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法岗  李锋 《人类学学报》2020,39(2):161-172
"许家窑人"化石发现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西端的侯家窑遗址。该遗址20世纪70年代历经数次发掘,发现古人类化石20件、石制品数万件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虽然已有大量关于遗址的研究成果发表,但人类化石和考古遗物的出土地层仍有些模糊,文化层时代也存在较大争议;年代数据在20 kaBP到500 kaBP的大范围间变化,影响学者们对"许家窑人"及其文化遗存演化位置的认识。鉴于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2007~2012年对该遗址开展了持续的考古调查及发掘,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廓清遗址埋藏的地貌部位和文化层的分布状况等基本信息。侯家窑遗址的地层包含上、下两个文化层;下文化层以下2~3 m(距地表约14.5 m)处确认了不整合接触面,其下为泥河湾层堆积,之上为河流阶地堆积。综合对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地层描述、新发掘地层以及人类化石保存状态的认识,"许家窑人"化石应出自遗址地层沉积序列的上文化层中,而非湖相的泥河湾层中。通过对目前遗址已有测年数据的重新梳理,我们认为,上文化层即"许家窑人"化石的时代为200~160 kaBP,主要对应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早期;下文化层的准确年代...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河南确山后胥山晚上新世裂隙堆积物中新发现的鲁南鼩鼱Lunanosorex材料;重新观察了内蒙古比例克的李氏鲁南鼩鼱相似种Lunanosorex cf.L.lii标本。确山鲁南鼩鼱的形态特征与属型种L.lii较为一致,其较丰富的材料为了解该种的形态变异及特征补充提供了新的依据。内蒙古比例克的鲁南鼩鼱与属型种有较大的差异,被确定为新种L.qiuisp.nov.。根据比例克新种和确山新材料的研究,修订了Lunanosorex的属征和Beremendiini族征的定义,探讨了鲁南鼩鼱与东亚地区发现的其他牙齿染色的大型鼩鼱类之间的系统关系,阐证了日本中更新世的Shikamainosorex与北美上新世的Paracryptotis关系不大,不应归入Blarrinini族,而与亚洲大陆的鲁南鼩鼱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应当属于Beremendiini族。  相似文献   

3.
<正> 1988年是中一加恐龙合作计划的第三个野外工作年。这一年的野外考察主要是在内蒙、新疆进行的。6—7月份考察队在内蒙乌拉特后旗巴音满得呼地区晚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这些化石均分布在一个南北向约10公里长的冲沟里,岩层产状较平缓,出露厚度70米左右,约含四个化石层。恐龙化石包括原角龙类Protoceratops,幼年及成年个体20余具;甲龙类Pinacosaurus的幼年个体群;小型兽脚类Saurornithoides、Oviraptor,鸟脚类化石及大量恐龙蛋化石。此外亦发现大量的其它爬行动物及早期哺乳动物化石:蜥蜴、鳄鱼、乌龟和多瘤齿兽等。这一阶段的考察工作同时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将军戈壁展开,继续1987年未完成的两具恐龙的发掘工作。7月,考察队转移至二连浩特达布苏。这一化石产地最早于20年代由美国中亚  相似文献   

4.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家在南极地区查尔斯王子山、拉斯曼和西福尔丘陵地区的上新世(距今533万年~258.8万年)冰川沉积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再搬运(指自然力量的作用)的微体化石,这一发现引起相关研究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从沉积相的分布来看,西福尔和拉斯曼丘陵地区大多数为海相沉积;北查尔斯王子山具有海湾沉积的特征;南查尔斯王子山地区具陆相冰川沉积特征;而普里兹湾陆架上  相似文献   

5.
《生命世界》2008,(8):9-9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高能物理研究所合作,利用高清晰度工业CT对柳江头骨化石进行了扫描和三维重建,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利用CT技术清晰展示的古人类脑的形态特征。20世纪50年代发现于广西柳江的人类头骨化石,是迄今在华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其与北京周口店及其他古人类化石以及现代人颅内模比较,  相似文献   

6.
李岩 《化石》2021,(1):8-12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相当丰富的国家之一,迄今已在100余处地点发现了各种古人类化石,年代跨度在距今170万-1万年之间,这些古人类化石包括了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从西方开始流行起来的"走出非洲"这种人类演化故事的标准观点中,200多万年前直立人首先在非洲演化而出.之后大约在60...  相似文献   

7.
史宗冈  张维婷  高太平  任东 《昆虫知识》2010,47(6):1043-1054
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在昆虫与植物协同进化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化石记录中发现了昆虫取食花粉、授粉滴、访问中生代裸子植物具胚珠的繁殖器官等多方面的昆虫化石证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和报道了大量采自中国东北地区保存良好的昆虫与植物化石。例如发表于Science上的2篇具有长喙的双翅目和长翅目昆虫化石文章,暗示着它们很可能参与各种裸子植物的授粉。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回顾了已报道的中国东北晚中生代时期的昆虫化石,并把它们与授粉或访"花"相联系。另外,作者对采自同一层位的同时代的植物化石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介绍了可能涉及到与昆虫相互作用的代表性植物。今后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在化石中找到昆虫授粉和访花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8.
《化石》2018,(4)
正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家发现了澄江动物群,为解开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谜提供了大量详实的关键证据。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寒武纪时代曾涌现了一大批现代动物门类的祖先,生物已广泛分布于海洋浅海区各个区域和不同的水层中,生物间已然建立起了较为复杂的多级食物链,完整的生物谱系框架已搭建完成,由此产生的巨大影响一直延续至今。那么,科学家是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如何通过一块块化石,抹去覆盖在化石上的历史尘  相似文献   

9.
辽宁昌图上白垩统泉头组恐龙蛋化石的分类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发现于辽宁省昌图地区的恐龙蛋化石。通过对这些标本的宏观和微观形态特征的观察与测量数据分析,将其归入圆形圆形蛋(Spheroolithus spheroides)和厚皮圆形蛋(Spheroolithus megadermus),这是目前这两个蛋种的第二次化石记录。这两个蛋种首次发现于山东莱阳上白垩统将军顶组,根据昌图及其邻近地区恐龙蛋化石与山东莱阳恐龙蛋化石群的对比,结合松辽盆地近年来泉头组的研究成果,认为泉头组的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早、中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壳化石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小壳化石研究已有20年的历程,通过同行们的辛勤劳动已取得了令人注目的丰硕成果。70年代中期,我们首次将酸泡方法应用于小壳化石的处理,从而获得了大量的多门类的未知带壳化石,全面揭示了中国寒武纪带壳动物大爆发的内幕。这一结果,不仅改写了20年前“前三叶虫期”只有肉眼可见的杆状软舌螺化石的状况,而且填补了古生物门类的大片空白。  相似文献   

11.
董为 《化石》2019,(4):31-35
<正>20世纪20年代初期随着在周口店一带发现了古哺乳动物和古人类化石,当时的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和协和医学院解剖系主任步达生便在一起酝酿成立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新生代研究室"。这个机构就是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建立于1929年,至今正好90周年。据参加过早年周口店发掘的胡承志先生回忆,当时地质调查所尚无  相似文献   

12.
腾格里,蒙语里是天的意思,形容茫茫流沙犹如渺无边际的天空一样。因此,以天命名。沙漠总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四六沙漠。沙漠内部沙丘、湖盆、山地残丘平原等交错分布,多处发现自流水,大小湖盆可达422个,是中国湖盆最多的沙漠。湖盆区水丰草茂,历来为放牧之地。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腾格里开始衰败了。  相似文献   

13.
《化石》2019,(4)
<正>周口店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与中国古人类学的诞生20世纪20年代初,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J.G.Andersson)与美国古生物学家Granger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在北京周口店考察和短期发掘。他们在1921年至1923年周口店第一地点发掘的中更新世堆积物中发现两枚人类牙齿,并于1927年作为人属(Homo)牙齿予以记  相似文献   

14.
张森水 《化石》2006,(2):38-40
秋天,色彩斑斓、沉稳、成熟、丰富。2002年10月金秋,我们踏上尚未发现旧石器、文化历史没有突破万年关的浙江,希望消除中国最后一个省级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空白区。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南方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地点寥寥无几,发现人化石地点多于发现石制品地点。出土人化石  相似文献   

15.
于小波 《化石》2023,(1):44-51
<正>蒂莉·埃丁格(Tilly Edinger,1897-1967)博士是20世纪的著名犹太女科学家,被誉为是“古神经学”的创始人。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德国,埃丁格是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的少数女性之一。在埃丁格之前,人们对脊椎动物脑演化的认识,几乎完全依赖解剖学家对现生动物脑结构的比较研究。埃丁格基于自己的古生物学和神经学背景,将分类学、地层年代和功能研究结为一体,单枪匹马地创建了“古神经学”这一新领域。古神经学研究化石动物的脑结构,把演化的时间概念纳入神经学的研究之中,探索神经系统在不同动物类群中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6.
辽东半岛旧石器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 但较大的进展则在70年代以后所取得。迄今为止, 包括以庙后山石器工业和营口金牛山人类化石为代表的旧石器早期、以海城小孤山下层石器工业为代表的旧石器中期和以海城小孤山中层石器工业、骨角制品和前阳人类化石为代表的旧石器晚期组成的辽东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从古生态环境和石器技术、类型学而言, 辽东半岛旧石器文化和华北同期文化存在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辽西十二年     
王原 《化石》2009,(3):16-27
辽西是辽宁省西部的简称。这里的地震中,尘封着一个古老的化石生物群。它们生活在距今1亿3千万到1亿2千万年前,核心分布区位于现在的辽西、冀北和蒙东南部,正属于20世纪20年代“热河省”的行政辖区,“热河生物群”也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远古至今,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了五个阶段:15世纪以前,海洋有“行舟楫之便”与“兴渔盐之利”;15世纪到20世纪初期,海洋是贸易与海外扩张的交通通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前,海洋成为军事要地和重要战场;自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出现海洋国土观念,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标志着进入现代海洋开发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9.
通古尔(Tunggur)台地作为20世纪20—30年代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中亚考察团研究过的一个经典的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在亚洲晚新生代陆相哺乳动物学和生物年代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通古尔地区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工作,发现了数个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的动物群,建立了从早中新世至上新世哺乳动物演化序列的框架。这一框架有可能成为东亚新近纪陆相哺乳动物群对比的标尺。通古尔地区动物群的演替,对于深入认识这一地区古环境和动物地理的分化也十分重要。2005年8月的野外工作,主要在通古尔台地的两个地点——奥尔班和阿勒特希热进行,目的是寻找新生代中晚期的脊椎动物化石和根据古地磁极性年代标尺确定化石的时代。最厚的古地磁采样剖面在奥尔班(Aoerban,43°20′21.6″N,113°54′48.6″E)。取样点起自43°20′36.4″N,113°54′48.6″E,终于43°20′52.7″N,113°54′23.1″E。测试结果显示,剖面上50 m的粘土岩、粉砂岩和细砂岩的互层,除近底部5 m厚的褐棕色粘土岩外均为负极性时。负极性段大致可与国际标准古地磁柱的5Dr或6r对比,相当于18—20 Ma。该剖面上同时进行了小哺乳动物化石的采集;据初步鉴定,化石组合包括了晚渐新世和大量早中新世的成员。因此,奥尔班动物群极有可能代表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序列中时代最早的一个新成员。阿勒特希热(Aletexire,43°47′21.6″N,113°05′25.0″E)采样剖面始于43°47′53.6″N, 113°04′51.1″E,终于43°47′52.9″N,113°04′42.2″E。剖面厚约13 m,以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含有与推饶木动物群相同的成员。测试结果显示,整个剖面记录为正极性时。这便与王晓鸣等于2003年把阿勒特希热剖面古地磁测试的结果与默尔根剖面的对比产生了一些矛盾。原因可能是阿勒特希热的采样间隔过大,或两剖面根本就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同样的问题似乎也出现在与推饶木剖面的对比上。看来有必要对这一地区的古地磁测试作更深入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于小波 《化石》2022,(3):39-45
<正>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外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陆续发现了“北京人”的各种化石材料。这些发现,凝聚着中外学者历年来辛勤挖掘与研究的心血,是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历史上的重大成果。“北京人”最早的化石证据,是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奥托·师丹斯基(Otto Zdansky,1894–1988)从1921年和1923年采集的材料中发现的两颗牙齿。当时,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G.Andersson,1874–1960)和中国地质调查所合作进行发掘工作。安特生从瑞典印刷大王拉格雷列斯(A.Lagrelius,1863–1944)建立的私人基金会“中国研究委员会”获得资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