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丁香属(Syringa L.)为木犀科灌木或小乔木,花量繁多,花色清雅,香味浓郁,在中外园林中都有广泛应用。丁香在欧美被誉为“灌木皇后”,深受世界园艺学者的喜爱。19世纪初红丁香、巧玲花、华北紫丁香等原产中国的野生丁香被植物猎人引种到世界各地后,经过园艺学家们短短两百年的栽培选育,丁香品种从寥寥无几迅速扩展到2 000个以上,优秀的品种频出。最受欢迎的如风信子丁香S.×hyacinthiflora系列,  相似文献   

2.
蓝浆果栽培产业化中的种质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蓝浆果(Vaccinium spp.)从野生到栽培、由家庭式栽培发展为产业化栽培过程中种质的选择、适应与创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综述。简要概述了越桔属(Vaccinium L.)植物的种质资源状况,重点阐述了蓝浆果重要品种的特性及育种目标的发展变化,归纳总结了蓝浆果的育种方法及所取得的成就,展望了中国蓝浆果育种的发展前景,并对蓝浆果育种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在蓝浆果品种改良及育种工作中,生态适应性、抗病虫性及大果型优质品种是今后育种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我国野生悬钩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悬钩子属植物(Rubus sp.)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已作为大宗水果(树莓)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我国东北地区也有零星栽培,但栽培品种均引自于国外,而极少利用当地的野生种类。我国野生悬钩子种类繁多,资源极其丰富,其中有很多种类可直接引种家养作为栽培果树,为人们提供高营养、高抗性、无污染的“第三代水果”,也有不少种类可以作为树莓育种的优良性状的种质来源和现有品种的抗性、矮化砧木等,改良现有品种组合。因此开发利用我国的野生悬钩子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邵启全  李长森  巴桑次仁 《遗传》1975,2(2):123-128
       文报道了在我国西南地区发现有二棱野生大麦。它有广大的分布地区。形态学鉴定,证明它们分属于二棱野生大麦的三个基本变种。还证明六棱野生大麦有广泛的分布地区和物种的多形性。a次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有六棱瓶形野生大麦,此外还有一些野生大麦的中间类型分布在这一地区。       细胞学鉴定证明上述野生大麦类型染色体组型的第一对最长染色体的一端携带小随体,属a,a,型。       有些野生大麦具有抗病、丰产、优质的特点,可作为育种家的珍贵原始材料。       根据上述实际资料认为二棱野生大麦、瓶形野生大麦和六楼野生大麦是野生大麦由野生向栽培方向进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几个进化阶段。这些类型全部生长在我国西南地区。说明我国是栽培大麦的起源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对秦岭南麓野生萱草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方法:从已收集的野生萱草属植物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种质材料,以黄花菜栽培种‘沙苑花’为对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萱草属植物花蕾中酚酸类和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对7种酚酸类物质检测表明,野生材料的绿原酸、丁香酸、香草酸、对香豆酸、阿魏酸含量较栽培种低;但没食子酸和香豆酸的含量较栽培种高,其中野生‘萱草’的没食子酸和香豆酸含量分别是栽培种的1.57倍和1.59倍。在黄酮类物质中,野生材料的儿茶素含量低于栽培种;野生‘大苞萱草’的总黄酮和芦丁含量较栽培种低;但野生材料的槲皮素含量均高于栽培种,其中野生‘萱草’和‘大苞萱草’的平均含量分别是栽培种的1.99倍和2.56倍。结论:在秦岭南麓萱草属植物中,野生材料的没食子酸、香豆酸、总黄酮、槲皮素含量高于栽培种,且绿原酸、总黄酮和儿茶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萱草材料,故应加强对该地区野生萱草属植物资源的调查收集和开发利用,这将对丰富萱草资源多样性和营养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丁香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起源演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木犀科丁香属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以及欧洲东南部。中国是丁香属的自然分布中心,丁香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根据植物区系的演化规律,作者认为丁香属起源于中国西南,并以此为中心主要沿中国西南-西北-华北-东北-朝鲜半岛-日本和中国西南-中亚-欧洲的路径散布。近缘种之间存在着遥远的地理隔离,中国原产的华丁香与分布在我国西北及中亚的花叶丁香、欧洲特有种欧洲丁香均为近缘种,表明欧洲丁香的散布与中国西北的种类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分子生物学试验表明羽叶性状是演化中的过渡类型,在研究该属系统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化石记录华北紫丁香在中新世时的华中地区已有存在,说明该属至少在中新世时完成了由西南向华中的演化、辐射。  相似文献   

7.
丁香属植物叶片表皮形态特征与环境适应及系统学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丁香属内2组4系1亚属的7种野生种质的叶片表皮形态特征比较,分析了它们在系(亚属)水平上的环境适应机制差异及其与系统学的关联。结果表明:广域分布的暴马丁香(拟女贞亚属)和华北紫丁香(欧丁香系)的叶片表皮的蜡质纹饰呈中心条纹状和放射状排列且较厚,表皮细胞体积较小,气孔小型化且密度高,它们比其余5个区域分布种显示出更强的适应性环境响应能力;与自然光照环境下相比较,羽叶丁香在林下遮荫光环境下的表皮细胞体积变大,叶片气孔密度减少,气孔开张度增大,而气孔开张的变化只发生在气孔的纬向宽度上,而气孔长轴相对稳定;从气孔器类型、蜡质纹饰、表皮细胞形态及垂周壁特征看,暴马丁香和华北紫丁香明显带有较为进化的特征,羽叶丁香系、巧玲花系和顶生花序系可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油茶栽培历史与长江流域油茶遗传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第一大木本油料作物。普通油茶作为油料作物的栽培历史, 现存确切记载不到1,000年, 长江流域可能是最早栽培油茶的地区之一。普通油茶的野生近缘种是油茶育种宝贵的遗传资源。普通油茶属于山茶科山茶属(Camellia)油茶组(Sect. Oleifera), 其野生近缘种应包括山茶属油茶组和短柱茶组(Sect. Paracamellia)的物种, 但油茶组和短柱茶组的划分仍有争议, 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仍不清楚。油茶组和短柱茶组是山茶属中多倍体出现频率最高的类群, 而且存在突出的种内多倍性现象, 人工选择和种间杂交可能在其中起到促进作用。长江流域是普通油茶的主产区, 也是最主要的野生普通油茶分布区, 拥有丰富的野生普通油茶遗传资源。本研究统计了山茶属油茶组和短柱茶组物种的分布地, 并与野生普通油茶的潜在分布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南岭、苗岭及附近地区是油茶组和短柱茶组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地区, 同时也是野生普通油茶潜在的高适生区, 可能是普通油茶及其野生近缘种潜在的种间杂交带。物种多样性从南向北呈下降趋势, 可能反映了从南向北的扩散方向。普通油茶及其野生近缘种间的潜在杂交带可能蕴含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为选择育种提供了天然的育种场, 应对这些地区优先开展研究和保护, 挖掘与利用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9.
茶陵普通野生稻在恶劣的环境中进化获得了许多栽培稻不具有的优良性状,是栽培稻品种遗传改良可以利用的优异种质资源。从野生稻中发掘和利用优异基因是当前水稻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茶陵野生稻种质资源评价及其抗病、抗寒等优异基因的研究利用情况,探讨了茶陵野生稻在今后水稻育种研究中的利用潜力,为更好地利用茶陵野生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种间杂交技术将I pomoea属野生种的 优良种质导人甘薯,是甘薯育种的一条新途径, 打破了甘薯常规育种品种间杂交的局限性。日 本1975年育成具有1/8六倍体野生种1. trifida (6x)血统的抗病、高产新品种“南丰,。江 苏农科院从七十年代开始由国内外引进和征集 I pomoea属野生种,并直接或间接利用六倍体 野生种种质与甘薯栽培种杂交,先后获得403- 109, 404-16等高产、高淀粉、抗病新材料。为 扩大野生种质利用范围,甘薯种间杂交对象已 逐渐扩展到1 pomoea属低倍体野生种。日本 小林正分别做过二倍体玫:,、凡::、四倍体凡33,% K,与甘薯栽培种的杂交。但国内迄今未见有 关这方面的报道。本文仅就甘薯栽培种与四倍 体近缘野生种海滨野牵牛(littoralis)的种间 杂交亲和性及杂种形态学变异作一初步分  相似文献   

11.
杜鹃花对各种非生物逆境胁迫的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鹃花作为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在我国有着丰富的野生杜鹃资源。但大部分野生杜鹃品种分布在高海拔地区,在引种栽培过程中,由于高温、干旱及土壤盐渍等各种胁迫,严重影响了杜鹃花正常的生长发育以及推广应用。因此综述杜鹃属植物的耐热、耐寒、抗旱等各种抗性及逆境交叉适应性机理的研究进展,能够为杜鹃属植物抗性研究提供相关理论参考,为引种栽培提供相应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棉属种间杂交育种体系的创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茹琴 《遗传》2000,22(1):0-33
长期以来 ,棉花育种一直沿用品种间杂交和系统选育方法 ,由于所有栽培品种都起源于少数共同的原始类型 ,亲缘关系过近 ,遗传基础贫乏 ,至今已难以选出突破性品种 ,而且长期近缘交配 ,还带来严重缺陷 ,如新品种增产幅度不大 ,退化快 ,纤维品质差、抗病虫害等抗性差 ,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棉属中除陆地棉、海岛棉、亚洲棉及非洲棉为栽培种外 ,野生种就有几十种 ,它们分别具有高抗黄萎枯萎病、抗干旱盐碱、抗棉蚜棉铃虫、纤维拉力强等有益性状。多年来,棉花育种家一直希望将野生棉的这些优良性状转到栽培种中,但是 ,棉花远缘杂交育种存在许多…  相似文献   

13.
<正>木犀科丁香属(Syringa L.)植物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叶繁茂,花序大而多,花色淡雅而清香,是我国的特有名花。丁香的栽培历史悠久,在中国的山野庭园都有它的芳踪。八达岭因长城而闻名,也因为有着七百亩的北京丁香天然林而与丁香结下了不解之缘。北京丁香是丁香属中为数甚少的乔木树种,自身生命力顽强,能够适应干旱、寒冷和盐碱等诸多恶劣的自然条件。八达岭作为太行山与燕山交汇形成的独特山体,山势陡峭,  相似文献   

14.
三种木通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与资源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通属(AkebiaDecaisne)植物为我国传统药用植物,有着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叶、花、果观赏性强,果肉营养丰富,可鲜食或加工,开发潜力巨大。作者对3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木通属植物(五叶木通Akebia quinata(Houttuyn)Decaisne、三叶木通A.trifoliatassp.trifoliata和白木通A.trifoliatassp.austra-lis)的地理分布、形态学和农艺学特征以及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五叶木通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南部及长江流域,由于长期的过度采收使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三叶木通广泛分布于华中及黄河流域,秦岭沿线分布较多,野生资源蕴藏量匮乏,目前已相继建立GAP栽培基地并作为保健水果进行开发;白木通分布于华南及长江流域各省区,资源丰富,但目前开发利用较少。为保证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控制木通属植物的过度采收,加强白木通的合理开发利用,进行更广泛的资源调查、收集和评价,同时建立栽培驯化基地,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培育出品质优良,经济价值高,适合药用、观赏、食用或加工等不同需要的品种,促进木通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野生葡萄资源在生产和育种中利用的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古就有采食葡萄野果的习惯。自从2000多年前葡萄的栽培种——欧亚种传入我国,国内原产野生葡萄逐渐失去重视,但其栽培利用在一些地方一直延续至今。刺葡萄是中国野生葡萄中果粒最大的一个种,因其耐湿热和抗病性强,在江西、福建、湖南、贵州等地区一直作为鲜食葡萄栽培利用至今。长期以来,毛葡萄在广西、湖北、陕西、西藏等地被用作生产独具地方特点的野葡萄酒。山葡萄在东北被用作酿酒原料的历史有90年以上。一些野生葡萄被用作抗性砧木育种的亲本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野生葡萄的栽培利用和遗传改良不断得到重视,实现了山葡萄的人工栽培,选育了大量优良单株,培育了一系列葡萄新品种,在我国葡萄产业发展中发挥了或正在发挥作用。本文对中国野生葡萄资源在遗传改良和栽培利用中的成就进行了总结,旨在引起葡萄育种工作者对中国原产野生葡萄的重视,加强中国野生葡萄在葡萄遗传改良中的利用。  相似文献   

16.
对7个不同地点的野生檵木、野生红花檵木、栽培红花檵木花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浏阳大围山野生檵木花的数性遗传结构与其它地区的野生檵木有较大差异,4数性花和5~6数性花各占50%;红花檵木野生和栽培类型均以5数性花数量居多,不同于文献记载的檵木属植物4数性花的分类属征(每朵花花瓣、雄蕊、退化雄蕊及萼片均为4数).利用花的结构遗传变异探讨了红花檵木的起源和品种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7.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气候,芳香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是发展热带、亚热带芳香油生产的天然基地。白兰花、茉莉、树兰、水仙花等品种已有优久的栽培历史;香叶、丁香罗勒、香茅、金合欢、代代、芳樟、柑桔类果树等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日益增加;还引种试种依兰、香子兰,锡兰肉桂、檀香、安息香等,填补了我省芳香植物品种的缺门。  相似文献   

18.
猴头菇 (Hericiumerinaceus)亦称猴菌、猬菌 ,属多孔菌目齿菌科猴头属。主要分布在西欧、美国、日本、俄罗斯、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西北阿尔卑斯山脉 ,西南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林区。我国从2 0世纪 90年代起已能对猴头菇进行大面积的商业化栽培。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一带 ,东北地区自然资源较好 ,发展人工保护地栽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但在东北只有少量的人工栽培猴头上市 ,主要以采食野生状态猴头为主。由于东北特殊的地理环境 ,特别适合猴头菇的人工栽培 ,猴头菇栽培原料来源广泛 ,农林副产品下脚料、工业…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红杏     
吉林省通化市属高寒山区,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自古以来除了野生西伯利亚杏(别名:山杏)之外,从没有过高品质的栽培杏树品种的历史。1990年在通化农业学校家属院内,我们意外发现一棵自然生长的“红杏”类品种的杏树开花结实。经8年的观察和与野生山杏嫁...  相似文献   

20.
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发掘和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鄂志国  王磊 《遗传》2008,30(11):1397-1405
摘要: 野生稻作为栽培稻的野生亲缘种, 具有许多优良的性状和有利基因, 是栽培稻品种进一步改良的天然遗传种质资源库。其中, 野生稻对病虫害的抗性、对各种逆境的耐受性以及胞质雄性不育等, 已广泛应用于现代栽培稻的育种改良。文章综述了野生稻种质资源的有利性状及相应控制基因的发掘, 探讨了其在今后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