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河口最大浑浊带浮游植物生态动力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小平  黄良民 《生态学报》2002,22(9):1527-1533
通过对近十几年来河口最大浑浊带浮游植物生态动力过程研究的报道进行综述,阐明该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湍流混合过程增大了浮游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机会;重力环流致使浮游植物及其光合作用所需的物质有较长时间的停留;再悬浮过程使微型底栖藻类对最大浑浊带水体中叶绿素产生明显贡献;锋面强烈的辐合聚集作用则可使浮游植物在锋面附近出现高值现象。最后对河口最大浑浊带浮游植物生态动力过程的继续研究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河口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河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时空分布、生物量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若干研究进展。河口地区潮流、径流共存,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环境因子复杂多变,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因此,研究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有助于更好地揭示近海生态系统的特征。河口水域重要的浮游动物有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糠虾、水母等。环境因素和人类的活动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主要受到食物、温度、盐度、动物摄食以及径流等因素的影响,盐度是决定浮游动物分布的关键性非生物因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微型浮游动物(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在河口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微食物网和传统食物网连接的关键环节。浮游生物网是采集浮游动物样品的主要工具,对研究结果有重要影响,我国许多学者使用浅水Ⅰ型或Ⅱ型浮游生物网(网孔为507μm和169μm)采集样品,导致小型和微型浮游动物(如无节幼体)逃逸,研究结果被严重低估,而这些小型和微型浮游动物是幼鱼的重要开口饵料,因此合适的浮游生物网对于研究浮游动物极其重要。并对今后我国河口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河口生态系统氨氧化菌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amoA基因编码的氨单加氧酶(AMO)所调控的氨氧化作用,是硝化作用的限速步骤和中心环节,而含有amoA基因的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对缓解河口生态系统因人类活动造成的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水、陆和海交汇形成高度变异的具环境因子梯度的河口生态系统,是研究AOA和AOB生态学的天然实验室。河口AOA与AOB的群落组成、丰富度特征和生物有效性,与河口主要环境因子盐度、富营养化程度、植被、温度、碳、氮、硫、铁等,尤其是对盐度和富营养化有着较为强烈的响应。AOA和AOB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与河口特有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应当是今后我国河口氨氧化菌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包括:(1)建立有效的氨氧化菌活性评价方法;(2)研究AOA的同化作用方式;(3)依据氨氧化菌分类和组成对河口环境变化的适应进化机制,建议可作为指示河口环境质量变化的生物标记;(4)将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筛选我国河口高效的氨氧化菌,并将其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4.
不同刈割强度对牧草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研究了不同刈割强度对牧草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刈割可提高牧草地上部植株的再生能力.刈割后牧草再生叶片的叶绿素总量变化不大,而叶绿素a/b比值有所增加,轻刈割和重刈割的牧草叶绿素a/b比值分别增至1.59∶1和1.52∶1、不刈割为1.22∶1,有利于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不刈割处理相比,在刈割初期,重刈割处理下柱花草根系总长、总表面积和平均直径分别下降了54.9%、66.5%和27.2%,根系活力显著下降;但在中后期,刈割处理的牧草地下部根系形态指标活力可恢复到更高的水平.从一年两次收获的累计生物量来看,以轻刈割最高,为3 179.8 g·m-2,重刈割次之,为3 006.1 g·m-2,不刈割最低,为2 936.98 g·m-2,说明一年两次刈割可以提高牧草产量.  相似文献   

5.
河口生态系统一方面能提供多样化的生态服务和较多的经济产出,但同时也更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合理评价河口生态系统健康有利于了解河口生态系统现状,为可持续利用河口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河口生态系统的特征、健康内涵以及健康标准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系统论述了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指标筛选原则以及主流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概述了RS和GIS技术在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认为今后开展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还需要在概念、影响机理、空间尺度选取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
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类方法是一种以浮游植物个体生态学特征为依据的生态分类法,弥补了传统分类方法在生态学应用上存在的不足,是开展淡水生态研究的重要工具。文中概述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理论基础、分类依据及其生态学研究中的优势,并介绍功能类群分类法在国内外淡水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和现状,最后探讨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珠江河口的浮游细菌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口地区是海陆交互作用的集中地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敏感,物质循环机制复杂,而浮游细菌(bacterioplankton)参与的生态过程是河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珠江河口是独特的典型亚热带河口。近年的研究表明,浮游细菌在珠江河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生产力和丰度受噬菌原生动物(鞭毛虫)和病毒的控制,而且其生物量与浮游植物的数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珠江河口的优势浮游细菌类群为变型菌门(Proteobacteria)和蓝藻菌(Cyanobacteria)等,浮游细菌丰度和群落结构变化主要受到盐度、温度、营养盐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珠江河口浮游细菌与地球物质循环功能鲜有报道,而且珠江河口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浮游细菌转化机制和生态学效应更是没有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全面综述了珠江河口浮游细菌种类组成、分布、生物量、地球物质循环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有助于系统性地揭示近海生态系统的特征;同时,本文作者还对珠江河口浮游细菌生态学研究今后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九龙江河口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动及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雨  林茂  陈兴群  林更铭 《生态学报》2011,31(12):3399-3414
于2009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在九龙江河口水域进行了水文、化学和生物的生态完全示范区综合外业调查,研究了九龙江河口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分布、季节变化、空间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前期资料分析了年际变动。结果表明,九龙江河口的浮游植物共记录7个门类75属134种。主体是硅藻,绿藻次之,甲藻和蓝藻较少,黄藻检出率高,裸藻和金藻零星检出。种类组成的空间差异大,绿藻在河口内区淡水水域比硅藻更占优势, 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短角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微小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是河口区咸淡水水域及近海区的主要种类。浮球藻(Planktosphneria gelotinosa)、栅藻(Scenedesmus spp.)、盘星藻(Pediastrim spp.)、小席藻(Phormidium tenus)是河口内区淡水水域的主要种类。根据浮游植物的生态类型及其生境特征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群。浮游植物密度夏季最高,平均为358.68103cells/L,密集中心的季节变化明显,密度分布由优势类群的密度分布决定。中肋骨条藻和短角弯角藻的数量庞大,导致优势种突出,多样性降低,种间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化。与史料比对,种类组成因淡水藻类的列入而更丰富,密度年际降低,中肋骨条藻仍是第一优势种,但优势度有较大降幅,优势类群有重大年际变化,细胞个体较小的种类占优。盐度和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分布及密度变化造成极大的时空差异,存在线性、复合线性、多项回归等复杂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桡足类是水域生态系统的关键类群,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休眠卵是桡足类的重要生存策略,在抵抗不利环境、维持种群延续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河口近海桡足类休眠卵种类组成及其分布、休眠卵存活时间、休眠卵萌发率和沉积物中休眠卵丰度以及对水体的潜在补充量及其影响因素等.对河口近海桡足类休眠卵生态学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流式细胞仪在微型浮游植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微型浮游植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 ,是海洋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习惯上浮游植物根据其粒径大小有分为小型浮游植物 (micro - phytoplankton ,>2 0um) ,微型浮游植物 (nano - phytoplank ton ,<2 0um ,>2um )和超微型浮游植物( pico - phytoplankton ,<2um )三类[13 ] 。本文将后两类统称为微型浮游植物。在早期的多数研究中 ,检测技术和方法落后 :譬如测定水域中的生物量和叶绿素a含量常用的拖网方法 ,几乎丢失了所有的微型浮游植物 ;即使是实验室内常用 0 .45um…  相似文献   

11.
硼在梨树苗不同部位的分布及与其他元素分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翠冠'梨树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微波消解提取灰分结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测定法,研究硼(B)添加对梨不同部位B分布及对P、K、Ca、Mg、Fe、Zn、Mn和Cu 8种元素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翠冠'梨不同器官B浓度大小为叶片>根系>茎,随营养液B浓度增加,‘翠冠'梨根、茎、叶B浓度呈增加的趋势,营养液B浓度越高根系B浓度增加幅度越大,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高B处理明显影响‘翠冠'梨苗8种矿质元素在根、茎、叶中的分配.根中P、K、Mg、Zn、Mn和cu浓度随营养液B浓度增加而提高,Ca和Fe浓度随营养液B浓度增加而降低,而转运系数均随B浓度增加而增大;茎中P、Ca、Mg、Zn、Mn和Cu浓度随营养液B浓度增加而提高,K和Fe随营养液B浓度增加而降低,P和K转运系数随B浓度增加而增大,Fe无明显变化,其他元素的转运系数随营养液B浓度增加而降低;叶中P、K、Mn和Cu浓度随营养液B浓度增加而提高,Fe和Zn则相反,而Ca和Mg则先升高后降低,除Zn与Mn外,其他元素的转运系数随营养液B浓度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人造资本是支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本,与后两者对比而言,自然资本及由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缺乏完善的经济价值评估系统。近年来,在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共同关注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好的进展。本文从能量学和经济学两个方面介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研究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提出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在方法和技术上的几个改进方面,主要包括生态服务单价的生物量订正法、空间尺度问题的转换、条件价值评估法的改进以及动态模拟模型的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还存在某些问题有待今后发展的理论和方法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蚯蚓生活于病原菌丛生的环境中,却极少患病,这与蚯蚓自身独特的抗菌与免疫系统相关.本文从蚯蚓的防御屏障、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3个方面对蚯蚓的抗菌免疫系统进行了综述.其中,蚯蚓的防御屏障主要包括体壁、体表粘液和消化道;细胞免疫主要包括吞噬作用和包囊作用;体液免疫则是以非特异性免疫为主.蚯蚓体液中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主要包括凝集素、抗菌蛋白、抗原结合蛋白以及溶菌酶等.  相似文献   

14.
有害赤潮藻对浮游动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有害赤潮藻对浮游动物的影响在赤潮危害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有害赤潮藻对浮游动物的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影响浮游动物的存活和生长,降低母体的产卵力、卵的受精率或受精卵的孵化率以及减慢胚胎发育或造成畸形,影响幼体的正常发育,抑制浮游动物的摄食和改变其正常行为等;这些毒害作用主要是由赤潮藻产生的藻毒素或其它一些胞外渗出物通过降低浮游动物对食物的利用率、造成生理损伤、破坏细胞膜、降低亲体产生的配子质量、抑制有丝分裂和胚胎发育等造成的.某些赤潮藻营养成分单一如缺乏多不饱和脂肪酸,也会对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荒漠木本植物种子萌发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总结了荒漠木本植物种子萌发研究方法、影响种子萌发的自身因素和外部生态因子.荒漠木本植物种子萌发研究方法大多局限于室内培养箱和气候室模拟发芽法.种子休眠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生理因素;荒漠木本植物种子大小、质量和色泽与种子成熟度及活力密切相关;种皮通透性差是种子萌发的重要障碍,一般通过磨砺、削切、预冷、化学试剂处理等降低或消除其影响;种子含水量与贮藏寿命和吸胀力密切相关.适宜温度是荒漠木本植物种子萌发的先决条件,变温促进萌发;水分是种子萌发的制约条件;光照并非是大多数荒漠木本植物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沙埋通过综合调控光、温和水而影响种子萌发;盐分胁迫显著抑制种子萌发.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应加强多因素影响及机理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17.
盐碱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日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用黑白瓶测氧法对盐碱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碱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其分布规律与光照、温度、浮游植物现存量等环境因子的变化是相关的.用黑白瓶法连续曝光24h测定初级生产力结果大大偏低于每次曝光2h的全天累积结果.对养鱼池而言,在10:00—14:00时曝光4h再推算全天的初级生产力较为适当.  相似文献   

18.
非共生生物固氮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是限制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元素,生物固氮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氮的主要来源.生物固氮包括共生、联合和自生固氮3种类型,其中联合固氮和自生固氮统称为非共生固氮.相对于共生固氮而言,非共生固氮速率虽然较低,但其不需要与其他生物形成共生体系就可以生存并进行固氮,在时空分布上更加广泛,因此对生态系统氮循环特别是素输入具有重要贡献.本文对近年有关非共生固氮微生物的多样性、土壤和叶际固氮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