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自从人类开始游牧于欧亚大陆草原,这里的自然动物组成就受到牧业文明的强烈影响。普氏野马曾经游弋的荒漠草原,自占即是蒙古野驴、野生双峰鸵、鹅喉羚、黄羊等有蹄类动物的家园,如今这些物种或野外灭绝或分布区锐减,代之以家马、牛、绵羊、山羊及家骆驼等家畜,并占据着绝大部分草原区域,  相似文献   

2.
同号文 《化石》2002,(1):2-4
在分类上 ,马属于哺乳动物纲 ,奇蹄目。现在野生的马类有1个属、7个种(有人认为是8种) ,包括普氏野马、非洲野驴、亚洲野驴、西藏野驴和生活在非洲的3种斑马 ,此外还有2种家养类型 ,即家马和家驴。马是典型的开阔地带的动物 ,有细长的善于奔跑的四肢和极为高冠的颊齿 ,主要生活于草原、半荒漠地区 ,少数生活在沙漠和山区。现代野生马类动物的分布已很局限 ,主要分布在中东、西亚、中亚和非洲等地。在哺乳动物中 ,马和象是演化系统研究较为成熟的两个类群 ,并作为进化论的典范频繁出现于各类教科书和出版物中。最早的马类是始马(Hy…  相似文献   

3.
在祖国辽阔的蒙新地区和西藏高原,分布着许多特殊和珍贵的动物,像牦牛、野驴、双峰驼、羚羊、盘羊和雪豹等;还有举世闻名的野马。虽然它们没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但是在演化过程中和地理分布上,却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现在把家马、野马和野驴,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供大家参考。一.马的种类马在生物学上属于哺乳类中的奇蹄目(Pe-rissodactyla)、马科(Equidae)、马属(Equus)。全世界现在生存的马类共7种,分别隶属于3亚属:马亚属(Equus)、驴亚属(Asinus)和斑马亚属(Hippotigris)。  相似文献   

4.
大连晚更新世的马类共包括三个种类:野驴(Equus hemionus)、小型的普氏野马中国马亚种(E. przewalskyi sinensis)、大型的大连马(E. dalianensis)。从它们颊齿的釉质层微观结构、釉柱大小及釉质层的厚度分析,晚更新世的野驴和现生的野驴是十分接近的,可以归于同一个种。大连马与现在的普氏野马也比较接近,可归于同一个大的类别。然而,普氏野马中国马亚种却与现生的普氏野马有着比较显著的区别:中国马颊齿釉质层的釉柱平均直径比现生的普氏野马大得多,而釉质层的厚度又比现生的普氏野马更薄,所以,原来的分类未必合适,中国马似不应归于普氏野马,它可能代表一个比较特殊的种类。  相似文献   

5.
普氏野马     
<正>普氏野马(Equus ferus przewalskii),全称普尔热瓦斯基氏野马,是濒危一级保护动物、地球上现存唯一的野马,栖息于荒漠草原地带。成年马体高120 cm以上,体重常大于200 kg,四肢短粗,常有2~5条明显黑色横纹,小腿下部呈黑色,俗称"踏青"腿。原产于蒙古国西部科布多盆地和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北塔山及甘肃与蒙古国交界的马鬃山一带的干旱荒漠草原地带,因此也被称为蒙古野马。  相似文献   

6.
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和野驴(Equus hemionus)是许家窑遗址动物群中的优势属种。本文基于对这两种动物牙齿材料的测量与分析,确定了遗址中马科动物的死亡年龄,并对上、下文化层的死亡年龄分布进行了研究,以期探知古人类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与特点。通过与马科动物在自然生存状态下以及死于不同原因(如疾病或营养衰竭、食肉动物猎杀、现代人类狩猎等)的年龄结构对比,结果表明:古人类在许家窑文化早期(下文化层)可能通过捡拾自然死亡的动物尸体、与食肉类动物抢夺猎物、主动狩猎等多种方式获取马科动物,而在许家窑文化晚期(上文化层)可能以主动狩猎作为获取马科动物的主要方式。此外,古人类在遗址的早期就可能已经具有捕获整个马科动物居群中任意年龄个体的能力,并能做出最优化判断,有选择地去捕猎脂肪和肉量较高的壮年动物群体。  相似文献   

7.
马年说马     
孙忻 《生命世界》2014,(2):38-49
正马,有着风姿卓越的体态,优美高雅的举止,高贵潇洒的气质。自从人类驯服野马之后,马就一直陪伴着人类,见证了人类历史的沉浮与文明的兴衰。现生的马科动物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但是马科动物最早的祖先——始祖马出现在5 400万年前始新世的北美洲。马科动物的祖先虽然起源  相似文献   

8.
野生动物重引入是保护濒危种群的重要措施之一,但重引入放归地存在的疾病风险会影响重引入物种的健康并导致重引入项目的失败。疾病风险评估是用于识别、确定风险因子优先级和设计防控策略以应对风险的重要方法。为评估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重引入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疾病风险,本研究在传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保护区内4个村庄83份家养马科动物粪便中寄生虫卵检测结果,进行专家赋分,确定威胁因子并评级,对影响普氏野马种群健康重要因素之一的寄生虫疾病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建议。本研究共确定了44种胃肠道寄生虫疾病,病原体分别隶属于5纲7目8科19属;其中高风险寄生虫疾病10种,中风险13种,低风险21种。小井村、奎素村和滴水村均为低风险区域,而厂汉脑包村属于高风险区域。重引入地周围的家马(E. caballus)和家驴(E. asinus)有与放归普氏野马交叉感染寄生虫的风险,但经严格的防控措施后,可以放归普氏野马。建议保护区内村庄限定家养马科动物活动范围,定期为家畜驱虫并清理圈舍,严格实行禁牧政策,增设远离村庄的普氏野马水源地,并对放归后普氏野马种群的寄生虫疾病进行长期监测与防控,从而有效防止寄生虫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1986-1989年,怍者用我国现今唯一的一例成年雄性普氏野马头骨与7例(♂3,♀4)成年家马头骨进行了比较。从中得出,普氏野马在鼻骨、下颌支、头骨上下缘面夹角等方面,明显区别于家马,并从环境的适应性上,分析了普氏野马与家马在头骨上的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10.
将普氏野马重引入原生地,作为一种单一物种的重引入项目,近年来在蒙古国的动物保护行动中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这一保护行动,已从对一个物种的保护,扩展到对亚洲野驴、狼、野生双峰驼、其他多种啮齿动物及植被的综合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还有没有野马(Equus przewatskii Poliakov)?如何鉴别野马与当地的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Pallas)或非役用期散放的同色家马?野马为什么日趋绝灭?哪里才能找到野马?这些均是举世瞩目的问题。对此,提出一些个人的认识,供参考。一、如何鉴别野马、蒙古野驴和家马?野马和蒙古野驴的鉴别要点为:1.野马头短,嘴钝,耳朵短,野驴头长,嘴不太钝,耳朵长。2.野马尾从尾基部开始均有长毛,野驴近尾基部的上半段并没有长毛,仅下半段有长毛。这是最可靠的鉴别特征。3.野马小腿近乎黑色(俗称“踏青”);野驴小腿并非黑色,与大腿同色。野马与同色…  相似文献   

12.
<正>普通斑马又称平原斑马(Equus burchelli),隶属于奇蹄目马科,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大型哺乳动物。广泛分布于非洲,喜欢栖息在平原和草原,随季节和食物迁徙。普通斑马是社会性动物,习惯群体生活,规模较小的群体由1只雄性和2-6只雌性以及它们未成年的子女组成;或是由十几只未成年的雄性普通斑马组成;较大的群体则有几百只,它们通常是由若干个小规模的群体组成。雄性  相似文献   

13.
普氏野马的历史分布与气候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涛 《兽类学报》1999,19(1):10-16
普氏野马目前已无野生的种群。对现代普氏野马生态特征的分析显示它是一种严格适应干燥寒冷气候并分布于冬季风盛行区的荒漠动物。根据地质历史记录, 夏季风盛行期中国中、东部没有普氏野马分布, 而冬季风盛行期普氏野马却广泛存在于中国中、东部的动物群中。事实证明普氏野马的分布与东亚季风密切相关, 它在东西方向上的迁徙明显受控于东亚季风的时空变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甘肃濒危野生动物繁育中心”7匹配马和6匹当家马进行了血像值测定与家马和斑马作了对照研究,野马的血像值一般高于家马而低于斑马,血沉比家马缓慢,测定结果可为今后野马的饲养及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科  张钰  王臣  葛炎  初红军  张彦豹  张东  李凯 《生态学报》2023,43(14):5840-5849
黑腹胃蝇是新疆荒漠草原优势种马胃蝇,对放归至当地普氏野马构成了严重威胁。该蝇将卵产在牧草上并以此感染采食者——马科动物,其幼虫于宿主消化道营寄生生活,至三龄老熟幼虫随宿主粪便进入环境化蛹,成为当年新的疫源。于黑腹胃蝇幼虫两个发生峰期(4—5月和8月)对普氏野马核心区新鲜粪便和黑腹胃蝇幼虫点位进行了调查,采用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和固定核域法(FKE)计算粪便分布范围,并通过核密度分析(KDE)辨识幼虫聚集区域和特征。结果表明:(1)在黑腹胃蝇种群第一、第二峰期,野马采食草场拥有最多的胃蝇幼虫采集占比(57.25%、41.94%),其次是驴道、山坡、水源地区域;(2)最小凸多边形法(95%利用率)和固定核域法(95%利用率、0.006带宽值)均能较好估算野马粪便分布范围,第一峰期普氏野马粪便范围(60—70 km2)稍大于第二峰期(50—60 km2)。在所调查的八个水源地,两个发生高峰期均包含红柳、5号、6号3个水源地,并形成了以水源地为重要支撑点、依托毗邻草场交叉传播的连续、非均匀疫源地分布特点;(3)水源地附近草场具有更高的黑腹胃蝇幼虫...  相似文献   

16.
《化石》1997,(1)
列入国家保护的有蹄类动物有:奇蹄类:蒙古野驴、西藏野驴、野马。3种均有一级保护动物。偶蹄类:一级;野骆驼、蹊鹿、黑麂、白唇鹿、坡鹿、梅花鹿、豚鹿、麋鹿、野牛、野牦牛、普氏原羚、高鼻羚牛、扭角羚、赤斑羚、塔尔羊、北山羊、共17种。二级:原麝、林麝、马麝、河麝、马鹿、白臀鹿、水鹿、驼鹿、黄羊、藏原羚、鹅喉羚、鬣羚、斑羚、岩羊、盘羊,共15种。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有蹄类)  相似文献   

17.
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是现存的马中唯一的野生亚种。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是大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对动物个体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极其明显。为了更好的保护普氏野马,提高其野外生存与繁殖能力,本研究利用PCR技术首次获得了普氏野马GH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和预测,旨在探明普氏野马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基因的结构特点以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结果显示,普氏野马GH基因所在基因组DNA全长为1 577 bp,经BLAST比对后,发现普氏野马与家马(GenBank:EU939446.1)GH基因序列相似性高达99.68%,属于同源序列。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为152个,分子量为17 638.54 Da,理论等电点为9.01,带负电荷的残基总数(Asp+Glu)为19个,正电荷残基总数(Arg+Lys)为23个,分子式为C790H1274N216O226S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曾生存过许多我们没有见过的生物。泥萨(?)(音qióng),就是不久前生活在非洲南部的一种既像斑马又像普通马的动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当地土人为了食用泥(?)鲜美的肉,因而大量残杀,加上当地人为了种植农作物,开垦土地,占用了大面积的生长着泥(?)食用的植物的土地,就使这种动物走近了濒临灭绝的地步。1883年,最后一只泥(?)也从地球上消失了。那末,已经从地球上绝种的动物能否再次出现在人类面前呢?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已使人类能够向这个问题挑战了。  相似文献   

19.
斑马,世界上最怪异的马,穿着一身与众不同的黑白条纹装。从第一位探险家登上非洲大陆开始,人们就对斑马的这身古怪外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端端的马,为啥偏要打扮成"非主流"呢?于是,人们对斑马条纹的作用进行了种种猜测。哪些是正确的呢?咕噜博士的真假实验室马上给你答案。  相似文献   

20.
普氏野马是世界性的的濒危物种。对普氏野马的形态学特征、分布、种群数量、食性、栖息地、繁殖及疾病作了简要的概述。简要介绍了普氏野马的再引入现状和现存的潜在威胁,旨在引起大众对普氏野马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