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对于新疆螽蟖的研究,只见吴亚同志(1977)对两种戈壁硕螽蟖有过正式研究报道。 1981年8月,我们到新疆天山西部伊犁果子沟山区,芦草沟和赛里木湖等地对螽蟖科昆虫的种类及其发生分布情况进行了考察,现报道如下: 一、螽蟖种类 在所采集的200余号标本中,经整理鉴定计有10种,分隶于螽蟖科(Tettigoniidae)中的4亚科8属: (一)树螽亚科Phaneropterinae 1.板翅螽蟖Phaneroptera falcata(Poda.) (二)草螽亚科Conocephalinae 2.普通草螽Conocephalus discolor Thunb. (三)尖头螽亚科Copiphorinae  相似文献   

2.
草螽属二新种记述(直翅目:草螽科)(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整理在广东所采的螽斯标本时,发现草螽属二新种,即广东草螽Conocephalusguangdon-gensissp.nov.和异刺草螽Conocephalusdifferentu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广东草螽Conocephalusguangdongensissp.nov.和二齿草螽ConocephalusbidentatusShietZhent、Conocephalusoceanicus(LeGuillou)相似,同前者的主要区别:雄性尾须内侧的一对刺粗壮,前足股节腹面内侧具2齿,雌性下生殖板后端宽;同后者的主要区别:头顶狭,雄性尾须内的一对刺粗壮。异刺草螽Conocephalusdifferentussp.nov.和沟额草螽ConocephalussulcifrontisXiaetLiu相似,中足股节腹面外侧具1齿,雄性尾须内侧的刺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两种草螽精子超微结构比较研究(直翅目,螽斯总科)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比较研究了长翅草螽Conocephalus longipennis与鼻优草螽Euconocephalus nasutus精子的超微结构。两种精子的顶体复合体侧生于核上且包裹了核的一部分;轴丝为典型的9 9 2型;轴丝两侧的副纤维结构前者为2副体,后者为2副微管;线粒体衍生体横切面前者为鞋履形,后者卵圆形;轴丝与线粒体衍生体之间的连接带前者为5条,后者3条;近线粒体衍生体的两扁平膜池在长翅草螽中连接在一起呈飞燕形。  相似文献   

4.
四种草螽雄性鸣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布于我国的长瓣草螽Conocephalus(Anisoptera)gladiatus,中华草螽C.(Amurocephalus)chinensis,悦鸣草螽 C.(Anisoptera)melaenus和斑翅草螽C.(Anisoptera)maculatus雄性鸣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4种草螽雄性鸣声的时域波形较简单,鸣声均由1种类型的脉冲组序列构成.长瓣草螽雄性鸣声每个脉冲组持续时间约0.13 s,脉冲组间隔约0.12 s,每个脉冲组通常由8脉冲构成,鸣声的频率范围5~20 kHz.中华草螽雄性的鸣声脉冲组由2个脉冲构成,每次鸣叫持续时间约为3.3 s,两次连续鸣叫间隔约10.5 s,鸣声频率范围为20 Hz~20 kHz.斑翅草螽雄性鸣声的脉冲组由10~13个脉冲构成,脉冲组持续时间2.1~2.5 s,两次连续鸣叫间隔时间约为3 s;鸣声频率从5.5 kHz到高于20 kHz.悦鸣草螽雄性鸣声由单一规则的重复脉冲组序列构成,每个鸣声脉冲组持续时间约0.035 s,脉冲组间隔约0.023 s,每个脉冲组由3个脉冲构成,脉冲组重复率20/s,鸣声频率6.0~20.0 kHz.  相似文献   

5.
中国四川草螽属一新种(直翅目:草螽科)(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草螽属一新种,峨眉草螽Conocephalus emeiensis sp. nov,正模♂,采自四川峨眉山,1997-07-29 。该新种与沟额草螽Conocephalus sulcifrontis Xia et Liu, 1990很相似,主要区别: 1)头顶与颜顶相接,不具沟;2)后翅短于前翅,不外露;3)雄性的腹刺较短,但不为瘤状;4)后足股节腹面不具刺。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鼻优草螽和苍白优草螽鸣声和发声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鼻优草螽[Euconocephalus nasutus(Thunberg)]和苍白优草螽[Euconocephalus pallidus (Redtenbacher)]外形相似,但其鸣声特征和发声器的结构明显不同。鼻优草螽鸣声的每个脉冲组由4个脉冲串构成。脉冲组持续时间4.5ms脉冲组间隔为1.8ms,主能峰频率为11.37kHz。苍白优草螽鸣声的每个脉冲组仅由1个脉冲串构成,脉冲组持续时间1.6ms,脉冲组间隔为4.3ms,主能峰频率为11.03kHz,鼻优草螽发声锉较弯曲,中部稍粗壮,两端稍细,苍白优草螽发声锉较直,呈棒状。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草螽属的种类进行了分类学研究,认为这3个种Xiphidion pulchrum Karny,1907(日本);Xiphidium formosanum Matsumura et Shiraki,1908(台湾)和Xiphidium divergentum Matsumura et Shiraki,1908(台湾)均是日本草螽Conocephalus japonicus(Redtenbacher,1891)的同物异名,并报道两新种,即夏氏草螽Conocephalus xiai sp.nov.和梁氏草螽Conocephalus liangi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王荟  杨伟  杨春平  杨桦  杨学圳  张华 《昆虫知识》2012,49(5):1304-1308
本文分析评价了鼻优草螽Euconocephalus nasutus Thunberg的资源成分。结果表明:采于牧草地和采于水稻田的鼻优草螽都具有丰富的营养,其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8.39%和9.34%、粗脂肪含量分别为5.93%和13.22%、灰分含量分别为0.65%和0.52%、总糖含量分别为0.27%和0.28%;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9.832mg/g和10.957mg/g,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5.185%和49.557%,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分别为0.824和0.982;其脂肪酸分别占总脂肪的59.66%和69.72%,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比值为0.44和0.29;此外,鼻优草螽还含有丰富Ca、Fe、Zn、Na、Cu、Mn、P等矿质元素和微量元素。在分析了鼻优草螽的资源成分基础上,对其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报道采自中国云南草螽属1新种,即云南草螽Conocephalus(Anisoptera)yunnanensis sp.nov.,新种与悦鸣草螽Conocephalus(Anisoptera)melaenus(Haan,1842)近似,但翅明显较短,产卵瓣远长于体长,后足股节中部具1黑色环纹.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已经测定的昆虫线粒体基因组中, 直翅目草螽亚科的疑钩额螽Ruspolia dubia线粒体控制区长度最短, 仅70 bp。为此, 本研究采用L-PCR结合二次PCR扩增策略对另一种草螽亚科昆虫斑翅草螽Conocephalus maculates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序列注释发现: 斑翅草螽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15 898 bp, A+T含量为72.05%, 基因排列与典型的节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一致。全部蛋白质编码基因以典型的ATN作为起始密码子, 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具有完整的终止密码子, 其余4个以不完整的T作为终止信号。除trnSAGN外, 其余21个tRNAs均可折叠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 依照Steinberg等(1997)线粒体特殊tRNA结构类型-9, trnSAGN的DHU臂形成一个7 nt环, 反密码子臂则长达9 bp, 含1个突起碱基, 而不是正常的5 bp。斑翅草螽与其他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主要区别在于, 在trnSUCN和nad1, nad1和trnLCUN基因间各存在一段罕见的、大段的基因间隔序列, 长度分别为78 bp和360 bp。其中, 位于nad1和trnLCUN之间的基因间隔序列N链可形成一个包含完整起始、终止密码子(ATT/TAA)、编码103个氨基酸的未知开放阅读框。同义密码子使用偏好与线粒体基因组编码的tRNA反密码子匹配情况无关, 但与密码子第3位点的碱基组成紧密相关; 相对密码子使用频率(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 RSCU)大于1的密码子, 其第3位点全部是A或T。在已经测定的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tRNAs中, 均存在一定数量的碱基错配, 且以G-U弱配对为主, 表明G-U配对在线粒体基因组中可能是一种正常的碱基配对形式。本研究测定的斑翅草螽线粒体基因组序列, 和先前已经测定的直翅目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一起, 可以为重建直翅目的进化历史提供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异刺草螽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并组装得到了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结果显示:异刺草螽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16 038 bp,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 RNA基因、2个r RNA基因和1个控制区。异刺草螽线粒体基因组的总碱基组成如下:A为37.3%、C为15.4%、G为10.3%、T为36.9%,A+T含量较高,为74.2%。异刺草螽线粒体基因的排列与祖先序列相同,该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为直翅目螽斯科的系统发生和进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2.
周志军  尚娜  刘静  常岩林  石福明 《生态学报》2013,33(6):1770-1777
采用PCR扩增结合DNA克隆测序技术,分析了斑翅草螽Conocephalus maculates 9个地理种群mtDNA控制区序列的变异及遗传多样性。切除侧翼RNA基因序列后,最终获得的斑翅草螽mtDNA控制区比对后全长为676 bp,平均碱基组成T(37.8%),C(11.7%),A(41.3%)和G(9.1%)。共检测到98个可变位点,占总位点数的14.5%,其中,9处碱基插入/缺失,74处转换(40个T/C,34个A/G),50处颠换(18个A/T,11个T/G,15个A/C,6个C/G)。共定义46个单倍型,其中,4个为种群间共享单倍型(H02、H05、H08和H10),其余42个为各种群独有单倍型,包括6个种群内共享单倍型(H09、H11、H15、H18、H26和H38)。单倍型总数占实验个体总数的69.7%,除四川峨眉山外,其余种群单倍型百分比均﹥50%。通过两两地理种群间的FST值差异显著性检验,将这些群体分为4组,分别为SC+CQ,GX+FLB+HN+YN,XZ和HB。以长瓣草螽C.gladiatus、峨眉草螽C.emeiensis、悦鸣草螽C.melaenus、竹草螽C.bambusanus为外群,构建的斑翅草螽mtDNA控制区单倍型NJ法系统树形成3个自举支持度较高的分支,其中,分支A由28种单倍体组成,包括本研究中除四川峨眉山(SC)和重庆万州(CQ)以外的7个种群;分支B由12种单倍体组成,包含除菲律宾拉乌尼翁(FLB)和江西南昌(JX)以外的7个种群;分支C由6种单倍型组成,全部来自西藏林芝(XZ)的单倍型。聚类结果表明,斑翅草螽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并不明显,即使是两两群体间FST值差异显著的群体,也未能形成完全独立的分支。  相似文献   

13.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除为害水稻外,是否还有其它寄主植物,这是多年来褐稻虱研究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日人持田(Mchida,1977)曾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了综述;国际水稻研究所(1978)就菲律宾的一些禾本科植物和杂草,进行测定;我国有关单位于七十年代也先后进行饲养观察,发表报道。游草Leersia hexandra(Linn.)Swartz是否是褐稻虱的寄主植物,尤为各方面所关注。1980年春季,湖南省农科院雷惠质同志,在全国第四次褐稻虱科研协作会上,又一次作了褐稻虱能以卵在游草上越冬,并能正常繁殖成为本地有效虫源的发言,受到与会者的关注。为了重新了解褐稻虱对游草取食的适应性,我们以游草为食料,一测定褐稻虱成虫在游草上的生殖能力,二考察褐稻虱若虫在游草上的成活率。现将观察结果整理报道,请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正> 关于褐稻虱Nilaparuata lugens Stal的寄主植物,目前国内外尚有不同看法。据国内有些资料报道,褐稻虱寄主单一,专食水稻。但在《国际褐飞虱会议论文集》中介绍的寄主植物已有25—60种,在试验条件下,一龄若虫饲养到成虫的亦有30多种。近几年来我们调查到的主要寄主植物亦有10多种,但其中对寄主植物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又名游草)在国内争论较大,大多数认为褐稻虱若虫单食游草,最多只能成活到三龄,不能羽化为成虫,但有的则认为褐稻虱在无水稻的情况下,也取食游草,并能完成世代。根据我们通过多年饲养试验的结果,已经证明取食游草,能完成世代。因为我们从游草中采集的飞虱越冬卵,其孵化的若虫仍以游草作饲料饲养,在羽化的成虫中,均养出了一定数量的褐稻虱成虫。为了进一步观察了解褐稻虱与害主游草的关系,澄清上述议论,我们在1980年12月—1981年2月进行了辅助试验,其结果又一次证实了褐稻虱若虫单取食游草不但能羽化成虫,而且部分个体的成虫寿命长达16—19天。  相似文献   

15.
比较研究了螽斯科4属12种上颚与下颚内颚叶的形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草螽属的种类上颚较粗短,切齿较钝;钩顶螽属的种类,上颚粗壮,切齿呈刀状;日本似织螽上颚的切齿与臼齿相似,分化不明显,形成1排尖的齿状结构;所研究的种类上颚臼齿部相似,由3枚齿围成三角形。下颚内颚叶端部具2枚细长、端部较尖的内颚叶齿,通常具1枚较长的内颚叶齿突,日本似织螽内颚叶齿突短小,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夏松云 《昆虫知识》1998,35(1):62-62
昆虫中文名称的厘定,或根据古代传统的命名方式,或由近代昆虫学者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地区分布、寄主种类等加以命名,或根据西文涵义加以命名。由于昆虫种类繁多,制订一个昆虫名称,颇非易事;有人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一是系统化,即是由科、亚科、属、种等分类体系来命名。二是便于记忆和应用,在应用中文名称时,与这类昆虫的西文属名、种名或其形态特征、分类系统能在无形中联系起来,则对分类学等的学习,会有不少帮助。以下就常见的一些昆虫中文名称,提供探讨。螽斯:螽斯俗名有螽斯、斯螽、草螽、螽、聒聒儿、春箕、草虫等。日本…  相似文献   

17.
鸣螽科Prophalangopsidae昆虫作为螽亚目少有的孑遗类群,对认识螽亚目系统发育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鸣螽科的研究历史;考证并提出鸣螽科及相关类群的中文名;详述鸣螽科昆虫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介绍近年鸣螽科包括化石与现生属种的分类学及系统发育学研究进展,并讨论其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正> 游草Leersia hexandra(Linn.)是否为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寄主植物,长期以来国内外皆有争论。我国自1958年湖南雷惠质等同志发表了褐稻虱在游草上产卵越冬之后,许多单位曾开展了研究。浙江农科院(1975)、广西农科院(1975)根据饲养结果认为:褐稻虱取食游草不能完成若虫期发育,淤草不是褐稻虱的真正奇主。近年来(1978,1979,1980)湖南农科院又根据室内孵化饲养游草上的越冬卵,表明有少量个体可发育至成虫,并由此推论游草上的越冬卵是构成该地区翌年的主要虫源。我们为探求褐稻虱与游草之间的真实关系,于1980年至1981年间做了部分工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试验于1980年5月至6月和1980年12月至1981年3月分别在温室工作室和温室内进行。试验分玻管接虫饲养和盆栽接虫饲养两组。养虫用的玻管规格为2.5厘米×21厘米,栽种游草的盆钵面积为0.28平方尺。  相似文献   

19.
李廷友  林育真 《昆虫知识》2010,47(2):343-346
本文通过设计Y形迷宫实验,对螽斯属的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暗褐蝈螽Gampsocleis sedakovii obscura和鸣螽属的鼓翅鸣螽Uvarovites inflatus雌虫的性选择行为和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3种螽斯的交配行为谱一致,但交配时间上有差别;3种螽斯雌虫趋于选择体重较大的雄虫交配;体重和精包重之间呈现较复杂的相关性,但均以三次函数的拟合度(R2)最大;雄虫精包重占体重均在10.0%以上,分别为优雅蝈螽11.1%、暗褐蝈螽12.5%、鼓翅鸣螽14.9%。  相似文献   

20.
条螽属和桑螽属雌性发声刺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福明  蒋书楠 《昆虫学报》2002,45(Z1):28-30
 报道了对尖翅条螽Ducetia attenuata Xia et Liu、日本条 螽D. japonica(Thunberg)、施氏条螽D. strelkovi Gorochov et Storozhenk o和中华桑螽K uwayamaea chinensis(Brunner)、长翅桑螽K. longipennis Shi et Zheng、札 幌桑螽K.sap porensis Mats.et Shir.的雌性发声刺的观察结果。这6个种的雌性发声刺在数量与 形态上具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