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用醋酸酐分解法处理叶下珠属4种植物花粉,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作形态学详尽观测和序列分析4种花粉所含8种活性酶组分含量总比值变化.结果表明4种植物花粉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都有明显的差异,萌发孔、内外壁的形态和表面纹饰特征变化异常;花粉的活性酶比值变化,以叶下珠(214.87)>海南叶下珠(203.46)>崖县叶下珠(196.06)>沙地叶下珠(194.22).这与种(源)质变异、产地生境不一,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2.
细蛾科头细蛾属昆虫与大戟科算盘子属、叶下珠属和黑面神属植物互利共生关系的发现为研究昆虫与植物协同演化过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目前,国内对头细蛾与大戟科植物的互利共生关系了解和研究都很少。本文介绍了头细蛾的分类、生物学和形态适应;大戟科相关5属植物(算盘子属、叶下珠属、黑面神属、白饭树属和守宫木属)的生物地理学,开花生物学,花的结构与传粉系统的关系;寄主植物与传粉者的对应关系;互利共生关系的维持机制等。研究表明中国有丰富的头细蛾与大戟科植物资源,开展其互利共生关系的研究有重要科学意义。很多新的、复杂的头细蛾与大戟科植物的生态关系和大量的头细蛾种类有待我们去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确定小果叶下珠 Phyllanthus microcarpus 与叶下珠头细蛾 Epicephala sp.之间专性互利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增强是否主要通过彼此之间相互遏制对方对自身进行过度开采。【方法】通过对小果叶下珠上共生的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的研究,记述了叶下珠头细蛾专性寄生寄主植物时的行为特性及共生双方利益得失。【结果】叶下珠头细蛾在广西一年两代,成虫的羽化数量与寄主植物雌雄花总数峰值变化同步;幼虫对小果叶下珠果实的寄生率为96%,单个果实内幼虫寄生数量>1,但平均每个果实内被取食的种子为56.9%,叶下珠头细蛾低龄幼虫相对较高的死亡率限制了其对寄主种子的过度取食;果实内种子的适度保留和低龄幼虫的高死亡率是小果叶下珠-叶下珠头细蛾互利共生体系维持稳定的关键因素。【结论】小果叶下珠的表型性状出现了趋异性进化,叶下珠头细蛾与不同表型的小果叶下珠均有互利共生关系。因此,对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进行详细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小果叶下珠与头细蛾共生体系物种组成多样性及进化生物学,并为探讨大戟科植物同头细蛾属昆虫协同互利共生多样性形成原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确定小果叶下珠Phyllanthus microcarpus与叶下珠头细蛾Epicephala sp.之间专性互利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增强是否主要通过彼此之间相互遏制对方对自身进行过度开采。【方法】通过对小果叶下珠上共生的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的研究,记述了叶下珠头细蛾专性寄生寄主植物时的行为特性及共生双方利益得失。【结果】叶下珠头细蛾在广西一年两代,成虫的羽化数量与寄主植物雌雄花总数峰值变化同步;幼虫对小果叶下珠果实的寄生率为96%,单个果实内幼虫寄生数量1,但平均每个果实内被取食的种子为56.9%,叶下珠头细蛾低龄幼虫相对较高的死亡率限制了其对寄主种子的过度取食;果实内种子的适度保留和低龄幼虫的高死亡率是小果叶下珠-叶下珠头细蛾互利共生体系维持稳定的关键因素。【结论】小果叶下珠的表型性状出现了趋异性进化,叶下珠头细蛾与不同表型的小果叶下珠均有互利共生关系。因此,对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进行详细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小果叶下珠与头细蛾共生体系物种组成多样性及进化生物学,并为探讨大戟科植物同头细蛾属昆虫协同互利共生多样性形成原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叶下珠属植物的修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对中国叶下珠属植物进行了整理,记载了6个亚属,7个组,33个种和4个变种, 其中有1个新亚属,5个新种,1个新名称,9个新异名。  相似文献   

6.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叶下珠药材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不同部位指纹图谱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并与中成药叶下珠胶囊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建立了叶下珠药材的HPLC特征指纹图谱,标定18个共有峰,利用对照品指认4个峰;11批(来源地不同)叶下珠样品的HPLC图谱相似度(相合系数,均值)在0.89~0.99之间。(2)7批不同采收期的叶下珠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4以上,各共有峰的峰面积大多随生长期而增加,至10月5日达到最高,建议叶下珠药材应于每年的10月上旬进行采收。(3)不同部位叶下珠药材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发现,叶、果的相似度较高(0.98~0.99),根、茎的相似度较低(0.86~0.87),说明根、茎中各成分含量较低,建议采收叶下珠药材的地上部分即可。(4)比较叶下珠胶囊和叶下珠药材的指纹图谱,发现二者的化学成分非常相似,但峰面积差异较大,其差异可能是由于加工过程所致。该研究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叶下珠药材及中成药的鉴定与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7.
植物花粉中营养物质的储存形式以及单花的花粉数与胚珠数被认为与其传粉系统有一定的联系。本文研究了叶下珠科部分种类的花粉组织化学、花粉数和胚珠数, 以及它们与传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在叶下珠科内, 植物花粉所含营养成分和传粉者之间存在相关性: 蛾类传粉的类群主要属“淀粉型”花粉, 蝇类和蜂类传粉的类群主要属“非淀粉型”花粉。蝇类传粉和蛾类传粉的植物花粉数没有一定规律。蝇类传粉的类群比蛾类传粉的类群胚珠数少, 这可能是由于蝇类携带花粉能力及传粉精确性均较小, 导致植物以减少胚珠数来适应的结果。对同一属内不同生活型植物的花粉数比较, 发现乔木的单花花粉数高于灌木, 灌木的单花花粉数明显高于草本。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生活型的植株, 其花朵大小不同, 导致花粉数出现明显差别。另外,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花粉形态的观察, 发现蝇类传粉的类群和蛾类传粉的类群间的花粉表面纹饰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叶下珠抗肿瘤抗病毒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下珠含有生物碱类、黄酮类、木脂素类、萜类、鞣质等多种成分,具有抗乙肝病毒和抗肿瘤等作用,且安全性好,值得深入开发.本文对叶下珠的化学成分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大戟科现代植物花粉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戟科21属33种植物的现代花粉形态进行了系统的形态学研究。选取的33种大戟科植物基本涵盖了该科绝大部分花粉形态类型。根据花粉的大小、形状、外壁表面纹饰, 结合大戟科亚科分类, 对该科花粉形态特征进行详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 每个亚科都有其独特的花粉形态, 各亚科可以根据花粉形态来鉴别。此外, 大戟科多个属(如野桐属、山麻杆属、叶下珠属等)的植物花粉形态特征较明显, 可以鉴定到属甚至种一级水平。研究结果不仅为大戟科花粉形态分类学提供了依据, 同时为地层孢粉分析中花粉的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多次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及大量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叶下珠科(Phyllanthaceae)1种中国新记录植物——多支守宫木(Sauropus racemosus Beille)。其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枝叶无毛,叶片膜质,总状花序3~5支聚生于老茎下部的小枝脱落处,蒴果扁球状,红色,果皮6爿裂,极易与守宫木属其他种区分,因其多支花序聚生于老枝而取名为多支守宫木。该文详细描述了多支守宫木的形态特征,并提供了植物彩色照片、分布信息,并基于IUCN的评估标准对该种的濒危等级进行了评估。多支守宫木的发现再次丰富了中越边境地区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不仅体现了中越边境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同时也体现了该地区的植物调查尚不够充分,还需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在编研《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第一卷第五分册(蔷薇科至叶下珠科)的过程中,根据最近的研究结果,对《中国植物志》及Flora of China中一些属的概念做了调整,有22个名称需要进行重新组合,现报道如下。1蔷薇科(Rosaceae)广义的李属(Prunus s.l.)包括了桃属(Amygdalus)、杏属(Armeniaca)、樱属(Cerasus)、桂樱属(Lauro-cerasus)、稠李属(Padus)及狭义的李属  相似文献   

12.
对叶下珠属Phyllanthus Linn.13种植物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研究表明,本属花粉虽然在大小、形状和外壁纹饰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差异最大的还是在于萌发孔类型上。可以把本属花粉分为3孔沟,4-5孔沟,多孔沟,散沟(沟短而纺锤形或近圆形)和散孔等类型。这些萌发孔类型虽然与李秉滔在中国植物志第44卷中所划分的组不很吻合,但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对于属下的分类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外壁纹饰方面,均为网状纹饰,可分为具粗网眼,细网眼和中等网眼等几种类型。但纹饰类型在组间或种间的差异不大明显。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的25年中,美国国家癌病研究所从3万5千种植物中筛选出12万种萃取物,希望从中发现某些新的抗癌药物。实验结果,比较有希望的抗癌化合物是:从短叶红豆杉(Taxusbrevifolia Nutt)中提取的红豆杉醇;从大尾摇(Heliotropium indicum. L)中提取的indicine-n-oxide;从牙买加鹅莓(Plyllanthus acuminatus)中提取的叶下珠苷,以及从日本粗榧(Cephalotaxus harringtonia koch)中提取的后莫哈林通碱。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叶下珠科算盘子属4种植物在中国6个省区的分布新记录,其中贵州分布新记录有圆果算盘子[Glochidion sphaerogynum (Müll. Arg.) Kurz],广东分布新记录有宽果算盘子(G. oblatum Hook. f.)和台闽算盘子(G. rubrum Blume),海南和广西分布新记录有宽果算盘子,湖南分布新记录有湖北算盘子(G. wilsonii Hutch.),浙江分布新记录有台闽算盘子。  相似文献   

15.
头细蛾属昆虫与叶下珠科植物互利共生体系中头细蛾复合体的区域性物种组成的具体情况是互利共生多样性研究模型选取的重要参考指标。本研究通过对全世界头细蛾属昆虫与叶下珠科植物协同进化体系中非一对一互利共生关系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对小果叶下珠Phyllanthus microcarpus、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圆果算盘子Glochidion sphaerogynum、革叶算盘子Glochidion daltonii 4种植物相关的互利共生模式在不同分布区头细蛾物种成分以及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广西小果叶下珠居群上共生3种头细蛾,这3种头细蛾在同年的第一个世代只出现2种,在云南和海南小果叶下珠上全年只发现2种,而在广州目前饲养的头细蛾成虫更是仅有叔头细蛾1种;革叶算盘子在云南和四川有2种共生头细蛾,而在广西和海南均仅有1种;在海南和厦门黑面神与喙果黑面神共享2种头细蛾,而在广西和广东黑面神上仅发现1种头细蛾;圆果算盘子是目前发现共生头细蛾物种最复杂的寄主植物,在海南记载有4种头细蛾,但在云南圆果算盘子上仅发现优头细蛾1种。4种寄主植物相关的互利共生体系中头细蛾物种组成在不同的分布地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共生多样化,甚至在同一地区的不同世代之间也存在着头细蛾物种数量的变化,这对于深入理解具有互利共生关系的物种间协同进化多样性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为山麻杆属植物,作为传统的中药被用来减轻疾病和身体不适,但它的药效物质基础尚未完全清楚。为了全面掌握红背山麻杆药效物质基础,采用80%丙酮对其新鲜叶进行提取,并利用MCI gel CHP 20P、Sephadex LH-20等色谱柱进行分离共得到9个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经氢谱与碳谱比较分析鉴定为鞣花酸(1)、3-O-甲基没食子酸(2)、decarboxyellagic acid(3)、1-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4)、1,6-二-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5)、柯里拉京(6)、叶下珠鞣质D(7)、furosonin(8)、老鹳草素(9)。其中化合物2~9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 )为山麻杆属植物,作为传统的中药被用来减轻疾病和身体不适,但它的药效物质基础尚未完全清楚。为了全面掌握红背山麻杆药效物质基础,采用80%丙酮对其新鲜叶进行提取,并利用 MCI gel CHP 20P、Sephadex LH-20等色谱柱进行分离共得到9个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经氢谱与碳谱比较分析鉴定为鞣花酸(1)、3-O-甲基没食子酸(2)、decarboxyellagic acid(3)、1-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4)、1,6-二-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5)、柯里拉京(6)、叶下珠鞣质 D(7)、furosonin(8)、老鹳草素(9)。其中化合物2~9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七种中草药提取物抗肿瘤活性部位的筛选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叶下珠、珠子草、千里光、鸦胆子、使君子、冬青和猫爪藤等7种中草药进行提取和初步分离,筛选出有抗肿瘤效果的活性部位,并对其进行初步分析。采用MTT法,以7种中草药醇提物的不同分离部位分别对人肝癌、胃癌、卵巢癌等肿瘤细胞株进行体外增殖抑制作用研究,并以人正常肝细胞株为模型对照跟踪筛选活性部位。结果表明,从7种中草药醇提物中,均获得对肿瘤细胞株具有体外增殖抑制作用的化学分离部位,其中叶下珠和珠子草的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的活性最显著,千里光的乙酸乙酯层、鸦胆子的正丁醇层、使君子和冬青的氯仿层活性次之,猫爪藤氯仿层和冬青的乙酸乙酯层活性较差,其他部位无活性。  相似文献   

19.
描述叶刺瘿螨亚科Phyllocoptinae新属为:新上三脊瘿螨属Neocalepitrimerus gen.nov.,3新种是金樱新上三脊瘿螨Neocalepitrimerus rosa sp.nov.,寄主植物是金樱子Rosalaevigata(Michx);山绿豆四瘿螨Tetra desmodium sp.nov.,寄主植物是异果山绿豆Desmodium heterocarpum(L.);叶下珠顶冠瘿螨Tegolophus phyllathus sp.nov.,寄主植物是叶下珠Phyllathus sp.;1新纪录种是土密树四瘿螨Tetra bridelineDas&Chakrabati。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与头细蛾传粉相关的叶下珠科植物黑面神为材料,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分别收集了该物种雌花传粉前后释放的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其化学成分,探索了三者间花气味的异同,并对其生态意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从该物种传粉前、传粉期和传粉后的雌花气味中共分离出22种挥发物(传粉前12种,传粉期15种和传粉后13种),以脂肪族衍生物和萜类物质为主。3-己烯醛、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乙酸-3-己烯酯、反-β-罗勒烯、β-石竹烯、β-蛇麻烯、反,反-α-金合欢烯和长叶烯是其主要挥发物。传粉前后雌花气味的化学种类及组成发生了显著分化,且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各时期主要挥发物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反-β-罗勒烯在传粉期含量最高,而在传粉后显著下降,3-己烯、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和顺-乙酸-3-己烯酯在传粉前含量均最高,β-石竹烯含量在传粉后显著升高,且长叶烯仅在传粉后出现。在传粉期和传粉后β-蛇麻烯和反,反-α-金合欢烯的含量均显著上升。同时,传粉期雌花的释放量明显高于传粉前和传粉后的。综上结果显示,黑面神雌花传粉前后花气味发生了质与量的改变。初步推测黑面神雌花传粉前后花气味的分化可能会有效阻止头细蛾对其进行再次访问,限制头细蛾在其雌花中过度产卵,进而来减少传粉头细蛾对宿主种子的取食,这无疑对维持叶下珠科植物-头细蛾专性传粉互利共生体系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化学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