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摇蚊马氏管和直肠多线染色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育观点观察了摇蚊成蚊马氏管、直肠细胞中的多线染色体,特别是第Ⅳ染色体自幼虫至成蚊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染色体在个体发育中的变化是有规津的,并与细胞的分化和活动密切相关的;染色体泡和多线分化反映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本文特别强调了研究双翅目昆虫消化道后部器官在发生遗传学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观察摇蚊唾腺多线染色体的第Ⅰ和第Ⅱ染色体上的“泡”(疏散区)在不同发育阶段中的活动,表明了染色体上的不同的“泡”的发生、发展、消失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不同的。这些变化是与摇蚊个体发育不同阶段的生理和生化代谢的状态相联系的。“泡”是基因活动的表现,同时也表明摇蚊在从幼虫到成虫的变态中,细胞分化和器官有规律的发生都是与染色体上的基因按固定的时空活动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沙打旺有丝分裂染色体形态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打旺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晚前期至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的观察尚未见报道。作者在观察沙打旺有丝分裂过程中,晚前期看到14+4的染色体图像,即14条长的染色体和4个长度相近的短“染色体”,而且从晚前期至中期的过渡中,4条短“染色体”有两两彼此不断靠近,最后显现为二条完整染色体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从发育的角度,观察了摇蚊消化道各区域的细胞内多线染色体,并发现马氏管和直肠两区,从幼虫经过变态到成蚊,其染色体的多线结构和区域的起泡被保持下来。这就提供一种可能对摇蚊的发育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同染色体在结构与功能上变化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摇蚊发育除卵外可分为幼虫(共Ⅰ—Ⅲ个分期)、蛹前期、蛹和成蚊(又分早、晚  相似文献   

5.
采用界面铺张制片和硝酸银一步染色的方法,对人工三倍体水晶彩鲫卵巢发育阻滞型个体的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进行了光镜观察。在分化有初级卵母细胞的卵巢发育阻滞型的三倍体鱼中,减数分裂粗线期细胞主要的由二价体和单价体组成,也见有少量三价体和其它多价体,其染色体成员数大多在90左右;在不同细胞间,染色体的大小变化较大;配对联会过程中形成的配对叉和产生的特异蛋白在一些细胞中明显可见。文中讨论了三倍体染色体配对紊乱  相似文献   

6.
林丹军  尤永隆 《动物学报》2006,52(2):328-334
运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鲫鱼生精细胞发育过程中拟染色体的形成和解体,以及拟染色体和线粒体的关系。在精子细胞阶段之前的各期生精细胞中都存在拟染色体。仅在精原细胞中观察到拟染色体的形成过程。拟染色体的形成方式与其它鱼类中拟染色体的形成方式相似。在生精细胞的发育过程中,线粒体的形态和数量发生变化。在初级精原细胞阶段,线粒体较大,多为球形,嵴少,基质电子密度低。随着生精细胞的发育,线粒体逐渐变小,多为长条状,嵴多,基质的电子密度升高。拟染色体形成后往往与线粒体结合。与拟染色体结合的线粒体往往解体,部分或全部的外膜和内膜破裂以至消失。线粒体解体后,其中的物质可能会转移到拟染色体中[动物学报52(2):328-334,2006]。  相似文献   

7.
湖南地区生长于池塘环境的青鱼,性成熟年龄是5—6年,雄性比雌性普遍地早熟一年。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是同源的,都来自于卵原细胞。池养青鱼的卵母细胞只能发育到初级卵母细胞阶段(Ⅳ时相),必须通过人工催情,才能进行染色体的减数分裂,使卵母细胞由第Ⅳ时相发育到第Ⅴ时相。精细胞的发生,能够完成由精原细胞到精子的全部发育过程。青鱼在第一次性周期内,雄性精巢在第5个冬季进入第Ⅳ期,雌性卵巢在第6个冬季进入第Ⅲ期,从此以后,每年冬季,雄性精巢回复到第Ⅳ期,雌性卵巢回复到第Ⅲ期,这种性腺季节周期变化的规律,为生产上选留亲鱼提供了理论依据。青鱼雌性卵母细胞由第Ⅲ时相到第Ⅳ时相是同步性的;经人工催情产卵或自然退化后,卵巢的组织学结构又回复到第Ⅱ期,证明青鱼是一次产卵类型。已经达到性成熟年龄的雌性青鱼,卵母细胞的卵黄形成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泡内卵黄,第二种类型是泡外卵黄。如果饲养管理工作如投饵、水质调节不适宜,卵母细胞不能正常形成卵黄,就会出现卵子的败育现象,这是生产上一个重要问题,必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青鱼性腺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5,5(4):471-488
湖南地区生长于池塘环境的青鱼,性成熟年龄是5—6年,雄性比雌性普遍地早熟一年。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是同源的,都来自于卵原细胞。池养青鱼的卵母细胞只能发育到初级卵母细胞阶段(Ⅳ时相),必须通过人工催情,才能进行染色体的减数分裂,使卵母细胞由第Ⅳ时相发育到第Ⅴ时相。精细胞的发生,能够完成由精原细胞到精子的全部发育过程。青鱼在第一次性周期内,雄性精巢在第5个冬季进入第Ⅳ期,雌性卵巢在第6个冬季进入第Ⅲ期,从此以后,每年冬季,雄性精巢回复到第Ⅳ期,雌性卵巢回复到第Ⅲ期,这种性腺季节周期变化的规律,为生产上选留亲鱼提供了理论依据。青鱼雌性卵母细胞由第Ⅲ时相到第Ⅳ时相是同步性的;经人工催情产卵或自然退化后,卵巢的组织学结构又回复到第Ⅱ期,证明青鱼是一次产卵类型。已经达到性成熟年龄的雌性青鱼,卵母细胞的卵黄形成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泡内卵黄,第二种类型是泡外卵黄。如果饲养管理工作如投饵、水质调节不适宜,卵母细胞不能正常形成卵黄,就会出现卵子的败育现象,这是生产上一个重要问题,必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早春到市场上买性成熟的活雄鲤一条,取其精巢(性腺已发育到第Ⅳ期),做染色体的观察。 1.固定将精巢放入Carnoy固定液(无水酒精3份,冰醋酸1份),固定3小时,再换入70%酒精中。 2.染色用镊子和解剖针仔细取出精巢内的精细小管(细如白发),一小段,放手掌上剔去周围异物之后,放置载玻片上,加醋酸洋红(45%醋酸100毫升加洋红1克煮沸、冷却、过滤即成),染色2-3小时。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鱼用)鱼、青鱼、草鱼和鱇(鱼良)白鱼从囊胚期到原肠期的中期染色体形态变化。在(鱼用)鱼此研究还扩大到尾芽期和二龄鱼肾细胞。结果表明:随着发育的进展,四种鱼的染色体绝对长度都非常显著地减??少,不同染色体减少的比例不都相同,同一染色体减少的情况也不都始终如一。次缢痕的数目也进行性减少,直至全都消失;相伴发生的染色体长度的减少可能是次缢痕减少的一个原因,但肯定不是唯一的原因。从囊胚期到原肠期,青鱼C_1号染色体的短臂也经历过一个从无随体到有随体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用外周血不加PHA培养24—48小时,对8例慢粒和6例慢粒急变患者的染色体变化作了比较,其中2例在治疗过程中作了染色体动态观察,2例作了从慢粒到慢粒急变过程的连续观察。  相似文献   

12.
英国桑格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研究发现 ,在人体 2 3对染色体中 ,有 3对染色体携带可引发致命疾病的基因最多。这些“杀手”染色体分别为第一对、第六对染色体和X染色体。在这 3对染色体中 ,X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最多 ,其中仅一小片段携带的基因即与 10多种遗传疾病有关 ,包括影响儿童和年轻人肌肉正常发育的肌营养失调症等 ;第一对染色体上携带的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和前列腺癌有关 ;第六对染色体上的基因主要与精神与智力障碍有关英国发现与人类疾病有关的染色体@杨淑培  相似文献   

13.
蚕豆染色体集缩和解集缩过程中的螺旋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常规电镜技术观察到,在有丝分裂前期的集缩过程中,蚕豆(Vicia faba)染色体横切面为直径约0.5μm的染色质纤维形成的环状结构;染色体纵切面上存在着平行排列的0.5μm染色质纤维,它们与染色体长轴所成的角度近似直角。通过立体电镜观察可清晰辨认出这些纤维盘绕成的螺旋结构。在有丝分裂末期至间期的解集缩过程中,染色体横切面由环形变为“C”形。这种“C”形构造显示了染色体螺旋结构的解螺旋过程。在染色体集缩和解集缩过程中均可观察到0.5μm染色质纤维和直径约0.2μm的染色质纤维。本文讨论了放射环模型和多级螺旋模型。  相似文献   

14.
许梦萱  周明 《遗传》2022,(7):567-580
DNA甲基化是一类稳定可遗传的表观遗传修饰,在调控基因表达、沉默转座子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植物中,DNA从头甲基化通过RNA指导的DNA甲基化(RNA-directedDNAmethylation,RdDM)途径建立。植物特有的DNA依赖的RNA聚合酶Ⅳ(D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Ⅳ, Pol Ⅳ)是RdDM途径核心蛋白,转录产生非编码RNA,通过RdDM途径引导从头建立DNA甲基化,进而调控植物基因表达和生长发育。Pol Ⅳ行使功能受多个蛋白调控:组蛋白阅读器SHH1 (SAWADEE homeodomain homolog 1)识别H3K9甲基化引导Pol Ⅳ到基因组特定位点;染色质重塑因子CLSY (CLASSY)蛋白家族协助Pol Ⅳ识别靶位点;RNA依赖的RNA聚合酶2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2, RDR2)将Pol Ⅳ转录产生的单链RNA转换成双链RNA。本文总结了Pol Ⅳ及其调控蛋白调控植物DNA甲基化和发育的研究进展,以期为DNA甲基化研究和农作物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杭绮  毛树坚 《动物学研究》1993,14(4):367-373
以草鱼ZC7901细胞株为材料,观察鱼类细胞从间期染色质到中期染色体的包装过程。主要通过(1)分裂期与间期细胞融合,诱导染色体早熟凝集;(2)染色体“伸长”处理;(3)培养细胞的低渗处理;(4)染色质辅展等方法,制作染色体标本,进行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观察表明,鱼类染色质的基本结构与哺乳类细胞相同,也是直径约10nm的核丝。染色体的色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多级螺旋化形成直径约300nm的染色单体,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成功率较低的问题,组织学生从诱导温度、恢复常温培养、制片过程中的细节等方面,利用多种实验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探究。通过实验结果表明,洋葱是较好的实验材料,解离时间依据实验材料和温度不同有所差异。材料在2℃、4℃诱导下均可观察到染色体数量变化,且洋葱根尖在4℃条件下诱导36 h效果更好。观察中发现双核细胞并运用于染色体数目变化细胞的确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地高辛标记的微小染色体维系蛋白3(MCM3)基因的RNA探针,研究MCM3在斑马鱼早期发育中的时空表达。方法:收集并固定受精后24 h时期的野生型斑马鱼胚胎,提取总RNA,制备DIG标记的MCM3 RNA反义探针,整胚原位杂交,研究MCM3在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过程的表达。结果:斑马鱼的MCM3氨基酸序列与小鼠、人具有高度同源性,通过不同时期胚胎的原位杂交,发现MCM3在早期发育过程中普遍性表达,胚胎受精后0~2 hMCM3在增殖性区域泛表达,受精后14~22 h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的眼部、体节及增殖性区域表达,受精后24 h在血液、中枢神经、翼板中脑、视觉盖及增殖性区域表达,受精后48 h在头部及肛门增殖性区域表达。结论:明确了MCM3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证明其与早期斑马鱼发育细胞增殖密切相关,为研究该基因功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对人正常子宫内膜月经周期中Ⅰ、Ⅲ、Ⅳ和Ⅴ型胶原蛋白及纤维粘连蛋白的变动状况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目的是进一步探讨为接受胚泡着床,子宫内膜方面的准备状况。本实验使用的是因良性疾息被摘除的子宫。切片标本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细胞外基质中的各型胶原蛋白及纤维粘连蛋白随月经周期变动的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及纤维粘连蛋白主要分布在上皮组织的基底膜中。胶原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分泌初期明显减少的结果说明细胞外基质的确有明显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的现象。提示子宫内膜中的胶原蛋白及纤维粘连蛋白的周期性变化对胚泡着床是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胶原蛋白及纤维粘连蛋白是否能伴随月经周期而进行周期性变化是检查是否有真正正常月经周期的指标之一。本研究将对着床,抗着床机理及某些不孕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探讨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棘尾虫接合生殖各时期的小核发育及染色体行为进行了观察,见到接合期间每种属于小核的分裂均有染色体的形成。获得了小核减数分裂的清晰图象。在蛋白银制品上发现了核内非染色体成分的细微细微结构、初充了前人观察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生命科学研究》2016,(2):102-106
分析不同离心力对胞外微囊泡尺度、RNA和蛋白成分的影响。在分离纯化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胞外微囊泡过程中,采用12 000×g、100 000×g两种离心力提纯,利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法分析微囊泡的尺度分布,透射电镜观察微囊泡超微结构,Western-blot鉴定微囊泡蛋白特征,BCA法分析微囊泡内容蛋白含量,毛细管电泳分析微囊泡RNA的性质和水平。结果显示,12 000×g组的平均粒径为233±93.5 nm,100 000×g组的平均粒径为175±74 nm(P0.05)12 000×g组微囊泡的蛋白浓度为3.942±0.427 g/L,100 000×g组微囊泡的蛋白浓度为2.428±0.113 g/L(P0.01),并表达exosome特异性蛋白Tsg101蛋白;12 000×g组微囊泡的RNA总量为22.662 0 mg/L,在258 nt时达到最高,100 000×g组微囊泡的RNA总量为3.280 1 mg/L,在283 nt时达到最高(P0.05)。因此,微囊泡尺度与离心力相关,不同尺度微囊泡所含蛋白、RNA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