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酸检测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筛查诊断和病情监测的主要手段,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实时荧光定量PCR被认为是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的金标准,但其依赖荧光定量PCR仪且扩增检测时间较长,难以实现现场快速检测。因此许多基于核酸等温扩增的SARS-CoV-2检测方法相继诞生。等温扩增对仪器温控要求不高,通过与微流控芯片和可视化检测技术结合,可进一步简化操作、降低成本,为SARS-CoV-2现场快速筛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围绕已报道的SARS-CoV-2等温扩增检测方法原理、检测性能及优缺点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发展SARS-CoV-2现场快速检测平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Omicron(奥密克戎)作为最新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突变株,其带有大量的突变位点,且突变位点主要位于S蛋白上,这不仅会增加再次感染病毒的风险,同时也会大幅降低疫苗和抗体疗法的的效果。Omicron携带的突变虽不影响国内现使用的核酸检测试剂,但这些检测试剂不能有效地鉴别出Omicron突变株。本研究通过对Omicron以及其他SARS-CoV-2突变株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设计了能特异性检测Omicron突变株的TaqMan探针。同时,该探针可与现有的核酸检测体系进行结合,实现SARS-CoV-2核酸检测和Omicron突变株鉴别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3.
梁卉  李贱成  徐克前 《生命的化学》2021,(12):2588-2597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迅速传播,导致了新冠肺炎(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COVID-19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健康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核心问题。控制COVID-19大流行的一种有效策略是开发快速识别和隔离SARS-CoV-2感染者的高精度方法。因此,本文总结了SARS-CoV-2病毒核酸检测的技术方法、标本类型和质量控制,对比了各种核酸检测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及其研究进展和应用,分析了标本和质量控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以期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2020年初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仍在全球多个国家流行,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中国在应对COVID-19的实践中,最先完成病毒核酸测序并共享序列信息,最早有效控制疫情蔓延、恢复生产,并在病毒作用人体机制研究、疫苗研发、中和性抗体发现等环节均处于世界前沿.其中,针对病毒核酸的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梁圣楠  刘漩  梅金红 《病毒学报》2020,(6):1171-117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一种新的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会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死亡。该病毒传染性强,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已经对人的身体健康、国家经济及世界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胸部CT及实验室检查,其中实验室检查中的实时荧光RT-PCR和基因组测序为诊断金标准。选择快速、高效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对提高疾病诊断率、治愈率,降低患病率、死亡率起关键作用。RT-PCR相较于基因组测序具有操作简单、周期短的优点,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尤为重要。本文就不同实时荧光RT-PCR法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选择更为高效的核酸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19年12月末中国武汉地区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虽然目前国内疫情已得到基本控制,但是发现在出院患者康复后仍有一部分核酸检测复发阳性的问题,防控局面仍然严峻。本文阐述了患者复发SARS CoV 2 RNA阳性的两个原因,一是核酸检测本身的影响,二是病毒的残留。出院的患者大部分未出现复阳,但出院后的患者仍需隔离,不能放松警惕。为了降低出院患者复发阳性的概率,必须采取更准确的诊断方法,也可以对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出院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亦称为COVID-19)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核酸转阴的临床特征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23日以来漯河市中心医院(隔离病区)确诊的24例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 SARS-CoV-2)感染者,取核酸转阴的中位时间20 d为分界点,<20 d者为A组,≥20 d者为B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差异。结果 24例NCP患者中男性19例(79.12%),女性5例(20.88%),中位发病年龄41岁。15例患者(62.5%)有武汉旅居史,7例为家庭聚集性发病。有基础疾病者6例(25%)。所有患者入院时白细胞下降7例(29.17%),淋巴细胞下降6例(25%),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增高(>10 mg/L)者16例(66.67%),A组发热的中位时间为6 d,B组为8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A组中重症4例,B组重症3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A组患者应用3种以下抗病毒药物者13例,B组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A组应用激素者4例,B组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NCP患者治疗后核酸转阴快慢与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武汉旅居史、症状持续时间、疾病严重程度、应用激素等均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对重庆大足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进行出院后病毒核酸随访,以明确复阳率及可检出病毒标本类型。对所有确诊患者进行定点隔离观察14d,之后再居家隔离4周,期间定期采集鼻咽拭子、口咽拭子、粪便、唾液和尿液5种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同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14人中共有6人复阳,3人为一过性复阳,另3人从出院到复阳时间间隔3~14d,持续12~18d后转阴,复阳患者未出现新临床症状且原有症状未加重,实验室检查和胸部CT平扫结果均无明显异常。其余8人截至隔离期结束均未复阳,未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无异常。复阳患者中有2人的唾液标本中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我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复阳比例较高,且新发现复阳患者唾液标本中携带新型冠状病毒,但是否具有感染性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已证实可人传人,无症状携带者也可传播.快速、准确诊断新型冠状病毒对控制疫情爆发尤为重要.论文基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就新型冠状病毒的荧光PCR、等温扩增、基于Cas酶技术、免疫法四大类检测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梳理,以期为新型冠状病毒及其他流行性病毒诊断及防控提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确诊的金标准,血清抗体检测是重要辅助手段。本文对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3例COVID-19出院后核酸复检阳性患者,回顾性分析在疾病初期确诊、治疗出院、转诊隔离全程诊疗过程中患者临床病例及其核酸和抗体检测结果,结合患者体内新冠病毒核酸确诊到完全转阴时间变化,初步探讨COVID-19临床治愈出院患者核酸和抗体检测与疾病传染性因素的相关性,为新冠肺炎患者治疗康复过程的病毒感染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导致急性或致命性肺炎,该病毒是继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MERS-CoV)之后发现的又一由动物传染给人且能够人传人的冠状病毒。为快速确诊感染SARS-CoV-2的人和动物,急需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公布的SARSCoV-2全基因组序列,利用LAMP Desiner2.0软件筛选高效且特异性强的组合环引物和Bst 4.0 DNA聚合酶的扩增特性,即依赖RNA为模板进行DNA合成,建立一种高效、快速、灵敏检测SARS-CoV-2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5~20拷贝的病毒RNA检测目标,并可直接检测灭活病毒。因此,临床样本无需RNA提取,经灭活处理后即可进行样品检测。扩增后的核酸分子与OG(Orange-Green)染料结合,阳性样品为绿色,阴性样品为橙黄色。本研究建立的SARS-CoV-2一步法可视化恒温快速检测方法,实现了核酸快速检测,且具有高灵敏度,为SARS-CoV-2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13.
2020年,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的新型冠状肺炎(COVID-19)疫情在世界各国大规模爆发,导致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受到巨大影响。目前广泛采用的荧光定量PCR(RT-PCR)在检测SARS-CoV-2方面存在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需多次取样、重复检测等缺点,亟需建立一种灵敏度更高、样本用量少、操作简单的检测技术,以快速、准确、高效的筛选出新型冠状肺炎患者。数字PCR为新兴痕量核酸分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耐受性强、可绝对定量等优点,在病毒检测领域中广泛应用。介绍了SARS-CoV-2病原学特征和荧光PCR检测SARS-CoV-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数字PCR在SARS-CoV-2检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具体阐述,以期为后续开发更高效的检测试剂盒、提高检测准确性提供方案。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目前在全球蔓延,给人的身体健康及世界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病毒核酸检验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确诊的金标准。本研究分别采集武汉江夏方舱医院67例确诊为COVID-19病例的鼻咽拭子与咽拭子标本送检,进行SARS-CoV-2核酸检验。其中28例患者鼻咽拭子病毒核酸呈阳性,13例患者咽拭子病毒核酸呈阳性,26例患者鼻咽拭子与咽拭子病毒核酸均为阴性。本研究结果提示,鼻咽拭子送检标本病毒核酸检验结果优于咽拭子标本(P<0.05)。  相似文献   

15.
CRISPR/Cas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基因编辑工具,而且还是一种有效的分子诊断工具。目前基于CRISPR/Cas建立了一系列的分子诊断传感器系统,广泛应用于核酸、非核酸等检测过程中。与应用较广泛的核酸分子诊断传感器系统相比,基于CRISPR/Cas的非核酸检测系统目前尚未见系统性综述,因此本文围绕基于CRISPR/Cas12和CRISPR/Cas13建立的两大类非核酸分子传感器诊断系统的基本特征、工作流程及其检测原理等进行了全面综述,期望能为CRISPR/Cas分子诊断系统在体外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是指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 SARS-CoV-2)感染导致的肺炎。SARS-CoV-2结合细胞表面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感染肺部细胞,导致白细胞浸润,血管和肺泡壁通透性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引起呼吸系统症状。局部的炎症加重引起细胞因子风暴,造成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2019年12月,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报告了多例新型肺炎,分离并确定了病原体SARS-CoV-2。截至2020年9月13日,全世界216个国家或地区受累,2 860余万人确诊COVID-19,90余万人死于该疾病,病死率高达3.20%。到目前为止,尚无特效药物可治疗COVID-19,因此解析病毒结构,探索治疗药物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总结了SARS-CoV-2的病毒结构和COVID-19的临床药物治疗,并分析了他们之间可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COVID-19),一种由动物来源的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RAS-CoV-2)感染所致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急速传播,严重的危害人类的健康.快速、准确的诊...  相似文献   

18.
血浆中游离核酸:分子诊断的新靶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8年Mandel和Metais首次报道在病人的血浆中有游离形式的核酸存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很长一段时间对于这些核酸的研究处于搁浅状态;如今,人们已经能够在血浆中检测得到肿瘤源﹑胎儿源以及移植物源的核酸,不仅可以将其应用于胎儿性别﹑RHD血型、Y染色体连锁的遗传疾病的诊断与预防,还可以应用这些游离形式的核酸检测肿瘤﹑癌症的发生以及骨髓移植后嵌合状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特异性总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39例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90例健康人群血清样本中的抗体;后对确诊病例不同发病时间的血清样本和40例疑似病例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将抗体检测结果结合核酸检测结果、病例资料进行分析。SARSCoV-2特异性总抗体检测灵敏度为92.31%,特异性为100%;病人血清样本中的总抗体产生时间随时间推移而升高,中位检出时间为13d;1例确诊病例的抗体检测结果先于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40例疑似排除病例的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SARS-CoV-2总抗体检测可作为SARS-CoV-2感染的辅助诊断指标,也可作为排除核酸检测阴性的疑似病例和疫情高发地区人群补充手段,减少非SARS-CoV-2感染患者的核酸检测次数。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全球疫情不断加剧,新型冠状病毒体外诊断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成为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关注的重点,体外诊断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创新对于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对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体外诊断技术与产品的研发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即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