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从痢疾志贺氏l型菌W 30 864株中提取染色体DNA,用EcoRI完全酶解,电泳回收3—7 kb的片段,与载体pUC1 9质粒连接重组,用大肠阡菌痢疾样毒素(SLT)基因探针进行筛选,得到了阳性重组子。实验表明志贺氏毒素基因是位于约4.5kb的EcoR1片段上,包含毒素的A亚单位基因和B亚单位基因。在对克隆株的毒性测定中,乘用Hela—S3细胞试验,证明所产生的痢疾毒素县有杀死细胞的能力。此毒素可引起肠积水和充血,可使小鼠肢体麻痹并致死,克隆重组株的痢疾毒素产量是亲本野生株W30 864的16涪。此外,实验中还对克隆株和产生SLT的菌株的毒素产量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1989年4月上旬,我们在通城县隽水镇饮食行业人员中进行健康体检肠道致泻菌调查,从一受检者粪便中分离出一株能迅速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福氏志贺氏菌。鉴于该菌在国内属首次发现,特报告如下: 一、菌株分离鉴定用消毒棉签采集受检者粪便1.5克接种TGS增菌液,37℃培养16小时,然后转种FX琼脂、SS及EMB平板,37℃培养24小时,结果在FX平板上菌落呈园形、低突、表面光滑、边缘不齐、发酵乳糖呈鹅黄色;尿素分解、TTC、H_2S及红晶反应均为阴性。在SS平板上为粉红色、园形、低突、湿润、大小φ为1—2mm  相似文献   

4.
细菌性痢疾是常见多发的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的早期诊断、对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对痢疾志贺氏菌的快速诊断作了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肠杆菌K12 MG1655株全基因组ORFs和痢疾志贺氏菌A1型Sd51197株特异性ORFs探针制备的芯片, 研究了痢疾志贺氏菌13个血清型代表株的基因组组成. 结果显示, 该血清群成员的基因组中包含有2654个保守的源于大肠杆菌ORFs; 共同缺失了219个涉及前噬菌体基因、分子伴侣、特异性O抗原合成等大肠杆菌原有的基因; 并通过水平转移获得了一些特异性基因, 如Ⅱ型分泌系统相关组分、铁转运相关因子等. 根据基因组组成所作的进化树, 发现A1, A2, A8和A10这四型菌与其他痢疾志贺氏菌亲源关系较远. 研究所得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索痢疾志贺氏菌的生理过程、致病性和进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利用大肠杆菌K12MG1655株全基因组ORFs和痢疾志贺氏菌A1型Sd51197株特异性ORFs探针制备的芯片,研究了痢疾志贺氏菌13个血清型代表株的基因组组成.结果显示,该血清群成员的基因组中包含有2654个保守的源于大肠杆菌ORFs;共同缺失了219个涉及前噬菌体基因、分子伴侣、特异性O抗原合成等大肠杆菌原有的基因;并通过水平转移获得了一些特异性基因,如Ⅱ型分泌系统相关组分、铁转运相关因子等.根据基因组组成所作的进化树,发现A1,A2,A8和A10这四型菌与其他痢疾志贺氏菌亲源关系较远.研究所得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索痢疾志贺氏菌的生理过程、致病性和进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优化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快速检测常规食品中感染性痢疾志贺氏菌的方法。【方法】在NCBI数据库中搜索获取志贺氏菌的特异性基因高度保守区,设计3对LAMP反应引物,建立、优化该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并评价其特异性、灵敏度,同时与PCR检测方法和传统检测方法对比,进行结果统计分析。【结果】5株志贺氏菌标准菌株样品均检测为阳性,11株非志贺氏菌标准菌株样品均检测为阴性,无交叉反应。最低检验限为1.6×101 CFU/反应(或1.6×101 CFU/m L),且经比较,LAMP检测灵敏度比PCR检测高出1个数量级。通过对161份实际样品和人工污染样品进行检测,LAMP检测与传统方法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LAMP具有检测过程快速简便、检测结果稳定、可靠的特点,适用于对常规食品中感染性痢疾志贺氏菌的高效、快速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提高痢疾志贺氏菌属四种多价免疫血清的效价,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验中对痢疾志贺氏菌属四种多价免疫原的配制进行了优化比较,结果显示,分别用传统的方法和优化改良法配制的免疫原免疫健康家兔,优化后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城县黄袍乡中学于1986年9月下旬至10月初发生一起痢疾暴发流行,发病271人,共分离出26株痢疾杆菌。其中从病人腹泻物中分离出22株,水样分离3株、苍蝇1株。这26株菌株均与1∶10稀释的福氏志贺氏菌Za型因子血清呈强凝集  相似文献   

10.
<正>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波及世界的疾病。近几年据估计菌痢患者每年有数千万,且呈上升趋势。尽管人们已认识到了志贺氏菌在儿童中引起的临床症状是严重的,但其在儿童腹泻病因中的主要地位过去却被大大低估了。这一现象的解释有好几个方面,其中特别是这一疾病主要发生在6个月至5岁之间的儿童。而且与许多其它的肠道病原菌不一样,其主要并发症不是可用口服补液进行处理的脱水。估计每年因志贺氏菌腹泻而死亡的约60万人,大多数为5岁以下的儿童。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报告在1986年从二例急性菌痢患者的脓血便中分离的二株同一血清型的志贺氏菌。用目前所有志贺氏菌型别的诊断血清鉴定这二株菌以及用志贺氏菌各血清型的代表株检查该二株菌制备的抗血清,其结果一致。仅与痢疾志贺氏菌8型和鲍氏4型有低效价的凝集,与大肠杆菌O6、O7和O150也无交叉,因此是一个新的志贺氏菌血清型,此二株菌能引起豚鼠角膜炎,侵入上皮细胞,琼脂糖电泳显示大质粒存在,是有侵袭力的毒株。鉴于该型菌株发酵甘露醇,而与福氏志贺氏菌无抗原关系,因此为鲍氏志贺氏菌。 由于现在已有鲍氏1—18型,建议该新血清型为鲍氏志贺氏菌19型(Shigella boydii serotype 19)。  相似文献   

13.
<正> 作者用恒河猴为动物模型,对血清中的抗毒抗体在予防肠道感染中的作用作了观察,并测定它对毒素引起的Hela细胞致死性能的抑制作用以及抗志贺氏菌O抗原抗体的情况。 痢疾志贺氏I型菌为MK 102株。制备毒素时将之于发酵罐中作半连续培养,然后用SorvallRC_2-B冷冻离心机,于40,000g以30ml/分的速度除去菌体。上清液中含有毒素,通过孔径0.22mm滤膜(Milipore除菌。继之以85%饱和硫酸铵沉淀,絮状沉淀物为毒素,去掉无毒素的上清液,将沉淀物用去离子水反复透析除去硫酸铵,将之通过滤膜除菌即为原制毒素。毒素的精制用柱层析法将萄聚糖凝胶G—100制成8 ×110 cm的柱  相似文献   

14.
<正> 著者根据莫斯科市T区卫生防疫站,1967-1977年间经细菌学确诊的菌痢病人登记资料,分析了宋氏痢疾再感染率与菌株生化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菌痢的病后免疫问 题。 在确诊的12832例宋氏菌痢病人中,发现了461例宋氏、志贺氏菌(同种)再感染病例( 35.9±1.6‰),其中同生化型(同种)142例(11.1±0.9‰),异生化型(异型)319例( 24.8±1.3‰),同型与异型再感染  相似文献   

15.
痢疾志贺氏毒素B亚单位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痢疾志贺氏Ⅰ型菌W30864的染色体克隆了编码志贺氏毒素(Stx)的基因,表达Stx的基因位于约4.5kb的EcoRl片段内。一系列的生物学试验表明:我们构建的杂种质粒(pMGC001)能产生Stx,产量为亲代株的16倍,克隆株不仅有细胞毒和肠毒作用,而且还有神经毒性。我们又从质粒pMGC001将志贺氏毒素的B亚单位(Stx—B)的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JLA503,获得了Stx—B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Stx—B已被纯化,其特异的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也被制备。Westem blot表明它们能与Stx—B进行特异的抗原抗体反应。  相似文献   

16.
自302株福氏志贺氏菌中发现了37株溶原菌,其中有11株得自福氏5型志贺氏菌的温和型噬菌体,可以使1a,2a,2b,x,y诸亚型福氏志贺氏菌发生溶原转换,从而变为5型福氏志贺氏菌株。变异是稳定的,所获得的V型抗原在血清上可以得到证实。 由5型福氏志贺氏菌得到的温和型噬菌体还可以使1a,2a,2b诸亚型菌株的部份个体发生丧失变异,失去型特异抗原而变为x或y变株。这种丧失变异后的个体也是稳定的,同时,继续对5型温和型菌体敏感,因而,它似乎是菌株在发生溶原转换过程中的一种中间(过渡)类型,此外,丧失变异产生的x或y变株对另外的温和型噬菌体敏感(如FTP60299),可以经其作用后发生溶原转换,变为3a或3c亚型福氏志贺氏菌,而丧失变异前的原始菌株(如1a,2a,2b)却对这种噬菌体全无作用,这说明了一种可能的新的型间变迁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服务行业健康人群携带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莱芜市饮食服务行业人员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携带情况 ,于 1998~ 2 0 0 0年对莱芜市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健康查体。用肛拭子法进行增菌分离培养鉴定 ,检出 1株格洛斯特鲁普沙门氏菌 (新型 ) ,8株福氏志贺Ⅱ型及鲍氏志贺氏Ⅱ型。用K B法做了药物敏感实验。 1株沙门氏菌、8株志贺氏菌均对妥布霉素、卡那霉素、丁氨卡那霉素高敏 ,对多粘菌素、青霉素、链霉素中度敏感 ,对红霉素低敏。  相似文献   

18.
宋氏志贺氏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平皿上划线分离时。可以出现光滑型(S)和粗糙型(R)两种菌落(此现象称为解离)。当S型菌落再次分离时,不仅继续出现S型菌落,还会出现R型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所出品的宋内氏志贺氏菌(以下简称宋内氏菌)诊断血清,经常出现前阻现象,严重时甚至影响制品的发出,给生产和使用带来不少困难。因此研究前阻现象,不单是理论问题,而且也有着实际意义。为了摸索产生前阻现象的某些原因,提高诊断用品的质量,我们曾经做了一些试验,本文总结了几种培养基制造的凝集原,以及不同浓度的细菌悬液,对于出现前阻现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