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视觉信息处理异常,这些视知觉功能紊乱涉及视通路的高级以及低级视区,表明在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视觉系统早期或晚期的不同信息处理阶段均可能存在损伤.阐明这些感知觉信息处理紊乱的神经机制对理解精神分裂症神经病理生理学机制有重大意义.视觉周边抑制(surround suppression)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视觉现象,指在神经生理水平或视知觉水平上外周对中央视觉目标的抑制作用.精神分裂症的视觉周边抑制发生异常改变,然而其损伤状况并不完全一致,且其具体神经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本文以周边抑制为对象,从精神分裂症周边抑制改变状况及其神经机制两个层面简述了国内外精神分裂症视觉周边抑制的研究进展.未来研究方向需要系统全面地调查精神分裂症周边抑制损伤状况,综合脑科学研究技术共同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周边抑制异常的具体神经环路.  相似文献   

2.
nrg1和erbb4参与神经系统发育的多个环节,包括在神经元增生、迁移和分化,神经突起的生长和轴突导向,以及突触形成和可塑性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nrg1和erbb4还是精神分裂症的2个主要易感基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抗精神分裂症药物也可能通过作用于神经调节素1-ErbB4信号通路而起到治疗的作用.因此,该信号通路由于其在突触和神经环路发育中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也成为当前开发新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一个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全世界约有1%的人患有这种疾病。以往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容量比正常人小,且一些精神分裂症易感的DNA序列多态性也同时与脑的结构异常有关,这与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假说是吻合的。最近研究发现人的GULP1基因的两个SNP(rs2004888和rs4522565)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为了研究这两个精神分裂症易感的SNP是否也符合神经发育假说,我们检测了791个正常人的这两个SNP的基因型并测量它们的脑容量,相关性分析发现这两个SNP和脑容量无关,说明GULP1的精神分裂症易感性存在更加复杂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全世界约有1%的人患有这种疾病。以往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容量比正常人小,且一些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DNA序列多态性也同时与脑的结构异常有关,这与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假说是吻合的。最近研究发现,人的DKK4基因的SNP(rs2073665)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为了研究DKK4精神分裂症易感SNP是否与脑发育相关,本文检测了961个正常人rs2073665的基因型并测量了他们的脑容量。相关性分析发现,rs2073665在加性模型下和显性模型下都与脑容量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为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同时能影响脑容量提供了证据,同时也为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异常假说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5.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作为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神经营养因子及生长因子通过多种途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创伤性脑损伤、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重大疾病具有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本文就PACAP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和精神分裂症是两种发病过程截然不同的疾病,但临床上都表现出认知障碍.小清蛋白阳性神经元(parvalbumin positive interneurons, PV阳性神经元)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调控神经传递的兴奋/抑制平衡,参与Gamma神经振荡的形成,对信息处理、信号整合及输出极为重要,与学习记忆、注意、觉醒状态、社会交往等认知功能密切相关.PV阳性神经元对认知功能的调控,提示其在AD和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共同参与作用.因此,本文对PV阳性神经元在AD和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缺陷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以及以PV阳性神经元为靶点治疗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针对精神分裂症的理论和临床研究都认为,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病理生理症状可能源于分布式神经活动的协调障碍。最近,德国和英国的科学家们用格式塔知觉任务联合验证了这一假说。他们认为,现有研究提示脑电波中(15~30Hz)和(30~80Hz)频段同步化障碍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神经基础。为了检验该假说,研究者按DSM-IV选取确诊患有精神分裂症的19名病人进行实验,并另选19名健康被试作为对照,比较两组被试在经典格式塔知觉任务中的脑电活动。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在中国终身患病率大概为6.55‰.研究精神分裂症的语言认知,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从行为和神经[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近红外光学成像(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两个层面简述了国内外精神分裂症语言认知的研究进展.目前西方国家对精神分裂症的语言认知研究较多,结果也很丰富,初步形成了语言损伤的理论,而且发现幻听与语言加工相关脑区(wernicke区)有密切关系.精神分裂症的汉语认知研究起步较晚,各方面还不够深入和完善.作者提出应该大力加强对中国精神分裂症的语言认知研究,不仅可以更加清楚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语言特点,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诊断和探索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精神分裂症是两种发病过程截然不同的疾病,但临床上都表现出认知障碍.小清蛋白阳性神经元(parvalbumin positive interneurons,PV阳性神经元)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调控神经传递的兴奋/抑制平衡,参与Gamma神经振荡的形成,对信息处理、信号整合及输出极为重要,与学习记忆、注意、觉醒状态、社会交往等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PV阳性神经元对认知功能的调控,提示其在AD和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共同参与作用.因此,本文对PV阳性神经元在AD和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缺陷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以及以PV阳性神经元为靶点治疗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社会疼痛,指在生活中因为关系破裂、低社会评价和拒绝等负性事件引发的痛苦体验.本文从神经影像学、神经内分泌和神经免疫学等角度对社会疼痛发生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系统地阐述.未来的研究可以集中在进一步对社会疼痛和身体疼痛的关系进行阐明,对精神疾病患者(比如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社会疼痛的特点和机制进行探索,以及对社会疼痛记忆加工的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素1(NRG1)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基于适配器连接介导的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对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NRG1进行多重SNP分析.选择NRG1基因中的rs2919391,rs2954041,rs2919392,rs7838692,rs2919394和rs2919393共六个SNP位点,检测了101个正常人样本和103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样本.结果:分析的5个SNP位点基因频率与基因型分布在正常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未显示显著差异.结论:5个研究的SNP位点显示NRG1基因与所研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牵拉猫左心房所致的肾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露  王志安 《生理学报》1991,43(2):171-177
本实验在50只麻醉猫中研究了牵拉左心房(LAS)对尿量(UV)、尿钠(U_(Na)V)和尿钾(U_KV)排出量的影响。在迷走神经完整的动物,LAS 导致 UV,U_(Na)V 和 U_KV(P<0.001)明显增加。切断迷走神经后 LAS 仍能使 UV,U_(Na)V 有所增加(p<0.01),但增加量明显低于迷走神经完整的动物(P<0.005)。在迷走神经完整的猫滴注肝素(10U/min/mg)后,LAS 也能引起 UV,U_(Na)V 和 U_KV 的增加,但增值明显低于没有滴注肝素的猫。在迷走神经切除后滴入肝素,则 LAS 的肾效应消失(p>0.05)。切断左侧肾神经后,LAS 引起神经完整肾尿量和尿钠排出显著增加(P<0.001)。而去神经肾对 LAS 的效应虽减弱,但其增值仍有显著性。两侧肾效应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P<0.05)。上述结果说明,LAS 在麻醉猫中能引起尿量,尿钠和尿钾明显增加,这些效应是神经反射和体液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氟西汀联合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代谢、认知中记忆维度和血清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纳入病例110例,选取自2018年3月~2020年8月期间我院接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就诊奇偶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利培酮治疗,研究组给予氟西汀联合利培酮治疗,均治疗12周。对比两组治疗12周后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12周后的血脂代谢、认知中记忆维度、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2周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治疗前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较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12周后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修订版(BVMT-R)、韦克斯勒空间广度测验-Ⅲ(WMS-Ⅲ)、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修订版(HVLT-R)评分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2周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2周后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病理评分、总分、阴性症状评分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氟西汀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有效改善认知功能,改善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且不加重血脂紊乱程度,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神经振荡反映了大脑神经元集群的同步化活动。哺乳动物的海马体、丘脑、皮质等脑区中的神经振荡在空间定位、导航、记忆等复杂认知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多种精神疾病中,神经振荡的损伤及其耦合同步性下降是导致认知障碍的关键。本文综述了神经振荡的微观机制和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尖波涟漪、gamma振荡和睡眠纺锤波在重性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神经精神疾病下的异常改变,并对神经振荡作为临床诊疗靶点的应用潜力做出评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核心蛋白多糖(DCN)、神经调节蛋白-1(NRG-1)、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水平与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为精神分裂症组,同期于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精神病理症状,应用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评估所有受试者认知功能。根据PANSS评分将精神分裂症组分为PANSS评分高分组和低分组,比较两组血清DCN、NRG-1、MIF水平,并分析以上指标水平与PANSS总分、MCCB各项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精神分裂症组患者PANSS总分为(77.18±13.57)分。精神分裂症组MCCB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精神分裂症组血清DCN、NRG-1水平低于对照组,MI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ANSS高分组血清DCN、NRG-1水平低于PANSS低分组,MIF水平高于PANSS低分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DCN、NRG-1水平与PANSS总分呈负相关,与MCCB各项评分呈正相关,MIF水平与PANSS总分呈正相关,与MCCB各项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DCN、NRG-1、MIF水平异常,且以上指标水平与患者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受损有一定联系,提示检测以上指标水平可能为该病患者认知功能及临床症状的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蛋白因子与PANSS评分的相关性,探讨血清蛋白因子作为生物标志物评估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组,根据疗效分为显著组(n=22)、有效组(n=35)、无效组(n=11),同期选择健康体检志愿者68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及钙结合蛋白(S100β)等血清蛋白因子水平,并分析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蛋白因子水平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清BDNF及N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S100β与GFA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疗效组治疗前后BDNF、S100β、GFA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显效组的各指标水平最高;不同疗效组治疗前后S100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不同疗效组BDNF、NGF均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后,血清BNDF水平与PANSS评分呈正相关,GFAP水平与PANSS评分呈负相关(P0.05),血清NGF、S100β水平与PANSS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患病早期即存在神经营养不良及神经损伤,血清蛋白因子GFAP、BDNF或可作为辅助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在17只麻醉开胸犬,观察局部充胀胸部降主动脉(TDA)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充胀 TDA 引起心率、心肌收缩力、肾及股薄肌灌注压和全身动脉血压增加;TDA 局部去神经后反应消失,表明上述心血管效应系 TDA 受牵张刺激引起的正反馈性神经反射现象。2.切断动物两侧颈迷走神经和窦神经后,充胀 TDA 引起的心血管效应增大。3.用心得安(1mg/kg)消除心脏的β-效应后,充胀 TDA 引起的升压反应有所减小;用酚妥拉明(3mg/kg)阻断血管的α-受体效应后,多数动物即不再出现血压增高,从而提示充胀TDA 时的血压升高主要是反射性外周阻力增加所致。在缓冲神经完整的条件下,上述 TDA加压效应是存在的,但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缓冲反射对其有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18.
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药物成瘾及其导致的神经毒性、神经精神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与正常生活。而临 床上现有的相关治疗药物往往会导致锥体外系反应等副作用,且用药后治疗不够彻底,疾病易复发,因此,开发新靶点及新型有效、安 全的相关治疗药物,迫在眉睫。Sigma-1 受体是一种受体型分子伴侣,参与多种神经传导系统的调节,可与多种精神类药物结合,有望 成为神经系统调节药物的重要靶点。研究发现,有些小分子配体对 Sigma-1 受体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在药物成瘾、精神分裂症、抑郁症、 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中显示出较好疗效。对 Sigma-1 受体的药理学作用以及相关小分子配体药物的研发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正>一直以来,科学家并不清楚遗传变异如何影响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日前,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在精神分裂症遗传机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布在《精神分裂症通报》上。目前鉴别到的绝大多数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的遗传变异都位于非编码区,学界一般认为,这些遗传易感位点很可能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水平,进而影响精神分裂症易感。基于这个假说,该所研究员罗雄剑课题组首次用贝叶斯分析方法,系统地整合分析了来自于精神分裂症GWAS遗  相似文献   

20.
感觉、运动或自主神经系统的异常病理活动与疼痛和痉挛等多种神经机能障碍有关。千频交流电(kilohertz frequency alternating current,KHFAC)刺激是一种阻断异常病理活动在外周神经内传导的有效方法,它在缓解相关神经机能障碍方面具有临床应用潜力。KHFAC产生的神经传导阻断受千频信号波形和参数、阻断电极设置和位置以及神经纤维类型和直径等因素影响,具有快速性、可控性、可逆性、局部作用和副作用小的特点。但是,在产生完全传导阻断前,KHFAC首先在靶向神经上激活一簇高频初始放电,这种初始响应可能导致肌肉抽搐或疼痛感。同时,在撤去KHFAC后处于阻断状态的靶向神经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传导能力,这是该技术导致的后续效应。目前,关于KHFAC阻断神经传导的生物物理机制假说包括千频信号诱发K+通道激活和Na+通道失活。本文首先介绍了KHFAC技术的电生理实验研究方法和计算模型仿真方法,然后综述目前关于KHFAC作用下神经传导阻断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初始响应特性及消除方法、传导阻断的后续效应、刺激波形和参数的影响、电极设置与位置的影响以及该技术潜在的临床应用,同时归纳KHFAC阻断神经传导的生物物理机制,最后对该技术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