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延年 《生命科学》1992,4(2):18-21
党和政府对生物技术一向给予高度的重视。70年代末期,就把遗传工程列为我国八大重点科技领域之一。如果把1986年作为我国生物技术发展阶段的一条分界线,那么,1986年以前的七、八年,我国生物技术处于一个初创阶段。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一些生物学基础研究实力较强的单位,率先开展基因工程和杂交瘤技术的研究。接着全国许多部门派遣访问学者到国外学习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技术方法。国内许多研究单位也相继开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的研究,为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阶段,我国生  相似文献   

2.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27(1):137-140
我国初步建立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技术体系植物转基因技术是当今国际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竞争的热点,我国于1999年启动了“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目前这一专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性成果,构建了我国转基因科技创新体系,缩小了我国农业高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7,8(4):F0002-F0002
“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依托单位,是我国建设的第21个,也是农业及生物领域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它是我国农业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能力建设的重大进步和标志性工程。该工程投资1.4亿元,于2003年11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它的建成,使我国具备了世界一流、国内最好、大规模,高通量和高效率进行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研究的核心设施和技术平台.为国家相关领域的重大研究项目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技术支撑,成为国内同类研究共享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12 年我国学者在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药物分析技术应用研究论文进行检索和整理,分类综述针对化学药物、基因工程药物以及中药等各类药物或生物样本的过程分析技术、高通量筛选分析技术、固态性质表征分析技术、杂质谱检测分析技术、体内样本分析技术、中药分析技术、生化药物分析技术等的应用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鲸类位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在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备受关注。鲸类的生活环境使得科研人员难以接近它们,为了在保证动物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采样研究,科研人员发明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工具出现于1973年,由捕鲸鱼叉改制而来,其后40余年,鲸类活体采样工具先后经历了捕鲸鱼叉、十字弓、复合弓、气枪、手持杆等多种不同动力的采样系统交替出现的发展历程。活体采样技术对动物的影响是科研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活体采样技术的风险性进行评价,并最终认可了这一技术的无损伤性。现今,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已成为国际鲸类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是鲸类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香港海域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研究中进行过尝试,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详细介绍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科研应用,并从遗传学、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内分泌学方面对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鲸类位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在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备受关注。鲸类的生活环境使得科研人员难以接近它们,为了在保证动物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采样研究,科研人员发明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工具出现于1973年,由捕鲸鱼叉改制而来,其后40余年,鲸类活体采样工具先后经历了捕鲸鱼叉、十字弓、复合弓、气枪、手持杆等多种不同动力的采样系统交替出现的发展历程。活体采样技术对动物的影响是科研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活体采样技术的风险性进行评价,并最终认可了这一技术的无损伤性。现今,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已成为国际鲸类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是鲸类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香港海域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研究中进行过尝试,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详细介绍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科研应用,并从遗传学、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内分泌学方面对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鲸类位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在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备受关注。鲸类的生活环境使得科研人员难以接近它们,为了在保证动物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采样研究,科研人员发明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工具出现于1973年,由捕鲸鱼叉改制而来,其后40余年,鲸类活体采样工具先后经历了捕鲸鱼叉、十字弓、复合弓、气枪、手持杆等多种不同动力的采样系统交替出现的发展历程。活体采样技术对动物的影响是科研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活体采样技术的风险性进行评价,并最终认可了这一技术的无损伤性。现今,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已成为国际鲸类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是鲸类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香港海域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研究中进行过尝试,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详细介绍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科研应用,并从遗传学、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内分泌学方面对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鲸类位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在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备受关注。鲸类的生活环境使得科研人员难以接近它们,为了在保证动物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采样研究,科研人员发明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工具出现于1973年,由捕鲸鱼叉改制而来,其后40余年,鲸类活体采样工具先后经历了捕鲸鱼叉、十字弓、复合弓、气枪、手持杆等多种不同动力的采样系统交替出现的发展历程。活体采样技术对动物的影响是科研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活体采样技术的风险性进行评价,并最终认可了这一技术的无损伤性。现今,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已成为国际鲸类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是鲸类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香港海域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研究中进行过尝试,鲸 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详细介绍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科研应用,并从遗传学、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内分泌学方面对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鲸类位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在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备受关注。鲸类的生活环境使得科研人员难以接近它们,为了在保证动物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采样研究,科研人员发明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工具出现于1973年,由捕鲸鱼叉改制而来,其后40余年,鲸类活体采样工具先后经历了捕鲸鱼叉、十字弓、复合弓、气枪、手持杆等多种不同动力的采样系统交替出现的发展历程。活体采样技术对动物的影响是科研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活体采样技术的风险性进行评价,并最终认可了这一技术的无损伤性。现今,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已成为国际鲸类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是鲸类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香港海域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研究中进行过尝试,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详细介绍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科研应用,并从遗传学、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内分泌学方面对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激光、光电子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 ,在温州市人民政府有关方面支持下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于 2 0 0 2年 1 0月 1 0、1 1日在温州市花园大酒店举行了“2 0 0 2年全国全固态激光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我国著名激光、光电子学专家刘颂豪院士、许祖彦院士 ,著名激光专家邓树森教授等就国内外全固态激光技术与应用的发展做了专题报告。“2002年全国全固态激光技术与应用研讨会”在温州召开$中国光学激光专业分会  相似文献   

11.
美国白蛾于1979年首次传入我国辽宁丹东一带,1981年由辽宁传入山东并相继蔓延为害。文章针对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找出其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应用相位对比技术原理成像的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机是乳腺影像学诊断的革新性技术方法。我国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几个专业研究所与多家医院合作,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行同类课题的研究已有数年历史。迄2006年8月,我国对此项课题的研究尚处于文献复习及实验阶段。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况是,国际上已有产品应用于临床。例如在日本厚生省认可下,已有上百家医疗单位使用柯尼卡美能达公司生产的PCM相位对比数字化乳腺X线机进行乳腺疾患的早期诊断。2006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第92届北美放射学术会议(RSNA)技术展览中,PCM相位对比数字化乳腺X线…  相似文献   

13.
我国林业重大害虫松毛虫的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曾菊平  戈峰  苏建伟  何忠 《昆虫知识》2010,47(3):451-459
我国松毛虫种类丰富,已报道27种,其中6种频繁暴发,年危害松林面积达200万hm2以上、经济损失数亿元。松毛虫灾害研究可以为综合治理松毛虫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与相关技术。近年来,我国在影响松毛虫种群发生的关键性因子分析、性信息素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松树挥发性物质的成分鉴定及其对寄生蜂或寄生蝇的定位作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缺少系统性的归纳总结。为此,文章就近些年来我国在松毛虫灾害机制与暴发机理研究、治理现状与技术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展望今后我国松毛虫治理研究工作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正>刘斌教授是我国人类体外受精技术研究的开拓者,在国内率先成功建立人类体外受精技术(1985),是我国大陆第一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婴儿(俗称“试管婴儿”)和输卵管配子移植婴儿技术的关键奠基人。早在1984年,我还在福建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当助教的时候,就听外出开会回来的老教师说,北医(北京医学院,即现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简称)组胚(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简称)的刘斌老师从欧洲留学回来,正在研究引进试管婴儿技术。  相似文献   

15.
我国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要回顾了近30年来我国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过程,主要包括生物修复技术在我国的发展阶段、生物修复的4大类型及其所适用对象与范围、生物修复用菌株的筛选与特性研究、活性菌株(菌剂)在典型污染土壤中的应用及其效果等,并针对土壤污染和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现状,简要讨论了未来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根据历史记载,我国酒曲制造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制曲酿酒是我国宝贵的民族遗产。《中国酒曲集锦》汇集了历年来有关中国酒曲起源、发展、制造、技术方法和实验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共103篇,重点介绍大曲、小曲、麦曲、红曲、麸曲等技术操作和科研成果等,不失为我国酒曲系统研究的重要资料。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完成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和注释为核心任务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美国的领导下兴起.自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到现在的10年时间里,中国基因组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建立了先进的基因组学技术平台,并出色完成了多项重大基因组科学研究项目,对我国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我国基因组学研究现状,《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Sci China Ser C-Life Sci) 2009年第1期发表了中国基因组学专题,综述了基因组测序、分型,功能基因检测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以及肝癌、免疫和环境与工业微生物的基因组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害虫灯光诱控技术是一种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来进行害虫防治的技术,具有高效、环保、无残留、不产生抗性等特点。本文系统综述了我国建国70年来灯光诱控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分析了该技术研究和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而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RNAi技术在中国昆虫学研究中的发展、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NAi现象从其原理揭示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我国昆虫学家利用RNAi技术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飞蝗Locusta migratoria、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烟粉虱Bemisia tabaci、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等多种昆虫中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发表的关于昆虫RNAi的论文数量位列世界第二位。我国科学家应用RNAi技术揭示了多个与昆虫重要生物学现象和行为相关的关键基因功能及其分子机制,发展了基于RNAi介导的转基因抗虫作物等多种害虫控制新方法,并探索了不同昆虫中RNAi作用的分子机制。这些研究表明RNAi技术对于中国昆虫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综述了RNAi技术在我国昆虫学研究领域近20年来的发展与应用,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包括靶标基因筛选、RNAi效率评价标准、RNAi技术与传统害虫防治方法的联合应用模式以及昆虫RNAi作用机制等方面,以期更好地推动RNAi技术在我国昆虫学研究和害虫防治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创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几十年来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创新研究的方法和成果,详细阐述了种内杂交、远缘杂交、射线辐射、离子束注入、太空搭载、化学诱变及基因转化等不同技术方法在牧草种质资源创新中的应用,并对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创新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以期为促进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