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在男性同性恋者中,对乙肝疫苗的效力进行了观察。试验发现接种乙肝疫苗的同性恋者患乙型肝炎人数明显比不接种疫苗的同类人少。可以设想疫苗对处于潜伏期的个体有抑制乙肝临床表现的作用。为检验这个假设,先给四只黑猩猩注射一定量确定滴度的乙肝病毒,然后分别在4-72小时后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第二和第三针备在2和6周后接种。  相似文献   

2.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乙肝病毒(hepatitisBvirus,HBV)为嗜肝病毒,全世界有超过3亿人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综述近年来乙肝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乙肝疫苗的发展历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克服不应答及低应答的策略,乙肝疫苗的发展方向以及目前最新的DNA疫苗进行了阐述 。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核新生儿接种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并与血源乙肝疫苗效果比较。对1997年出生并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隔年随访一次,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1998年以后对乙肝免疫人群开展急性乙肝发病监测。显示五年期间3次随访检测HBsAg阳性率平均为1.5%,较免前本底的HBsAg阳性率呈较大幅度下降,疫苗保护率为83%(95%可信区间为76.97%~89.02%),无论母亲HBsAg阳性或阴性,使用不同乙肝疫苗的儿童HBsAg阳性率没有统计学差异。接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的对象中,无一例急性乙肝病例报告。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有较好的近期保护效果和免疫原性,与以前使用血源乙肝疫苗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4.
<正>一、引言 目前的乙肝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但是由于它是由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人血浆制备的,因而要提供大量有用的血浆和纯化HBsAg费用均受到限制。于是,为了适应世界广大地区对乙肝疫苗的需要,要求用新方法来制备疫苗。最近制出了携带HBsAg DNA序列的载体并在酿酒酵母中表达了抗原。酵母细胞合成的HBs Ag多肽与人血浆中发现的22nm颗粒是类似的。但是,酵母HDsAg不像人HBsAg是没有糖基化的。由酵母HB_5Ag发展的一种疫苗可刺激小鼠、狨猴,猩猩产生抗体,而当接种的猩猩用不同亚型的人乙肝病毒进行攻击时,它们完全被保护。本文仅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 血液透析患者对乙肝病毒(HBV)有高度危险的感染性,一经感染他们就易成为HBV的慢性携带者。很可能是由于体液与细胞免疫反应受损所致,这些患者不仅对乙肝病毒免疫反应降低,而且对乙肝疫苗的应答也降低。在注射3针5μg剂量的巴氏疫苗(巴斯德研究所生产)后发现共抗-HBs应答只有60%到62%。虽然以前曾报导注射3针40μg的Merck疫苗后有89%的抗-HBs应答率,在大量血液透析患者中更广泛的研究表明其应答率仅有65%(C.E.Stev  相似文献   

6.
冷冻干燥对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效力(抗原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酵母乙肝疫苗)加入保护剂后冷冻干燥,观察是否影响疫苗抗原性和稳定性。按5%和1%的比例,在酵母乙肝疫苗原液中分别加入蔗糖和明胶,低温冷冻干燥,制备3批冻干疫苗,分别进行体外相对效力和小鼠ED50测定。加保护剂冻干后酵母乙肝疫苗体外相对效力和小鼠ED50值较冻干前改变不大,而4℃放置和热加速后的稳定性均优于液体疫苗。因此现有酵母乙肝疫苗加入保护剂冻干后,显著提高了疫苗的稳定性,为进一步制备稳定的疫苗参考品打下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7.
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千叶丈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利用转基因水稻成功地研制出预防乙肝病毒的免疫球蛋白制剂。目前世界上乙肝病毒感染者高达 3亿人 ,由感染者母亲传染给新生儿的最为多见。对于新生儿 ,只要注射免疫球蛋白制剂和乙肝疫苗就完全能预防乙肝的发生。但到目前为止 ,制取免疫球蛋白制剂是用曾经被乙肝病毒感染过的人的血液精制而成的 ,同时疫苗的制取也需要高超的技术 ,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千叶教授等把能产生乙肝病毒抗体的遗传因子转移到水稻的遗传因子中 ,然后进行栽培。最后从水稻的叶子中成功地获取了乙肝抗体 ,此抗…  相似文献   

8.
<正>日本北里研究所在1970午开始了乙肝疫苗的研制。1975年北里研究所用超速离心的方法从带HBV的血浆中提纯20nmHBsAg颗粒制备成乙肝疫苗。 自1976年以来,乙肝疫苗的研制得到日本福利部HB疫苗发展和研究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协作。北里乙肝疫苗在人体效力与安全性测定方而有以下几点: (1)乙肝疫苗和效力的测定,包括从1976年到1979年在实验室操作按照WHO议定书规定内容作黑猩猩测定。  相似文献   

9.
重组乙肝疫苗在慢性尿毒症病人中的免疫原性维持血透析的慢性尿毒症病人接种乙肝疫苗后,血清阳转率和抗-HBs滴度都比健康人低。因此,作者采用S抗原和Pre-S2抗原的基因疫苗(巴斯德GenHevacB)应用于此类病人,并与血源疫苗(HevacB)进行了比...  相似文献   

10.
用基因工程手段生产HBsAg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是由HBV引起的全球性传染病,其疫苗的研究很早就受到重视。乙肝疫苗从血源疫苗发展到DNA疫苗,已在酵母、病毒和哺乳动物的表达系统中成功地实现了HBsAg的表达。由于植物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在植物中表达疫苗正成为乙肝疫苗新的研究热点。本综述了用基因工程手段生产HBsAg蛋白的3种方法,即利用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来生产HBsAg蛋白。  相似文献   

11.
<正>在热带非测的地方性流行区,乙肝病毒的传播大多发生在婴儿出生的早期。而且围产期的乙肝病毒感染导致高比率的慢性携带。因此,预防乙肝病毒传染的最佳选择是在疫苗保证的情况下,在出生  相似文献   

12.
研究鱼山镇乙肝疫苗接种率不同人群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的差异。将该镇所有户籍登记在册人员按出生日期分成3组,再按随机抽样法对每个年龄组抽取一定数量的人组成样本,调查乙肝疫苗接种史;对每位参加者采集静脉血5ml,无菌分离血清,使用固相放射免疫试剂和酶联免疫试剂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HBsAb,抗-HBs)。小年龄组、中年龄组、大年龄组乙肝疫苗接种率依次为80.00%、50.46%、25.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2.24,P<0.005);小年龄组、中年龄组、大年龄组HBsAg携带率依次为2.07%、11.93%、17.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48,P<0.005);小年龄组、中年龄组、大年龄组HBsAb依次为43.38%、24.77%、10.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7.28,P<0.005)。乙肝疫苗接种率在小年龄组、中年龄组、大年龄组依次降低,HBsAg携带率依次增高,HBsAb阳性率依次降低。因此,接种乙肝疫苗对人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越高,HBsAb阳性率越高,HBsAg携带率越低。  相似文献   

13.
<正>乙肝苗(CLB)是用人血浆纯化的HBsAg制备的,疫苗中残余的乙肝病毒以101—104.5℃加热灭活90秒针,按着以65℃低温巴氏法灭活10小时。疫苗首先在黑猩猩和一定数量的人体中进行广泛的检测。在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高危人群男性同性恋中,血液透析工作人员和血液透析患者中,以安慰剂对照双盲法证明CLB疫苗  相似文献   

14.
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简称乙肝)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该疾病在健康人群中发病率极高,同时也在慢性乙肝患者中引起极高的死亡率。乙肝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用于预防的乙肝疫苗经过三代发展,已有安全、有效的疫苗上市,该疫苗的使用使慢性乙肝患者(包括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发病率急剧下降。但目前尚无清除乙肝患者体内病毒的特效药物,增强机体免疫反应的治疗性疫苗可能是抗病毒药物的替代品。针对乙肝患者的治疗性疫苗正被广泛研究,包含重组蛋白疫苗、DNA疫苗和脂肽疫苗等。现就国内外预防性及治疗性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为评估广州市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HepB)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后免疫效果。对1992-2007年出生并接种HepB的新生儿2877人,按1992-2001年和2002-2007年出生新生儿分为计划免疫管理前(Ⅰ组)、计划免疫管理后(Ⅱ组)2组,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Ⅱ组HBsAg阳性率为0.48%比Ⅰ组的4.54%阳性率下降了80.65%,在统计学意义上有显著差异。抗-HBc阳性率也由36.07%下降为26.73%,Ⅱ组的抗-HBs阳性率为75.19%,高于I组水平。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后群体免疫效果良好,使用不同种类乙肝疫苗效果没有统计学差异。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有较好的近期保护效果和免疫原性,与以前使用血源乙型肝炎疫苗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乙肝的高发病区,全国有10%以上的人感染乙肝病毒,占世界总数的一半左右。为了消灭乙型肝炎,卫生部颁发了“全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方案”,并从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行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86年1月我国批准生产血源乙肝疫苗,92 年1月1日起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行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7.
《生物学通报》2005,40(3):23-23
美国科学家最近培育出一种转基因土豆,能起到乙肝疫苗的作用。这一成果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乙肝防治工作有所帮助。乙肝病毒侵害肝脏,每年在全世界夺去约50万人的生命但传统乙肝疫苗需要冷藏,这在发展中国家的边远地区很难做到。美国州立亚利桑那大学生物学家查尔·阿恩岑及其同事培育出了一种无需冷藏、可以食用的乙肝疫苗土豆,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从乙肝病毒中取出一个基因,将其植入土豆植株,使土豆中产生病毒抗原。人吃下这种土豆后,抗原蛋白会触发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乙肝抗体抵抗乙肝病毒临床试验中,参与试验者在过去1到15年间都接受过乙肝疫苗初次接种。结果显示,33人中有19人在吃土豆后体内产生了更多的乙肝抗体,其中1人的抗体水平上升了56倍。阿恩岑等人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了他们的试验结果。摘自《科学时报》2005年2月18日  相似文献   

18.
<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乙型肝炎呈地方性流行,只有在儿童早期完成预防接种,才能控制该病的感染。为了解决乙肝疫苗能否与计划免疫六种制品同时使用,以适应形势需要。作者们在塞内加尔进行了三组现场试验:(1)单独接种乙肝疫苗;(2)一起接种百白破小儿麻痹疫苗;(3)同时接种百白破小儿麻痹疫苗加乙肝疫苗。并研究了儿童对HBsAg,破类、白类和百白咳的血  相似文献   

19.
<正>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病毒性传染病。在乙肝病人中约有5~10%的人成为慢性乙肝带毒者(全世界约有二亿人以上)。这种带毒者可发展成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证明乙肝病毒与肝癌有密切关系。目前该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而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尽管乙肝预防性疫苗非常有效,我国仍有约9300万乙肝病毒(HBV)携带者。抗病毒治疗疗效有限,患者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研制乙肝治疗性疫苗可补充甚至替代目前的抗病毒治疗。T细胞免疫对于乙肝病毒的控制和清除至关重要,目前已经设计出蛋白疫苗、表位多肽疫苗以及DNA或病毒载体疫苗通过临床试验检验其疗效。将就研制乙肝治疗性疫苗这一日益活跃的领域加以概述,着重评价疫苗的细胞免疫应答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