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东北部泥盆纪腕足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前言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的研究,在很早以前就已进行。早期著作中以康尼克(DeKoninck)、达维生(T.Davldson)和凯赛(F.Kayser)为重要。但这些著作中,多是记述一些零星的化石,而这些化石大都购自药铺,化石产地不明,因而对地层意义不大。1931和1938年,先后出版了葛利甫(A.Grabau)和田奇瓗的“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和“湖南泥盆纪腕足类”,奠定了中国南方泥盆纪腕足类的研究基础。解放以后,王钰(1955—1956)又补充描述了南方泥盆纪的若干腕足类新种。然而,所有这方面的工作几乎大部限于南方,即印度太平洋这一古动物地理区。而对于中国北部的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直到现在几乎还没有系统研究。仅有日本学者矢部长克(Yabe)和杉山敏郎(Sugiyama)(1940,1942)以及王钰(1955)报导过极其零星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贵州珊瑚是一种个体大,隔壁多而长,鳞板带宽,构造较特征的双带型珊瑚。俞建章(1931)创立该属时仅描述了Kueichouphyllum sinense Y(?)一种,产于下石炭统大塘阶上司组,视为Yuanophyllum带下亚带的带化石。俞建章(1933)研究我国南方下石炭统珊瑚化石,又描述了该属另一新种和一新亚种Kueichouphyllum heishihkuanense Y(?), K.sinense gracile Y(?),其层位仍为大塘阶上司组。杨敬之、盛金章、吴望始等(1962)总结中国的石炭系时指出,我国南方地区大塘早期地层里产有许多Kueichouphyllum sinense Y(?),与Thysanophyllum共生,主张以Thysanophyllum-Kueichouphyllum sinense共同作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本文所描述的珊瑚化石,系卢衍豪教授于1942—1943年在陕西南部汉中梁山上二叠纪地层中采得。梁山区的上二叠纪,根据卢氏最近发表的论文,可以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为石灰岩夹层燧石,厚约400余米,下部为页岩,厚仅2米,卢氏分別名其为吴家坪石灰岩和王坡页岩,相當于中国南方的乐平统。页岩中未曾发现动物化石,只有不能鉴定的植物化石碎片,而珊瑚化石则全部产在吴家坪灰岩中,它们和(?)科Codono-fusiella,Reichelina 及绿藻共生。吴家坪灰岩中的珊瑚化石,根据已知材料,包括下列种属:(其中最后三种,已为曾鼎乾先生描述。)  相似文献   

4.
张晓栋 《古生物学报》1989,28(3):376-390
一、前言我国华南地区泥盆纪碳酸盐岩地层相当发育,其中云南东部盘溪地区泥盆纪华宁组含有大量的层孔虫、珊瑚等化石。层孔虫是早古生代一类重要的造礁生物,在地层中大量保存于原生位置,是古群落研究的良好素材。盘溪地区层孔虫化石的系统描述工作已有相当基础,王树碑、范建才(1974)描述了大量滇东泥盆系  相似文献   

5.
广西中部泥盆系二塘组的四射珊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的四射珊瑚,产自广西中部海相泥盆系,象州型沉积序列中的一个新建的地层单位——二塘组(俞昌民等,1978)。这个小型珊瑚群包含的属种数目不多,但是它们在广西武宣及象州地区范围内产出的层位稳定,是识别二塘组的化石标志之一,对确定广西象州型泥盆系的生物地层层序,划分泥盆纪地层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对于认识中国南方泥盆纪四射珊瑚群的性质及其进化的过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江苏北部如东地区鹰粉类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比较详细地描述了江苏北部如东地区并下泰州组下段地层中的鹰粉类化石,共描述4属18种,其中包括9个新种。笔者简略地探讨了此孢粉组合的时代,认为是晚白垩世晚期的马斯特里赫特期。劳斯(G.E.Rome)于1957年,在加拿大西部艾伯塔(Alberta)地区的晚白垩世地层中,首先发现了鹰粉类花粉的化石,并命名为鹰粉属Aquilapollenites Rouse。然后鹰粉类(Aquil-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在中国南方发现的1个小香菇属新种,因其腐生于竹杆上、菌柄细长,因而命名为竹生小香菇。模式标本(GDGM5271)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馆。  相似文献   

8.
描述河南西峡盆地晚白垩世含恐龙蛋地层中的腹足类化石5属2种、3未定种。根据Bithynia cf.elongata Martinson和Mesolanistes efremovi(Martinson)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对比,含化石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桑托期(Santonian stage)至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itian stage)。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四子王旗晚古新世地层及哺乳动物群的性质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来,我国好几个省区都发现了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其中除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几个地点外,都发现于南方各省(广东、湖南、江西、安徽),而广大的华北地区,则仍然是一个空白。 1973—1975年间,内蒙古博物馆两次在自治区四子王旗脑木根公社境内收集到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1975年夏,内蒙地质局及本文作者(齐陶),对化石产地地层进行了调查;区测队的同志首次发现了古新世南方有蹄类化石。李荣又去作了补充采集。在此基础上,我们于同年十月间去作了一次较广泛的调查,以便了解产化石地层的层位和分布、追索有关的地层露头,并在当地各级党组织和工人、贫下中牧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采集了更多的化石。本文主要是关于脑木根公社产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地层的介绍,以及动物群性质的初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了云南曲靖地区下泥盆统地层中新发现的早期脊椎动物化石,它们是桂家屯组中的胴甲鱼类Yunnanolepischii,procondylolepisqujingensis,总鳍鱼类Youngolepissp.,以及徐家冲组中的盔甲鱼类Gantarostrataspisgeni。在化石描述的基础上,讨论了有关的生物地层对比问题,并对中国南方早泥盆世早期脊椎动物化石组合序列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鄂西中奥陶统庙坡组中的笔石(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前言新疆柯坪一带晚石炭世地层相当发育,所含化石异常丰富,其中以(竹蜒)类为主。这个含(竹蜒)地层过去曾被那琳(R.Norion,1941)称为康克林组。康克林组的岩性主要是石灰岩,所含的(竹蜒)类一直没有描述发表。西尼村(1957)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一书中,曾列举了若干晚石炭世(竹蜒)类种属名单,但化石的描述和图影都还没有见到。本文主要是把我所张日东、俞昌民、陆麟黄及笔者以及北京地质学院杨式溥1957年在新疆柯坪苏巴什康克林组中采集的(竹蜒)类加以描述。1957—1959年地质部在天山西南麓工作的一地质队寄交我所鉴定的材料,也一并在本文中研究。本文描述的(竹蜒)类共计12属46种6变种,分属于5亚科。其中1新亚科,23新种。  相似文献   

12.
1957年春,地质陈列馆胡承志、牛业华在云南路南老第三系地层中采集了一批哺乳类化石,其中的一部分标本已经研究发表(周,1958)。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又描述了一个完整的雷兽类的头骨,代表一个新的渐新世种。此外,尚有一些未经描述的材料,也将陆续予以描述发表。路南老第三系地层,经过对最近采集的一些哺乳类化石的研究,表明这是到目前为止,代表华南地区最完整的一个老第三系剖面,包括从上始新统至上渐新统间的全套地层,和几个不同时代的脊推动物化石层。进一步的地层调查和化石的系统采集,将对华南老第三系地层的了解和区域对比提供重要的基本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3.
非洲乍得新发現的南方古猿材料法国地貭学家巴尔包(J.Barbeau)在非洲中部乍得发現了一块南方古猿的破碎头骨。由法国巴黎大学古生物学教授皮維坨(J.Piveteau),于1961年5月間向法国科学院作了报告,簡报在法国科学院的会議記录上发表(1961,t.252,p.3851—3852)。据研究者柯奔(Y.Coppens)的报告,这个头骨发現于乍得拉尔沟(Largeau)西南約200公里的一个地方,其地层为厚約20米的湖相堆积,与一种极为古老的短冠齿的象类共  相似文献   

14.
利齿猪(Listriodon)是真猪类一个绝灭的属,曾生存于中新世至早上新世。过去,我国这个属的材料发現不多,曾被裴尔森(1928)和柯伯特(1935)研究过。最初裴尔森对巨利齿猪(Listriodon gigas Pearson)进行了古生物学的描述,对其地层时代訊为可能早于上新世。1935年柯伯特在描述蒙古利齿猪(Listriodon mongoliensis Colbert)时,将巨利齿  相似文献   

15.
弗拉斯期-法门期生物事件与大兴安岭晚泥盆世珊瑚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胜哲 《古生物学报》1990,29(4):427-446
事件地层学(Event Stratigraphy)的概念由英国学者D.V.Ager(1973)首先提出。它利用地质历史上稀有的、突发的短暂事件及其地层记录来划分对比地层,按照自然特征确定地层界线。我国学者对事件地层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徐道一于1980年和1982年首先提出了古生物绝灭与超新星爆发的关系并介绍了新灾变假说。近年来由杨遵仪教授主持的IGCP第203项目,对华南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已取得可喜成果。刘本培等(1986)从事件地层学角度探讨了东亚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吴思本于1984年和1986年首先发现并研究了多伦陨石坑的陨击事件。张勤文等于1984年对我国南方震旦-寒武系界线上的地质事件进行了研究。但是,目前对其它地层界线上的地质事件及生物事件研究甚少。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在安徽黄山采自南方铁杉(Tsuga tchekiangensis Flous)针叶上的小双梭孢盘菌属一新种,即铁杉小双梭孢盘菌(Bifusella tsugae H.S.Cao et C.L.Hou)对新种作了汉文和拉丁文描述。模式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  相似文献   

17.
真板齿犀亚科(Elasmotheriinae)的材料在全世界发现得很少。据文献记载,共有两属:最早的一属发现于亚洲的上新世早期地层中,定名为中国犀属(Sinotherium);另一属发现于欧亚大陆的更新世早期一中期地层中,定名为板齿犀属(Elasmotherium)。中国犀的化石,最初发现在山西保德含三趾马动物群的地层中,1922年瑞典林斯顿作过描述,材料仅有一个上第三臼齿(M~3),种名定为拉氏中国犀(Sinotherium lagrelii Ringstr(?)m),后来林斯顿(1924)在系统整理中国犀的材料时,又增加了一个上第二臼齿(M~2),后脊已破损。1958年周明镇记述了得自黑龙江哈尔滨药店,推测可能来自保德上新世早期地层中的一个属于中国犀的上第三臼齿(M~3),由于釉质层简单,无曲折,定了个新种,名为简单中国犀(Sinotherium simplum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番木瓜根结线虫病和西番莲根结线虫病的症状作了描述。病原线虫经鉴定确认,侵染番木瓜的虫种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neincognita),侵染西番莲的根结线虫是由南方根结线虫、高弓根结线虫(M. acrita)和花生根结线虫(M. arenaria)3个种组成的混合群体,南方根结线虫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9.
Gigantonoclea guizhouensis Gu et Zhi 的叶部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材料来源和研究方法解剖研究所用的D-1标本是笔者于1984年5月在贵州水城大河边煤矿二采区新开辟的运输巷侧壁砂岩中采到的,其层位经对比与田宝霖和张连武(1980)描述的水城汪家寨矿区综合地层柱中龙潭组下部第8分层的中部砂岩相当。该叶片沉积时受水流冲击,以中脉为对称轴向远轴侧对折成约20°角状(图版Ⅰ,图2)。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来自中国南方地表枯枝表层暗色丝孢菌室内处理,发现中国大陆一新记录种——管形顶孢(Exserticlava vasiformis)和一中国新记录种——常春藤葚孢(Sporidesmium socium)。根据采集的材料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显微绘图。研究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