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维甲酸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及其相关标志物表达的影响,以鉴定其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终末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1μmol/L维甲酸处理SK-N-SH细胞,光镜、电镜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研究SK-N-SH细胞处理前后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变化和神经元相关标志物的表达变化.结果:光镜与电镜观察结果显示,SK-N-SH细胞经1μmol/LRA处理后,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产生了细胞呈极性状、伸出多个轴突树突状突起、细胞逐渐变小变圆并融合在一起形成类似神经节样结构、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核仁变少变小、常染色质增多、细胞器丰富发达等显著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经RA处理后SK-N-SH细胞NSE,MAP2,Synaptophysin的表达较对照组细胞明显加强.结论:维甲酸能改变SK-N-SH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恶性表型特征,并促进与神经细胞相关的终末分化指标的表达,从而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终末分化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选择不同胎龄的人胎18例,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和TUNEL法观察人胎视网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免疫阳性细胞的发育和细胞凋亡。结果显示;(1)E15w节细胞层开始出现SOD免疫阳性细胞,E20w和E28wSOD免疫阳性细胞排列较整齐,分布于视网膜的外核层,内核层,节细胞层;E40wSOD免疫阳性细胞主要集中于视网膜的外核层,内核层,节细胞层,其数量增多,特别是内核层SOD免疫阳性细胞增多明显。(2)TUNEL法标记的视网膜凋亡细胞胞核具有指环状典型的凋亡特征,E12w人胎视网膜未见凋亡细胞,E15w,E17w凋亡细胞较多,大小不一,分布于视网膜的全层;E20w凋亡细胞主要集中在内核层,数量减少,E28w凋亡细胞仅见于内核层,胞核呈指环样外观,着色较深,但数量较E20w进一步减少;E40w视网膜全层未见凋亡细胞。结果提示,E28w视网膜SOD抗氧化酶系,光感受的基本结构初步发育成熟,其抗氧化保护作用可能主要来源于内核层的SOD免疫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3.
宋海燕  刘再群  郑磊 《四川动物》2012,31(2):232-235,239,337
采用普通染色及免疫组化SABC染色法研究皖西白鹅小脑皮质的发育和多巴胺受体1(DRD1)阳性细胞在其发育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小脑皮质在胚龄13 d(E13)由外向内分为外颗粒层(EGL)、浦肯野细胞层(PCL)和内颗粒层(IGL),E19由外向内分为EGL、分子层(ML)、PCL和IGL.随发育天数的增加,EGL的厚度和细胞层次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细胞密度逐渐下降;ML厚度逐渐增大,在E24到E28时增值最大;浦肯野细胞(PC)在E13、E19、E24和E28时随胚龄增大逐渐增大,在E28后趋于稳定,细胞密度随着发育天数的增加逐渐下降,在小脑皮质发育中还发现有一部分PC呈多层排列,且细胞层次逐渐变少;IGL厚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细胞密度呈上升趋势.外颗粒层和内颗粒层在E13、E19、E24和E28时有DRD1阳性细胞表达,分子层在E24、E28、日龄7 d(P7)和15d(P15)有阳性细胞表达,PC在所检测的6个时段均有阳性表达.研究表明,小脑皮质的发育主要与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有关,外颗粒层的逐渐消失是以细胞迁移和凋亡为主,多层PC逐渐退化成单层是与细胞凋亡和正常突触联系的建立有关;DRD1在皖西白鹅小脑皮质发育中对外颗粒层细胞和PC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转人APP基因小鼠视网膜视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转人APP基因AD模型小鼠视网膜各层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实验采用C57BL/6J转人APP基因小鼠6只,采用同背景10个月龄的C57 BL/6J正常小鼠6只做为对照。灌注处死小鼠,完整取出右眼球分离视网膜,制作电镜标本观察视网膜各层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视网膜各层细胞异常明显:膜盘排列结构模糊,局部间隙溶解、甚至消失;外核层细胞体干枯变形,染色质聚集浓缩;内核层可见固缩细胞;神经节细胞胞膜不完整,线粒体水肿,并可见染色质聚集。结论转人APP基因AD模型小鼠视网膜各层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存在明显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5.
张秀艳  梁盈  李祺福  赵振利  荆光军 《生物磁学》2009,(3):407-409,F0002
目的:观察维甲酸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及其相关标志物表达的影响,以鉴定其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终末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1μmol/L维甲酸处理SK—N—SH细胞,光镜、电镜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研究SK—N—SH细胞处理前后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变化和神经元相关标志物的表达变化。结果:光镜与电镜观察结果显示,SK—N—SH细胞经1μmol/LRA处理后,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产生了细胞呈极性状、伸出多个轴突树突状突起、细胞逐渐变小变圆并融合在一起形成类似神经节样结构、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核仁变少变小、常染色质增多、细胞器丰富发达等显著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经RA处理后SK-N-SH细胞NSE、MAP2、Synaptophysin的表达较对照组细胞明显加强。结论:维甲酸能改变SK—N—SH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恶性表型特征,并促进与神经细胞相关的终末分化指标的表达,从而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终末分化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胚胎干细胞向神经上皮祖细胞的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胚胎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是研究早期胚胎发育和细胞替代治疗的重要细胞来源.采用一种与小鼠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的方法进行人胚胎干细胞的神经诱导,可产生高纯度的神经上皮祖细胞,其神经上皮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时空性;诱导生成的神经上皮祖细胞具有增殖潜能并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是潜在的神经干细胞.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上皮祖细胞为研究神经发育和神经诱导提供了新材料,也为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提供了新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7.
Nestin最早发现于神经上皮干细胞,在肌肉和牙齿组织中也有表达.Nestin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特异表达于神经前体细胞,其mRNA的减少与神经发育中干细胞的减少相平行,而且在神经系统病变和损伤的组织中有Nestin表达,表明Nestin可以作为研究神经系统发育的一个手段,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用标准的磷酸铅沉淀的细胞化学方法,对百合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运动期间及其前后三个时期中的腺苷三磷酸酶(ATP 酶)活性进行了超微结构的定位。结果表明:(1)在穿壁前,ATP 酶活性主要定位于质膜、胞间连丝及细胞间隙;在内质网、高尔基体、质体和某些局部的基质(groundplasm)中,也表现有 ATP 酶活性反应的产物;但在染色质和核仁中,一般都没有这种反应。(2)在穿壁时,染色质从一个细胞穿壁转移到另一个相邻细胞,同时看到染色质和核仁内出现密集的 ATP 酶活性反应产物;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腔内以及质体的片层上也产生明显的 ATP 酶活性反应;而在质膜、胞间连丝及细胞间隙内 ATP 酶活性明显降低,甚至看不到明显的活性反应。(3)在穿壁后,质膜及细胞间隙中又产生明显的 ATP 酶活性反应产物,但核内染色质上的 ATP 酶活性则显著降低,而核仁内则仍有较高的活性。同前二个时期一样,内质网、高尔基体和质体上的 ATP 酶仍表现明显的活性反应。最后讨论了三个不同发育时期 ATP 酶活性及其分布部位的改变与染色质胞间转移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p75神经营养素受体在视网膜的发育以及再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人类视网膜中的分布状况尚未被研究.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水平下确定了p75在人胚胎发育5、6和7个月的视网膜中的分布情况. 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出现最强的p75免疫阳性反应,在其他各层也有较弱的免疫阳性反应. 在胚胎6、7月的视网膜中,主要由Müller细胞的终足构成的内界膜上出现了比较强的p75表达. p75在人胚胎视网膜中的分布情况与大鼠视网膜中很类似,主要表达在Müller细胞, 在神经节细胞上也可能有表达.  相似文献   

10.
东方蝾螈胚胎发育过程中,从原肠早期到原肠末期无论外胚层或中胚层细胞核内都含有大量的异染色质团块,而到神经板形成后所有细胞核内染色质均呈分散状态。异染色质向常染色质的转变过程发生在原肠末期到神经板形成这段时间里,在原口闭合后4.5小时之前完成,此时期似乎是形态发生的转折点。到发育的后期,细胞核内有一些染色质又会由分散状态转变为凝聚的异染色质团块。预定神经上皮向神经组织分化的决定是个逐渐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原肠口闭合时已经开始,到神经板期完成。染色质的分散似乎发生在细胞有了初步决定之后。本文就染色质超微结构变化的意义以及染色质超微结构变化与细胞分化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13.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5.
16.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7.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8.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