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辐照外源DNA导入番茄研究——D1、D2代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辐照外源DNA导入番茄后,供体叶形不但在D1代上得到表达,而且能遗传到D2代。并且在D1代,其果形、果实大小以及Vc含量等都有明显变化。为验证该技术的效果和重复性,又进行了第二期辐照外源DNA导入番茄试验,发现在D1代幼苗中,供体的显性基因正常叶形,仍有一定的几率在受体中得到表达。结果与第一期试验相同。野生种番茄DNA龙辐照作供体导入后,也获得了野生种叶形在受体中得到表达的D1代植株,说明辐照外源DNA导入番茄技术效果好,重复性好,便于进行远缘杂交。  相似文献   

2.
采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对辐照外源DNA导入番茄的受体后代进行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研究,并对供体叶形在受体后代中的表达和后代株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多数受体后代与受体对照的两种同工酶图谱差异较大而与供体对照的两种同工酶图谱较为相似,这与它们在外观性状(叶形和株高)上的差异是吻合的。受体后代与体供在同工酶图谱上的相似性以及供体外观性状在受体后代的表达表明了外源DNA已经导入受体,并得到整合表达,说明辐照外源DNA导入技术是改良番茄品种,丰富育种材料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番茄选育新品种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采用改良浸种法分别将甘蔗总DNA与孟加拉超甜玉米自交系总DNA导入糯玉米自交系12-9-10,在D0代分别获得变异植株,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电泳法对该植株及供受体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其结果表明植株D0(糯×甘300)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迁移率Rf5=0.33和Rf6=0.40分别出现一条供体特有而受体没有的酶带,其酶带强弱与供体相同;在迁移率Rf8=0.61出现一条供受体都没有的弱带。植株D0(糯×孟甜300)-2在迁移率Rf6=0.59增加了一条供受体都没有的弱带。说明了外源DNA(或DNA片段)已转移到糯玉米自交系12-9-10中,并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4.
辐照外源DNA导入番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60Co的γ射线辐照外源DNA导入选育番茄。研究表明,辐照外源DNA导入后,提高D0代的座果率;使D0代结籽数减少,但比没有辐照的DNA导入要多,这些与剂量有一定的关系,差别明显。果脐有变化,这与短截花柱有关。在D1代的幼苗观察中,发现供体的叶形和幼苗茎杆颜色(紫色)的显性基因,已在受本中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5.
理论研究发现 :激光与 DNA相互作用系统 ,存在非线性演化行为 ,如混沌、非线性共振、随机共振及随机混沌等[1-4] ,从而可能引起 DNA分子出现变异和断裂[5] 。我们根据这一理论研究结果 ,进行了激光辐照DNA导入番茄选优的应用研究。理论研究表明 :波长选用 632 .8nm至 660 nm的激光辐照效果较好 ,因此分别选用 He- Ne激光和半导体激光来处理。选用荷兰优良番茄品种 EA,提取其 DNA,经激光辐照后作为供体 ,受体为哈斯五号。受体与供体品种的品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正好互补 ,便于观察和选择。D0 代的座果率无多大变化 ,而结籽率…  相似文献   

6.
外源DNA导入烟草后D1代植株的蛋白质电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检测使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向受体烟草NC89导入供体烟草CV87的总DNA后,得到的D1代植株及其亲本蛋白质的PNGE和SDS—PAGE的结果显示,供体、受体及D1代个体在SDS和SDS—PAGE的谱带上存在多态性。供体有特征谱带,DZ9811和QD9812等个体表现了供体的特征谱带。  相似文献   

7.
将带有afp基因的Ti质粒pMon(232),作为供体DNA,用花柱道和子房注射DNA的方法转化番茄品种“中蔬四号”对D1D2代进行田间抗寒性观察,发现在春季平均气温低于正常年分4.4℃条件下,有些组分田间长势明显好于对照。初步确认已获得抗寒性。对D2代转基因植株进行MDH同工酶分析,均与对照有明显差异,间接验证了外源DNA的导入,说明同工酶分析,可作为转基因植株早期筛选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采用改良浸种法分别将甘蔗总DNA与孟加拉超甜玉米自交系总DNA导入糯玉米自交系12-9-10,在D0代分别获得变异植株,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电泳法对该植株及供受体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其结果表明植株D0(糯×甘300)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迁移率Rf5=0.33和Rf6=0.40分别出现一条供体特有而受体没有的酶带,其酶带强弱与供体相同;在迁移率Rf8=0.61出现一条供受体都没有的弱带。植株D0(糯×孟甜300)-2在迁移率Rf6=0.59增加了一条供受体都没有的弱带。说明了外源DNA(或DNA片段)已转移到糯玉米自交系12-9-10中,并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9.
外源DNA导入燕麦后代的蛋白电泳及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皮燕麦外源DNA通过花粉管途径导入裸燕麦受体品种,对获得的2个遗传性已经稳定的优良变异后代(品系)982D-2和982D-26进行了可溶性蛋白电泳和RAPD分析,结果表明:从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中观察到982D-2后代具有3条供体亲本的特异蛋白带,其分子量分别为25.2KD,24KD和13KD;982D-26后代具有1条供体亲本的特异蛋白带。其分子量为24KD;选用37个引物对以上2个变异后代及其它们的供,受体亲本基因组DNA进行RAPD扩增,从其中D36和D522个引物的扩增图谱中观察到2个变异后代具有4个与供体亲本相同,而受体亲本所没有的特异性DNA片段。综合比较982D-2和982D-26变异后代的蛋白电泳及RAPD扩增图谱表明,它们在基因组水平上具有较大的遗传异质性,育种上可作为不同的新型种质资源加以利用。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证明,供体皮燕麦外源DNA已通过花粉管途径导入到受体裸燕麦中。  相似文献   

10.
外源DNA导入大豆后代种皮颜色变异的过氧化物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外源DNA导入大豆引起种皮颜色变异的后代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酶谱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皮颜色的后代含有供体的谱带.这说明了外源DNA片断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1.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以抗黄瓜霜霉病的“苦瓜”“津四”黄瓜为供体,用“长春密刺”为受体,进行外源DNA直接导入,获得突变体,并得到遗传。  相似文献   

12.
玉米DNA导入水稻的RAPD分子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光效C4植物玉米DNA为供体、通过花粉管通道技术导入水稻所获得的水稻后代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从60个引物中找到12个引物检测出DNA的多态性,证明外源DNA导入受体后引起后代基因组的显著变异.  相似文献   

13.
离子束介导大豆DNA转化小麦后代高蛋白株的RAPD标记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离子束介导法将大豆DNA导入小麦,经过连续4代田间筛选和蛋白含量测定,获得高蛋白变异株系.采用RAPD分析技术,用34条随机引物对供体大豆、受体小麦和3个高蛋白小麦变异株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有29个引物扩增出清晰稳定的条带,其中18个引物扩增出的条带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高蛋白小麦突变株与受体小麦(对照)相比出现了条带的增加、缺失、扩增带深浅等变化,也出现了与受体小麦不同而与供体大豆相同的扩增带.实验结果表明,外源大豆DNA导入受体小麦可以引起后代基因组DNA序列变化,扩大小麦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外源DNA导入小麦的RAPD验证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将外源DNA特别是牛胸腺DNA转移给普通小麦,对在其后代中选育出的矮杆变异体进行了RAPD分子验证及其遗传学分析研究,获得了3个主要结果:(1)对变异体D111,受体814527,供体矮孟牛I型进行的RAPD验证中,通过137个引物由5个引物检测出了DNA的多态性,表明矮秆变异体D111的出现可能是供体的片段DNA进入了受体并得到稳定遗传。(2)对变异体D011,D1453,受体814527,供体牛胸腺DNA进行的RAPD验证中,在供试的180个引物中,变异体,受体扩增产物的带型绝大多数一致而与供体则完全不一致,其中有很少引物对变异体和受体扩增产物的带型表现不同,还有个别引物对变异体扩增产物的带型与供体的个别带一致,由此说明亲缘关系极远的牛胸腺DNA导入受体引起的变异更为广泛和复杂;(3)3个矮秆变异体的遗传分析表明,控制其株高的基因位于核基因组,在杂种后代中表现了明显降低株高的作用,其杂种后代的某些农艺性状也表现良好,因此,利用它们进行杂交育种或在杂种优势的利用上,都将是有较好应用价值前途的新矮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研究经过基因修饰的体细胞导入到禽类胚胎以后,供体细胞及外源基因是否能在受体胚胎中成活并且外源基因是否可以长期表达。方法筛选得到稳定整合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鸡DT40细胞作为外源蛋白的运载工具,通过血管微注射的方法将其导入到于38.5℃温度条件下孵化65~70 h的鸡胚中,并将操作后的鸡胚在原孵化条件下继续孵化。在孵化的不同时期取移植了DT40细胞的嵌合体胚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细胞的存活与分布情况。并通过PCR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供体细胞在受体中的位置以及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荧光标记的DT40细胞可以存活于受体不同的组织器官中,包括:脑、心脏、肝脏等。导入胚胎的整合外源基因的DT40细胞可以存活到胚胎出雏之前,并且外源基因能够正常表达。结论可以通过此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受体中,并使目的蛋白在受体胚胎中持续表达,为胚胎期导入外源蛋白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以及将转基因细胞移植到动物体内生产目的蛋白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6.
花粉介导法获得玉米转基因植株(英文)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利用花粉作为外源基因的载体进行遗传转化在玉米 (ZeamaysL .)上获得了成功。以玉米自交系太 910 1、综 31等为受体 ,以pGLⅡ_RC_1质粒为供体 ,在玉米开花期 ,用花粉与质粒DNA混合并附加超声波处理 ,然后辅以人工授粉的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受体中。DNA斑点杂交和PCR扩增以及PCR_Southernblot杂交检测结果证明 ,几丁质酶基因确已导入玉米自交系中。所得结果表明 :玉米花粉可以介导外源基因的转化。利用花粉作为载体介导外源基因转化 ,避免了传统的基因枪法和土壤杆菌法转化所要求的组织培养技术 ,转化方法简单 ,易操作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番茄果实中乙烯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乙烯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都是果实成熟过程中关键的调节因子.一方面,在有乙烯合成缺陷的转反义ACS番茄和乙烯感受缺陷的Nr突变体番茄果实中PG基因表达量都明显下降,PG酶活性明显降低;用外源乙烯(100 μL/L)处理绿熟期番茄果实使PG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强,而1-甲基环丙烯(1-MCP,1 μL/L)处理转色期番茄果实明显抑制PG基因表达.另一方面,转反义PG基因番茄果实乙烯释放量在授粉后低于其野生型,番茄乙烯受体基因LeETR4和乙烯反应因子LeERF2基因表达量比野生种低.PG降解果胶的产物D-GA(100 mg/L)促进未熟期番茄果实中的乙烯生成和LeETR4、LeERF2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外源基因对精子的影响及其在山羊早期胚胎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华虎  董罡  袁菊芳  隋丽华  胡娟峰  李瑞生  刘彦  马啸  陈振文  曾林 《遗传》2008,30(11):1421-1426
摘要: 在前期实验中发现, 山羊精子可自发结合外源DNA, 但结合能力在不同动物个体之间差异显著。挑选结合能力明显不同的3只公羊, 进一步探讨了外源DNA对精子的影响及其在早期胚胎中的表达, 结果发现: 外源基因与精子共同孵育后, 精子的活率、顶体反应发生率和受精能力均呈下降态势, 其降幅与精子的结合能力密切相关。利用与DNA共育后的精子进行体外受精, 外源基因可被导入卵母细胞并在早期胚胎中获得表达, 但胚胎阳性率因精子供体不同而差异显著(P<0.05); 其中来源于高、中结合能力供体生产的胚胎, 分别有16.2%(25/154)和5.3%(4/76)可检测到外源基因存在, 但表达仅见于高结合能力供体生产的早期胚胎, 表达率为6.5%(10/154); 低结合能力供体生产的胚胎无外源基因。研究表明, 在以精子载体方法生产转基因动物的实验过程中, 筛选对DNA结合能力较强的精子供体是提高转基因效率的前提, 但需要考虑外源DNA对精子受精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外源DNA直接导入受体植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以DNA片段杂交假说为理论基础,直接将带有目的性状的供体遗传物质(总DNA)或目的基因导入受体植株,创造大量的变异材料,通过筛选获得目的性状的后代,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由于其简单、易行、不受受体植物种类的限制,已被越来越多的育种工作者所接受,并在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玉米以及蔬菜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培育出了一些抗病、抗虫及其它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及新品系,有利地推动了植物分子育种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20.
我们从1979年开始,进行了注射外源DNA转化小麦的研究。选择有明显标记性状的蓝粒小麦和长穗偃麦草作供体,以自交纯化的白粒普通小麦作受体;在受体小麦开花前后,将外源供体DNA用微量注射器注入受体植株部份穗子的子房,留下部份自交穗子作对照。对比观察它们的后代,连续数年,未发现注射外源DNA试验与对照后代有所不同。据此认为,此法不是改良小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