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兴安岭野生香薷与蒮香地上部分挥发油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通过自动质谱解卷积定性系统(AMDIS)结合程序升温保留指数(PTRIs)鉴定技术对GC-MS数据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在香薷与蒮香挥发油中鉴定出42种与41种化学成分,分别占总积分面积的92.80%与97.92%;香薷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去氢香薷酮(58.17%)和香薷酮(18.40%),蒮香挥发油中主要化成分为甲基胡椒醚(68.20%)、柠檬烯(7.54%)、甲基丁香酚(6.26%)及丁香烯(4.72%),小兴安岭野生蒮香的化学型为甲基胡椒醚型。  相似文献   

2.
不同部位艾纳香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永林  赵志国  文永新   《广西植物》2006,26(4):453-455
以芦丁为对照品,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艾纳香总黄酮含量的方法,并检测艾纳香中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芦丁在0~0.04832mg/mL(r=0.9998)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7%,RSD=2.3%,其叶、小枝条、茎含总黄酮分别为2.94%,1.21%,1.36%,该方法简便、可靠、准确,结果可作为艾纳香中总黄酮含量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是通过不同时期酸橙果实中的挥发性成分测定和定性定量分析,获得其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再选取关键时期对酸橙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和趋势验证。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酸橙样品中挥发性成分,通过比对标准品、NIST谱库检索、结合文献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和比对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在酸橙果实中共初步鉴定出69种成分,通过对比标准品溶液确定了D-柠檬烯、γ-松油烯、芳樟醇三种成分,其中6月17日与7月1日样品的三者总含量相对较高(38.03%、33.95%)。我们选取7月1日酸橙不同部位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共鉴定出64种不同化合物,不同部位之间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差异较大。其中根部位共鉴定34种,主要成分为榄香醇(38.24%)、反式-α-香柑油烯(23.85%)等;茎部位共鉴定30种,主要成分为榄香醇(23.98%)、百里酚(17.29%)、反式-α-香柑油烯(13.74%)、芳樟醇(8.92%)等;叶部位鉴定41种,主要成分为芳樟醇(24.51%)、百里酚(23.49%)、榄香醇(10.35%)等;分析不同时期酸橙果实挥发性成分发现,D-柠檬烯等三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着生长期呈现“先逐渐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酸橙茎、叶中挥发性成分组成丰富,芳樟醇等单萜类成分相对含量较高。本实验为酸橙果实挥发性成分及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数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苦水玫瑰醇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鉴定,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选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100 mm×2.1 mm,1.8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0.01%甲酸乙腈溶液(B),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条件下,采集MS^(E)数据。根据精确相对分子质量、质谱碎片信息,结合相关文献及对照品比对,共检测出63个主要成分,包括26个黄酮类、11个多酚类(4个酚酸类及7个鞣质类)、7个三萜类、4个苯丙素类、8个有机酸类、1个环烯醚萜类、1个挥发油类化合物和5个未鉴定成分,其中柳穿鱼叶苷、草木樨苷、积雪草酸等28个化合物首次在该属得到鉴定。通过UPLC-Q-TOF-MS方法进一步完善了苦水玫瑰的化学成分,为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艾纳香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色谱技术对艾纳香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艾纳香的乙酸乙酯萃取液中分离得到7个已知成分,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1);木犀草素-7-甲醚(2);鼠李素(3);5,4′-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4);5,4′-二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5);北美圣草素(6);二氢斛皮素-4′-甲醚(7)。其中化合物4、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LC-ESI-MS/MS)联用技术,对菥蓂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采用Thermo Scientific Syncronis C18(150×2.1 mm,3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A)-乙睛(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5 m 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电喷雾质谱在线检测,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共分析鉴定10个芥子油苷类成分和11种有机酸类成分,其中有6对同分异构体,9个芥子油苷类成分为该植物中首次发现。本方法准确、快速、有效,为菥蓂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茶芎是江西省九江地区的特产中药材之一,其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故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对茶芎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及鉴定。采用Titank C18(100 mm×2.1 mm, 1.8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25 mL/min,进样量为3μL;选择电喷雾离子源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扫描分析,通过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和二级质谱裂解碎片,对所得成分的主要色谱峰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茶芎中共鉴定出72个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苯酞类成分33个,有机酸类成分32个,生物碱类成分5个,其他类成分2个。该研究建立的UPLC-Q-TOF-MS/MS方法可以快速准确且较全面地分析鉴定茶芎中的化学成分,可为其质量控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广东清远种植的香根草为原料,用浸提法提取香根油,采用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香根油化学成分进行检测,从分离的94个化学组分中,鉴定出21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含量53.9%,岩兰草醇等萜烯类化合物质占11.4%.在国内首次发现异丁香酚、香兰素2个香气成分在香根草中的天然存在,对香料的应用与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DC.叶中的黄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了研究。从艾纳香叶中分离得到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甲氧基二氢槲皮素(1),柽柳黄素(2),3,3'-二甲氧基槲皮素(3),7,4'-二甲氧基二氢槲皮素(4),(2α,3β)-二氢鼠李素(5),艾纳香素(6),sterubin(7),enodicytol(8),二氢槲皮素(9)。化合物3、5、8为首次从艾纳香中分离得到。分别用DPPH法和PNPG法筛选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5~9表现出强抗氧化活性;化合物1~3、5、9表现有较高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该结果为艾纳香的品质评价和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青和黄腺香青车前叶变种挥发油,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辅助保留指数比对分析其化学成分,利用MTT法对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香青挥发油中鉴定出44种成分,主要成分为α-葎草烯(14. 80%)、α-蒎烯(10. 56%)、δ-杜松烯(5. 84%)等;黄腺香青车前叶变种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6种成分,主要成分为(E)-石竹烯(20. 71%)、α-葎草烯(8. 56%)、顺式-β-愈创木烯(7. 27%)等。香青和黄腺香青车前叶变种挥发油对肿瘤细胞A549、Hela、HepG2和HTC-116均显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对结肠癌细胞株HTC-116的抑制活性较强,IC50值分别为48. 91和35. 52μg/m L。香青和黄腺香青车前叶变种挥发油含有多种抗癌成分,将为其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沙棘果茎叶功效成分的整体差异。实验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UPLC-Q-Exactive)结合中药成分高分辨质谱数据库(OTCML),对沙棘果茎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快速鉴定与比较分析。色谱柱为HypersilGOLDaQ色谱柱(2.1mm×100mm,1.9μm),流动相为0.1%甲酸乙腈(A)-0.1%甲酸水(B)梯度洗脱,流速为0.3mL/min,高分辨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同时扫描模式。基于OTCML中所包含的1200余种中药化合物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分子离子、二级碎片离子谱图信息和文献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鉴定出沙棘中102个功效成分,包括苷类18个,黄酮类21个,萜类18个,苯丙素类13个,生物碱类6个,挥发成分14个,多酚12个;其中有17个化合物是在沙棘中首次发现,对沙棘果茎叶比较表明这些功效成分在不同部位分布有明显差异。该方法为今后充分开发利用沙棘资源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沙棘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海南产艾纳香为原料,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艾纳香不同部位总黄酮、多酚的含量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并分析抗氧化活性与其多酚和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艾纳香不同部位提取液均有抗氧化活性,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存在明显量效关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酚和总黄酮对艾纳香抗氧化活性均有较大贡献,多酚和总黄酮是艾纳香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成分,其中艾纳香功能叶和嫩叶为其主要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13.
鄂西香茶菜中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从鄂西香茶菜的叶、花和果实中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运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鄂西香茶菜的3种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9种成分,分别从叶、花及果实中鉴定出18、19和23种成分,其中只有6种成分在这3个部位都被鉴出,3种不同部位得到的挥发油成分差异较大。它们的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单萜、倍半萜和二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艾纳香野生种群克隆多样性及克隆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纳香是具有克隆生长习性的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其广布于中国南部,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艾纳香资源,本文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4个野生艾纳香种群进行了克隆结构和克隆多样性(单克隆种群或多克隆种群)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10对10bp随机引物共检测到70条谱带,其中多态带为60条,占85.71%,检测到64个基因型,且全部为局限基因型;(2)与Ellstrand Roose(1987)总结的克隆多样性平均值(PD=0.17,D=0.62)相比艾纳香的种群克隆多样性水平稍高,Simpson指数平均为0.973,基因型比率PD平均为0.800;(3)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分析表明,4个艾纳香野生种群被分成两组,一组是海南的所有种群,另外一组是云南类群。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萃取法提取海南暗罗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从中分离鉴定出40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67.03%。其中主要成分为1-甲基-5-亚甲基-8-(1-甲基乙基)-1,6-二烯环十烷(18.305%),丁子香烯(6.256%)和γ-榄香烯(6.211%)。所得的挥发油抑菌试验表明其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6.
首次利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对石油菜地上部位进行提取,分别获得挥发油和SFE萃取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计算机数据库检索对这两种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其中各个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从挥发油中共分离出39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28个化学成分,已鉴定出的成分的相对含量总和占化合物检出总量的91.90%,化合物类型均为萜类。从SFE萃取物中共分离出136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65个化学成分,已鉴定出的成分的相对含量总和占化合物检出总量的58.17%,化合物类型包括萜类、芳香族类和脂肪族类。挥发油和SFE萃取物均含有α-蒎烯、石竹烯和桉油烯醇,其他成分则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采用溶剂提取法和硅胶柱层析法分离青枣核果木乙酸乙酯部位,得到脂溶性提取物I和II,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鉴定与分析。从提取物I中鉴定出15种化学成分,主要为酯类化合物(61.54%);从提取物II中鉴定出32种成分,成分种类多,以萜类化合物最多(19.72%)。首次对青枣核果枝叶乙酸乙酯部位脂溶性成分研究,发现其含有重要的化学制品原料:如油酸乙酯与橙花叔醇,并含有丰富的重要活性物质—角鲨烯和信息素抗虫剂。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快速准确的艾纳香分子鉴定方法。采取筛选艾纳香及其混伪品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针对艾纳香特异性位点设计引物,优化PCR扩增条件,荧光检测扩增产物。结果表明碱裂解法更适于艾纳香基因组DNA的提取;叶绿体基因(tDNA)特异引物能特异性扩增艾纳香DNA,其扩增产物荧光检测呈绿色,混伪品无反应发生。试验结果显示该法简化了分子鉴定过程,省时节力,且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艾纳香植物和药材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艾纳香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艾纳香中分离了3个化合物,并通过波谱分析鉴定了其结构,分别为花椒油素(Ⅰ)、艾纳香素(Ⅱ)和二氢槲皮素-7,4′-二甲醚(Ⅲ)。其中,花椒油素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出。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蟹爪叶盾蕨(Neolepisorus ovatus(Bedd.)Ching f. doryopteris(Christ)Ching)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组成及抗菌活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蟹爪叶盾蕨石油醚提取物的成分,采用琼脂平板打孔法检测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的抑制活性。从蟹爪叶盾蕨石油醚提取物中鉴定出38种化学成分,占出峰总数的92. 76%,其中豆甾-4-烯-3-酮(19. 83%)、何帕烯(16. 40%)、β-香树脂酮(14. 93%)等甾体和萜类化合物含量丰富。抑菌活性结果显示,蟹爪叶盾蕨石油醚提取物对藤黄八叠球菌的抑菌圈为(7. 78±0. 55)cm,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没有抑制作用。所鉴定的化合物均首次从蟹爪叶盾蕨检测到,蟹爪叶盾蕨石油醚提取物对藤黄八叠球菌有抑制作用。此研究结果为该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