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黑斑蛙核型、C-带及Ag-NORs 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观察黑斑蛙的染色体标本,研究黑斑蛙的核型,C-带和Ag-NORs。研究结果表明:(1)黑斑蛙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6,其中有5对大染色体和8对小染色体,核型是二型性核型;(2)分别对雌雄个体的中期分裂相进行观察,在第11号染色体长臂中部有明显的次缢痕,但变异核型次缢痕在第8号染色体长臂的中部;(3)在第5号染色体长臂上有一条明显的近端粒C-带;(4)第11号染色体是一对具有银染核仁形成区的同源染色体,且雌雄个体的银染位置相同。  相似文献   

2.
经甫树蛙的染色体组型、C带和Ag-NORs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别用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制作法、BSG技术和一种快速、简便的Ag-NORs显带技术,首次研究了经甫树蛙的染色体组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经甫树蛙2n=26,有5对大型和8对小型染色体,次缢痕在No.11染色体长臂末端,为C带负染;银染表明,此次缢痕处即是经甫树蛙的“标准NORs”经甫树娃的C带结构异染色质主要是着丝点型和插入型的。文章初步讨论了树蛙属的细胞分类、经甫树蛙次缢痕、Ag-NORs和C带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四种无尾两栖类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报道了四种无尾两栖类——Rana pleuraden Boulenger,R.cates-beiana(Shaw),R.japonica chaochiaoensis Liu和Hyla annectans (Jerdon)的染色体组型。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用骨髓及肠管作实验材料。蛙属(Rana)的三个种,2n=26,由5对大型染色体、8对小型染色体组成,都是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而无端部或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他们共有一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即第三对染色体。以上两点表明其染色体演化上的同源性。但是,三者之间亦有明显的差异。滇蛙的次缢痕仅出现在第十对染色体的长臂上,而牛蛙,除此之外,在第七、八两对染色体的短臂上有之;而昭觉林蛙则有三个以上的次缢痕,而且长臂次缢痕不在第十对,而在第七、第八对染色体上,且有三对随体,第十对染色体的次缢痕是在短臂上。 华西雨蛙的2n=24,亦可分成二群:5对大型染色体为一群,7对小型染色体为另一群,次缢痕出现在第九对染色体的长臂上。  相似文献   

4.
染色体的次缢痕、核仁组成区和随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一个二倍体的真核细胞中,一般至少有一对同源染色体除着丝点(主缢痕)外,还有另一个收缢的部分,叫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在同一染色体上,主缢痕与次缢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 次缢痕主要位于染色体的短臂上Lima-de-Faria(1980)曾统计了包括人在内的189种生物染色体的次缢痕位置的分布,结果是位于短臂者占90.5%,只有9.5%位于长臂或中部  相似文献   

5.
横断山区四种湍蛙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C带(BSG技术)分析及一种简便的Ag-NORs带分析,对四川湍蛙、理县湍蛙、棕点湍蛙和棘皮湍蛙的种间关系、染色体的演化及其性染色体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四川湍蛙、理县湍蛙和棕点湍蛙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它们与棘皮湍蛙的亲缘关系较远;(2)在近缘种的分化中,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的变化和臂间倒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这在小型染色体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三)四川湍蛙具有在形态上分化很明显的性染色体。C带分析表明,此性染色体主要由常染色质构成,但在其Y染色体的长臂上存在明显的中间C带,推测尚处于性染色体分化的初期阶段。  相似文献   

6.
温州不同区域泽蛙染色体组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钱晓薇 《四川动物》1999,18(3):111-114
本文报道温州四个不同区域泽蛙( Ranalimnocharis Boie) 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四处泽蛙均为2n=26 (5 +8) , NF=52 。温州市区、乐清、洞头泽蛙在6p 上有一对次缢痕, 文成泽蛙在7p 上有一对次缢痕。洞头、文成泽蛙nos-4、9、11 为SM 染色体, 其余均为M 染色体; 温州泽蛙nos-3、4、8 为SM, 其余均为M 染色体;乐清泽蛙nos-4、9 为SM 染色体, 其余均为M 染色体。通过温州不同区域以及国内外其它地区泽蛙染色体组型的比较, 结果差异明显, 显示泽蛙核型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饶定齐  杨大同 《四川动物》1996,15(3):105-110
本文报道了云南8种树桂的染色体组型,并对目前所已知的树蛙种类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比较。锯腿小树蛙Philautuscavirostris(Guenther)的2n=26,5对大染色体和8对小染色体,9M+4SM,NF=52,No.7长臂近着丝粒处和No.8短臂端部备有一个次缢痕;白颊小树蛙Phi.palpebralisSmith的2n=26,5对人染色体和8对小染色体,8M+5SM,NF=52,No.6短臂近着丝粒处有一个次缢痕。白颌大树蛙Rha.maximusGuenther的2n=26,5对大染色体和8对小染色体,9M+4SM,NF=52;棕褶树蛙Rha.feaeBoulenger的2n=26,5对大染色体和8对小染色体,9M+4SM,NF=52;黑蹼树蛙Rha.reinwardtii(Boie)的2n=26,5对大染色体和8对小染色体,9M+4SM,NF=52,Mo.1短臂近着丝粒处有一个次缢痕;红蹼树蛙Rha.rhodopusLiuetHu的2n=26,5对大染色体,1对中染色体和7对小染色体,9M+4SM,NF=52;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megacephalus的2n=26,5对大染色体  相似文献   

8.
大树蛙与斑腿树蛙的繁殖与驯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2000年,在广州动物园生态蛙蟾馆观察与研究了笼养条件下大树蛙和斑腿树蛙的繁殖行为和驯养过程,比较了两种树蛙繁殖生态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有的八角莲和六角莲的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Hance)M.Cheng和六角莲Dysomapleiantha((Hance)Woodson的核型。二者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2,由四对具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一对具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一对具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各有一对染色体具有次缢痕,八角莲的次缢痕在第3对染色体的长臂上,六角莲的次缢痕在第1对染色体的短臂上。二者均属较对称的“2A”核型。但它们在染色体相对长度的变异幅度和差值、臂比的变异幅度和差值以及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上均有微小的差异。结果表明二者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演化趋势是八角莲→六角莲。八角莲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有的八角莲和六角莲的核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定成  邵建章  李东林   《广西植物》1991,11(1):58-62
本文研究了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Hance)M.Cheng和六角莲Dysomapleiantha((Hance)Woodson的核型。二者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2,由四对具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一对具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一对具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各有一对染色体具有次缢痕,八角莲的次缢痕在第3对染色体的长臂上,六角莲的次缢痕在第1对染色体的短臂上。二者均属较对称的“2A”核型。但它们在染色体相对长度的变异幅度和差值、臂比的变异幅度和差值以及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上均有微小的差异。结果表明二者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演化趋势是八角莲→六角莲。八角莲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小山蛙和中国雨蛙的核型及其C—带和银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建民 《遗传学报》1989,16(1):42-48
采用骨骼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法和BSG及Ag-NORs显带技术,研究了小山蛙(Rana minimus)和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的常规核型、C-带和Ag-NORs。小山蛙2n=26,有5对大型和8对小型染色体。第6对染色体短臂近着丝点处具次缢痕,并为C-带染色阳性,银带显示此次缢痕处,即是标准NORs。C-带显现于几乎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区,插入型C-带少且弱,无端位带。中国雨蛙2n=24,有6对大型和6对小型染色体。次缢痕在第10对染色体长臂上,亦为C-带染色阳性,并与银染显示的标准NORs相一致。C-带分析表明,亦以着丝点C-带为主,插入型C-带少,无端位带。本文初步讨论了蛙科和雨蛙科的核学特征以及它们间的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付蔷  李凤莲  周伟 《四川动物》2007,26(2):316-318,322,I0006
对采自云南个旧、绿春、江城3地的泽蛙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3地的泽蛙核型均为2n=26(5L+0M+8S),NF=52,染色体次缢痕均出现在6p上。个旧大屯泽蛙的No.3为SM染色体,其余染色体均为M染色体;绿春大黑山的泽蛙No.2、6、7为SM染色体,其余均为M染色体;江城康平的泽蛙No.2、9均为SM染色体,其余为M染色体,显示出不同地区泽蛙核型的差异性。比较了滇南3地和国内外不同地区泽蛙染色体核型变化,结果显示,染色体核型模式及其大型染色体组比较稳定,但次缢痕位置不稳定,小型染色体组变异较大。根据泽蛙次缢痕的地理演化趋势,推测次缢痕位于7p上是一种原始类型,位于6p上是一种较为进化的类型,位于9p上是一种特化的类型。泽蛙的分布及核型分化与第三纪欧亚大陆边缘断裂形成日本海有关,也与第四纪冰期气候变化和随之产生的泽蛙南迁北移有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快速瑞氏-姬姆萨(Wright's-Giemsa's)染色法对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和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的外周血细胞进行观察,并与北部湾棱皮树蛙(Theloderma corticale)己有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三种蛙的血细胞均由红细胞、白...  相似文献   

14.
李家堂  吴贯夫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6,25(1):12-16,F0002
本文选择宝兴泛树蛙模式标本产地四川宝兴居群(背部有斑点和无斑点两种类型)、大瓦山居群、瓦屋山居群,也选择了被命名为昭觉泛树蛙的模式标本产地四川昭觉的居群,共两种泛树蛙4个居群的5类52号标本,进行染色体组型、次缢痕及Ag-NORs研究。本文结果主要有三:1、首次报道宝兴泛树蛙地模标本的染色体组型,且证明背部有斑点与无斑点个体在染色体学方面没有显著区别;因此将过去文献上对宝兴泛树蛙色斑的描述作了补充。2、对昭觉泛树蛙昭觉居群的研究,证实吴贯夫与曾晓茂(1994)关于昭觉居群是与宝兴泛树蛙形态虽然相似,但染色体特征之间有极显著差别的另一个种,但按照“优先权律”,本文正式恢复刘承钊根据昭觉燕窝塘标本命名的胡氏泛村蛙学名的有效性,同时将吴与曾命名的昭觉泛树蛙学名作为前者的次定同物异名。3、本文所研究的宝兴泛树蛙属于广泛分布的种,建议有必要补充其它居群(如四川巴塘居群)的染色体学资料,再作进一步的分析是否尚有隐存种(或亲缘种)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天台蛙和合征姬蛙的核型及其银染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超文  董永文 《遗传》1991,13(2):6-8
本文报道了天台蛙和合征姬蛙的核型和Ag-NORs。用骨髓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离心法或蒸气固定法制作染色体标本。结果:天台蛙2n=26,由5对大型染色体和8对小型染色体组成,其中有2对st染色体,6对sm染色体和5对m染色体。No.11染色体上有一恒定的次组痕;合征姬蛙2n=24,包括6对大型染色体和6对小型染色体,除NO-3为st染色体外,其余的均为m染色体。一对次绕痕位于No.9染色体长臂上。天台蛙和合征姬蛙的Ag-NoRs分别位于No.11和No.9染色体的次槛痕区,未见有扩增现象。  相似文献   

16.
青鼬Martes flavigula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G带,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者(Ag-NOR_s)等技术,对青鼬(Martes flavigula)的核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2n=40,双臂染色体16对,单臂染色体3对,X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No.14同源染色体着丝点C带,一条呈阳性,另一条呈阴性。除此之外全部着丝点C带均显示强阳性。No.8染色体长臂是异染色质的,No.11和No.13具端位异染色质。Ag-NOR_s只有1对,分布在NO.15染色体次缢痕区域。通过核型的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青鼬的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7.
湖蛙的染色体组性和Ag-NOR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敏  马英梅  王雪平  王冬梅  周峰 《遗传》1990,12(5):15-16
我们采用改进的空气干燥法和Ag-NORs显带技术,分析了分布于新疆的湖蛙(Rana ridibunda pallas)的染色体组型、减数分裂及Ag-NOR。结果表明,湖蛙体细胞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26,由5对大型的染色体和8对小型的染色体组成。雌、雄个体间为发现异型性染色体的存在。Ag-NORs定位于第10对染色体长臂上的次缢痕处。在本次工作中,我们还发现,湖蛙除在伊犁外,博乐、乌鲁木齐市郊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18.
我们采用改进的空气干燥法和Ag-NORs显带技术,分析了分布于新疆的湖蛙(Rana ridibunda pallas)的染色体组型、减数分裂及Ag-NOR。结果表明,湖蛙体细胞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26,由5对大型的染色体和8对小型的染色体组成。雌、雄个体间为发现异型性染色体的存在。Ag-NORs定位于第10对染色体长臂上的次缢痕处。在本次工作中,我们还发现,湖蛙除在伊犁外,博乐、乌鲁木齐市郊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19.
武夷湍蛙     
武夷湍蛙Staurois wuyiensis Liu et Hu俗称“粘搭子”、“岩搭子”;隶于蛙科湍蛙属;于1964年在福建省武夷山区的崇安县三港首次发现,经鉴定研究,定为湍蛙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武夷湍蛙。主要分布于福建武夷山区及闽中、闽东部分地区;安徽黄山和浙江雁荡山也已有发现;在国外则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20.
武夷湍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应用七种特异性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武夷湍蛙胃肠道7个部位内分泌细胞的局部分布、分布密度及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武夷湍蛙胃肠道中鉴别出四种内分泌细胞,即:5-羟色胺、生长抑素、胃泌素和高血糖素免疫反应细胞。P-物质、胰岛素和胰多肽免疫反应细胞未见。5.羟色胺免疫反应细胞是胃肠道中最主要的内分泌细胞类型,其在胃肠道各段均有分布,但在各段分布密度不同。生长抑制素免疫反应细胞分布于贲门至十二指肠的胃肠道各段。胃泌素免疫反应细胞局限分布于幽门和十二指肠部位。高血糖素免疫反应细胞仅在胃幽门部位有分布。在武夷湍蛙胃肠道内具有最多种类型内分泌细胞分布的部位是幽门,同时胃肠道内各种内分泌细胞在此部位也显示出最高的分布密度。武夷湍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形态多样:圆形、椭圆形、纺锤形、梭形、锥形和不规则形。胃部多数内分泌细胞分布于胃腺中,肠道中多数细胞则分布于上皮细胞间,少数分布于固有膜。本研究显示武夷湍蛙与其他两栖动物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在分布模式上存在一定共同特征并具其独特性,以上结果提示其与武夷湍蛙消化生理学相关,和其胃肠道的调节特点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