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自然保护地(protected area)是几乎所有国家和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核心部分,受到各国政府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机构的重视。自然保护地的良好管理决定着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目标的实现,其成果不仅能够惠及每一个人,还关系到地球上的全部生命。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自然保护地在管理方面已经达到优秀的水平,但还有大量自然保护地在保护资源和有效管理方面有待提高。为了通过一个相对简单的激励机制来有效推动自然保护地管理水平的提升,世界自  相似文献   

2.
现代意义的自然保护不过百年的历史,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算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自然保护机构之一。1903年,一些在非洲的英美博物学家创立了“大英帝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后又称“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相似文献   

3.
世界保护联盟一个新的战略计划在于发挥各个区域的作用,大力开展各个区域的保护工作。考虑到东北亚(与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委员会所划分的东亚相当,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自然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面临不少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所以打算集中相应的人力和物力,建立东北亚办事处以协调和组织有关工作。为此,世界保护联盟通过日本环境厅和日本自然保护协会主持,在1994年10月27—29日在日本东京  相似文献   

4.
正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流域生态学研究所成立于2010年,是我国第一个以流域生态学命名的研究机构。研究所瞄准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紧扣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以鄱阳湖流域为重点研究区域,与十几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际组织(基金会)、三个省级研究机构等建立了双边和多边战略合作关系,研究在自然或自然与人类双重作用下流域空间异质性及流域内不同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国际机构、科研机构和文献关于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有效性评估数据, 梳理和分析了我国针对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11的自然保护地管理有效性评估的进展情况。结果显示, 我国已按时完成了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11中2015年之前对60%以上自然保护地管理有效性评估的指标; 目前已开展管理有效性评估的自然保护地面积达136.19万km2, 占我国自然保护地面积(186.60万km2)的72.99%; 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有效性受多方关注。本研究调查数据与世界自然保护地数据库、自然保护地管理有效性全球数据库的数据差异较大; 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有效性评估工具多样, 各类型自然保护地管理有效性评估工作进展差异显著, 管理有效性评估标准化和连续性有待提高。最后, 提出了如下建议: 加强自然保护地整体性和连通性; 参考世界自然保护区委员会的评估框架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自然保护地绿色名录标准, 按照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分类制定管理有效性评估规范并将评估制度化; 有效利用评估结果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的标准化、科学化并建立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然观察2014》是一份针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的研究报告,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和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这份观察报告依据的是上述机构多年积累和公开发布的数据,尝试从独立视角给公众和决策者解读和勾绘出最近十多年来中国自然生态的变化图景。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基于遥感数据对我国2000–2013年森林变化情况的解读;中国最受关注的濒危物种分布格局和保护与研究现状;以及自然保护区对濒危物种和森林的保护状况。研究还发现,我国重点保护物种名录未能及时覆盖我国的濒危物种,亟需更新;民间的自然观察填补了物种的分布和数量的大量空白,是物种和生态系统基本信息收集和保护成效监督监测的可靠力量;在保护区难以覆盖的地区,特别是东部人口密集地区,以当地居民和公众参与为主体的保护小区可能是一个有效的保护途径;信息公开和长期的生态系统及物种研究与监测都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一次世界遗产公约.这个公约之所以得到通过,说明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认识到有责任来保护那些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和文化区域,使它们成为人类遗产的一部分.这个公约建立一个常设的法律、行政和财政机构,以帮助和促进各个国家保护这些世界遗产.从这个公约所规定的许多条例来看,各个国家都拥有许多世界自然和文化历史遗产.国际社会有责任支持任何国家保护好这些遗产地,世界遗产地并不意味着是属于世界所共有,它们的主权完全为各个拥有国所有.  相似文献   

8.
以一个纪录片的形式先把赶海文化保存下来,这是我们做这个赶海文化保护的初衷.对于这种即将消失的文化,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把它完整的记录下来,以后再想办法去恢复它. WWF作为一个关注世界自然保护的国际组织,文化的保护本来并不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之所以这么关注赶海文化,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一个纪录片的形式先把赶海文化保存下来.这是我们做这个赶海文化保护的初衷。对于这种即将消失的文化.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把它完整的记录下来.以后再想办法去恢复它。WWF作为一个关注世界自然保护的国际组织.文化的保护本来并不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之所以这么关注赶海文化.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自然地带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珍贵稀有动物自然栖息地及其他自然历史遗迹和重要水源地等划出界限加以特殊保护的自然地域。国际上常以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的百分比衡量一个国家自然资源保护事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全球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钰茜  曾维华  马冰然 《生态学报》2019,39(4):1394-1406
治理模式的选择在自然保护地有效治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适宜的治理模式是实现保护地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国内外保护地体制机制研究大多集中在保护地治理模式的理论体系分析、体制机制构建与经验总结等方面,缺乏对全球尺度上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的系统分析,尤其是对于目前全球保护地网络的治理模式呈现何种结构,以及各类治理模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等更未涉及。为弥补此短板,对IUCN全球保护地数据库中全球保护地的治理模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球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主要呈现以"政府治理"为主,其他治理模式为辅的多样化状态,并且治理模式随保护地的空间分布及保护地类型的不同呈现差异性;进一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全球保护地治理模式结构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全球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呈现一个较明显的双中心"核心-边缘"网络结构特征,形成以"联邦政府或国家部门/机构"、"地方政府部门/机构"为主要治理模式,"合作管理"为次要治理模式的核心圈,在边缘处形成以"通过社区建立和管理"的治理模式为主的独立中心,说明保护地社区治理模式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并且通过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部门/机构"与"通过非营利组织",以及"通过社区"、"通过个人土地所有者"、"政府授权管理"这两组治理模式内部的治理模式间呈现较强的关联性,这表明同一国家/地区倾向于同时采用有关联的保护地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正>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自1948年成立以来,一直是国际自然保护运动的领导力量,也是引领《生物多样性公约》起草、谈判和履行的主要国际机构。基于多年来在保护地管理方面的经验,IUCN近年提出一个激励创新机制,即:IUCN保护地绿色名录(Green List of Protected Areas,GLPA)计划(简称IUCN/GLPA计划),目的是通过制定标准和指标体系,对保护地管理内容与成效进行实际评估,促进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台湾的自然保护浪潮是在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的.自然公园、保育机构、民间组织纷纷成立,民众得以多元学习自然生态知识,参与自然保育、环境保护的工作。各类的出版物也因应而生,兴起一波自然文学的创作风潮.图文并茂的生物图鉴.自然类图书也有广大的需求市场.  相似文献   

14.
濒危物种保护是当今保护生物学的重要命题之一,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具有地域特点的科学。在全球宏观环境的大背景下,保护生物学与区域性的社会、经济、自然状况密切相关。最近20年来,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迁以及在自然保护,特别是野生动物保护中所做的大量工作需要总结,以指导中国濒危物种保护的实践。1999年10月旭日至21日,中国科协在杭州召开的首届学术年会上,组织了一次以“中国濒危物种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青年科学家论坛。与会代表包括28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环保部门和自然保护协会的从事有关濒危物种保护的青年科…  相似文献   

15.
《广西植物》1983,(3):223-228
<正> 自然保护事业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了保证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持续供应和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以适应人们生活不断提高的要求下发展起来的。它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只是自然爱好者所关心的事情。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发展自然保护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以及人们经营的目的和要求不同,自然保护区的类型是各种各样的。当然,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是最首要的任务。资源管理区的目的在于使某些资源能持续下去,例如水源、木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在划定自然保护区时,大多是选择天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的区域,并采取一草一木不能动的方针,以期达到绝对保护的目的。如果这样行得通,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但是,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当地群众不理解,而且损害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常常得不到他们的合作和支持,造成了自然保护区与当地政府和人民的不协调,以致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开展不下去,甚至造成迫切要求保护的对象受到损害。为了处理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国际自然保护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深入的调查,提出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上要遵循生态开发的方针,把自然保护区范围划得大些,既要包括天然生态系统,又要包括一些半开发甚至已开发的区域在内。把它办成一个管理自然的基本单位,起着保护、科研、教育、生产和旅游等多功能的作  相似文献   

17.
杜爽  韩锋  马蕊 《生物信息学》2019,26(12):85-90
自然圣境(sacred natural sites,简称SNS)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典型的文化景观。它们作为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记录,所蕴藏的文化价值是其赖以存在的根基。从单纯的自然保护到融合文化价值的整体性保护,反观国外SNS保护工作的方向性转变,有助于在全球发展主义时代背景下从“术”的层面重新审视中国SNS保护工作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对于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从世界遗产角度,在阐述SNS概念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不同国际组织机构参与下的SNS保护实践进展;总结目前在其保护中涉及的景观方法和生物文化多样性方法等主流保护方法;最后指出在国家公园体制背景下,充分开展本土SNS基础调研,完善相关规划并确立保护条例,在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SNS中的人际间及人与其他物种的公平关系是中国SNS保护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深圳共识     
<正>201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来自奥地利、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包括香港)、德国、希腊、日本、南非、英国、新西兰、美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政府、研究机构和保护组织的代表、专家学者总计约500人,参加了由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世界自然  相似文献   

19.
生物多样性实际应用的探索──生物多样性监测佟凤勤,王晓伟译(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局北京100864)1为什么要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监测工作始于本世纪80年代初,主要是美国的Smithsonian研究院和自然保护组织等机构开展...  相似文献   

20.
吴敏兰 《生物学通报》2005,40(2):24-26,F004
对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社会状况、生物及其他资源状况,以及资源保护做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