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内蒙古东胜罕台川、碾盘梁沟和柳沟3个剖面中侏罗世孢子花粉化石34属63种, 包括2个新种. 基于10个样品中发现的3 863粒孢子花粉化石的鉴定和统计, 建立东胜地区延安组孢粉组合.该组合中蕨类植物孢子有19属37种, 含量占46%~49%, 最低为39%.裸子植物花粉略占优势, 有15属26种,含量为51%~54%, 最高达61%.与国内外相关资料对比结果表明该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应属中侏罗世巴柔期.孢粉植物群反映研究区在中侏罗世早期为暖温带或亚热带的暖湿气候.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东胜延安组孢粉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东胜侏罗纪含煤地层延安组的孢粉组合,共记述孢子花粉62属125种,疑源类2属4种,描述了8新种,2新组合种。通过对孢粉类型时空分布,兴衰变化的研究及与国内外相关孢粉组合比较,推断东胜延安组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Aaienian-Bajocian期)。根据化石孢子花粉可能的植物亲缘关系以及这些植物生态条件,推测当时东胜地区存在以苏铁科、银杏科、松柏纲植物和桫椤科树蕨为主体,很多草本和木本蕨类参与其中的茂盛植物群,气候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温带型。  相似文献   

3.
陕西榆林—横山地区富县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新疆吐鲁番—鄯善地区中侏罗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新疆吐鲁番鄯善地区葡1井和草南1井中侏罗世孢子花粉化石45属97种,包括2个新种。建立西山窑组、三间房组和七克台组共3个孢粉组合,其地质时代相当于中侏罗世早期和晚期。  相似文献   

5.
陕西彬县地区中侏罗世延安组孢粉植物群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采自陕西彬县地区中侏罗世延安组的孢粉化石60属,83种。经研究表明,陕西彬县地区延安组的孢粉组合是以裸子植物花粉为主,蕨类植物孢子次之。银杏、苏铁类和松柏类花粉在组合中占优势;桫椤科孢子在蕨类中具有较高的含量。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对比,延安组的时代应属中侏罗世早期。陕西彬县地区当时的植被是以银杏、苏铁类和松柏类等乔木为主,并伴有桫椤科为主体的树蕨植物及草本植物,古气候应属大陆性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6.
新疆鄯善照壁山克拉玛依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研究了新疆鄯善照壁山沟口克拉玛依组顶部的孢粉化石,共鉴定孢粉46属70种,命名为Punctatisporites-Aratrisporites-Taeniaesporites-Parataeniaesporites组合。根据组合主要分子的时限及其含量变化,以及与有关已知时代孢粉组合进行对比,鉴定其其他质时代为中三叠世。根据孢粉植物群反映当时为温湿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7.
湖北秭归盆地中侏罗世泄滩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记录了鄂西秭归盆地东缘泄滩组上部21个属36个种的孢粉植物群,其中包括3个新种,讨论了主要属种组合特征和地层延限,根据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组合在国内外的对比,提出泄滩组上部Cyathidites minor-Classopollis-Callialasporites组合的时代属于中侏罗世,这个组合以桫椤科,掌鳞杉科植物的繁盛,和出现大量Cal-lialasporites母体植物为特点,暗示泄滩组上部形成于炎热而干旱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8.
吉林九台营城组孢粉组合及右植被,古气候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相似文献   

9.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早侏罗世三工河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本文报道了采自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山咀区拐114井三工河组的孢粉化石,33属58种。通过对孢粉组合的系统分析研究,认为三工河组的地质时代应归为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钱家店凹陷ML12井等12口井的孢粉材料,是目前所知该凹陷姚家组孢粉类型最丰富、数量最多且保存最完好的,已鉴定出孢粉共计116属,包括蕨类植物孢子51属、裸子植物花粉32属和被子植物花粉33属。根据姚家组中蕨类植物孢子分异度较高及相对含量较低、裸子植物花粉分异度较低及相对含量高、被子植物花粉分异度较低及相对含量波动幅度巨大的孢粉组合特征,将其命名为Exesipollenites-Nevesisporites-Retitricolpites组合。该组合与大庆长垣姚家组孢粉组合具有很好的横向对比性。以塔里木盆地西部东巴组中、下段被子植物花粉的演化阶段为参照标准,钱家店凹陷晚白垩世姚家组的孢粉组合时代应为晚白垩世Coniacian期—Santonian期。本文中的工作填补了钱家店凹陷姚家组孢粉组合研究的空白,并为深入认识我国北方区姚家组沉积时期植物群的特征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12.
应用总体平衡 (mass_balance)法研究了施硫肥 (0 ,30及 6 0kgS/hm2 )对内蒙古典型草原放牧生态系统硫循环的影响及在硫肥需要量上的应用。结果表明 ,施硫肥使牧草硫的吸收量提高了 5 0 % ,并使放牧系统硫的生物循环速率提高了 15 %以上。 1995和 1996年两年内两种硫肥处理 30和 6 0kgS/hm2 的硫的利用效率分别为 74.0 %和37.6 %。当其他硫的来源较低时 ,土壤中有机硫的矿化是草原有效硫的主要来源 ,约占整个有效硫输入量的 70 %。放牧家畜在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其硫采食量的 90 %左右以排泄物的形式返回到土壤 ,经过排泄物而释放的有效硫量约占硫的生物再循环量的 30 %。土壤中硫的淋溶损失是放牧系统中硫的主要输出形式 ;同时 ,家畜尿和粪中硫的损失 (包括转移到非生产区和淋溶损失 )也影响着放牧系统硫的平衡状况。因此 ,应该深入研究粪尿硫的再循环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总体平衡原则 ,该地区放牧系统中至少每年应施入 10kgS/hm2 才能保持有效硫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3.
湖北秭归盆地中侏罗世陈家湾组孢粉组合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湖北秭归盆地陈家湾组孢粉组合,该组合可归入Cyathidites minor-Classopollis Callialasporites为代表的组合,时代属中侏罗世。陈家湾组孢粉组合的特征反映了秭归盆地中侏罗世泄滩组、陈家湾组和沙溪庙组三个组的孢粉组合的面貌基本一致,仅早期组合与中、晚期组合略有差别。建议以Gyathidites minor-classopollis-callialasportes组合代表湖北西部——重庆地区中侏罗世孢粉组合,早期为Lunzisporites pallidus亚组合,中晚期为Converrrcosisporites venitus亚组合。根据孢粉植物群在本区侏罗纪垂直分布情况,提出早侏罗世时期属亚热带一热带炎热潮湿气候环境,植物生长茂盛;早侏罗世之后,潮湿的气候仍占主导地位,但出现了干旱的先兆;中侏罗世早期进入了半干旱阶段,随后即为炎热干旱的气候所笼罩;至晚侏罗世达到非常干旱的程度,植物种类十份单调,唯有掌鳞杉科植物占据着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4.
Silicified coniferous wood was collected from the Lanqi Formation (late Middle Jurassic in age) at Shebudaigou Village,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Three taxa are identified, namely Pinoxylon dacotense Knowlton, Xenoxylon phyllocladoides Gothan, and Araucariopitys sp. Based on these new data, and those of other fossil plants reported previously from the same formation, we consider the climate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Lanqi Formation was subtropical, humid and seasonal. In this respect the Lanqi flora differs from the coeval Shimengou and Longmen floras from North China. The Longmen flora was deposited during more humid, subtropical conditions, while the Shimengou Form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climate was warm temperate and dry. Our data would suggest that the Late Jurassic climatic pattern was initiated as early as the late Middle Jurassic.  相似文献   

15.
Ichnological analysis of a Middle Jurassic carbonate surface from the Betic Cordillera (southern Spain) reveals a complex trace fossil assemblage, including softground Ophiomorpha, firmground Arenicolites, Thalassinoides and Gastrochaenolites, and hardground Trypanites as well as possible Gastrochaenolites. The ecological replacement in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is interpreted according to successive suites that are controlled mainly by substrate consistency. Variations in composition and abundance of trace fossils between suites can be ecologically and/or taphonomically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16.
陕西子洲县中侏罗统延安组砂岩中,同一地点共厚约1.7 m的5个层面发现4种食肉类恐龙足迹,自上而下分别为:1)第5层面大型三趾型足迹,实雷龙足迹科王氏子洲足迹(新遗迹属、新遗迹种)Zizhoupus wangi ichnogen.et ichnosp,nov.;2)第4和第3层面中型三趾型足迹,实雷龙足迹科龙尾峁张北足迹(新遗迹种)Changpeipus longweimaoensis inchnosp.nov.;3)第2层面小型三趾或四趾型足迹,虚骨龙类小理河陕西足迹(新遗迹种)Shensipus xiaoliheensis inchnosp.nov.;4)第1层面小型三趾型足迹,虚骨龙类的铜川陕西足迹Shensipus tungchuanensis.  相似文献   

17.
捕食是小哺乳动物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也导致被捕食动物遗骸发生明显改变.动物死亡后的风化、踩踏、搬运等过程也会改变动物的骨骼并影响到化石组合的形成.本文研究了内蒙古大庙三个中新世化石地点,时代从早中新世到晚中新世早期(约21~11.6 Ma).通过分析各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的沉积背景以及埋藏学特征识别化石埋藏的主要成因.结果显示出捕食是三个地点小哺乳动物化石埋藏的基本成因,而在两个年轻的地点中也有流水搬运与可能的踩踏因素的叠加.三个地点可能存在不一样的捕食者:早中新世地点以猫头鹰捕食为主,中、晚中新世地点则以日间活动的鸟类或哺乳类为主要捕食者.研究还显示小哺乳动物的系统发掘是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采样过程中产生的破坏.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一件发现于内蒙古临河巴彦满达呼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的窃蛋龙科新材料并建立了一新属新种——戈壁乌拉特龙(Wulatelong gobiensis gen. et sp. nov.)。新属种具有以下不同于其他窃蛋龙科成员的独特特征:外鼻孔大而细长,腹端低于前上颌骨中部;上颌骨的颧骨支呈带状,并向后延伸至眶前隔之后,叠覆于颧骨外侧面;外侧视,上隅骨的前背突基部收缩。戈壁乌拉特龙具有一些其他窃蛋龙科成员不具有的近祖特征,而与更原始的窃蛋龙类接近,说明戈壁乌拉特龙代表了窃蛋龙科中一个相对原始的属种。这些近祖特征包括:下颞颥孔的背缘较窄,泪骨的前突和后突相对较长,外翼骨和外下颌孔的位置都相对靠后,肩胛骨短而纤细,肠骨的耻骨茎较坐骨茎向腹侧延伸更长并前后向更宽,坐骨较短,以及第三跖骨近端侧扁等。因此戈壁乌拉特龙的系统发育位置可能居于原始窃蛋龙类和其他窃蛋龙科成员之间。对巴彦满达呼恐龙动物群的初步分析支持巴彦满达呼红层代表了蒙古高原戈壁地区上白垩统红层中的最早沉积层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