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FFTC标记的抗带荚膜的炭疽芽孢杆菌球蛋白和RB-200标记的抗无荚膜的炭疽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菌体球蛋白进行双重染色,结果带荚膜的炭疽芽孢杆菌显示特异性染色反应,其荚膜发明亮的黄绿色荧光,荚膜内的菌体里黄红色。而蜡状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形成荚膜或不形成荚膜的)等都被染成红色,与带荚膜的炭疽芽孢杆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就避免了交叉反应,成为一种特异性很高的快速检验炭疽芽孢杆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炭疽杆菌毒株在动物机体内可形成荚膜的特性,本文采用酶标葡萄球菌A蛋白染色法(酶标SPA法),检测人工感染动物组织中的炭疽杆菌,并与荧光抗体法及常规培养法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炭疽病:微生物学的一个老问题带来了新烦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晓燕  张利平   《微生物学通报》2002,29(4):105-108
炭疽病是由炭疽芽孢杆菌的芽孢通过皮肤、胃肠道及肺部侵入人体而造成的。芽孢在体内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萌发并繁殖。带有荚膜的炭疽芽孢杆菌进入血液并释放3种外毒素。外毒素侵入宿主细胞造成患者代谢紊乱而休克致死。根据国外有关炭疽病的最新报道,对炭疽芽孢杆菌的微生物学及炭疽病的发病机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对疑似炭疽感染病牛牛肉标本和牛血污染土壤标本进行了病原菌分离,经菌落形态和菌体形态观察、血清学实验和生化鉴定,证明分离到的细菌为炭疽芽孢杆菌。为进一步了解其特性,分别用保护性抗原、水肿因子和荚膜基因特异性引物对2株菌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这两株菌有两个毒力相关质粒pX01和pX02,为有毒株。序列测定表明,这两株菌基因间同源性达99%,这两株菌与GenBank中炭疽芽孢杆菌A2012株、Ames Ancestor株和A16R疫苗株同源性达99%。  相似文献   

5.
炭疽为一种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部分国家将炭疽杆菌作为生物威胁因子进行研究和生产。该菌毒性与质粒PXOl、PXO2有关,PXOl产物包括水肿因子、保护性抗原和致死因子。PXO2是另一编码致病因子,产物荚膜抑制细胞的吞噬,有助病菌繁殖、扩散和建立感染。抗生素与抗炭疽血清联合应用,突变保护性抗原、水肿因子、致死因子联合注射,Al(OH)3佐剂PA疫苗,减毒口服菌苗,PA基因重组活菌苗均可抵抗炭疽杆菌致死性攻击。  相似文献   

6.
建立制备炭疽芽胞杆菌检测基因芯片的技术,并探讨研制检测炭疽芽胞杆菌基因芯片的方法。酶切炭疽芽胞杆菌的毒素质粒和荚膜质粒,通过建立质粒DNA文库的方法获取探针,并打印在经过氨基化修饰的玻片上,制成用于炭疽芽胞杆菌检测的基因芯片。收集了290个阳性克隆探针,制备了检测炭疽芽胞杆菌的基因芯片。提取炭疽芽胞杆菌质粒DNA与基因芯片杂交,经ScanArray Lite芯片阅读仪扫描得到初步的杂交荧光图像。通过分析探针的杂交信号初步筛选出273个基因片段作为芯片下一步研究的探针。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四种品系小鼠对炭疽芽胞杆菌(Bacillus anthracis)(简称炭疽杆菌)弱毒株芽胞的敏感性,确定炭疽杆菌弱毒株芽胞攻毒合适的动物模型。采用炭疽杆菌弱毒株A16Q1(pXO1-、pXO2+)和A16PI2(pXO1+、pXO2-)的芽胞对四种品系小鼠(DBA/2、KM、ICR和BALB/c)进行腹腔攻毒,记录小鼠死亡时间,计算LD50、绘制存活曲线并统计分析。运用较敏感的KM小鼠研究不同canSNP基因型毒素缺陷株(含pXO2拷贝数不同)芽胞的毒力差异。利用更为敏感的DBA/2小鼠评价S-层蛋白BA3338对荚膜缺陷株芽胞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四种品系小鼠中,毒素缺陷株芽胞的毒力均高于荚膜缺陷株芽胞的毒力。DBA/2小鼠对炭疽杆菌弱毒株芽胞的剂量依赖关系最好,最为敏感,其次是KM小鼠,而ICR小鼠和BALB/c小鼠对炭疽杆菌弱毒株芽胞不敏感。确定了DBA/2小鼠和KM小鼠在炭疽杆菌弱毒株芽胞研究中的适用性。使用KM小鼠评价了不同canSNP基因型炭疽杆菌芽胞的毒力差异,结果表明,不同canSNP基因型炭疽杆菌由于所含pXO2质粒拷贝数的差异导致芽胞的毒力不同。使用DBA/2小鼠评价了S-层蛋白BA3338缺失对炭疽杆菌芽胞毒力的影响,表明BA3338基因的缺失导致炭疽杆菌芽胞毒力降低。  相似文献   

8.
炭疽芽胞杆菌基因芯片探针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制备炭疽芽胞杆菌的基因芯片探针文库,以炭疽芽胞杆菌毒素质粒pX01和荚膜质粒pX02为原材料,用Sau3A I酶切pX01和pX02质粒DNA,Taq DNA聚合酶72℃补平加A,经AT克隆,PCR初步鉴定筛选出炭疽质粒片段的阳性克隆.DNA自动分析仪对克隆片段进行序列测定;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片段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将克隆的探针打印于玻片上,制备成炭疽芽胞杆茵基因芯片,与炭疽杆茵质粒DNA样品进行初步芯片杂交的实验,杂交实验的阳性率达到了90%以上,证明大部分克隆探针属于炭疽芽胞杆菌.炭疽芽胞杆菌基因芯片探针文库的构建为基因芯片探针的制备摸索出一条简便、高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炭疽杆菌致病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湘  黄留玉   《微生物学通报》2004,31(4):101-105
炭疽杆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炭疽杆菌的研究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大进展 ,特别是本年度其基因组序列测定已完成并向全世界公布 ,进一步深化了对炭疽杆菌的研究。炭疽杆菌致病性的研究一直是炭疽杆菌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新进展 ,从基因组、致病物质及致病机制 3个方面对此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细菌是人类感染的常见病原体,研制疫苗防治细菌感染是当前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乳杆菌是一种新型的疫苗载体,我们简要综述了乳杆菌介导的破伤风梭菌、肺炎链球菌、幽门螺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霍乱弧菌和炭疽芽孢杆菌等几种细菌疫苗的构建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制现状。  相似文献   

11.
<正> 1966年10~11月在美国马里兰州召开的炭疽杆菌专题会议上,Nungester,W J(1967)提出了炭疽今后研究的15个问题,题目的范围很广,包括人和动物的炭疽流行病学。水土等外环境污染的消除。高原( 6000呎以上, 2000米以上)很少发病的原因( Manuel,1967),病原学包括炭疽杆菌的生活史,芽胞侵入机体的方式,芽胞发芽及感染机制,可溶性抗原的生物学和理化特性,炭疽病理生理学,类毒素和活菌苗的免疫应答,中和毒素的治疗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2.
以自主分离和鉴定的产荚膜多糖植物乳杆菌C88为出发菌株,采用亚硝基胍诱变、墨汁负染和显微镜观察筛选获得一株荚膜缺陷型突变株,命名为植物乳杆菌C88M3,经多次传代突变菌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菌株生长曲线和RAPD分析比较了野生型菌株和荚膜缺陷型菌株在遗传特性和产荚膜情况方面的差异。通过化学诱变方法获得了乳杆菌荚膜缺陷型菌株,对进一步研究荚膜多糖在乳杆菌益生性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以往的研究致力于开发更安全、有效的人用炭疽菌苗,已经证明无论化学菌苗或活菌苗必须含有一种或几种毒素成份方可保护活芽胞攻击。我们近期的研究致力于∶畜苗炭疽杆菌Sterne株Aro_突变株,产保护性抗原(PA)的重组活菌苗,和含PA,PA片段和新佐剂配方的非活菌苗。 炭疽杆菌Aro—1和Aro—2 用四环素抗性转座子Tn916致突变,使炭疽杆菌链霉素抗体、产毒素、无荚膜株UM23—1产生两个独立的Aro~-突变株,此二株Aro~-突变株的生长需要几种芳香族复合物,命名为Aro—1、Aro~-—2,它们对小鼠和豚鼠比UM23—1株毒力弱,但用其免疫小鼠和豚鼠,对强毒炭疽杆菌芽胞致死量非肠道攻击提供明显保护。当体外无四环素培养时,两种Aro~-突变株回变到亲本表型。  相似文献   

14.
炭疽芽胞杆菌及炭疽疾病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炭疽恐怖事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曾经被忽略的炭疽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加剧_了人们对它的恐惧感,为认识这种细菌的毒力和致病机制,本文就炭疽芽胞杆菌的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治疗预防并结合其作为生物武器的特点等问题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炭疽热浅析     
朱本堂  刘斌 《生物学杂志》2001,18(6):47-47,43
炭疽是生物武器的一种 ,现有的生物武器有四种 ,分别由炭疽杆菌、肉毒杆菌、天花及鼠疫等病原体为主而制成 ,其中又以炭疽杆菌最厉害 ,所引起的炭疽感染是一种急性病 ,致死率高达 2 5 %~ 6 0 %。1 炭疽的由来炭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圣经》中便形容它是一种古老的惩罚手段。炭疽的名称来自古希腊文“anthrakos” ,意思是煤炭 ,因典型性皮肤炭疽的黑痂而得名。我国最古老的医学宝典《黄帝内经》中已记载了炭疽热 ;古希腊“西医之父”Hippocrates也已经描述炭疽热 ;1 894年 ,德国兽医师Pollender首先…  相似文献   

16.
刘炬  徐俊杰  陈薇 《微生物学报》2012,52(7):809-815
炭疽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炭疽芽孢杆菌。炭疽芽孢杆菌在我国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被列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其芽孢可作为生物战剂和生物恐怖的原材料,因此,发展灵敏、高效的炭疽杆菌检测方法十分重要和紧迫。按检测的靶标分类,针对炭疽杆菌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四大类:针对炭疽杆菌芽孢的检测方法,针对细菌繁殖体的检测方法,针对炭疽杆菌基因的检测方法和针对炭疽毒素蛋白的检测方法。其中,针对炭疽杆菌芽孢和细菌繁殖体的检测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方法,但其在特异性以及临床的实用性方面难以令人满意;针对炭疽杆菌基因的检测技术在特异性和灵敏度上有较大的提高,但在临床诊断等方面还有欠缺;而针对炭疽毒素蛋白的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直接对炭疽杆菌的主要致病因子的检测成为可能,这对于临床诊断以及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当前炭疽杆菌检测方法的最新进展做了简要的归纳,关注了不同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检测能力,并展望了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希望能为从事炭疽杆菌检测方法研究的同行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炭疽杆菌的特性和主要毒力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芽胞引起的疾病,炭疽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在毒力质粒上编码pXO1和pXO2,pXO1184.5kbp大小,编码分泌外毒素的基因,此二个外毒素为二亚单位毒素,二个A蛋白,致死因子(LF,83kD)和水肿因子(EF,89kD);一个B蛋白,保护因子(PA,85kD);分别由pXO1上的独立基因,Lef,Cya和Pag编码;pXO2为95.3kbp大小的小质粒,携带三个基因,CapB,CapC和CapA,与聚-γ-D谷氨酸构成的荚膜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正>炭疽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以羊、牛、马、驴、骡、骆驼、鹿等家畜为主要易感动物,猪、狗炭疽偶有所见。人患炭疽,主要由于剥食炭疽病畜和处理染菌皮毛而遭受感染。 炭疽的实验诊断并不困难,炭疽杆菌营养要求不严,在普通琼脂和肉汤培养基中均可生长良好。本菌在机体内可形成炭膜,含谷氨酸多肽物质,有抑制细胞吞噬的作用。在含血清或碳酸氢钠的培养基中,于CO_2条件下培养,也能形成典型炭膜。这一形态特征,有助于炭疽杆菌的鉴别诊断。本菌在外环境中能形成芽胞,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土壤中可生存数年乃至数十年,并不失去其致病能力。炭疽杆菌芽胞造成的环境污染,可以长期为患,这是我国炭疽疫源地存在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9.
炭疽芽孢杆菌检测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炭疽芽孢杆菌的感染,无论是自然感染,还是作为生物恐怖和生物战的手段。快速检验和鉴定疽芽孢杆菌是最为关键的,只有正确识别生物战剂的种类,才能为正确实施防治措施指明方向。本文讨论了炭疽芽孢杆菌的检验鉴定技术,包括常规的分析培养,免疫学技术,核酸分析技术,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和新诊断分子,如肽核酸与适配子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炭疽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羊、牛、马等家畜易患本病,人由于接触炭疽病畜或屠宰、剥食而受染。炭疽的病原体是炭疽杆菌,是一种需氧芽胞杆菌。炭疽菌的毒力除决定于染色体基因外,还与两个编码质粒致病因子有关:一个是荚膜质粒(编码pxo2),主要是聚—D—谷氨酸,在体内能抑制细胞的吞噬作用,在体外能阻断菌体胞壁上的噬菌体受体,故常称为侵袭因子,有助于病菌在体内繁殖扩散和建立感染;另一个是炭疽毒素质粒(编码pxo1),由致死因子(LF)、水肿因子(EF)和保护性抗原(PA)三种成分组成。三种成分单独注射动物未证明有毒素活性,但若将LF加PA静脉注射可致死小白鼠、大白鼠和豚鼠。EF加PA皮内注射可引起豚鼠和家兔皮肤水肿。三种毒素成分的分子量在80~90KDa之间,可能PA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