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继内蒙古阴山之后,甘肃、宁夏、青海也不断发现了岩画。最近,新疆东部巴里坤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在天山东段北麓又发现大批岩画。这些岩画生动地记载了数千年前生活在该地的居民狩猎和收牧的情景。其中,以动物刻划为最多,如盘羊、羚羊、北山羊、双峰驼、单峰驼……这些发现为研究我国北方岩画的发展和数千年前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识别生态保护关键区域,优化新疆县域生态空间结构,对促进绿洲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以拜城县为研究区,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评定结果确定生态保护的核心"源"区,利用最小阻力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及CA-Markov模型,识别拜城县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其发展变化趋势,探究生态空间布局调整策略,完善县域生态空间网络体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拜城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逐年上升,其中水源涵养、废物处理价值量增长最高,不同服务类型增长率差异较小。(2)分析2009、2016、2019拜城县生态安全格局特征发现,县域生态安全布局整体存在"源"地分布不均、廊道结构破碎且网络化程度低、生态脆弱区面积较大的现状特征。(3)基于2009、2016、2019年生态保护格局,同时依据生态"源"地及生态保护重要性用地的变化趋势,模拟2029年生态"源"地及其重要性等级区域分布,结合县域自然地理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提出构筑"两带、三功能、四区、多中心、十廊道"的拜城县生态空间布局体系,为绿洲地区生态安全及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强  葛琴雅  潘晓轩  王宇  朱旭东  郭宏  潘皎 《生态学报》2014,34(6):1371-1378
古代岩画和壁画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程的重要记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但他们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因素引起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劣化作用。近年,有关微生物对古代岩/壁画的危害逐渐受到关注。阐述了世界一些著名的岩/壁画文物的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如法国拉斯科洞穴岩画(Lascaux Cave)、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Altamira Cave)、敦煌石窟壁画、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以及我国东北地区公元5世纪的墓葬壁画等。通过对以上所述岩画和壁画微生物群落的分析比较,发现主要的细菌群落是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放线菌门以假诺卡氏菌为主。真菌群落主要以虫生真菌为主。进一步分析了岩画和壁画微生物病害的共性和区别,揭示了洞穴、墓室等特殊环境下的微生物群落特点,为防治古代岩/壁画微生物病害提供了以下借鉴。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是内蒙古自治区与宁夏的界山。岩画主要在贺兰山北段,目前已发现二十多个岩画点,分布十分密集,内容有动物、人物、类人首像、车辆、工具武器、建筑物、植物、天体形象、手足印迹、图案符号、西夏文字等,个体形象不下两万个。其中最富特色的是人面像,在中国已发现的岩画中,就人面像之多种多样而且集中这一点来说,贺兰山地区最有代表性。贺兰山岩画中的人面像有若干种,其中有一部分是面具。所谓面具是指以曾皮、木、泥、金属等物质材料制成的人面形,供当时人们跳神时戴在头上表演用。当人们举行跳神活动时,面具便改变了性质,成为神的体现,变成面具神。面具神崇拜曾经在世界许多地区流行过,近代美洲祖尼人中仍流行面具神崇拜习俗。中国古代面具神崇拜也曾流行过,至今在中国的某些地区、某些少数民族中仍存在,如湖南、贵州等地少数民族的傩仪面具;西藏跳神用的护法  相似文献   

5.
王大锐 《化石》2007,(4):23-25
现代的人们迄今还没有弄明白,远古人类为什么要在许多岩石上留下各种各样的岩画或者人类自己的手印,而且,随着这些印记不断增加的发现,人们对它们的好奇心也就越重。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中,最早是在公元5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著录黄河自宁夏流入内蒙古途中的岩画:“河水又东北。历石岩山西,尽着虎马之状,粲然成群,类似图马。故亦谓之画石山也”,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岩画的著作。人类童年的遗物人类自从出现在地球上以来,已经走过了几十万年的发展史,目前正处在一个人生的“青壮年”时期。岩画是刻绘、凿刻在岩崖或石块上的…  相似文献   

6.
《生命科学》2015,(1):107
<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125期双清论坛于2014年11月4-6日在上海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重大疾病导向的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功能和新配体发现研究,共邀请了国内外24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37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参会,共有60余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由医学科学部、化学科学部和政策局联合主办,论坛主席由裴钢院士、蒋华良研究员、肖瑞平研究员共同担任。论坛开幕式由医学科学部九处吴镭处长主持。医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尔丹代表基金委医学科学部在  相似文献   

7.
岩画,是古代面在或刻在岩石的图画。它起始于大约三万多年前的原始社会,绵延于当代,记录着史前以及历史时期各个时代人类的经济生活、文化活动、科学知识、风俗习惯;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他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记录着人与大自然的矛盾和斗争。倘若将各个时代的岩画,按照时代的先后排列起来,便成为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的进程中的生动图解。它以优美的  相似文献   

8.
在以雄奇险怪而著称的克什克腾旗南部大峡谷,自古代以来就是北方民族活动的重点区域,分布在峡谷底部百岔河两岸的古代岩画,展示了这里八千年历史的世代沧桑。 在遥远的上古时代,一次次大的地壳变迁,鬼斧神工般地将这里劈开,形成了奇特的大峡谷地貌。峡谷两侧壁立如削,怪石嶙峋,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也许正是这里奇丽的自然景观触发了古人的艺术创作灵感,一幅幅姿态各异的岩画作品镌刻在石块之上,形成了充满艺术氛围的百里岩画长廊。 百岔河岩画最早可追溯到八千多年  相似文献   

9.
2006年7月18日~8月14日,由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组成新疆两栖爬行动物考察队,对南北疆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野外考察。本次考察共采集标本328号,经鉴定共23种,分隶11属7科,其中两栖纲2科2属4种,爬行纲5科9属19种。本次调查还发现了一些蜥蜴和蛇种的新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10.
摘要: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的文物容易遭受到微生物的侵袭,而近年来报道的假诺卡氏菌属微生物在原址壁画和岩画表面的存在和富集现象具有一定的共性,并且会对这类文物造成危害。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此进行综述,并对原址保护壁画和岩画所处环境与假诺卡氏菌属微生物的生长条件、营养需求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为文物特别是壁画和岩画类文物的保护工作提供新的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2012年8月28日,历时50天的“穿越神农架原始森林无人区大型综合资源考察活动”圆满结束.本次调查采集动植物标本5000余号。据初步统计,发现湖北省植物新记录科1个.新记录属3个.新记录种19个;发现植物疑似新种26个.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4月14日于广西金秀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1号亚成体活体蛇类标本,经查阅文献和鉴定确认为角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cornutus,为广西蛇类的新纪录。该地点是我国发现角原矛头蝮的第6个分布点(梁启燊,2003;赵尔宓,2006;龚世平等,2010;王聿凡等,2015)。本次采集的角原矛头蝮标本全长431.0 mm,头长18.3  相似文献   

13.
兀鹫(Gyps fulvus)隶属于隼形目(Falconiformes)鹰科(Accipitridae),被列入CITES附录Ⅱ,在国内几乎没有相应的研究。作者于2013年6月5日在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33°6′52.2″N,85°39′9.18″E,海拔5 021 m)发现1只兀鹫。结合国内其他研究者的记录,此次发现增加了我们对兀鹫分布区的认识,表明了兀鹫在西藏的分布区可能被低估。根据以前研究者对兀鹫种群数量的估计值(100~300只)和平均群体大小(3只或4只或单只),以及本次的发现,我们认为兀鹫在新疆、西藏仍有未被发现的分布区,且在新疆、西藏的邻近省份可能存在其潜在分布区;此前兀鹫在西藏地区未有确切的观察记录或照片,本次记录可为西藏珍稀物种的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云南老君山发现福建华珊瑚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4年4月20日,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君山的季风常绿阔叶林(22°57′0.97″N,104°36′17.27″E,海拔1 218 m)采集到蛇类标本1号,经鉴定为福建华珊瑚蛇(Sinomicrurus kelloggi,图1)。该物种国内已知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海南、广东、广西、贵州和重庆,国外分布于越南和老挝。本次发现为云南省首次发现。标本现保存在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标本室。  相似文献   

15.
不同培养基及酶对立碗藓原丝体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含不同成分的MS培养基处理立碗藓的原丝体,发现随蔗糖浓度的提高原丝体的生长相对趋于老化;当培养基中附加不同浓度的2,4-D和6-BA 时,10日龄的原丝体出现了明显变化,当二者浓度均为0.5 mg*L-1,幼嫩的原丝体上能长出疏松易碎的白绿色愈伤组织.利用1%纤维素酶和0.8%的果胶酶分别处理10日龄、20日龄的原丝体和10日龄的茎叶体的叶片2~10 h,结果发现10日龄的原丝体在酶解2 h后能游离出大量的原生质体;而20日龄的原丝体效果较差,只能游离出极少量的原生质体;对于10日龄的茎叶体酶解10 h仍看不到原生质体游离出来.这表明立碗藓原丝体对不同的外界条件可产生不同的反应,但原丝体的生理状态不同对激素和酶类的反应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1987年1月21日上午,福建东山县华福酒店工地民工们在挖开花岗岩风化表土时,发现从10多米高的剖面上滚下20多块化石标本,便招呼拣骨骸工人许财木前来收集,然后由他转交给东山县文化馆文物组陈立群、孙英龙。这里有没有史前人类遗骨,自然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兴趣。孙英龙和我商定,请应邀来漳州地区考察岩画的盖山林先生,于4月8日到东山西埔与我们,并会同东山县医院、西埔保健院两位医生共同研究分析它的可能性。后由省文管会批准,孙英龙去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送交化石标本,经尤玉柱、张振标鉴定,贾兰坡教授审核,确认其中有一块人类肱骨化石,伴生动物有熊、虎等。根据动物化石及人类肱骨的石化程度分析,认为此一人类肱骨  相似文献   

17.
<正>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研究者应用四年前研究酵母时发明的一项新技术扫描人类基因组,发现了人类具有不同身体性状、疾病风险的可能原因.在7月25日Cell上发表的一篇报道称,该小组发现了一个几  相似文献   

18.
第五届Yakuh代田会议于2007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日本东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健肠长寿’的科学”。来自日本、中国、中国香港、巴西、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一些欧洲国家的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养乐多代田会议从1999年第一届开始至本次第五届会议,和世界各国的专家探讨交流关于益生菌的最新科研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益生菌事业的发展。本次会议主要对益生菌的功能研究进行了交流,并对益生菌事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10月16-18日,"东亚科学教育学会(EastAsian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Education,EASE)第4届国际会议"在京召开。来自12个国家的80所高校和47所中学的7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分享了460篇研究论文。这是国际科学教育领域的一次盛会。本次大会的主题为"通过研究推动科学教育改革与  相似文献   

20.
第五届国际古鸟类与进化大会暨热河生物群研讨会于2000年6月1 -4日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召开。这是首次在亚洲举办的这种会议。5月28 -31日 ,代表们参加了辽宁锦州和朝阳地区的会前野外旅行 ,得到了朝阳市、锦州市、凌源市、北票市和义县各级政府的大力配合和支持 ,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大会开幕式于2000年6月1日上午9时在北京西苑饭店举行 ,本次大会组委会主席张弥曼院士主持了会议。本次大会组委会名誉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向大会发来了贺信。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义埙到会并作讲话。本次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