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亨特的名诗《鱼、人和精灵》让生态批评家意识到实现人与自然的交互主体性的前提:首先要转换视角,设身处地地从物的角度考虑问题,并进而承认自然万物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权利。只承认一方的主体性而把另一方看作客体,主体间性关系就无法建立。  相似文献   

2.
生态审美的第一个原则是自然性原则。生态审美的目的首先是审美自然,但这种自然审美既不是将具体的审美经验抽象成形而上的理性认识,也不是通过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表达或对应审美者的思想情绪或人格力量。生态审美突出的是自然审美对象,而不是突出审美者,其审美的目的只是自然美,只为了自然美本身。生态审美是活生生的自然感受过程,而不是人化自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美国生态文学家先驱者梭罗最为欣赏的是原始的、未受人类破坏和修整的自然美。在梭罗的眼里,那些经过人类修剪、造型、嫁接、整理的自然物是不美的。“你是否把小树修剪成和你的鼻子一样高,或是到你眼睛的高度?”梭罗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样做不仅破坏了自然美的本真状态,而且长此以往还会扭曲人对自然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法国生态文学先驱者和昆虫学家法布尔在《昆虫记》里饱含深情地审美了食粪虫、食尸虫等人类讨厌的昆虫。法布尔之所以对这些从人的角度来看是肮脏的、恶心的虫子如此审美,决不是出自感伤主义作家那样的矫情(感伤主义小说里的人物为一只苍蝇而感伤得眼泪汪汪),而是基于这些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自然物个体置于生态系统中的审美。  相似文献   

5.
生态审美的第二原则是整体性原则。生态的审美不仅仅关照单个审美对象,还要将它放到自然系统中考察它对生态系统整体的影响。有利于生态系统和谐稳定的才是美的,干扰破坏了生态整体和谐稳定的就是丑的。  相似文献   

6.
生态审美的第三原则是交融性原则。该原则建立在生态主义的联系观之上。生态的审美不是站在高处远远地观望,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自然,有时候,特别是在审美的初期,甚至需要忘掉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伯林特把生态美学称为“交融美学”,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儒学生态转向的倡导者杜维明指出:“以审美的方式欣赏自然,既不是主观照搬客体,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强加,而是通过转化与参与把自己融人到广大的现实中去。”  相似文献   

7.
生态审美的第四个原则是主体间性原则。要真正做到人与自然水乳交融就需要一个前提:平等而友好地对待自然——人与自然物的关系既不能是主与仆、奴役与被奴役、征服与被制服的关系,又不能是人对神化了的自然敬畏崇拜的关系,而应当是平等友爱的关系。于是,便有学者提出:人与自然物的关系应当是两个主体——人主体与自然主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关系。人类与整个大自然或者说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关系是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的关系;而人与具体的自然物种或个别自然物的关系,则是主体间性关系。正确确定了这两类关系,也就基本上摆正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乙型脑炎常简称乙型脑炎或乙脑,国际上称为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是一种发生于亚太地区的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媒介病毒传染病。乙脑流行的国家人口约有30亿,每年有3万一5万人发病,有约1万-1.5万人死亡,并有大量儿童由于神经损伤造成后遗症而致残。我国是乙脑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虽然乙脑流行地区仍在扩大,但基本上滞留在亚洲。本文综述乙脑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环规律,寻找生态阻断的方法以控制乙脑的流行。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自然遗产地生态网络的构建与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慧玮  周年兴  关健 《生态学报》2014,34(22):6692-6700
自然遗产地是生物的重要栖息场所,而生态网络是连接自然遗产地的有效途径,如何有效和合理地构建自然遗产地之间的生态廊道,连接破碎生境,对保护自然遗产地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Arc GIS 9.3的技术支持下,通过合理估算阻力阈值,采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分析方法,构建江苏省省域范围内的自然遗产地生态网络保护体系,并在网络连通性指数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生态网络的连通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针对性地提出自然遗产地生态网络的优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78.28%的林地、88.70%的滩涂滩地、94.37%的草地是自然遗产地生态网络的主要景观组成结构;自然遗产斑块本身对生态网络的构建有较大影响,其中面积较大、长条型的斑块对维持景观连通性的重要性程度贡献较大;研究区现状整体生态连通性指数仅0.001—0.003,连通性水平较差,通过构建生态网络,整体连通性水平可提高到0.044—0.046,可能连通性水平可达到0.074,表明自然遗产廊道的构建可提高景观的连通性水平;在现有生态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增加破碎斑块间的生态连接是优化生态网络体系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
羌塘高原自然保护地社会生态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增让  邹秀萍 《生态学报》2020,40(23):8743-8752
自然保护地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稳定起着积极作用。社会生态评价有助于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采用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景观生态指数等指标对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区等自然保护地的生态效果进行评价,以人口密度、人均农业产值为指标,对自然保护地的社会经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生态效果:2000-2015年自然保护地的NPP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但保护地建立后NPP下降趋势有所减缓。景观破碎度增加、斑块形态复杂化。草地、农田、城镇等人类主导景观斑块空间集聚性增强。除部分偏远地区人类活动影响减小外,大部分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扰动依然较强。其中,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用地比重增加、生产用地比重下降,自然景观得到一定恢复;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用地比重下降、生产用地比重增加,尤其是草地优势度进一步增大,生态压力加大。2)社会经济效果:1990-2015年自然保护区人口密度、农业产值总量显著低于生态功能区,但人均农业产值自然保护区显著高于生态功能区。保护地建立后人口密度、人均农业产值都有增加,人口密度生态功能区增加更显著,人均农业产值自然保护区增加更显著。今后,对自然保护区要强化管理、控制人类活动,对生态功能区要着力缓解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冲突,提高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的针对性,探索保护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与切实保护相协调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12.
生态生物化学(六):植物中的动物激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绍文 《生态学杂志》1990,9(5):66-71,65
1905年Bayliss 和Starling 在描述他们发现的第一个激素——肠促胰液素(secretin)时,第一次使用了激素(hormone)这个词。此后,许多动物激素被鉴定出来。1934年F(?)gl 等又从植物中分离出了第一个植物激素——植物生  相似文献   

13.
生态生物化学(二):高等植物之间的生化关系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指出:“当新生的个体比能生存下来的个体多时,其中任一个体,和同种的其它个体,或和异种的个体之间,以及和所在的自然环境之间,必然有着生存竞争”。达尔文当时所说的生存竞争,就植物而言,主要是指个体之间为获得水分、养分和阳光等进行的竞争。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发现植物个体之间的竞争,除上述而外,还有着化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成玉宁  袁旸洋 《生态学报》2016,36(16):4943-4945
"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要义,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其核心在于正确且充分利用"自然力"。从自然降水规律与城市下垫面的特异性研究出发,采取因地制宜的建设策略与方法,以保护、利用、恢复和完善城市水系为主,人工优化与补充为辅,是"三个自然"的精髓。结合案例研究,从天然海绵体的保护与人工优化、海绵系统与城市排水系统的衔接、因地制宜的人工海绵体建构三个方面阐述了正确理解"三个自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生态生物化学(九):哺乳动物对食物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哺乳动物是动物界发展程度最高的类群,胎生、哺乳是其主要特征。哺乳纲(Mammalian)现有3500余种,广泛分布于全球。从食性上可将哺乳动物分为植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几类。大多数哺乳动物是杂食性的,能取食多种植物或动物。这一讲主要介绍植食性哺乳动物以及人对食物的选择。动物从食物中获取营养成份,以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动物主要的营养成份是蛋白  相似文献   

16.
植物大约在志留纪中后期登上陆地。到了石炭纪,蕨类植物巳发展成茂密的森林。蕨类植物没有花,靠植物体(孢子体)的孢子繁衍后代。石炭纪出现了裸子植物。于是就有了作为繁殖器官的花。到了中生代的三叠纪,蕨类植  相似文献   

17.
小菜蛾卵寄生蜂在生态恢复条件下的自然增长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生态恢复的深圳龙岗生态示范农场,自然寄生于小菜蛾卵的寄生蜂种类逐渐年多1999年9月,首次发现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和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自然寄生于田间小菜蛾卵;同时,拟澳洲赤眼蜂(Tichogramma confusum)和碧岭赤眼蜂(Trichogramma bilingensis)在田间也有一定的自然寄生比率。目前,4种赤眼蜂已经在田间自然建立了种群,其中以拟澳洲赤眼蜂数量占优势小菜蛾的自然寄生率为15%,最高时可达29%。表明农田生态条件的恢复对小菜蛾卵寄生蜂有较好的增殖和保护作用,最后提出了在该农场利用赤眼蜂自然控制小菜蛾种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指某一特定人群的活动所产生的生态影响所涉及的空间。该指标最早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William Reese提出。  相似文献   

19.
青海东部人工生态公益林近自然经营的林分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琼琳  王文义  林莎  曹志  陈琪  贺康宁 《生态学报》2021,41(12):5004-5015
依据研究区5种典型人工林近自然状况,以人工生态公益林的近自然经营管理为目标,提出林分结构调整策略与方法。主要从林分结构、物种组成、年龄及枯死木几个方面考虑选取了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草本盖度及其多样性、天然更新、物种多样性、组成系数、直径分布、枯木比例、健康木比例10个指标,应用基于单位圆的π值法则,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5种林分的近自然状态做出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改造措施。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ωPB=0.4786)属于远近自然林分,此类林分在密度合理的情况下无需过多人为抚育;青杨-白桦混交林(ωBP=0.2664)属于近人工林,此类林分以伐除病虫害严重的青杨、调整密度和补植青海云杉为主;青海云杉-青杨混交林(ωPP=0.2283)属于近人工林,此类林分以伐除病虫害严重的青杨、调整密度和补植白桦为主;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ωPL=0.1872)属于人工林,此类林分以调整密度和补植白桦为主;青海云杉纯林(ωP=0.0190)属于人工林,此类林分以调整密度和营造杉桦混交林为主。通过近自然度评价与分析,为当地近自然经营提供了直观可靠的依据。在进行林分结构调整时,首先通过伐除干扰木来调整林分密度,其次要营造针阔混交林分,其中以青海云杉和白桦混交林为主要目标林分。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植物在其形态和解剖上,都适应着它们所在的环境。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与环境密切联系着的,它们的特性是在长期对环境条件的适应中形成的。适应是指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特性和性状的现象。如仙人掌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