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痛风关节炎的诊断和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景慧 《生物磁学》2005,5(2):47-49
探讨对原发性痛风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对症状不典型的疑似痛风病人,通过细心询问和观察,并作必要的实验室及X线检查,以尽量减少漏诊,误诊。在治疗时,宜按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期的病情特点用药。慢性期痛风病人须作定期检查,高尿酸血症的健康亦应进行必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孙俊杰  王继玲  胡士哲 《蛇志》2007,19(3):242-242
2004年3月至2007年4月,我们应用痛风利仙治疗各种类型痛风患者58例。其中6例在痛风缓解期或仅有尿酸增高的情况下,引起了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8例痛风患者均给予痛风利仙1片(每片含别嘌醇100 mg),口服,每日3次。结果在治疗过程中6例患者在服药后引起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占10·3%。其中2例在服药3天后发生,3例在服药1周后发生,1例在服药10天后发生。男4例,女2例;年龄45~68岁,平均52岁。有痛风病史和高血尿酸史6个月~8年。以上病人均经采用综合疗法使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2讨论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导…  相似文献   

3.
痛风是一种由高尿酸血症引起的关节炎类型。研究其流行病学,使临床对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性关节炎的病理生理学有了新的见解。研究表明,遗传倾向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痛风的临床表现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间期和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的诊断基于实验室和放射学特征,其中偏振光显微镜发现滑液中针状或杆状的单钠尿酸盐晶体是诊断的金标准。其成像方法主要有常规放射成像、超声检查、双能CT。其中超声和双能CT应用的进步使该领域的诊断、分期、随访和临床研究有了显著的提高。深入了解痛风的发病机制,不断优化诊断方式,有助于提高痛风的临床诊疗水平。痛风的管理一直是医学史上对医学技能的挑战,当前需要不断深入了解痛风的发病机制,不断优化诊断方式,以寻求不同寻常的治疗方案。在秋水仙碱、泼尼松、别嘌醇、非布司他、雷西纳德等药物的临床应用取得不错效果的同时,存在的一些不良反应值得重视。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相信痛风的个体化诊疗有着更加乐观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正>痛风性关节炎是目前最常见的、疼痛最明显的骨关节疾病之一,其已从古代的"王者之病"演变为近代的"疾病之王者"。根据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编写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草案)》提供的资料表明,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痛风痛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尿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慢)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  相似文献   

5.
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痛风是由于机体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内尿酸增高和/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从而引起尿酸盐在组织沉积的疾病,目前尚未见在实验动物中复制出类似人类的痛风性关节炎模型。通过对目前国内外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模型复制的方法、机制和应用的研究,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不足之处,并提出复制更加符合临床的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展望与设想。  相似文献   

6.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造成尿酸盐结晶沉淀在皮下组织、关节周围、骨骼及尿路而引发的病变。发作时以足拇趾及踝关节红、肿、热、痛多见,呈间歇性反复发作。由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性关节炎患病率有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尤高。痛风性关节炎作为一个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着患病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并不能改变其病理性质,且毒副作用较大、效果不持续,临床多以排尿酸药、糖皮质激素及秋水仙碱等一些口服药物为主。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对该病的研究,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有了较大的进展,临床上取得令人乐观的成果。本文着重从中药内治及中医外治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力源精纯溶栓酶治疗急慢性脑梗死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溶栓疗效。 方法 用力源精纯溶栓酶治疗脑梗死 50例 (急性期 3 1例 ,慢性期 1 9例 )为实验组 ,急、慢性期用药剂量不同 ;用川芎嗪治疗脑梗死 3 2例为对照组 ,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基本治愈和总有效率 ,实验组分别为 2 1例 ( 42 %)和 4 3例 ( 86%) ,对照组分别为 9例 ( 2 8.1 3 %)和 2 1例 ( 65.63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急性期总有效率 80 .65%,慢性期总有效率 94 .74 %,急、慢性期疗效比较无差异 ( P >0 .0 5)。1例原有肝功能轻度损害病人用药后有出血倾向终止治疗。 1例原有乙肝病史病人用药 1 4天后出现一过性肝功能损害。凝血机制检查显示力源精纯溶栓酶可显著降低血纤维蛋白原 ,对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影响甚微。 结论 力源精纯溶栓酶治疗急慢性脑梗死均有明显疗效 ,副作用少。肝肾功能异常者慎用或不用。该药是预防和治疗急慢性脑梗死快速、有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类风湿关节炎与痛风关节炎患者身心健康、炎症及免疫状态的差异。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63例痛风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之分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组及痛风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组。同时选取60例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健康组。观察比较三组研究对象身心健康评分、炎症及免疫相关指标水平。结果:RA组及GA组身心健康评分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炎症及免疫相关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RA组患者总体健康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及补体3(C3)水平显著高于GA组(P0.05),白细胞(WBC)总数明显少于GA组(P0.05),两组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评分及补体4(C4)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相较于健康人群,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痛风关节炎患者身心健康状况差,易出现炎症、免疫功能紊乱现象,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炎症程度较深,免疫功能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痛风是由于机体血尿酸过饱和形成针状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MSU)沉积在关节腔导致的炎症。IL-1β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进程中重要的细胞因子,与炎症的产生以及炎症的级联放大反应有关,IL-1β的产生与细胞中炎症小体NLRP3复合体密切相关。研究者认为NLRP3炎症体是痛风性关节炎反应进程中的关键环节,痛风也被称为NLRP3炎症体相关疾病。本文综述了NLRP3炎症体与痛风的关系、相关机制,以及靶向NLRP3炎症体的小分子抑制剂,为今后寻找结构新颖、高效低毒的抗痛风新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环氧化酶-2抑制剂依托考昔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到我院就诊急性痛风发作患者113例,按随机平行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给予依托考昔120 mg/d,57例)和对照组双氯芬酸钠(双氯芬酸钠组75 mg/d,56例)。两组病人均给与相同的基础治疗如低嘌呤饮食、多饮水、卧床休息、碱化尿液等。选初诊、服药后的第4小时、第2、5天为观察点,对患者病变关节进行疼痛评分和肿胀评分,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检测两组服药前及服药后第5天血细胞分析、血沉、C反应蛋白、肝功、肾功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方面效果显著,治疗组C反应蛋白水平、血沉下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病变关节疼痛及肿胀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缓解(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对照组发生率为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环氧化酶-2抑制剂依托考昔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起效快,镇痛效果优于双氯芬酸钠,安全性及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1.
徐美金  王慧华 《蛇志》2011,23(2):184-185
痛风性关节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升高导致组织损伤的疾病.早期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后期可出现肾脏损害.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日益增高,发病年龄以中年为多见,40~50岁是发病的高峰,男性发病率约占95%,病情缠绵难愈[1].作者于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综合疗法治疗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生理通讯》2007,26(5):137-137
痛风是一种特别疼痛的关节炎,由于其发作和缓解如风一样来去匆匆,故名日“痛风”。它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障碍导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液中尿酸浓度增高,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形成的尿酸盐结晶就会沉积在关节、软骨、滑膜及肾脏等组织中,引起炎症反应,初期表现为急性关节炎,若病情反复发作,后期可引起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以及尿酸肾结石和尿酸性肾病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痛风演变要经过下面四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正来自德国的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寄生虫感染激活的特定免疫反应可以帮助治疗小鼠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这项研究对于人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也有一定提示意义。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影响关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Th1和Th17这两种免疫反应本身具有对抗细菌和病毒的作用,但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它们会攻击病人的软骨,造成组织损伤,炎症和疼痛。如何阻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中免疫细胞对自身的攻击  相似文献   

14.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的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尿酸升高、阵发性关节肿痛、痛风结石形成和关节畸形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质量。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嘌呤代谢障碍和炎症通路异常在痛风的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研究表明痛风会引起肠道菌群的改变,肠道菌群不仅能够影响嘌呤代谢或调节炎症,还能够影响药物对痛风的治疗效果。因此本综述从肠道菌群调节嘌呤代谢、炎症反应及药物作用等方面,分析肠道菌群在痛风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及功能,有助于阐明痛风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为更好地诊治痛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郑敏  麻骏武 《遗传》2016,38(4):300-313
痛风是由高尿酸血症引发的一种常见炎性关节炎,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早期研究表明,PRPS1和HPRT1等单基因稀有突变会引起嘌呤合成代谢紊乱,从而引发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已检出多个导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易感位点及相关候选基因。其中SLC2A9、SLC22A11和SLC22A12基因功能缺失性突变可引起遗传性低尿酸血症,而过表达则会加强尿酸的重吸收。ABCG2、SLC17A1和SLC17A3基因功能缺陷型变异会降低肾脏和肠道对尿酸的排泄量。因此,诱发尿酸排泄障碍(高重吸收和低排泄)的基因变异是影响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主要遗传因素。另外,抑制-激活生长因子系统、转录因子、细胞骨架以及基因和环境的互作等因素也一定程度影响血液尿酸水平。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两个新发现的易感基因RFX3和KCNQ1可能造成免疫应答受损和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从而直接或间接引起高尿酸酸血症和痛风。本文系统综述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遗传学研究,以促进人们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病机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血液中的尿酸值升高,就会在关节处析出尿酸盐结晶,免疫细胞为了将其排除就会引起关节的炎症,这就是痛风(急性痛风关节炎).其症状特别容易表现在大脚拇指的根部关节处.有一种"即使风吹一下也感到痛",所以叫做痛风的说法,其实即使不吹风也会使人感到剧烈疼痛.病发作时脚会红肿,有的甚至走路都困难,可以说这种疼痛跟骨折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17.
陈俊堂  傅声波 《蛇志》2002,14(1):58-58
痛风症 (中医学认为湿热痹证 ) ,按现代医学认为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急、慢性痛风关节炎样伴反复急性发作。受累关节以拇趾及跖趾关节最为普遍。而血尿酸则为诊断痛风的重要依据之一。我们在临床上用蚁龙胶囊结合中医中药 ,治愈 3例痛风症 ,随访一年 ,均未复发。现将 1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5 8岁 ,农民 ,8年前因足跖扭伤未愈 ,即下水劳动及洗冷水 ,湿浸筋骨 ,导致趾、跖、踝关节剧疼 ,继则痛处红肿发热 ,行走困难。曾在当地治疗 ,效果不显著。事后每年均有类似发作 ,多因过度疲劳或节气交替 ,尤其是春、夏之交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芪龙风湿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治疗组52例病人应用自拟中药芪龙风湿丸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别嘌呤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为73.4%,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对关节疼痛、关节红肿以及血沉下降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血尿酸的改善与对照组相当(P<0.05)。结论芪龙风湿丸清热化湿、解毒通络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和较好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巨大痛风石手术切除一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晚期巨大痛风石结节的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典型病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的选择以及病理学表现.结果:该患者为晚期通风症患者,发展为痛风石.表现为痛风石结节增生,破坏肌腱以及骨组织.各项辅助检查以及手术后病理结果均支持痛风病的诊断.通过手术切除第一跖趾关节旁巨大痛风石,疗效满意.结论: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本例患者经过各种保守对症治疗均无效.接收此患者后,通过文献复习分析以及临床检查确诊,本病例痛风病变已发展至晚期巨大痛风石结节.只有通过手术治疗才能彻底治愈.手术后证明对晚期巨大痛风石结节同时伴有骨关节破损的痛风石患者行手术治疗是完全可行,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营养治疗为痛风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在大量的临床治疗中被证实有效。营养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变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运动方式来控制痛风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痛风的危险因素及营养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