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为蚊媒传播的黄病毒家族成员之一,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病原体,其遍布整个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且感染后会引起严重神经系统症状,因而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JEV吸附与进入宿主细胞是其感染靶细胞的关键步骤,参与这一过程的分子主要是JEV表面的包膜蛋白以及宿主细胞表面的10余种黏附分子或病毒受体,包括被多种病毒使用的细胞表面分子、热休克蛋白以及特异性结合病毒的分子。明确参与JEV吸附与进入宿主细胞的分子,不仅能为阐明JEV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关系和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线索,还将对乙脑的预防以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现对参与JEV吸附与进入细胞的相关分子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整联蛋白与口蹄疫病毒感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整联蛋白是一类分布广泛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它不仅在细胞的生长、移行、增殖和分化等许多方面发挥重要生物学功能,而且在多种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病毒都能利用整联蛋白分子作为病毒受体或共受体进入宿主细胞。本文主要就整联蛋白的特征及其在口蹄疫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前关于腺病毒感染及胞内运输的分子机制研究主要来源于C亚群腺病毒在肿瘤细胞系中的研究结果。腺病毒对靶细胞的感染及胞内运输大致分为几步:病毒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结合,胞吞介导的病毒内化,病毒逃脱胞内体进入细胞质,病毒沿着微管运输至核孔,病毒基因组入核。病毒胞内运输效率极高,感染后1 h,80%以上的病毒基因组被送至核内。但是腺病毒胞内的运输方式会因以下几个因素变化而产生差异:靶细胞类型,细胞生理状态,病毒血清型。文中对腺病毒感染靶细胞及胞内运输的已有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基因治疗用途的病毒载体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上皮细胞逃避老化期是细胞永生化过程中一个重要分子事件,端粒酶活性表达是维持人染色体端粒长度、抑制细胞进入老化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利用最新的端粒酶PCR-ELISA半定量技术,检测永生化早期阶段人胚鼻咽上皮细胞中端粒酶表达的情况,探讨EB病毒在人胚鼻咽上皮细胞永生化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EB病毒诱导老化前期人胚鼻咽上皮细胞端粒酶表达,从而促使人胚鼻咽上皮细胞逃避老化期、进入永生化早期阶段.此外,我们还首次发现,人胚鼻咽上皮细胞表达端粒酶活性依赖于EB病毒LMP1蛋白的表达水平和LMP1分子的完整性,LMP1可能通过诱导端粒酶活性表达促进人鼻咽上皮细胞永生化.我们的实验为进一步探讨EB病毒诱导人胚鼻咽上皮细胞永生化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宿主细胞内的DNA识别受体可识别病毒核酸分子并激活细胞天然免疫反应,从而产生抗病毒效应;同时,病毒也进化出相应机制来逃避或抑制这种免疫反应。本文总结了宿主细胞内DNA识别受体PYHIN家族识别病毒核酸并激活细胞天然免疫反应的特点和分子机制,并讨论了病毒逃避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免疫监视机制的核心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病毒分子诱导抗病毒防御,使宿主免受感染。PRRs表达在不同类型细胞的不同细胞区室,包括细胞膜、内体膜、溶酶体膜和胞质。病毒进入细胞区室后将被一个或多个模式识别受体所识别并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主要对细胞质内模式识别受体视黄酸诱导基因I样受体(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 I(RIG-I)-like receptors,RLRs)、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NOD)-like receptors,NLRs)、DEXDc螺旋酶受体(DLRs)及最近发现的DNA模式识别分子——DAI(DNA-dependent activator of interferonregulatory factors)识别病毒核酸并诱导I型干扰素产生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病毒感染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金福  涂长春 《微生物学通报》2008,35(12):1950-1954
病毒的侵入会导致宿主细胞蛋白表达模式的改变,这种改变将影响宿主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并决定病毒的致病进程和结果.因此,病毒感染蛋白质组学研究有助于揭示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病毒的分子致病机制,以及寻找病毒早期感染的分子标记、建立早期诊断方法、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本文介绍了病毒感染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病毒诱导宿主细胞蛋白质组改变和病毒感染宿主血清差异蛋白质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网格蛋白介导型胞吞作用(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 CME)是代谢产物、激素、蛋白质和某些病毒进入细胞的主要途径.前期研究已报道超过50种胞吞辅助蛋白(endocytic accessory proteins, EAPs)参与到CME的进程中,但是其复杂的分子调控机制仍有待厘清.近年来显微成像技术及CME抑制剂的发展为更好地解析CME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机会.本文重点介绍了哺乳动物细胞中CME的分阶段调控机制以及CME抑制剂的开发现状.  相似文献   

9.
隋文  黄敏  孙长凯 《生命的化学》2006,26(3):210-213
人类嗜T细胞病毒I型(HTLV-1)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CD4 T细胞后,已感染细胞通过病毒突触(virologicalsynapse)的方式与其他未感染的T细胞接触,将病毒颗粒直接传递到未感染细胞体内。这一新近发现的逆转录病毒感染方式涉及连续发生的一系列分子识别事件。目前对于病毒突触形成过程的分子识别机制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对其分子细节的深入研究必定会为人类攻克病毒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发的肺炎疫情已蔓延全球,尽快认清病毒感染规律和致病机制是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SARS-CoV-2表面的刺突蛋白(Spike,S)识别靶细胞受体并与之结合,诱导病毒与细胞的膜融合,是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第一步,也是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关键靶点。大量研究揭示了病毒进入细胞的分子机制,本文将主要对SARS-CoV-2入侵细胞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简要叙述以该环节为靶点的药物和疫苗研发现状。  相似文献   

11.
乙肝病毒基因组为环状双链DNA,常态环状分子侵染能力很强。为了探讨乙肝病毒基因组线性分子对人肝的侵染和复制能力,克隆了德国病人Brandt携带的乙肝病毒全长基因组,定名为HBV-Brandt。Multiplex PCR基因型鉴定表明HBV-Brandt属于乙型肝炎病毒A型。细胞转染和荧光定量PCR分析证明乙肝病毒HBV-Brandt的基因组线性DNA分子可以侵染HepG2细胞,并进行大量复制。  相似文献   

12.
EB病毒转化人鼻咽上皮细胞,建立体外多阶段细胞模型有利于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作深入研究.我们利用与鼻咽癌密切相关的EB病毒和TPA的协同作用,观察原代人胚鼻咽上皮细胞逃避老化期后其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EB病毒感染的人胚鼻咽上皮细胞在原代培养后期老化相关半乳糖苷酶(SA-β-Gal)表达降低,形态学上发生改变,出现转化灶样集落,群体倍增时间降低,体外培养寿命延长,表明EB病毒促使部分原代人胚鼻咽上皮细胞逃避老化期、进入永生化早期阶段.这些研究资料为进一步阐明上皮细胞永生化分子机制及建立人鼻咽上皮细胞永生化模型提供实验依据.关键词EB病毒人鼻咽上皮细胞老化期永生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用国产~125I-碘化钠标记乙型肝炎病毒DNA制备探针,可得到较高比度的产物,一般稳定在10~7—10(?)cpm/μg DNA。用该探针对不标记的乙型肝炎病毒DNA进行点分子杂交。可检测到5pg左右DNA。对17例血液标本进行点分子杂交,结果与32p-标记乙型肝炎病毒DNA探针杂交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正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研究团队的文章《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结合内吞体受体NPC1的分子机制》。从分子水平阐释了一种新的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第五种机制),这种新型机制与之前病毒学家们熟知的四种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都大为不同,成为近年来国际病毒学领域的一大突破;该研究为抗病毒药物设计提供了新靶点。  相似文献   

15.
阳离子脂质体等非病毒载体以其制备简单、低毒性、低免疫原性、可生物降解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基因转运中的常用载体。理解阳离子脂质体运载基因的机制对阳离子脂质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跨膜机制和信号调控的角度,介绍了脂质体/DNA复合体以特定构象避免细胞外基质中核酸酶的降解,跨越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阐明了DNA在信号调控的作用下,逃离溶酶体并安全释放的机制;讨论了基因穿过核被膜进入到细胞核的方式,为进一步阐明阳离子脂质体运载基因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是由乙型肝炎病毒X区转录翻译而成的多功能调节因子,与多种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近有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受到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的调控,促进细胞存活。本文就研究现况对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和内质网应激的相关性进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6):1201-1204
PNAS:部分抗体随病毒进入细胞内杀毒一篇发表在PNAS杂志上的题为"Antibodies mediate intracellular immunity through tripartite motif-containing 21(TRIM21)"的免疫学研究论文主要获得了免疫系统消灭病毒机制方面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人员打破了原有认为人体免疫系统对已进入细胞内部的病毒束手无策的观点,发现一些抗体能够随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内部,消灭病毒。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高感染率国家,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宿主免疫调节紊乱是导致不能有效清除病毒、病情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其中CD4+T淋巴细胞发挥主要作用。最近,新发现的CD4+T细胞的几种亚群为乙型肝炎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这些新的T细胞亚群中,有一种被称为Th17细胞,表达转录因子ROR-γt,并分泌各种IL-17因子参与免疫反应。另一种为Treg细胞,表达转录因子Fox P3,主要分泌TGF-β因子,当TGF-β单独存在时,初始的效应T细胞分化为Treg细胞。辅助性Th17细胞(Th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在分化发育、增殖及功能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参与乙型肝炎的致病过程,对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及愈后有一定影响。最近的研究表明,Th17/Treg的失调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的异常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慢性炎症的形成和HBV的持续感染。本文就Th17细胞和Treg细胞及其失衡在乙型肝炎致病机制中的作用予以综述,为乙型肝炎的免疫学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宿主细胞应答病毒感染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机体如何识别以及清除入侵的病毒一直是分子免疫学研究的重点.早期的研究揭示,病毒的入侵可诱导表达大量的IFNβ,PKR等抗病毒蛋白分子.这些蛋白质分子通过多种方式造成被侵染细胞表现出特殊的状态或迅速凋亡,从而控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同时诱导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启动适应性免疫反应的进程.但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瓶颈是对于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最早期信号事件了解甚微.近几年的研究工作在先天性免疫系统如何识别早期病毒的入侵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TLR3和RIG-I/MDA5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是最近发现的宿主细胞识别与应答病毒的重要调节机制.它们利用不同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诱导先天性免疫反应,主要参与脊椎动物细胞识别和清除RNA病毒的原发抗感染过程,是机体先天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反应机制,直接影响后续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作用.就这些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在先天性免疫应答中的研究进展做了概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风疹病毒是披膜病毒科风疹病毒属的唯一成员,能够诱导细胞发生细胞凋亡。Ras-Raf-MEK-ERK和PI3KAkt信号通路是病毒增殖与细胞生存的必要通路,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p53蛋白和TAp63蛋白能够进入细胞核与DNA特异结合,抑制Bcl-2的表达,促进Bax的表达,导致线粒体内外膜间的物质(细胞色素C等)释放,进而引起caspase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细胞凋亡。本文从风疹病毒感染的细胞系,病毒感染导致的细胞病理改变和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及其相关因子等方面对风疹病毒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