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比较短期应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CSII)和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MSII)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156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CSII组和MSII组,分析比较两组血糖控制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素量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 CSII组血糖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索量、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MSI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短期胰岛索泵强化治疗能较好模拟胰岛素分泌的生理节律,更快、更有效地控制高血糖,明显缩短血糖达标所需时间,减少血糖波动和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诺和锐)与人普通胰岛素(诺和灵R)及胰岛素泵在2型糖尿病(T2DM)围手术期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58例围手术期T2DM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输注门冬胰岛素治疗CSII组52例,门冬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MSII(A)组56例,人普通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MSII(B)组50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变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组治疗后血糖均明显低于治疗前,CSII组治疗后血糖低于MSII(A)组(P<0.05),MSII(A)组治疗后血糖低于MSII(B)组(P<0.05);术后并发症CSII组低于MSII(A)组(P<0.05),MSII(A)组低于MSII(B)组(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对T2DM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顺应性,胰岛素泵是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胰岛素输注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3.
3C胰岛素泵     
2012年5月19日,美敦力宣布722实时动态胰岛素泵系统在中国上市,这是国内首款3C整合系统的胰岛素泵。所谓3C整合系统,即同时实现实时动态血糖监测(CGM)、胰岛素持续输注(CSII)与糖尿病信息管理(CareLink)。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诺和锐)与人普通胰岛素(诺和灵R)及胰岛素泵在2型糖尿病(T2DM)围手术期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58例围手术期T2DM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输注门冬胰岛素治疗CSII组52例,门冬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MSII(A)组56例,人普通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MSII(B)组50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变化、血糖迭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组治疗后血糖均明显低于抬疗前,CSII组治疗后血糖低于MSII(A)组(P〈o.05),MSII(A)组治疗后血糖低于MSII(B)组(P〈0.05);术后并发症CSII组低于MSII(A)组(P〈0.05),MSII㈧组低于MSII(B)组(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对T2DM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顺应性,胰岛素泵是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胰岛素输注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临床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效果的影响。方法:在161例用口服降糖药及常规胰岛素皮下注射进行血糖控制但效果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心理护理、置泵前告之患者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方法、低血糖的预防、输部位的正确选择等全方位护理。结果:在胰岛素泵使用过程中,护理人员全面、细致、持续的干预达到使用的最佳效果。结论:护理干预是糖尿病患者学会正确的自我管理、自我保健知识和泵使用的各种技术的关键,同时也是保证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治疗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6.
李桑  孙凡  袁三云  张建湘  聂红英 《生物磁学》2011,(20):3932-393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临床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效果的影响。方法:在161例用口服降糖药及常规胰岛素皮下注射进行血糖控制但效果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心理护理、置泵前告之患者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方法、低血糖的预防、输部位的正确选择等全方位护理。结果:在胰岛素泵使用过程中,护理人员全面、细致、持续的干预达到使用的最佳效果。结论:护理干预是糖尿病患者学会正确的自我管理、自我保健知识和泵使用的各种技术的关键,同时也是保证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治疗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DKA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液胰岛素(CSⅡ)组和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胰岛素(CXqI)组各41例,分别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和小剂量胰岛素持续微量泵静脉泵入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观察两组治疗后血糖变化、血糖达标时间、尿酮体变化、pH值变化、胰岛素平均日用量、平均低血糖次数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显著下降及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尿酮体转阴时间(22.3±7.4)h短于CVII组(32.1±12.1)h(P〈0.01);CSII组PH值恢复时间(9.4±2.5)h短于CVII组(15.7±3.5)h(P〈0.01);CSII组平均胰岛素日用量为(47±5)U比CVII组(58+7)U少(P〈0.01);CSII组人均低血糖次数为(0.6±O.5)次/人。少于CVII组(1.5±0.8)次/人(P〈O.01);CSII组住院时间(9.8±1.2)天明显比CVII组(12.5±2.0)天短(P〈0.01)。结论:CSII相较于CVII能更快更有效的纠正代谢紊乱,减少胰岛素日用量,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患者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形式的短期干预对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48例初发T2DM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CSII组)、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组(MDI组)与口服降糖药治疗组(OHA组)。各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后巩固治疗2周停药,继以饮食、运动治疗。于治疗前、停药后3天以及随访一年时分别进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比较各组患者血糖水平、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AIR)和Homaβ。随访期间,两次空腹血糖(FPG)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PPG)10.0mmol/l者,记为继发失效,记录各组患者继发失效率。结果:①CSII、MDI组患者控制血糖所需时间显著低于OHA组(均P0.05)。②各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控制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③与治疗前比较,CSII、MDI组患者治疗后与随访1年时Homaβ、AIR显著增加,治疗后Homa-IR显著降低;而仅在FPG11.1mmol/l时,OHA组患者治疗后AIR显著增加(均P0.05)。④随访期间,CSII、MDI及OHA组患者继发失效率(分别为29.4%、38.9%、38.4%)之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与口服降糖药比较,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方案(CSII和MDI)治疗T2DM患者可快速稳定控制血糖,显著改善远期胰岛功能,且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任教于美国波士顿哈弗医学院的J.Stuart Soeldner博士,在一次由美国糖尿病协会佛罗里达分会举办的会议上说:“目前有一种新型胰岛素泵,可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水平和类型。这是利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新疗法。”这种植入的胰岛素泵为一闭环系统,能自动监测血糖水平,适当地释放一定量的胰岛素,而且当需要预防低血糖时,它又能释放高血糖素。正在试验的植入式胰岛素泵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由带有一个小导管并可填充的胰岛素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通过对2013年4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14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糖达标时间差异,分析影响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因素。结果:糖尿病患者年龄、并发症、心理因素及联合用药影响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重要因素,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血糖控制时间同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糖尿病的影响因素,采取积极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提高生活质量,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给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门冬胰岛素常规治疗,观察组(38例)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依据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指标变化及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的ADL量表评分评价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糖代谢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FPG、Hb Alc、TC、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2周,两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胰岛素泵治疗对儿童糖尿病患者血清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uman 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 HMGB1)水平的影响,本研究选择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患儿64例,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观察组)和多次注射胰岛素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糖尿病患儿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以及餐后2 h血糖(2 h FBG)、血糖达标时间以及胰岛素用量以及治疗前后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C肽和HMGB1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FBG以及2h FBG、血糖达标时间以及胰岛素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糖尿病患儿治疗后的结果比较,观察组的HbA1c水平明显降低,C肽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还发现与对照组糖尿病患儿治疗后的结果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HMGB1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研究结论初步表明,胰岛素泵治疗对儿童糖尿病的改善作用可能与其降低HMGB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合并肥胖和高脂血症的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超短效门冬胰岛素(诺和锐)强化治疗15天(15d)54例合并肥胖和高脂血症的新诊断T2DM患者,分别在强化治疗15d结束时和继治疗90d时观察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体重指数和反应胰岛β细胞功能的胰岛素和C肽指标改变情况。结果:在强化治疗15d撤泵时和治疗90d后患者血糖明显下降;而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体重指数、胰腺β细胞功能在治疗90d时改善明显。结论: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不仅可使其血糖尽早达标,而且还可明显降低血脂和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并使部分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一段时期内脱离药物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胰岛素泵临床治疗多态性研究观察(附2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方法:对大系列(28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带泵治疗前后的多项目、多态性临床观察。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果糖胺水平(FMN)均有显著性下降(P<0.001);血压(BP)、胆固醇、甘油三酯、肾功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变化(P<0.005);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胰岛素泵有明显的降低糖尿病患者FBG、PBG、HbA1C、FMN水平的短、平、快效应,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是对糖尿病患者高效和较安全的高科技设备。  相似文献   

15.
诺和锐和诺和灵R在胰岛素泵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华征  林东源 《蛇志》2007,19(4):273-275
目的比较糖尿病患者应用超短效人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和短效人胰岛素诺和灵R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1月~2007年1月住院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用诺和锐治疗,对照组用诺和灵R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三餐前后血糖、凌晨血糖控制的情况,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的三餐前的空腹血糖、三餐后的2 h血糖优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在体重增加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诺和锐在胰岛素泵中的应用疗效优于诺和灵R。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静脉胰岛素泵入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效果及对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39)。对照组给予胰岛素泵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C)水平的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MDA低于对照组,SOD、TA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尿酮体转阴、PH恢复时间及胰岛素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单用血必净治疗,可能与其有效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观察胰岛素泵治疗微量白蛋白尿期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取本院肾病风湿病科和内分泌科52例微量白蛋白尿期(30 mg≤24 h尿微量白蛋白300 mg) 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间从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入院后所有纳入患者均给予快速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调节血糖等处理。其中26例患者给予24 h持续泵入诺和灵R的胰岛素泵治疗,初始设定胰岛素量为0.1 U·kg~(-1)·h~(-1)。待酮体阴性、动脉p H正常时,给予基础量泵入,设为胰岛素泵组;另26例患者给予诺和灵R持续快速静滴,滴速为0.1 U·kg~(-1)·h~(-1),待酮体阴性、动脉pH正常时改为皮下注射的方式,设为持续静滴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尿酮体转阴时间、胰岛素用量以及低血糖发生率,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糖尿病病程、尿微量白蛋白、发病次数和严重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泵组尿酮体转阴时间要比持续静滴组短,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胰岛素泵可以明显减少微量白蛋白尿期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老年患者的胰岛素用量,缩短尿酮体转阴时间,同时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脂糖代谢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到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3)和实验组(n=43)。对照组患者给予门冬胰岛素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及口服葡萄糖刺激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Hb 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稳态模型评价-胰岛素抵抗(HOMA-IR)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稳态模型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及0.5h胰岛素浓度/血糖浓度(I30/G30)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实验组患者以上各指标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明显纠正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岛素采用不同的给药方式对1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于2010.06.2012.10入住我院的60例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两种不同的给药方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和胰岛素分次皮下注射,并检测以下指标以评判治疗方式优劣: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1)两组不同给药方式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胰岛素用量也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不同给药方式患者的低血糖发生次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是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最佳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组)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对照组),观察患者血糖指标、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及肺部感染治愈率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均得到控制,治疗组的血糖指标变化、血糖达标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肺部感染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在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使用,血糖达标迅速,降低低血糖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感染治愈率,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