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的脊椎动物化石代表地史时代曾经生活在四川的脊椎动物。研究它们,对于了解生物地理区的发展历史,对于说明现生脊椎动物的发源、迁徙和演化,对于地层的确定和对比,对于说明当时的古地理、古气候条件,甚至对于研究我们先民的生活情况和生存条件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四  相似文献   

2.
全面了解不同脊椎动物的脑动脉系统,对于从形态和功能相适应的角度理解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脑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的演变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完整地显示脑动脉系统在生物学教学、科研等方面亦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此根据我们的工作体验,介绍几种显示脊椎动物头部及脑动脉系统的方法及标本制作技术。  相似文献   

3.
鱼类细胞自噬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生命现象,对于细胞的生长、分化、发育和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对于作为低等脊椎动物的鱼类细胞自噬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围绕其自噬的诱导、自噬相关基因表达及调控、鱼类病原诱导的自噬,特别是以斑马鱼为试验模型开展的自噬与发育调控关系等研究都取得了一些进展,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古脊椎动物学的发展,和重要的新材料的发現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以来,特別是近四、五年来,我国在古脊椎动物方面,有不少有意义的新发現,在了解某些脊椎动物和人类的起源、发展历史、地理分布以至形态、分类上,都有不少的补充、修訂,或提出了新的問题和对一些重要問題的看法。这里就一些主要的发現和它們的意义作簡单的介绍。一.魚类古魚类学,解放前在我国几乎是一門空白。魚类是最早出現的脊椎动物,已經有四亿年以上的悠久的  相似文献   

5.
创刊说明     
在我們祖国广大的領土内,有分布很广的陆相沉积地层,其中保存着十分丰富的脊椎动物和人类的化石,在解决有关地层問題,研究脊椎动物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原始社会早期的历史上,有着重大的經济和科学文化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苏联和蒙古三个兄弟国家隣接地区的亚洲中部(或“中央亚細亚”)、包括世界上最大的一些高原和山間盆地中的辽闊的戈壁和沙漠地带。这个地区的上古生代到第四紀的陆相沉积地层中,保存着十分丰富和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在解决这些盆地的地貭历史和許多脊椎动物門类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上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里的生物遗体或遗迹。骨化石,俗称“龙骨”,就是古脊椎动物的遗骸。完整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比较稀少的,通常找到的骨化石都只是一些零散的骨头或牙齿。有时候,即使只是一小块化石,对于帮助解决产化石地层的地质时代,对于了解古地理、古气候条件和生物进化的历史,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下面用几个实际例子来说明一块骨化石在地层或生物史上的意义。渤海海底的披毛犀牙齿  相似文献   

8.
水生龟鳖类潜水生活的呼吸代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爬行类是动物进化史上首先登陆成功的脊椎动物。有关爬行类呼吸代谢的生理生态学研究对于比较动物呼吸机制及其进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爬行动物中有8%的种类营水生生活,潜水是这些次生性水生爬行动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龟鳖类以其极强的潜水能力而闻名,其生活...  相似文献   

9.
近五亿年前,地球上生命历史的进程中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出现了最早的鱼形动物,揭开了脊椎动物史的序幕。动物界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脊椎动物是自然界长期的历史发展的产物。在悠久的地球历史时期里,生物的发展,从三十多亿年前少数简单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开始,经历漫长曲折的道路,进化到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历史,即各类脊椎动物的起源和逐渐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的历史,是整个自然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脊椎动物的发生和进化的过程,体现了自然界矛盾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雷锡霞 《化石》2002,(1):27-29
2001年11月29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学1 +1”节目播出了该节目主持人覃勇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博士的现场采访谈话 ,谈话内容十分广泛 ,涉及不少古生物学的一般知识 ,特别是包括了不少关于该所在辽西热河生物群研究方面的情况。热河生物群是在白垩纪早期(距今一亿两千万年左右)分布在东亚地区 ,特别是我国的冀北、辽西地区的、一个十分繁盛的中生代生物群。因为拥有保存精美的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约20个大的门类的古生物化石 ,从而使得冀北—辽西地区成为该地质时期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宝库 ,被人们比喻为中国的“白垩纪公园”。众所周知 ,最近一些年来 ,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享誉世界的科研成果 ,特别是其中大量恐龙、鸟类、哺乳类、开花植物等重要的化石发现 ,引起了广大公众的浓厚兴趣。周忠和博士现在担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有关热河生物群研究项目的负责人。我们从他和覃勇的谈话种摘录了部分的内容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脊椎动物血细胞在体内执行着气体运输、机体免疫和凝血等重要的生理功能。目前关于变温脊椎动物血细胞的研究多集中于形态分类和亚显微结构方面(Savage,1983;冯怀亮等,1991),其形态变化和生理功能的比较研究报道较少(Pica et al.,1990;Pellizzon et al.,2002),对于小淋巴细胞参  相似文献   

12.
啮齿类是目前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哺乳动物类群,第三纪早期在地球上出现。由于它适应性广,繁殖力强和演化速度快,分布广,化石数量多,在生物地层对比、哺乳动物演化及动物地理区系的划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颇受地层学家、古脊椎动物学家、进化生物学家以及动物地理学家的青睐。中国啮齿类化石的研究历史较长,发现材料与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1927年,我国已故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先生发表了《中国北方的啮齿类化石》OosslleNagetlereausNord-China),对当时中国北方发现的啮齿类化石进行了…  相似文献   

13.
赵文金 《化石》2005,(2):2-6
早期脊椎动物主要是指古生代中期(包括志留纪和泥盆纪)生活在水中的无颌及有颌的鱼类,主要类群包括无颌类、盾皮鱼类(包括胴甲鱼类、节甲鱼类与瓣甲鱼类等)、棘鱼类、软骨鱼类以及硬骨鱼类。在地质历史上,志留纪和泥盆纪是脊椎动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在生物的演化史上,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目前,全球志留纪鱼类化石的大量发现,已使我们能够将“鱼类时代”推前至志留纪。  相似文献   

14.
中新世鸟类在我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6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收到一件由山东省博物馆送来的鸟类化石,要求鉴定。据称,这件标本采自山东临朐尧山公社解家河山旺组硅藻土地层(即通常所称的“万卷书页岩”)中,是采矿工人发现的。他们十分小心地将标本保存完好交山东省博物馆转送我所。由于鸟类的骨骼构造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能保存为化石,特别是能比较完整地保存为化石的机会,远比其他几类脊椎动物为少。在五大类脊椎动物中,不论国内、国外,化石鸟类的标本总是最少数的。因此,有关鸟类进化问题,研究得也不及其他几类脊椎动物详  相似文献   

15.
黄颡鱼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纯化及分子量的初步测定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简称Ig)在脊椎动物体液免疫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由自贡恐龙博物馆彭光照、叶勇等5人编著的《自贡地区侏罗纪恐龙动物群》一书问世了。这是第一部关于自贡地区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综合研究的著作,填补了自贡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系统研究的一项空白,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兴趣和关注。该书在收集、整理大量相关研究的历史资料基础上,系统总结了1915年至今90年来,特别是自贡恐龙博物馆建馆近30年来,在自贡地区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所有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并从动物群组合的角度探讨了自贡地区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组成面貌、时代分布状况和演变关系,使读者对自贡地区出土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有了更清晰明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文昌鱼不仅对于进化学的研究至关重要,在比较免疫学研究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研究文昌鱼免疫相关组织、细胞和基因对了解脊椎动物免疫防御系统的进化十分重要.本文利用电子显微镜对文昌鱼免疫相关组织和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本文还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对文昌鱼中与脊椎动物免疫相关基因同源的基因TLR1,C1Q,ECSIT,SoxC,DDAHa和NOS的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文昌鱼免疫防御过程中,其表皮、腮和肠道上皮可能起重要作用;在体腔和淋巴隙中存在的巨噬细胞可能是文昌鱼体内起重要免疫功能的细胞;TLR1,C1Q,ECSIT,SoxC,DDAHa和NOS的表达模式说明这些基因可能在免疫防御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潜穴是动物为了居住、寻找食物、寻求保护或繁殖后代等活动在沉积物中挖掘留下的洞穴或通道系统。脊椎动物的各纲中(包括鱼形动物和鸟纲)几乎都有一些适应潜穴生活的种类。哺乳纲中的啮齿类是现生陆生脊椎动物中适应掘土潜穴生活的最主要类群,仅在中国现生的70属210种啮齿类动物中就有近40属90余种有掘土潜穴的习性(黄文几等,1995)。 脊椎动物的潜穴化石研究对于了解古代动物的潜穴行为和生活习性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我们不可能像研究现生动物一样,通过生态观察获得古代动物的相关知识。而脊椎动物化石的比较解剖学及形…  相似文献   

19.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有颌脊椎动物中发现的编码免疫球蛋白受体的高度多态的基因群,因其在免疫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脊椎动物不同支系间MHC的结构和演化差异较大。尽管MHC基因特征在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鱼类中已被较好地描述,但对爬行动物MHC的了解仍较少。鉴于爬行动物对于理解MHC基因的演化占据很重要的系统发育位置,研究其MHC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爬行动物MHC的分子结构、多态性维持机制、功能和主要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并展望了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0.
化石与宝石     
刘瑞  李向东 《化石》1999,(2):11-12
化石作为地壳中石化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了解地球发展演化历史,以及研究古地理和古气候及成矿条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某些颜色艳丽、纹饰清晰、形体完整的化石品种同时还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与经济价值,构成宝石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