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木姜子属生物碱的研究概况(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科木姜子属(LitseaLam.)全球约20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我国有72种,在北纬18°至34°间均有分布,但主产南方和西南温暖地区,为森林中习见的树木。本属植物的主要用途是提取芳香油(工业上的重要原料)和作为中草药[1]。在我国本属有17种植物可入药[2]。如药典记载的毕澄茄-山鸡椒(L.cubeba)的干燥成熟果实,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3];天目木姜子(L.auriculata)、木姜子(L.pungens)、清香木姜子(L.euosma)、潺槁木姜子(L.glu…  相似文献   

2.
黄小  姚兰  艾训儒  朱江  朱强  王进  吴漫玲  刘松伯 《广西植物》2021,41(8):1333-1345
该文以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大样地同属物种[木姜子(Litsea pungens)和黄丹木姜子(L. elongata)]为研究对象,通过成对相关函数和不同零模型(完全空间随机模型、异质泊松模型和先决条件模型)的方法分析两个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种内和种间空间关联性,从同属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角度探讨群落的构建机制。结果表明:(1)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中,两个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大致为聚集分布。基于CSR零模型,木姜子和不同径级(幼树、小树、中树和成年树)的聚集尺度分别为0~114 m、0~103 m、0~56 m、0~34 m和0~16 m,黄丹木姜子和不同径级的聚集尺度分别为0~150 m、0~150 m、0~59 m、0~56m和0~14 m;基于HP零模型,木姜子整体的空间分布格局聚集尺度为0~23 m,其中幼树、小树和中树均在0~22 m呈现聚集分布,成年树仅在0~3 m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黄丹木姜子整体的空间分布格局聚集尺度为0~36 m、140~150 m,各径级的聚集尺度分别为0~35 m、0~35 m、0~12 m和0~6 m。(2)种内关联性研究中,木姜子和黄丹木姜子不同径级个体种内关联在小尺度上基本呈现正关联,随着尺度的增大变为微弱的无关联或负关联。(3)种间关联研究中,木姜子对黄丹木姜子和黄丹木姜子对木姜子的空间关系大致相同。总体上,两物种之间均体现为在30 m尺度内对另外一个物种呈现正关联,40~68 m尺度内呈现负关联;不同径级之间都表现为无关联,偶尔出现正关联或负关联。研究认为,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上为聚集分布,其主要受到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的影响,木林子大样地中木姜子和黄丹木姜子空间分布格局存在相似性,而不同的生境偏好可能是导致两同属物种共存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黑河上游高寒退化草地狼毒种群小尺度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被斑块化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 斑块的形成和变化对植物种群格局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在黑河上游祁连山北坡高寒退化草地, 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 研究了小尺度上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种群的种群密度、组成格局以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随着狼毒种群分盖度的增大, 种群密度、领地密度和组成格局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斑块内部狼毒种群的数量出现增减交替变化趋势, 组成格局规律明显; 狼毒种群的分布格局表现出与尺度关联的变化趋势, 在31%-40%分盖度下, 狼毒种群在所有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 在41%-50%、51%-60%、61%-70%、71%-80%分盖度下随着尺度增大, 分布格局的基本模式为: 随机—聚集—随机或均匀—随机—聚集—随机分布, 在聚集状态下, 聚集强度不同。以成株为核心的斑块内部种群表现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 相对于外部表现为聚集分布, 随着成株个体数量的逐渐增多, 种群竞争关系由种间竞争转化为种内竞争, 促进了斑块扩张与合并、斑块增多与吞并, 从而实现了种群扩散。  相似文献   

4.
宝天曼落叶阔叶林样地栓皮栎种群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群空间格局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格局形成的潜在生态过程.本研究在温带-亚热带过渡区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选择两个1 ha固定监测样地,以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变量和双变量g(r)函数分析了两个典型样地中栓皮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4个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性,以及栓皮栎活立木与残干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栓皮栎种群分布格局以聚集为主,样地Ⅰ的聚集性更强,而样地Ⅱ则表现出较大的随机性;(2)在两个样地中,早期阶段的个体均表现为聚集分布格局,而后期阶段的个体则表现为随机分布格局;(3)样地Ⅰ中栓皮栎种群不同生长阶段均表现为空间正相关,样地Ⅱ中栓皮栎种群的早期阶段与其后的两个阶段间均表现为空间负相关;(4)样地Ⅰ中栓皮栎活立木与残干之间为空间正相互作用,样地Ⅱ中栓皮栎活立木与残干之间无空间关联性.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栓皮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可能受环境异质性的作用,并对自身的天然更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天然米槠林优势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在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米槠、杨梅叶蚊母树罗浮栲和黄瑞木为优势的群落内,应用相邻格子法设置3600m^2样地获得野外调查资料,进行优势种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1)米槠杨梅叶蚊母树、罗浮栲和黄瑞木种群结构呈金字塔型。2)在分格格局上,四种优势种群都呈集群分布,但聚集强度不同,K值为0.2661-1.2877;在不同发育阶段米槠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都呈集群分布;杨梅叶蚊母树、罗浮栲种群,大树呈随机分布,幼树、中树均为集群分布;黄瑞木种群幼树为集群分布,中树则为随机分布;这种差异与其生物生态学特性及与物种的竞争排斥作用有密切联系。3)不同区组对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典型草原群落的主要建群种之一, 在群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用摄影定位法测定处于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羊草种群空间格局, 通过点格局、种群空斑、种群领地及种群领地密度等方法分析发现, 羊草种群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经历了种群增长和种群衰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羊草种群数量出现最高点, 此点之前, 种群拓殖大于自疏, 种群整体增长; 此点之后, 种间竞争及种内竞争致使种群衰退, 而种间竞争占主导地位, 种内竞争相对较弱。羊草种群的增衰导致种群空斑发生变化, 从而引起种群格局类型发生相应的变化, 表现为在恢复21 a的群落中, 羊草种群在10 m×10 m的取样范围内表现出两种格局分布类型: 在0~4.85 m之间呈现聚集分布, 当尺度大于4.85 m时, 则表现为随机分布; 在恢复8 a的群落中, 羊草种群在10 m×10 m的取样范围内出现3种格局分布类型: 在0~3.01 m之间呈聚集分布, 在3.01~3.37 m之间为随机分布, 当尺度大于3.37 m时则表现为均匀分布; 在严重退化群落中, 羊草种群在整个10 m×10 m测定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由此可见, 羊草种群格局在恢复演替过程中是变化的, 这种变化主要由群落剩余资源驱动下的种群拓殖及种内种间竞争所致。  相似文献   

7.
以山西灵空山自然保护区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Maxim.)Harms)种群为对象,采用空间点格局方法中的Ripley’s K函数,对刺五加种群不同龄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主要灌木物种间的空间关联性进行研究,并对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可视化解析。结果显示,刺五加种群中幼年个体数量多,径级结构呈金字塔型,为增长型种群,能够实现持续更新;刺五加种群的径级Ⅰ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大出现随机分布;径级Ⅱ、Ⅲ、Ⅳ在全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径级Ⅴ、Ⅵ在小尺度上为聚集分布,随着龄级和空间尺度的增大,刺五加种群聚集强度渐弱,呈现随机分布;刺五加种内关联在全尺度上呈正相关,但与群落中主要灌木在小尺度上呈不相关或负相关,在大尺度上呈负相关。研究表明刺五加的生长条件较为适宜,并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庇护作用,减弱种内竞争,但与其他树种间存在强烈竞争,生存现状较差,在群落中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8.
择伐对思茅松自然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小波  李帅锋  苏建荣  苏磊 《生态学报》2015,35(24):8241-8250
思茅松是云南省重要的材脂兼用树种,而择伐是思茅松天然林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获取木材的重要途径。基于对云南省景谷县思茅松天然林的样地调查数据,采用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Ripley的L函数点格局等方法,对思茅松天然林在不同强度择伐10a后的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不同发育阶段在不同尺度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择伐10a后3种类型的思茅松自然种群的胸径、树高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且可用幂指数模拟预测模型。未择伐的思茅松种群呈衰退型,轻度择伐(12.9%)后种群呈稳定型,中度择伐(29.3%)后的种群属增长型,适当的中度择伐有利于自然种群的更新;未择伐与中度择伐后的思茅松种群分布格局整体呈随机型,但后者较前者更趋向于均匀分布,轻度择伐后的思茅松种群分布格局随着尺度的增加由随机转向聚集分布。择伐对不同径级思茅松天然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重要影响,未择伐的思茅松自然种群随着发育阶段的发展,多数尺度上由随机分布逐渐转变为聚集分布,至大树则又以随机分布为主;轻度择伐和中度择伐的思茅松自然种群则随着发育阶段的发展而由完全的随机分布逐渐转变为聚集分布,中度择伐的聚集分布则更为明显。思茅松不同发育阶段间在所有尺度上基本都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思茅松种群种内竞争弱,有利于种群的维持。  相似文献   

9.
韩大勇  王继丰  杨允菲  张维 《生态学报》2023,43(20):8556-8563
植物种群格局分析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格局推测过程,而很少根据已知的生态过程来检验格局。以新疆伊犁河谷分布的黑鳞顶冰花为研究对象,在放牧干扰和无放牧干扰地点分别建立了8个重复样地(样地面积2 m×2 m),分析放牧干扰和种内竞争两种生态过程对黑鳞顶冰花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两个地点共测量了4677株,其中放牧地点819株,未放牧地点3858株。在放牧干扰下,8个样地的黑鳞顶冰花均在小尺度(r < 2 cm)上表现为随机分布,在大尺度(r > 2 cm)上表现为聚集分布,主要与放牧践踏形成的生境异质性有关;在无牧条件下,8个样地黑鳞顶冰花种群均在小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均匀分布特征,在较大尺度则显示为随机分布特征,前者主要与种内资源竞争过程有关,后者主要与生境均质化有关。无论在无牧还是放牧干扰下,黑鳞顶冰花种群最大聚集规模与种群密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放牧干扰下各样地种群最大聚集规模介于20.26-168.71 cm2之间,平均值54.61 cm2,明显高于无牧条件的8.26 cm2。放牧干扰和种内竞争两种生态过程产生了明确且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放牧导致黑鳞顶冰花个体出现更大程度的空间聚集,突出显示出干扰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荒漠草原不同土壤条件下猪毛蒿幼苗种群的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月飞  陈林  李学斌  张义凡  苏莹 《生态学报》2019,39(17):6273-6281
采用摄影定位法测定了宁夏荒漠草原3种不同土壤条件下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幼苗种群的空间格局,并应用完全空间随机模型、泊松聚块模型和嵌套双聚块模型对其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灰钙土生境下,猪毛蒿幼苗种群在小尺度上(0-2.85m)表现为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先呈现为随机分布(2.85-3.75 m),然后又呈现为均匀分布(3.75-5m);在风沙土生境下,猪毛蒿幼苗种群在0-1.85 m之间表现为聚集分布,在1.85-2.35 m之间表现为随机分布,当尺度大于2.35 m时表现为均匀分布;而基岩风化残积土上的猪毛蒿幼苗种群在整个尺度上均呈现随机分布。(2)猪毛蒿种群幼苗在基岩风化残积土上符合泊松聚块模型,即猪毛蒿种群空间格局的聚块中不存在较高密度的小聚块;而在风沙土和灰钙土上则符合嵌套双聚块模型,即在大聚块中分布较高密度的小聚块。猪毛蒿幼苗种群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土壤异质性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种群在空间中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可以通过种群空间格局的分析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1.
福建东山岛海岸带潺槁树种群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海岸带天然植被中潺槁树种群生命过程,对东山岛海岸带风积沙地潺槁树林进行调查和数据统计,通过编制种群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亏损度曲线、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积累死亡函数曲线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分析了其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表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反J分布型、属于增长型种群。其存活曲线介于Deevey-Ⅱ型和Deevey-Ⅲ型之间,呈现2个死亡高峰。4个生存函数值(生存率、积累死亡率、死亡密度、危险率)均说明该种群具有前期增长、后期稳定的特点。潺槁树是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优势种之一,对土壤、光的适应性强且生长迅速的一种优良前顶极种。研究结果对海岸带天然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了早期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浙江天童灌丛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和分布格局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利用每木调查法、时空互代法和相邻格子样方法研究浙江天童地区灌丛群落中4个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从年龄结构上看,山矾为稳定剂种群,继木为衰退型种群,苦槠、白栎为增长型种群;从分布格局上看,继木为随机分布,其余3种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云南元谋干热河谷膏桐(Jatropha curcas L.)天然更新种群结构及其分布格局,旨在分析此生境下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分布格局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分析了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应用扩散系数、Morisita 指数、Green 指数、平均拥挤度、负二项式参数K判断分析了种群格局状况;应用Greith-Smith方法分析了种群格局规模。结果表明:(1)膏桐种群的幼苗数量众多,占总体数量的79.84%左右,远远超过其它4个发育阶段(幼树、小树、中树、大树)的数量,而大树数量非常稀少。种群大小级结构呈金字塔形,属于增长型种群。(2)总体而言,该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不同发育阶段种群的分布格局有差异。随着年龄增长,总体上表现为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并且这种转变多发生在中树以及大树这两个阶段。(3)不同样地种群的分布格局规模不尽相同,本研究揭示出的斑块规模为50 m2和100 m2左右。  相似文献   

14.
Little is known about processes regulating population dynamics in termites. We investigated the distribution of mound-colonies of the fungus-cultivating termite Macrotermes bellicosus (Smeathman) in two habitats in the Comoé National Park (Côte d'Ivoire) with nearest-neighbour analysis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different age classes. Thes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ecological data on processes influencing population dynamics. High mound densities were recorded in shrub savannah while only a few mounds were found in gallery forest. Mounds were distributed randomly in both habitats when all mounds were considered together, and when inhabited and uninhabited mounds were treated separately. However, distinctive non-random patterns were revealed in the savannah when we distinguished between different age classes. Small, young colonies were aggregated when they coexisted with larger, older colonies, which were more regularly distributed.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older colonies is influenced by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whereas that of younger colonies is influenced by opposing factors that lead to aggregation. This is in accordance with ecological data. Food is a limiting resource for large colonies, while patchily distributed appropriate microclimatic conditions seem to be more important for young colonies. Colonies that had formerly coexisted (i.e. living colonies and recently dead colonies) showed aggregated, random and regular distribution patterns, suggesting several causes of mortality. Colonies that had never had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were randomly distributed and no specific regulation mechanism was implicated.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age classes seem to be regulated by different processes and that separation between age classes is necessary to reveal indicative spatial patterns in nearest-neighbour analysis.  相似文献   

15.
欧洲赤杨根瘤及其内生菌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在云南生长的欧洲赤杨自然发生的根瘤及其内生菌──Frankia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这种根瘤与原产地生长的欧洲赤杨所结根瘤十分相似;与原产地在云南的蒙自桤木的根瘤结构也很相近。从这种根瘤中分离到的内生菌的纯培养具有典型的Frankia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荒漠绿洲过渡带主要种群生态位与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荒漠绿洲过渡带设置3条样带(长900 m×宽50 m)进行植物群落调查,运用生态位测度指标和点格局法对种群空间格局、空间关联性及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 Ledeb.)和甘草(Glycyrrhiza inflate Bat.)具有较大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对其它生态位较窄的物种具有资源竞争和扩张优势,生态适应能力强,对群落结构和环境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生态过渡带植物的种间生态位重叠普遍较高,尤其是草本植物间更明显,此分配格局反映出荒漠植物长期适应旱化生境而发生趋同适应,生态位分化程度低,种间资源竞争激烈;优势种群空间格局呈明显的空间变异性,0~25 m尺度内多枝柽柳和甘草分别呈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胡杨种群在≤5 m尺度内呈聚集分布,并随尺度增大转为随机分布;胡杨与多枝柽柳、胡杨与甘草、多枝柽柳与甘草分别在4 m、≤16 m和≤25 m尺度内呈显著空间负关联,种间相互排斥。表明在匮乏环境资源条件下植物趋同适应与资源竞争是驱动荒漠植物群落演替和限制物种共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后河自然保护区水丝梨群落优势种群结构与格局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应用立木大小级对后河自然保护区水丝梨群落中水丝梨和曼青冈两优势种群径级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采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Morisita指数Iq的F检验法、丛生指数I、负二项式指数k、平均拥挤系数m^*和聚块性指数m^*/m判定并检验了两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并按径级分样地进行了格局类型及强度的比较.结果表明,水丝梨种群Ⅳ级占绝对优势,分别达到79.4%(Q1)和87.4%(Q2),I、Ⅱ级极少甚至缺乏,更新困难,为衰退成熟型;曼青冈种群在两样地中均为I级>Ⅱ级>Ⅲ级>Ⅳ级>V级,为增长型.群落中两优势种群均呈集群分布;但按径级结构分析两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有所区别:随径级的增大,水丝梨种群由随机分布到集聚程度逐渐增强的集群分布,而曼青冈种群的集聚程度逐渐下降直至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8.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A. aestivus at four different sites of a degraded mediterranean-type ecosystem (asphodel desert), Thessally, Greece, have been studied. A first order spatial structure was identified at small block sizes and was related to asexual reproduction, a second order structure, at large block sizes, was related to sexual reproduc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 aestivus was associated with soil depth while ecological neighbourhood wa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degradation phenomena, especially erosion. Density dependent growth of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flowering has also been explored. Self-thinning was not detected, whereas the percentage of plants flowering decreases linearly with density and this was attributed to competition for nutrients. A reciprocal equation describes the growth of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with time. A two-sided competition was displayed by initial plant weight, while the rate of growth of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was proved independent of density.  相似文献   

19.
云南兰坪云南红豆杉种群年龄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点格局分析法对滇西北兰坪县4个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生长阶段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林窗与人为干扰影响4个云南红豆杉种群的龄级结构,小林窗的种群呈稳定型;较大林窗的种群呈进展型;群落结构完整未出现林窗和有较大人为干扰的种群年龄结构均呈衰退型,幼苗、幼树与小树个体缺乏,种群存在一定程度的更新困难,林窗的大小是种群更新的重要因素。(2)人为干扰、自然生境与本身生物学特性影响4个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种群1整体及其不同生长阶段个体均呈聚集分布;种群2和种群4在小尺度呈聚集分布,而在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种群3随着空间尺度增大分布格局表现为聚集→随机→聚集趋势。(3)种群2中幼苗、小树和中树在小尺度下表现为聚集分布,其他尺度下表现为随机分布;种群3的小树阶段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皆有出现,中树与大树在不同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种群4聚集分布的强度随生长阶段的增加在减弱。(4)4个种群各发育阶段间皆呈或接近显著正相关,种内竞争弱,有利于种群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