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环带锦斑蛾的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环带锦斑蛾在江西南昌一年1~3代,以幼虫在寄主基部落叶层的叶片内越冬。根据其种群在生活史上的分化,可分为:连续发育型,一年3代;二代滞育型,一年2代;一代滞育型,一年1代。卵聚产于寄主枝秆、叶腋和叶片上。越冬幼虫6~7龄;非滞育幼虫5龄。成虫寿命,雌虫10~15天,雄虫7~10天。讨论了该虫生活史上的~α分散适应”对策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茶黑刺粉虱蛹和卵的发育分级及与其防治适期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宝瑜 《昆虫知识》2002,39(2):130-132
20 0 0年 4~ 6月 ,每 5日在皖南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Quaintance)常发茶园中以平行跳跃法选 5 0个样方。每样方为 1m茶行 ,查其上、中、下层各 2片成叶上各虫态粉虱的数量 ;采回 2 0 0头蛹于立体显微镜下解剖。越冬代蛹期 32~ 38d。据蛹体形态和颜色的显著变化而分为 4级 :体液乳白色( 1 2~ 1 4d)、体液淡黄色 ( 6~ 8d)、体液橙红色 ( 1 1~ 1 2d)和体液淡紫色阶段 ( 3~ 4d)。引入该粉虱于盆载茶苗上 ,观察其生物学习性。第 1代卵期 2 2~ 2 8d ,据卵颜色的显著变化分为 4级 :乳白色 ( 2~ 4d)、淡黄色 ( 2~ 3d)、橙红色 ( 1 5~ 1 7d)和紫黑色阶段 ( 3~ 4d)。第 1代幼虫期 2 5~ 2 8d ,其中 1龄 9~ 1 2d ,2龄 9d ,3龄 7d ,蛹期 7~ 8d。越冬代成虫盛期和第 1代 1龄盛期为防治适期 ,可较好地用蛹或卵的分龄分级法预测。越冬代蛹全部羽化之时 ,又恰是 1龄幼虫盛期 ,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3.
北京郊区苹果小卷蛾成虫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苹果小卷蛾AdoxophyesoranaFischervonR slerstamm为北京郊区大桃生产中的主要害虫 ,试验采用黑光灯诱杀、糖醋盆诱集 2种方法在不同生态环境果园对其成虫发生期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苹果小卷蛾在北京地区 1年发生 3代 ;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为 5月底至 6月初 ,第 1代幼虫防治适期为 6月1 0~ 1 5日 ;第 1代成虫羽化高峰为 7月中旬 ,第 2代幼虫防治适期为 7月下旬。  相似文献   

4.
苏北地区梨小食心虫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梨小食心虫在苏北地区1年发生5代。4~8月基本上1月1代。4~9月出现5次发蛾高峰。1~2代主要为害桃、苹果的新梢,2~3代主要为害桃果,3~5代主要为害苹果和梨。采用刮粗皮、剪除被害果树的新梢、适时喷药保果等措施,虫果率由80%降至0.5%左右。1983~1986年好果率均达95%以上,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成虫种群空间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性诱捕器调查了棉铃虫越冬代至 3代棉铃虫成虫种群的种群密度 ,而后用 4种地统计模型拟合其种群的空间结构 ,并分析它们的空间关系 ,其结果如下 :( 1 )越冬代种群在全方位、90°及 1 3 5°方向上空间模型均为线型 ;在 0°及 4 5°方向上分别为球型和指数型 ,模型的参数表明越冬代成虫的空间相关距离为 6.0 1~ 8.0 1空间单位 (单位为 1 0 0 m,下同 ) ,异质系数为 54.60~ 83 .50 ,空间依赖度为 1 50 .0 0~ 1 80 .60。 ( 2 )一代种群在全方位、0°、4 5°、90°及 1 3 5°方向上的空间模型分别为线型、球型、线型、球型和球型 ;模型的种群参数表明一代成虫的空间异质系数是 53 6.0 0~ 588.1 0 ,相关距离为1 6.0 2~ 1 9.0 7空间单位 ,空间取样方差约是 2 60 0。 ( 3 )二代成虫在全方位、0°和 4 5°方向的空间模型均为指数型 ,在 90°及1 3 5°方向的模型均为球型 ;模型的参数表明二代成虫的空间异质系数为 5.56~ 2 5.93 ,空间取样方差是 53 .4 9~ 64 .96,相关距离为 4 .54~ 5.3 3空间单位。 ( 4)三代种群在全方位、0°、4 5°、90°及 1 3 5°方向的模型分别为指数型、球型、指数型、线型和指数型 ,模型的参数表明三代成虫的空间异质系数为 2 91 .93~ 4 93 .67,空间取样方差为 1 1 99.53~ 2  相似文献   

6.
油柰桑白盾蚧生物学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学义 《昆虫知识》2003,40(3):264-265
桑白盾蚧Pseudaulacaspispentagona(Targioni Tozzetti)是油柰树主要害虫之一 ,在福建省古田县 1年发生 4代 ,以受精雌成虫固着在枝条上越冬。翌年 4月上旬 ,当日平均气温达 1 7℃左右时开始产卵繁殖。各代幼蚧发生高峰期 ,第 1代在 4月中下旬 ;第 2代 7月上中旬 ,并开始世代重叠 ;第 3代 9月上中旬 ;第 4代 1 0月下旬 ,全年以第 1代幼蚧发生量最多。冬季剪除受害严重的虫枝 ,并于第 1代幼蚧高峰中后期喷药 1~ 2次 ,结合移殖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能很好地控制该蚧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7.
绢粉蝶和朱蛱蝶在新疆危害林木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婷  黄人鑫 《昆虫知识》2004,41(3):F002-F003
报道了绢粉蝶Aporiacrataegi(L .)和朱蛱蝶NymphalisxanthomelasDenisetSchiffer在新疆危害林木的情况。绢粉蝶在阿尔泰山 1年 1代 ,以 2~ 3龄幼虫在叶巢内越冬 ,主要危害疣枝桦 (Betulapendula)和欧洲山杨 (Populustremula) ;朱蛱蝶在天山南麓 1年 2代 ,以成虫越冬 ,主要危害榆树 (Ulmuslaevis)。  相似文献   

8.
樟个木虱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樟个木虱Triozacamphorae是近年来上海地区香樟上发生的一种新害虫。作者对其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樟个木虱在上海以 1年发生 2代为主 ,偶发 3代。樟个木虱以低龄若虫在叶片上越冬 ,3月下旬至 4月上旬越冬代羽化 ;第 1代开始于 3月下旬 ,羽化高峰在 6月份 ;第 2代开始于 5月下旬 ,并主要以该代若虫越冬 ;第 3代若虫偶发 ,开始于 7月上旬 ,以若虫越冬。樟个木虱第 1代若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为 5 0 72d,1~ 5龄若虫的历期分别为 :1 8 .3 1± 2 .2 1d ,1 4. 90± 9. 92d,6 .1 1± 2 . 2 0d,5 .80±3 . 61d ,5 60± 1 5 1d。成虫的寿命为 3~ 1 1d ,平均寿命为 6 41d。樟个木虱的产卵量为 3 9. 1粒 雌虫。2 4℃下 ,卵历期 5~ 7d不等 ,平均为 5. 3 4± 0 . 5 7d ,卵平均孵化率为 83 . 7%。樟个木虱低龄若虫中 3龄若虫最耐高温 ,其次为 2龄若虫 ,1龄若虫最不耐高温。  相似文献   

9.
蔡立君  李军  花保祯 《昆虫知识》2006,43(5):681-683,F0004
2004~2005年,在陕西省南部米仓山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研究了秦岭蝎蛉Panorpa qinlingensis Chou et Ran的年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通过饲养,成功获得卵、幼虫、蛹等虫态。结果表明,秦岭蝎蛉在米仓山1年发生2代,以预蛹在土室里越冬,5月中旬始见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末~6月上句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7月下旬~8月中句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成虫在室内可存活35~60d。羽化近1周后开始交尾,交尾4~8d后开始产卵,单雌产卵量35~180粒,卵期5~9d;幼虫蝴型,共4龄。历期38~50d;蛹为强颚离蛹,蛹期8—18d。记述了主要生物学习性。  相似文献   

10.
豇豆荚螟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较全面地报道了豇豆荚螟在湖南长沙、湘潭地区的生物学特征、发生动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提出了以化学防治为主的豇豆荚螟综合防治技术。豇豆荚螟在上述两地区 1年能发生 6~ 7代 ;1~ 6代各代历期依次为 33.5,2 3,2 1,2 8,34.5和 4 4天。寄主生育期可影响该虫的发生量 ,采用“治花不治角 ,打顶不打底”的施药方法 ,能提高药剂防治效果 ,降低农药残留量。在防治试验用的 12种药剂中 ,2 5%乙酰甲胺磷乳油、2 .5%敌杀死乳油、生长调节剂 5%定虫隆 (抑太保 )、细菌性杀虫剂 Bt乳剂和 HD- 1的防治效果在 80 %以上 ;灭幼脲 2号、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辛硫磷 ,防治效果在 70 %~ 80 %之间 ;而敌百虫、乐果、敌敌畏的防治效果不达 70 %  相似文献   

11.
松墨天牛的全球潜在分布区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宋红敏  徐汝梅 《昆虫知识》2006,43(4):535-539,F0004
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Hope分布在亚洲东部,是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SteinerandBuhrer)在亚洲最有效的昆虫媒介,同时也是重要的蛀干害虫。利用CLIMEX模型分析松墨天牛分布区的气候限制因子,并在全球范围预测它的潜在分布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降水是松墨天牛分布区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温度在30°N以北地区和30°S以南地区主要表现为冷胁迫,在非洲中部、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表现为热胁迫。有效积温不足可能是限制松墨天牛向北扩散的主要原因。降水在中国西北地区、非洲中北部、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与美国西部主要表现为干胁迫。降水量对分布区范围影响不大。预测结果表明,松墨天牛的全球潜在分布区远远大于实际分布范围。松墨天牛在东半球的潜在分布区包括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地中海沿岸、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以及澳大利亚的东部和南部,在亚洲热带的潜在分布区1年3代,地中海地区1年1代,非洲1年2~3代,在澳大利亚主要1年1代。松墨天牛在西半球的潜在分布区主要集中在美国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中美洲以及南美洲的广大地区,美国主要1年1代,中美洲1年2~3代,南美洲主要1年2代。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秀山县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重庆市秀山地区稻飞虱的发生主害种类为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白背飞虱的危害重于褐飞虱 ;白背飞虱 1年发生 5~ 6代 ,以 4 ( 3)代为主害代 ,田间发生 2~ 3次若虫高峰 ,以第 2次为主害代峰、虫量最大 ;褐飞虱 1年发生 4~ 5代 ,以 5 ( 4 )代为主害代 ,田间发生 3~ 4次若虫高峰 ,以第 3次为主害代峰、虫量最大 ;( 3)稻飞虱重发年比例高 ,达 85 %以上 ;( 4 )白背飞虱呈逐年加重和主害期提前、褐飞虱呈逐年减轻和主害期推迟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特殊的槽谷地形、迁入虫量大、品种及栽培技术的变化、防治技术的提高和气候条件有利等。  相似文献   

13.
云南河口县桔小实蝇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桔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 (Hendel)在河口 1年发生 5代 ,世代重叠 ,5~ 8月为害虫发生盛期 ,以第 2和第 3代幼虫发生期对当地果蔬作物的危害最重。室内 1 8~ 30℃条件下 ,成虫日羽化高峰发生在上午 9:0 0~ 1 0 :0 0 ,卵、幼虫和蛹的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成虫取食喜选成熟芒果的汁液。提出了防治此害虫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枯叶蛱蝶Kallima inachus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枯叶蛱蝶在四川峨眉山海拔450~1200 m地带一年发生3代,以第1代和第2代为主,以滞育成虫越冬.第2代成虫大部分在7月中旬后进入滞育状态,但3个世代的个体都可能存在于越冬种群中.在室内饲养条件下,第1代历期约为45~54天,第2、3代历期较长,越冬个体可达5~7个月.在日平均温度26.4~28.2℃,相对湿度63.2% ~84.7%条件下,卵期4~6天,幼虫期21~36天,蛹期10~15天.其寄主包括爵床科马兰属等多种植物.主要天敌有赤眼蜂、蜘蛛、蚂蚁和鸟类.  相似文献   

15.
贵阳地区黄刺蛾种群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刺蛾Monema flavescens Walker是贵阳地区的园林树木的重要害虫。种群年生活史同时存在1年1代和1年2代现象,其中1年1代的个体数占大多数,大约占虫口总数的3/4。1世代或2世代的个体越冬后的成虫羽化都集中于5月中、下旬;茧内滞育虫态(含预蛹和蛹)长达8~10个月;寄生性天敌昆虫对越冬代有很强的自然控制力,冬季茧的平均寄生率达34%。成虫的黑化个体占2.75%。室内养虫笼中黄刺蛾产下的卵粒有3种形状。研究期间(2004~2007年)发现黄刺蛾在贵阳的寄主植物有所不同,认为不同年份嗜食寄主植物有明显不同。根据黄刺蛾在当地的发生规律及天敌的自然控制力,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 我们于1991—1993年6月利用性引诱剂诱杀第1代棉铃虫雄蛾,取得了较好效果,现简要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1991年在河北饶阳示范3000亩,每亩棉田设诱捕器3个。一代成虫期雄蛾量减少了39~55%,雌蛾交配率下降13~31%,交配2次以上的仅占总支配雌蛾的6~26%。二代卵的孵化率为25~27%。  相似文献   

17.
哈尔滨地区大猿叶虫发育历期与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哈尔滨对白菜上的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的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大猿叶虫在哈尔滨地区绝大多数个体1年发生1代,少部分个体1年发生2代。主要以成虫入土在2~27cm土层中滞育越冬。越冬成虫翌年4月下旬开始出土活动。第1代发生在5上旬至7月上旬,第2代发生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所有成虫在7月下旬以后均滞育越冬。在25℃条件下,雌虫产卵期为6~55d,平均为30.95d,单雌平均产卵量为454.9粒。在25℃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为:卵(4.46±0.33)d,幼虫(8.22±0.26)d,蛹(4.17±0.22)d。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卵为10.80℃,幼虫为10.95℃,蛹为9.79℃;有效积温卵为64.82日.度,幼虫为117.37日.度,蛹为64.36日.度。  相似文献   

18.
沈进松 《昆虫知识》1997,34(2):73-75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是苏北盐垦区主要的棉花害虫常年发生量较大,尤其近年来发生量逐年加重,对棉花生产威胁极大。本人根据江苏省黄海农场1978年以来的历史资料,探讨棉铃虫在苏北盐垦区的发生特点,现总结如下。1发生世代与时间棉铃虫在苏北盐垦区常年发生4代,l代大多在棉田外为害,2~4代均在棉田内为害。特早发生年份,也有部分1代卵产于地膜棉田。1993年地膜棉田1代百株累计产卵对粒。如果8~9月份温度高,棉田内幼虫、蛹的发育进度快,也会出现不完全的5代。1994年8~9月份温度比常年高1.2℃,棉田内出现第5代棉…  相似文献   

19.
蒙世贵  周宏  夏堃  吕道林 《昆虫知识》2003,40(4):374-376,339
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每年4~8月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的烤烟生育期间发生5~6代,世代重叠,4月上旬为始发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发生高峰期。完成1代的历期为18~34d;该虫对各种烟乡(镇)的危害属轻度发生,年发生面积1500~3000hm^2,集中危害烟株下部的1~4个叶位叶片。同时提出了南美斑潜蝇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0.
朱道弘  张超  谭荣鹤 《生态学报》2011,31(15):4365-4371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为重要的水稻害虫,在我国除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等未见报道外,南起海南北至东北均有分布,在许多的分布区域1年发生1代。为探索中华稻蝗长沙种群的生活史及其季节适应特征,通过野外和实验室的研究,调查了其发生代数、孵化率和卵滞育率的季节变化及越冬卵的存活率。结果显示,中华稻蝗长沙种群为1年2代和1年1代混合发生:第1代卵产卵后大部分孵化为若虫而1年完成2代,但亦有19.4% -4.1%的卵不孵化而1年只能完成1世代。第1代成虫于6月上旬至8月上旬羽化,6月下旬至8月中旬产卵;第2代若虫于7月初开始孵化,9-10月羽化为成虫,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产卵。在室外自然条件下,中华稻蝗长沙种群6-8月(第1代)和10-11月(第2代)所产卵块均为部分滞育,滞育率为30%左右,皆无显著差异。然而,其卵滞育率在12月以后显著降低,仅为6.6%或以下,卵滞育快速地得以解除。因此,包括非滞育卵和滞育解除卵,中华稻蝗长沙种群的越冬卵皆以非滞育状态度过其后的寒冷季节。即使是遭遇长江流域2007年末至 2008年初异常寒冷的冬季,在长沙地区越冬后其卵的存活率亦在98%以上。非滞育状态的中华稻蝗长沙种群越冬卵完全能安全地越冬,其滞育的发生并非是为了提高其耐寒性而安全度过不适环境。并探讨了中华稻蝗长沙种群卵滞育的进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