不适合食用。本文对这6种植物的来源、性状和生长环境及功效应用作了较详细的考证,以期安全食用,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收集整理本草古籍和现代文献,考证经典名方中龙葵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炮制、性味、功效。经考证,历代主流均以“龙葵”为正名,尚有多个别名,多源于其形态和性味功效。龙葵的正品基原应为今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龙葵(Solanum nigrum),其全国均有产,常在夏秋采收,品质以茎叶色绿、带果者为佳。古代炮制多为阴干或使用鲜品,与现代较为一致,但近现代多加以切段。古今龙葵常以生品入药。古代多认为其味苦性寒且无毒,而1977年版《中国药典》载其性味苦、微甘,寒,有小毒,用于治疗疮疖肿痛、肿瘤等。古代含龙葵的方剂龙葵膏、龙葵根散、龙葵散主要用于疮疡,而人参散用于吐血;现代含龙葵的方剂白英清喉汤、软坚解毒汤、泄肺逐饮汤、山甲龙葵汤、祛瘀散结汤、龙葵苡仁汤均用于各种癌症。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本草古籍、医典方书和现代文献,考证经典名方中猪苓的名称、产地、品质、基原、采收、炮制、性味归经和功效主治。猪苓之名源于其形似猪粪的形态特点,其别名多与形态特点、生长习性或方音讹传有关。古代猪苓以野生为主,多产自南方;至近现代才出现人工培育的记载,产地亦遍布陕西、河南、河北、四川、云南等省,其中陕西、云南产量较大,以陕西质量最佳。古代猪苓采收以春秋两季为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记载一致。猪苓的品质鉴定与炮制古今较为统一,均以皮黑肉白,坚实者佳,采后祛杂质,除黑皮,切片,阴干后保存。现今我国各地猪苓均为多孔菌属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的干燥菌核。金元前记载其性味为“甘、苦,平,无毒”,以后的历代本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多认为其性味为“甘、淡,平,无毒”,归“肾、膀胱”经。宋代及以前记载猪苓“治痎疟,解毒,蛊注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宋代以后医家注意到猪苓的淡渗利湿之效强而补益之效弱,主要将其用于消肿满、除湿通淋、利小便。现代本草和文献则多聚焦于猪苓利水渗湿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研究《本草图经》中记载的中药杜衡,通过查阅历代书籍和现代文献记载,对其名称、形态、地理分布、功效、药图进行考证,探究其原植物品种。结果表明,《本草图经》中记载的杜衡其原植物可能包含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杜衡(Asarum forbesii Maxim)和小叶马蹄香(Asarum ichangense C. Y. Cheng et C. S. Yang)两种,该结果可为充分认识中药杜衡的基原植物提供新的佐证,为中药杜衡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药“榧子”的本草考证与原植物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榧子”的本草考证与原植物调查陈振德郑汉臣(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200433)李金昌朱志明(浙江省诸暨市林科所,诸暨311800)(浙江省仙居县林业局,仙居317300)榧子为红豆杉科(紫杉科)植物榧树TorreyagrandisFort.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历代本草、方书、医籍的收集整理并结合现代书籍、文献资料,对羌活的名称、基原、产地分布、性味、毒性和功能主治进行本草考证,对其古今炮制沿革进行梳理,为羌活的临床应用、炮制规范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羌活入药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作为独活的异名出现的.梁时期独活、羌活药材开始区分并非一物.羌活与独活在临床上开...  相似文献   

15.
龙眼肉原称"龙眼",至明《本草蒙筌》明确"取肉用药",始以"龙眼肉"为正名.其原产于广东,而以闽桂两省为道地药材产区.通过对龙眼肉的名称、产区、品质、伪品和炮制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本草考证,从而为当代中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历史依据和科学参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古代本草典籍及现代文献,对《本草图经》中记载的药物橄榄从植物形态、产地、功效等3个方面进行考证。结果表明,《本草图经》记载的橄榄以及附图“泉州橄榄”,其基原物种为橄榄科植物橄榄[Canarium album (Lour.) Rauesch.];《本草图经》中记载的波斯橄榄,其基原物种为橄榄科植物方榄(Canarium bengalense Roxb.);而《植物名实图考》中的橄榄,其基原物种是杜英科植物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 (Lour.) Poir.]。从而基本厘清《本草图经》的橄榄品种,以及橄榄的一些混淆品种,为橄榄的实验研究及开发应用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7.
经光学显微镜观察,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子囊孢子的发育可分为三个阶段:(1)原子囊孢子期:孢子近球形,椭圆形,卵圆形或长圆形,4.8—10×3.6—6μm。(2)孢子伸长期:从孢子一端突出,伸长生长,出现分隔,隔细胞较长,30—37.5μm。(3)子囊孢子形成期:孢子继续伸长并不断出现分隔,隔间长6—12μm。一般仅有两个孢子成熟,其余多数原子囊孢子败育,不萌发或形成极纤细的丝状物。基于子囊孢子发育的过程,讨论了冬虫夏草及其近缘种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8.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是我国传统四大南药之一。本文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代本草及近现代文献对南药巴戟天的基原、产地变迁、加工炮制和品质评价等方面的记载。经考证,古今巴戟天基原植物差异很大,清末以前本草记载的巴戟天涉及基原植物有6科10属12种,通过比对本草文献中对巴戟天的有效生物学描述,可以明确古代巴戟天来源于葡萄科(Vitaceae)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num Diels et Gilg)、百合科(Liliflorae)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 Levl.)及开口箭(Campylandra chinensis(Baker)M.N.Tamura et al.)3种;古代巴戟天产地与现代《中国药典》记载的品种产地差异大;炮制方法古今沿用,炮制品有盐巴戟天、制巴戟天和酒巴戟天;品质以条粗大而且呈连珠状、肉厚、色紫质软、内芯木部细、味微甜、无蛀虫、体干者为佳。通过本草考证,可厘清巴戟天古今之变,为巴戟天商品规格研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南药巴戟天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是我国传统四大南药之一。本文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代本草及近现代文献对南药巴戟天的基原、产地变迁、加工炮制和品质评价等方面的记载。经考证,古今巴戟天基原植物差异很大,清末以前本草记载的巴戟天涉及基原植物有6科10属12种,通过比对本草文献中对巴戟天的有效生物学描述,可以明确古代巴戟天来源于葡萄科(Vitaceae)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num Diels et Gilg)、百合科(Liliflorae)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 Levl.)及开口箭(Campylandra chinensis(Baker)M.N.Tamura et al.)3种;古代巴戟天产地与现代《中国药典》记载的品种产地差异大;炮制方法古今沿用,炮制品有盐巴戟天、制巴戟天和酒巴戟天;品质以条粗大而且呈连珠状、肉厚、色紫质软、内芯木部细、味微甜、无蛀虫、体干者为佳。通过本草考证,可厘清巴戟天古今之变,为巴戟天商品规格研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对《本草图经》中兴化军防己的附图及文字记载进行本草考证,探究其原植物品种。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从植物形态、药材性状、产地分布及性味功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本草图经》中的兴化军防己应为今之防己科植物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 (L.) DC.],为防己类中药的古今品种沿革及基原考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