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这个“天府之国”,不仅物产丰富,现生生物资源充沛,就连古生物化石,也很闻名。四川侏罗纪(距今约一亿八千万到一亿三千万年前,地层发育,含有大量爬行动物化石。至目前所知,这里有世界罕见的早期龟类和鳖类;有构造特殊的鳄类;有淡水生活的蛇颈龙类;有为数众多的各种恐龙;以及有接近哺乳动物的进步爬行动物,等等。这些化石,对研究龟鳖类的早期发展;鳄类的分化;蛇颈龙类的生态;恐龙的演化,和哺乳动物的起源等问题,均具重要意义。一、龟鳖类化石龟鳖类最早出现于晚三迭世(二亿年前),但到一亿二千万年前的白垩纪,各洲才有普遍分布,此前化石…  相似文献   

2.
<正>背景内蒙古自治区的二连盆地埋藏着十分丰富的恐龙等脊椎动物化石。这里是亚洲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区之一,恐龙化石品种繁多,其中的白垩纪恐龙化石代表着全球恐龙活动最晚期的生物群特征。从19世纪末开始,先后有俄、美、加等国和中国的地质古生物学家在这里进行过多次大型考察和挖掘,已陆续发现盘足龙、鸭嘴龙、似鸟  相似文献   

3.
张玉光 《化石》2010,(4):8-15
在中生代的恐龙家族中,蒙古戈壁的恐龙是不可缺少的成员,也是研究白垩纪恐龙的重要部分。于是,到蒙古寻找和发掘恐龙成为全球恐龙研究者的一大"奢望",每年都有成群的游人和科研人员要慕名来到蒙古这片充满神奇的土地上,寻找收获着各自的梦想与希望。  相似文献   

4.
《化石》1992,(2)
禄丰是一个小的红色盆地,在昆明市两北102公里处。盆地中发育着的中生代陆相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1938年,古生物学家卞美年和王存义在禄丰盆地首次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批化石经畅钟健教授研究后开始享誉世界。禄丰被人们称为恐龙之乡。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古生物学家络绎不绝地相继来到禄丰盆地进行恐龙化石考察。目前禄丰恐龙动物除了恐龙化石外还有两栖类,龟鳖类、觚类,似哺乳爬行类和原始的哺乳类,共有6目30余种。  相似文献   

5.
一、恐龙自身因素类 包括恐龙蛋不能孵化说和竞争失败说。 1.恐龙蛋不能孵化说认为恐龙蛋不能孵化是导致恐龙绝灭的直接原因。研究发现,在恐龙繁盛的侏罗纪和早白垩纪,很少发现恐龙蛋化石,而到恐龙衰退的晚白垩纪却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越来越多。其规律是恐龙越繁盛,恐龙蛋化石越少,而恐龙越衰退,恐龙蛋化石就越多。如我国盛产恐龙蛋化石的广东省雄盆地和河南西峡盆地,都是接近恐龙绝灭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刘义川  王旭日 《化石》2021,(4):10-11
<正>恐龙是古生物圈当之无愧的大咖级明星,可谓家喻户晓,童叟皆知。关于恐龙的科普读物、电子产品、旅游纪念品和儿童玩具等,更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是大家知道除了笨重的植食性恐龙和凶猛的肉食性恐龙,还有会游泳、爱吃鱼的萌宠恐龙吗?它就是发现于距今1亿多年前白垩纪地层中的奇异辽宁龙。  相似文献   

7.
头条新闻     
重庆綦江发现西南白垩纪中期最大规模恐龙足迹群中国科学家在重庆市綦江县夹关组地层发现了目前西南地区白垩纪中期最大规模的恐龙足迹群。这一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多年来兽脚类、蜥脚类足迹较多,而鸟脚类足迹较少的不足,同时对研究该地区白垩纪时期古生态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恐龙是我们地球上非常奇特的一类动物,主要生活在距今2亿年前到6千6百万年前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包括了体型巨大的蜥脚类和凶猛的霸王龙等兽脚类。不过霸王龙却很少能遇到蜥脚类,因为霸王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那时北半球的动物世界里植食性的恐龙主要是鸭嘴龙类和角龙类,尤其是体型较大的鸭嘴龙。鸭嘴龙是群居的,它们头顶上常常长着奇形怪状的中空的嵴冠,这是它们鼻腔的延伸,可以让鸭嘴龙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是彼此交流非常  相似文献   

9.
地点:美国蒙大拿州北部。时间:白垩纪后期(8000万年前)。一天中午,热浪滚滚,太阳光直射大地,一群鸭嘴龙在叫着。这些9米长的恐龙在为筑巢而忙忙碌碌。这时,一只二吨重的雌性恐龙在窝边似乎紧张而又激动。窝有1.8米高,是用烂泥和烂植物枝叶垒起来的。过了一会儿,这只恐龙用它那巨大的嘴移动着上层的枝叶,露出了20个恐龙蛋(一次就孵这么多)。这蛋个个象大梨子似的。它用嘴把蛋一个个敲开。几个小时后,蛋里的小恐龙唧唧喳喳地吵着要出来。这样一个场面似乎难以相信:恐龙也会象鸟似地培育后代吗?这种恐龙与其他种类的恐龙不同吗?正是这样。最近,古生物学家找到证据足以说明恐龙在培育后代方面各不相同。杰克·霍纳尔是知名的恐龙专家之一。十多年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香港市政局合作,在香港九龙的香港博物馆举办“中国恐龙展”,展览已于2月9日正式开幕,为期3个月。这次“中国恐龙展”展出三具体态巨大的恐龙骨架。其中有晚侏罗纪的合川马门溪龙,它身长22米,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大、最长的恐龙;有山东莱阳发现的晚白垩纪棘鼻青岛龙,它的头骨上额骨和鼻骨变形,向上突起成棒状棘,是一种双足行走的恐龙。骨架长  相似文献   

11.
去年六月,广西地质工作者在扶绥县境内勘察时,在一处山坡上发现了骨化石。今年五月,由自治区有关部门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同组成的发掘队,经过十余天奋战,发掘出肉食类恐龙、蜥脚类恐龙牙齿多枚,部分恐龙骨骼,以及其他爬行动物的牙齿等。在附近同层位的山坡上,同时还找到了硬鳞鱼类鳞片、龟鳖类甲片和瓣鳃类。  相似文献   

12.
曾上游 《化石》1996,(1):11-12
特大恐龙之谜曾上游在种群庞杂的恐龙家族中,体型最大的一支是有“动物王国中的巨人”之称的蜥脚类恐龙。此类恐龙包括原蜥脚类(Prosauropada)和蜥脚类(Sauropoda)两个次亚目,出现于三迭纪,至侏罗纪达到极盛,进入白垩纪渐趋衰落并绝灭。蜥脚...  相似文献   

13.
郑钟 《化石》1990,(4):21-23
白垩纪晚期,在形形色色的恐龙王国里,生活着一类嘴如现生鸭类一样扁平的恐龙,因而它们被称之为鸭嘴龙。这类恐龙不仅以嘴部的特征区别于其它恐龙,更有趣的是在它们的头骨上,大部分种类发育着形状不一的棘突,有弯曲成数米长管状棘的似棘龙,有隆起成盔状的盔龙,还有棘突朝天,拔鼻而起,产于我国山东省的青岛龙。当然也有什么棘突都不存在的种类。正因为如此,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对这种奇异的棘突的生理功能产生各种推测和假说,各种理论也随之应运而生。这里我们着重介绍几种。  相似文献   

14.
晓峰雨烟 《化石》2010,(1):74-74
第一“部”:黄昏龙——世界上最小的食肉恐龙。加拿大古生物学家朗里奇和菲利普·柯里(Philip Currie)发现并描述。黄昏龙体型比现今的家猫还小,生活在1.2亿年前白垩纪末期,体重大约2公斤,站着的身高为0.45米,  相似文献   

15.
恐龙分两大支系,一支叫蜥龙类(包括兽脚类和晰蜥脚类),另一支叫鸟龙类(包括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和角龙类)。每类恐龙又各有自己的谱系和小分支,错综复杂,光怪陆离。它们在中生代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生存一亿多年! 最早的恐龙出现在距今二亿多年前的中三迭世,经过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发展、繁盛后,到距今约七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全部绝灭。关于恐龙绝灭问题,长期以来是古生物学上的一个悬案,至今尚未解决。虽然,多年来不少学者对此问题做了这样那样的解释和探讨,但各只强调一面,各有漏洞,未能得出全面的科学的答案来。有人说,在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出现了强烈的造山运动,地表构造起了变化,致使环境、气候发生变  相似文献   

16.
裴睿 《化石》2021,(4):78-79
<正>伤齿龙科恐龙是一类中小体型的兽脚类恐龙,和鸟类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与鸟翼类、驰龙类共同构成了近鸟类,因此伤齿龙科恐龙的研究对理解非鸟恐龙向鸟类的演化过程的具体细节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睿、赵祺、徐星与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原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杂志线上发表,该研究报道并描述了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巴音满都乎恐龙化石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一种伤齿龙科恐龙新类群——内蒙古蝶猎龙(Papiliovenator neimengguensis)。  相似文献   

17.
《化石》2014,(1)
正《化石》杂志联合美国的有关机构,将在2014年暑假期间组织一次美国化石之旅夏令营。带领中国的孩子到美国去挖恐龙,这可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事儿!夏令营将为期两周,去探索北达科他州和蒙大拿州蕴藏着丰富化石的荒原,并参观美国的一些世界知名博物馆。此行,由美国相关的基金会及古生物学家率领,将造访发现有暴龙、三角龙等著名恐龙的北达科他州和蒙大拿州的最晚白垩纪地点。营员将学习如何发现、发掘并保存大型的恐龙化  相似文献   

18.
在“古生物”这个概念中,大概要数恐龙是最出名的了。在漫长的地质时期里,陆地、海洋、湖泊、天空它们几乎无所不及。但是长期以来地学界公认,恐龙这个庞大而兴盛的家族绝灭于白垩纪的结束之际,也就是说,它们没能活到距今六千五百万年以来的生物界更加绚丽多彩的新生代。更精确地讲,以前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全部保存在白垩纪结束的地层标志——富含稀有元素铱的薄层粘土以下的地层中。自然关于恐龙绝灭的原因一直是古生物乃至地学界的热门话题,目前最流行的是“小行星碰撞理论”(据认为富铱层就是这次碰撞的产物)——一种可能象“核冬天”的那种影响给恐龙带来了灭顶之灾。有许多古生物学家并不否  相似文献   

19.
《昆虫知识》2009,(2):172-173
长期以来,科学家普遍认为6500万年前的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了恐龙大灭绝,然而日前,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古生物教授乔治·波尔纳却在新书《谁在咬恐龙?昆虫病菌和白垩纪之死》中提出惊人理论:虽然小行星撞地球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然而,恐龙事实上却是被带有病菌的吸血昆虫给灭绝的,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20.
大约在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晚期,曾经在整个中生代(距今2亿2千5百万年—6千5百万年)都一直兴旺发达,称霸于世的恐龙家族几乎一下子消失了。在白垩纪以后的地层中,再也找不到恐龙的化石。这样一个曾在地球上做了长达1亿数千万年霸主的庞大家族为什么会突然绝灭呢?与此同时,绝灭的还有菊石类、双壳纲中的固着蛤类和叠瓦蛤类、六射珊瑚大型底栖有孔虫和超微浮游生物。从白垩纪末到第三纪,生物属数由原来的2868属一下子锐减为1502属,仅为先前的52%。灭绝的生物种数竟为绝灭前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