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特氏线虫属(Travassosius)是毛圆亚科Trichostrongylinae中一个最小的属。在此之前,我国一直没有这属线虫的报道。1988年12月作者在新疆布尔限河河狸Cassor fiber birulai胃内采得线虫885条,其中雄虫499条,雌虫386条,经鉴定为砖红特氏线虫T. rufus Khalil, 1922。本文量度单位为mm。  相似文献   

2.
青海毛圆线虫 Trichostrongylus qinghaiensis Liang et, al.1987 此虫是梁经世等近年从青海省绵羊体內发现的毛圆科线虫一新种(见动物分类学报1987 年第1期)。笔者于同年5月在本省海南州兴海县(平均海拔4300m),对青藏高原的重要畜种—牦牛进行寄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岩羊小肠的祁连毛圆线虫,新种Trichostrongylus qilianensis sp. nov., 其形态与已发表的39种毛圆线虫均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4.
菱科(Trapaceae)仅菱属(Trapa L.) 1属,该属是典型的水生多型植物,中国乃至全球以往的分类处理分歧很大。基于文献查阅、野外采集、标本鉴定和栽培观察,对菱属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性状作了系统评价。果体大小和果冠变异稳定,可以用于属内种的划分,果喙大小和角的数目则可以用于种下变种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菱属作了分类处理,承认了细果野菱(T.incisa)和欧菱(T.natans) 2个种,并将欧菱划分为6个变种,对其中4个变种作了新的组合。将10个种名和12个变种名处理为异名,并对5个名称(Trapa amurensis,T.bispinosa,T.dimorphocarpa,T.japonica,T.manchurica)作了后选模式标定。  相似文献   

5.
首次在我国贵阳、重庆、成都、瀋阳、北京的山羊、绵羊、駱鴕胰臟中,找到毛圆属的T.colubriformis及T.probolurus两种线虫,其感染率是2.04~34.02%。  相似文献   

6.
在“全国农作物寄生性线虫种类调查和鉴定”的过程中,我们于1980年10月24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地区遂平县车站公社里桥大队的大豆根系中分离到滑刃线虫属一新种(线虫分离法:漏斗分离;线虫固定和保存于“T.A.F.”液)。1982年,我们对该种进行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测量、描述、核查、绘图等,鉴定为一新种。模式标本存于广州华南农业大学线虫研究室。描述如下(量度以微米计)。  相似文献   

7.
菱科(Trapaceae)仅菱属(Trapa L.)1属,该属是典型的水生多型植物,中国乃至全球以往的分类处理分歧很大。基于文献查阅、野外采集、标本鉴定和栽培观察,对菱属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性状作了系统评价。果体大小和果冠变异稳定,可以用于属内种的划分,果喙大小和角的数目则可以用于种下变种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菱属作了分类处理,承认了细果野菱(T. incisa)和欧菱(T. natans)2个种,并将欧菱划分为6个变种,对其中4个变种作了新的组合。将10个种名和12个变种名处理为异名,并对5个名称(Trapa amurensis,T. bispinosa,T. dimorphocarpa,T. japonica,T. manchurica)作了后选模式标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1963年4—6月在我国海南岛(五指山、榆林、尖峯岭和那大)所采集的439只鸟(分隶于37科。116种)的寄生线虫,经鉴定,共有23种,分隶于13科19属,包括1个新种,9个国内新纪录。此外,尚发现25种鸟为21种寄生线虫的新宿主和1种寄生线虫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我国圈养麝内寄生虫感染情况,为圈养麝内寄生虫病防控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抽样采集圈养麝新鲜粪样,采用循序沉淀法、离心漂浮法和贝尔曼法进行粪样中寄生虫虫卵(或卵囊)和幼虫的检查。从四川、陕西、甘肃和湖北等地24个养麝场中抽样采集了1049只麝的新鲜粪样,共查到9种(类)寄生虫虫卵(或卵囊)和幼虫,总阳性率为71.21%。其中,球虫Eimeria sp.卵囊阳性率达44.61%,卵囊密度(OPG)为800~54 400;线虫卵(未定科属)阳性率次之,为11.73%,虫卵密度(EPG)为300~18 700;而肺线虫(网尾属Dictyocaulus sp.)幼虫、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卵、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oides sp.卵、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mum sp.卵、绦虫Anoplocephalidae sp.卵、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p.卵和毛首线虫(鞭虫Trichuris sp.)卵的阳性率分别为6.01%、2.00%、1.81%、1.53%、0.95%、1.24%和1.33%。调查表明我国圈养麝感染的内寄生虫种(类)多,感染率较高,其中以球虫和线虫感染情况最严重。  相似文献   

10.
我国记载的丝盖伞属Inocybe(Fr.)Fr.共有98个分类单位,包括90种5变种3变型。根据CABI数据库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订正了文献中的部分拉丁学名,将曾经报道的、但应作为属内异名的名称列在其正名之后,错误拼写和错误引用均在相应名称后有所说明;已组合到其他属和不合格发表的名称补充于名录之后。在以往报道的名称中有16个为属内异名,1个已被组合到其他属,5个拉丁学名存在错误拼写,1个为错误引用,4个为不合格发表名称。订正后的名录含丝盖伞属88个名称,包括78种7变种3变型,并记载了各分类群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寄生于北京地区的驴的圆形线虫8种,分属于两个属;内包括一新种的叙述。即Trichonema labratum,T.labiatum,T.labiatum var.digitatum,T.coronatum,T.longibursatum,T.minutum,Trichonema tsengi sp.nov.和Petrovinema poculatum。  相似文献   

12.
五种索科线虫RAPD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RAPD技术构建了索科线虫4属5种的指纹图谱。从47个引物中筛选出12个稳定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共扩增出161条谱带,其中150条谱带具遗传多态性,占93·17%。所获片段长度大小为200~3200bp,单个引物扩增的条带数在11~16之间,平均为13·42条。采用RAPDistance软件及MEGA程序,计算Nei氏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建立UPGMA和NJ聚类图,两个聚类图拓扑结构相同,将5种索科线虫分为两大分支:同属于蚊幼寄生罗索属线虫的食蚊罗索线虫(Romanomermisculicivorax)与武昌罗索线虫(R.wuchangensis)亲缘关系最近,先聚在一起,再与同翅目(Homoptera)寄生长沙多索线虫(Agamermischang-shaensis)聚为一支;鳞翅目(Lepidoptera)寄生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sinensis)和同翅目寄生两索属线虫(Amphimermissp·)亲缘关系较近,两者聚为一支。5种索线虫属内种间的遗传距离较小,食蚊罗索线虫与武昌罗索线虫之间遗传距离仅为0·1789;而属间遗传距离较大,在0·4471~0·5488之间。上述结果表明:RAPD技术可以应用于索科线虫亲缘关系的分析,能够反映出不同线虫间的遗传差距,从而成功地进行属、种的分类及进化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3.
欧芷阳  杨小波 《广西植物》2008,28(3):344-351
铜鼓岭位于海南省东北部,共有维管植物166科626属984种及变种。五指山位于海南岛中部山区,共有维管植物196科911属2146种及变种。前者共有单型科54科,单种属431属,分别占科和属总数的27.11%,68.74%;后者共有单型科35科,单种属496属,分别占科及属总数17.77%,54.5%。说明五指山物种组成比铜鼓岭的更丰富,但两个区系属内种系分化程度都较弱。区系分析表明:(1)铜鼓岭以泛热带分布占优势,热带亚洲分布次之,分别占该区非世界分布属总数的34.5%和17.8%;五指山以热带亚洲分布占优势,泛热带分布次之,分别占非世界分布属总数的37.5%和24.1%;两个区系热带性质强烈,但前者以泛热带分布为主,后者以热带亚洲成分为主。(2)铜鼓岭共有35种海南特有种,占海南536个海南特有种(变种)的6.53%;五指山共有284个海南特有种,五指山特有种16种,占海南特有种的52.99%,说明其在海南植物区系中比铜鼓岭更重要。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对安徽省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集的2000 余号苔藓植物标本的基础上, 经过研究鉴定, 并收集整理了有关安徽藓类的资料, 对照现有文献, 发现安徽已知藓类植物有46 科、164 属、545 种( 包括8 亚种和32 变种) , 其中新记录95 种( 包括3 变种1 亚种) ; 青藓科为安徽省藓类第一大科, 含9 属52 种, 占总种数的9.6% , 青藓属是第一大属, 包括有29 种, 占总种数5. 3% ; 科内种数( ≥19 种) 优势科有10个, 属内种数( ≥6 种) 的优势属有22 个。在安徽省藓类区系中, 以东亚成分为主并占了28 . 6%、北温带成分占23 . 0%、热带亚洲成分占17 . 8% , 温带亚洲成分为10. 6% , 中国特有成分占到10 .4% , 这5 种区系成分都超过10% , 它们是本省最主要的区系地理成分。  相似文献   

15.
中国毛茛属修订(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文采 《植物研究》1995,15(2):137-180
(1)本文收载中国毛茛属共119种(包括4归化种), 24变种, 2变型, 并将其等区分为2亚属, 12组, 15系, 其中新分类群有1亚属, 3组, 12系, 11种、9变种、此外还做出5新组合;写出一人为分种检索表;对每一种均引证出重要文献和标本。(2)对叶、萼片、花瓣、心皮、瘦果等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之后发现了一些演化趋势;上述特征在揭示属下各分类群的演化水平, 以及毛茛属的系统分类方面均有重要意义。(3)我国西部高原地区有90种, 其南部的青藏高原包括横断山区有53种, 14变种, 新疆有37种, 3变种;根据R.brotherusii, R.lateus, R.natans等植物的分布区可以看出在青藏高原东侧(横断-祁连走廓)和西侧(喀喇昆仑-天山走廓)各有一条迁移路线, 后者是沟通西伯利亚与喜马拉雅等地区植物区系成分交流的通道;根据R.brotheruii和R.furcatifidus等植物自青藏高原主要分布区东北部分别向东间断地分布到山西或河北北部、或内蒙古西南部、推测沿贺兰山和阴山曾有一条向东的植物区系迁移路线。(4)简要回顾了毛茛属的分类历史, 并简述了此属的用途。  相似文献   

16.
西藏拉鲁湿地夏季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7月,对拉鲁湿地5个样点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线虫10183条,隶属于2纲6目8科14属,其中真矛线属(Eudorylaimus)、似绕线属(Anaplectus)、地单宫属(Geomonhystera)为优势类群,占土壤线虫总个体数的62.23%。营养类群有食细菌线虫和捕食-杂食线虫。不同样点中,土壤线虫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垂直分布差异显著(P<0.05),大小顺序为0–5 cm>5–15 cm。5个样点的土壤线虫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依次为3#>5#>4#>1#>2#。5个样点间土壤线虫群落的相似程度为极不相似到中等不相似(S值在0.154–0.667)。  相似文献   

17.
于2018年冬季在福田红树林湿地设置4个采样断面进行沉积物样品采集,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及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优势属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个以上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为海洋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寡毛类和其他未鉴定类群,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占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97.28%;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490.73±465.09) ind·10 cm-2;共鉴定出海洋线虫隶属于30属17科,其优势属(优势度≥5%) Paracanthonchus、Megadesmolaimus、Subsphaerolaimus、Terschellingia、Spinonema、Pseudochromadora和Pseudolella;发现新纪录种—大亚囊咽线虫Subsphaerolaimus major NguyenGagarin,2009,并对其进行了测量及描述,并比较了其与模式种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18.
小檗科八角莲属(Dysosma)为我国特有的多型属植物类群。全属8种1变种,其中包括1987年以来在峨眉山发现的新种峨眉八角莲(D.emeiensis)和川八角莲变种即长瓣八角莲(D.veitchii var.longipetalis)。峨眉山计有本属植物5种1变种,尤其是集中了川八角莲(D.veltchii.)贵州八角莲(D.majorensis)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石蒜属种间亲缘关系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对石蒜属13个种(含变种)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样品的ITS1长度为259~260 bp,ITS2为230 bp,分别有多个特异性信息位点。以ITS序列为依据对石蒜属植物亲缘关系进行分析,表明石蒜属13个种可分为三大类,其中类Ⅰ包括中国石蒜、地笑、安徽石蒜和长筒石蒜,核型为M+T型;类Ⅱ包括矮小石蒜、换锦花、玫瑰石蒜和红蓝石蒜,核型为ST型;类Ⅲ包括稻草石蒜、乳白石蒜、短蕊石蒜和两种人工杂交种,核型为ST+M+T。系统进化树与核型分析结果相似,第Ⅲ类可能为自然杂交种。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世界红树林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及其特点.确认全世界共有红树植物16科24属84种(含12变种), 其中真红树为11科16属70种(含12变种), 半红树为5科8属14种.东方类群有14科18属74种(含12变种), 以 Aegiceras, Osbornia, Aegialitis, Bruguiera, Ceriops, Kandelia, Scyphiphora 和 Nypa等属为特征;西方类群有5科6属10种, 具有单种特有科皮利西科Pelliceraceae以及Laguncularia属.中国红树植物区系有12科15属26种(含1变种), 其中特有种4种.海南的红树植物种类最为丰富, 占全国的96.2%; 广东次之, 占42.3%.台湾记载的红茄(Rhizophora mucronata)其实为红树榄R. stylose之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