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虽已有不少用电镜观察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犬钩虫及其幼虫、虫卵的形态生物学特征的报导,但扫描所用标本均系驱虫后检获的虫体,每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不利于观察虫体的组织结构。1986年我们应用体外培养技术,首次将活体的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及犬钩虫的成虫、幼虫、虫卵及十二指肠钩虫童虫,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如下:材料和方法标本来源及处理:收集单一种钩虫感染者的粪便,按常规培养、分离感染期幼虫,分别感染幼犬。感染后14天,将犬肠中检获的十二指肠钩虫童虫,以50%犬血清的RPMl1640培养液培养1月,获得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2.
寄生于人体的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duodenale)和美洲钩虫(Necatoramericanus)幼虫、成虫的形态,致病力,在宿主体内的移行规律及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均不相同,表明虫种间存在着差异。犬钩虫(Ancylostomacaninum)与十二指肠钩虫同属,一般说对犬钩虫有效的药物,对十二指肠钩虫也有效,而对美洲钩虫则不一定有效。因此,有必要将三种钩虫的某些生物化学上的差异作一比较。本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三种钩虫虫体蛋白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了解其差异,以便为药物治疗、体外培养、生理、生化及免疫等研究提供有关资料。材料与方法一、样品制备从人…  相似文献   

3.
中国马尾松木上伞滑刃属线虫新种记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的马尾松树上发现伞滑刃属线虫1新种,拟小松伞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 parapinasetri sp.nov.,新种热杀死体形及形态测量值大小与小松伞滑刃线虫B.pinasteri非常相似,但两者区别主要为:新种口针长,有基部球,雌虫无阴门盖,而近似种则与之相反;两者雄虫交合刺、交合伞形态及尾部乳突数量等方面特征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新种大连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dalianensis sp.nov.采自中国辽宁省大连市老铁山的枯死黑松.新种的鉴别特征为:体较短(雌虫:571.5~658.0 μm;雄虫:436.8~520.0μm),口针纤细(雌虫:10.0~12.7 μm;雄虫:9.2~11.8μm)具有基部球,侧线4条.雌虫阴门位于虫体60%~75%处,尾型特殊,具蜗牛触角状分叉的尾尖突;雄虫尾部向腹面弯曲成拐杖形,有1简单尾尖突,交合刺小(10.0~12.9μm),乳突3对,无交合伞.新种的近似种是大核滑刃线虫A.macronucleatus,主要区别在于大核滑刃线虫的雌虫仅具一简单尾尖突,雄虫加热杀死后呈"L"形,而非新种的"J"形.应用限制性酶切图谱(PCR-ITS-RFLP)的方法以及DNA测序为新种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1986年11月,我们在内江县农村进行驱除人体钩虫药物疗效观察时,从淘虫检获的4086条钩虫中发现1条钩口属钩虫的背肋有特殊改变,经进一步观察初步认为系十二指肠钩虫背肋畸形。现报告如下。我们发观的这1条雄性钩虫其背肋的特点是背肋分支始于与外背肋同一基部,垂直分为各自独立的两大支,每大支的末端再分为互相紧靠的两小支。其它形态特征与十二指肠钩虫相似,我们初步认为系十二指肠钩虫背肋畸形(图1、2)。该虫的背肋畸形标本是在固定前就已发现,显然不是由固定所致。然而,仅此1条钩虫而确定新种尚缺乏足够的依据,以种内变化的一种表现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一种异常的捻转血矛线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感染羊上采集的捻转血矛线虫,发现部分虫体头部有明显的头翼膜样结构或类似的痕迹,此种结构过去未有记载。分别取正常和异常雌虫虫卵进行培养,观察幼虫发育过程并比较幼虫形态变化。发现正常和异常虫体第三期幼虫(L3)的虫体长度和食道长度差异极显著,虫体宽度和尾鞘长度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X射线处理过的减毒犬钩虫疫苗已在美国广泛地使用于犬。Miller(1976)认为,人采用犬钩虫疫苗也可能产生抗人体钩虫的免疫力。故探讨犬钩虫和人体钩虫的交叉免疫有一定意义。我们于1979年用幼犬作动物模型,研究了十二指肠钩虫和犬钩虫的交叉免疫,现将结果报告于下。材料和方法一、幼犬:自市场购回体重1000~1500克的健康幼犬,经噻嘧啶150mg(基质50mg)/kg/日×3合并噻苯咪唑75mg/kg/日×5驱虫后两周用方口圆底盒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钩虫卵及蛔虫卵阴性者方可供实验用。二、钩虫幼虫来源及处理:分别收集用人体十二指肠钩虫感染幼犬并传至第…  相似文献   

8.
鳜鳃部寄生河鲈锚首吸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鲈锚首吸虫头器表面分布着形状各异的孔状结构,每个中央头瓣上有两个随着器囊,而每个外侧头瓣上只有一个。口腔位于头器下方的腹面中线上,口腔表皮与周围的表皮无异。生殖孔在口腔正下方,阴道开口于虫体背侧面,周围有微纤毛的分布。交接器位于生殖孔左下方,交接管表面波纹状,辅助交配器表面布满疣状突起,后随着器的中央锚钩上具一凹槽,边缘小钩的钩尖弯向基部。虫体表面至少分布着两类可能的感受器末端,一类呈单纤毛状散布于体表,纤毛从体表凹坑中伸出,或在其基部围一环状领襟;另一类呈乳突状,位于外侧头瓣的顶部。在部分河鲈锚首吸虫体表可见车轮虫的超寄生。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检查南京鸟类寄生线虫标本时,从家鸭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us体内发现一新种,命名为寡乳突裂弧饰线虫Schistogendra oligopapillata sp.nov。该新种具有4对肛前乳突,有较短的口腔和结构复杂的颈乳突,雌虫尾部为圆形而与本属其它种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1962—1964年,作者在进行绵羊寄生虫季节动态调查时,曾在我国祁连山东段甘肃皇城地区绵羊皱胃中检得奥斯特属一新种,现描述于后(量度单位以毫米计)。甘肃奥斯特线虫 Ostertagia(Grosspiculagia)gansuensis,新种(图1—4) 雄虫 虫体淡褐色,丝状,长10.881—14.597,食道末端处体宽0.089—0.125,交合伞前体宽0.177—0.228,最大宽0.049—0.070。神经环距头端0.263—0.298,排泄孔距头端0.349—0.403。有伞前乳突。交合伞较发达,由两个大的侧叶和1个小而平直的背叶组  相似文献   

11.
条背萤的形态和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首次在中国大陆发现水栖萤火虫条背萤Luciola substriata。形态观察发现,条背萤成虫橙黄色, 鞘翅末端灰黑色;发光器均为白色,雄虫发光器位于第5、6腹节,位于第5腹节的发光器呈带状,第6腹节的发光器呈“V”字形;雌虫的发光器呈带状,位于第5腹节;卵椭圆形,橙黄色。幼虫有两种形态,1~2龄具有7对呼吸鳃,3~6龄幼虫无呼吸鳃。幼虫具有一对发光器,位于第7腹节腹面;初蛹期仍保留幼虫形态的发光器,后呈现成虫的发光器,两种形态的发光器并存直至羽化。对条背萤生活史及习性调查发现,条背萤生活在水草较多的池塘、湖泊和流速缓慢的河流中。该虫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水中越冬,5月初老熟幼虫开始上岸化蛹。在25℃下,条背萤预蛹期平均为6.17天,蛹期平均为4.43天。成虫5月上旬至9月中旬发生。日落后的1 h内是条背萤成虫闪光求偶的最盛期。卵期平均12.5天。幼虫的猎物为静水椎实螺Lymnaea stagnalis,凸旋螺Gyraulus conwexiusculus等,天敌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中华绒毛蟹Eriocheir sinensis、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等。利用光谱仪对条背萤的发光光谱进行测定发现,条背萤的萤光光谱为425~603 nm,峰值为504 nm,颜色为黄绿混合色。  相似文献   

12.
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测量、记录菜粉蝶不同虫态雌雄个体间的形态特征差异。雌雄菜粉蝶幼虫、蛹和成虫均存在显著的雌雄二型特征,3龄之后雄性幼虫的第6腹节有一对肾型黑斑,雌性幼虫无此斑。雄蛹第9腹节有生殖孔和一条短纵裂缝,裂缝两侧有凹凸不平的半圆形瘤状突起;雌蛹腹部第8、9腹节分别有生殖孔和产卵孔,且两孔之间亦有一条纵裂缝。雌蝶前翅背面有一对上下排列的黑圆斑,其腹部末端外生殖器为圆筒型;雄蝶前翅背面一对黑斑相对较小,颜色较浅,尤其下斑为浅灰色,腹部末端具钳状外生殖器。本研究揭示了菜粉蝶幼虫、蛹及成虫不同虫态的雌雄二型差异,比较研究并提出了便于快速鉴别雌雄个体的典型特征和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3.
小熊猫(Ailurus fulgens)感染弓蛔虫较为常见,但目前尚缺乏形态学研究报道。最近,我们对小熊猫弓蛔虫的形态进行深入研究,证明其形态与文献报道的其他弓蛔属种类有显著不同,确认为一新种,命名为小熊猫弓蛔虫(Toxascaris ailuri sp.nov.)。形态描述虫体粗大,灰白色,圆柱状,两端缩小,雄虫尾端向腹面弯曲,雌虫尾端直而钝圆。虫体体表密布横纹。头端有明显的三片唇,一个背唇和2个亚腹唇。背唇上有2个头乳突,其基部外侧各有一个稍大的圆形区;亚腹唇上各有一个头乳突和圆形小区,并有一个小的头感器。唇内缘有明显的唇齿。唇由唇髓支撑着,唇髓前叶…  相似文献   

14.
1.雌性高氏后异刺线虫营卵胎生,胚胎接近于同步发育,故有明显生殖周期,这可在虫体的大小、形状、色泽和内脏器官的形态结构上加以辨别。2.应用Olympus 显微分光光度计,按照一波长二区域法测定,平均每只精子含1.58×10~(-12)克DNA,这单倍体数值代表该种线虫的基因组大小。3.雌虫从前Ⅲ期进入Ⅳ期后,肠道形态和细胞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而且肠细胞核DNA 从原来的8倍体逐渐下降,直到亚二倍体,前后相差将近五倍。4.前三期雌虫的生殖器官各具形态特征,而且所有细胞核Feulgen 反应鲜明。但Ⅳ期生殖器官的大部分细胞核Feulgen反应十分微弱,只有胚芽区的卵原细胞、受精囊的剩留精子和子宫的幼虫仍为Feulgen 正反应。5.自前三期进入Ⅳ期后,雌虫胚芽区卵母细胞核DNA 从亚四倍体逐渐减低,后来只有单倍体的一半。这些结果为代谢DNA 学说和主仆基因理论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5.
1984年11月,重庆动物园从云南省某边区引进4只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经寄生虫检查和驱虫后,发现9种寄生虫。其中一只亚洲象内驱出一种大型的钩虫,经鉴定为Grammocephalus clathratus(Baird,1868)Railliet et Henry,1910,属国内新记录,兹将观察结果简述于下。虫体粗大,灰白色或淡红色。头端仰向背侧。口腔内有一对长卵圆形腹切板,腹切板边缘光滑,无齿。口囊壁厚,后部有凹痕,显然分为前后两部。口囊大,前部最宽,后部狭窄。口囊内有1个大的背齿,2个板状亚腹齿,2个矛形亚侧齿。在亚腹齿上缘外部各有一对小齿突。食道长圆柱状,肠管前部有一…  相似文献   

16.
苹果蠹蛾头部感器的电镜扫描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扫描电镜系统观察并描述了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成虫及幼虫触角上及口器上的感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苹果蠹蛾成虫触角背面密布鳞片,感器很少,腹面和侧面鳞片稀疏,具大量感器;2)触角上的感器大部分分布于鞭节各节,少部分分布于柄节和梗节;3)雄虫触角上着生10种感器,雌虫触角上着生9种感器,与雄虫相比,雌虫缺少鳞形感器;4)雄虫口器具鳞形感器和刺形感器,雌虫口器仅具刺形感器;5)幼虫触角3节,基节无感器,第2节具2刺形感器且其分布位置存在个体差异,端节端部具呈三角状排列的3个栓锥感器;6)幼虫口器具一定数量和不同形态的感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斑翅果蝇Drosophilasuzuki求偶行为的特征及过程、视觉因素与信息素粗提物在求偶行为中的作用。【方法】在室内条件下[温度(24±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14L∶10D],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实验观察斑翅果蝇的求偶行为特征及过程。【结果】雄虫的求偶特征为当雌雄虫相遇前或相遇时,雌虫腹部末端翘起,雄虫转向追逐雌虫且翅膀展开;当雌虫静止时,雄虫在雌虫前方展开翅膀并伴随翅膀振动,之后雄虫绕到雌虫侧面,使用前足触碰雌虫并很快返回雌虫前方展开翅膀,随后绕到雌虫尾部弯曲腹部试图进行交配。3日龄雌虫的求偶行为次数最多,为(127.4±10.0)次,且求偶高峰期出现在进入光照期后的3-4 h时段内,为(59.2±5.4)次。与单一因素相比,未交配雌虫卵巢粗提物与死亡虫体共同作用时能够显著激发雄虫的求偶行为。进一步观察结果显示,卵巢粗提物对斑翅果蝇未交配雄虫具有显著的引诱效果,但仅有卵巢粗提物出现时并不能显著增强雄虫求偶行为。【结论】能引起斑翅果蝇雄虫求偶的化学物质(性信息素)存在斑翅果蝇雌虫卵巢中,视觉因素和性信息素联合作用才能显著增强雄虫的求偶行为。  相似文献   

18.
内蒙地区发现人体粪类圆线虫为本地区的首次记录。国内亦无在人体粪类圆线虫的寄生世代发现过雄虫。国外早年虽有三例人体寄生的雄虫报道,但皆因形态与自生雄虫无异,而未被承认。本文在风心病住院病人所留粪便中发现的雄虫,其外形与自生者无异,但口腔较自生雄虫明显,同样涂片检查多次,只见寄生性的雌虫及幼虫,均未发现自生性雌虫。据此,我们确认人体粪类回线虫的寄生世代是有堆虫,本文并阐述了论据。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寄生于中国南海的芝麻斑鱼Epinephelus rhyncholepis(Bleeker)(Serranidae)上的香港拟大杯虫Megalocotyloides hongkongensis sp.nov.和寄生于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Bloch)(Sparidae)上的鲷裸盘虫Anoplodiscus spari(Yamaguti,1958)。前者为新种,隶属于分室科Capsalidae (Barid,1853)、轮足亚科Trochpodinae、拟大杯足属Megalocotyoides;后者为中国新纪录,隶属于裸盘虫科Anoplodiscidae(Tagliani,1912)、裸盘虫属Anoplodiscus。香港拟大杯虫Megalocotyloides hongkongensis sp.nov.具分室科、Trochopodinae亚科的形态特征。虫体背腹扁平,呈长椭圆形,体表光滑无棘。前端腹面有一对前吸器,成对吸盘状结构,通过一头冠在前背面联系,有头腺。眼点2对,位于咽前。后吸器盘状,无柄,分成5隔和周边5个小隔室,中央小室缺;后吸盘边上有肌肉缘,周围有精致的圆齿状边缘膜,边缘小钩14个;中央大钩3对,有肌肉纤维支持着,第1对钩大,远端尖,近端钝,分叉,有明显的肌腱通过大钩的分叉牵拉,第2对钩细长,远端有刺钩,第3对钩尖细,远端钩尖略弯曲,3对中央大钩成直线纵向排列,有肌腱牵引。口开于咽中央,咽肌肉质,发达,呈5瓣状。食道不明显或缺。两肠支前端达咽的水平处,末端终止于后吸器前,呈树枝状分布,末端不汇合。睾刃个并列,椭圆形,前端略尖,位于体中部。输出管在中部吻合形成输精管,呈盘曲长管状,阴茎囊椭圆形,靠近卵巢的右上角,阴茎细长,卷曲在阴茎囊内。阴茎复合体包含有肌肉质的阴茎、射精管、前列腺球和前列腺储藏囊。阴茎囊远端与子宫远端联合形成生殖腔,其生殖孔开口于体左侧的前吸器旁。卵巢圆球形,位于睾丸前,输卵管自卵巢发出后,向前略大成卵模,周围有发达的梅氏腺,子宫粗短,开口于生殖腔。卵黄腺呈滤泡状,自咽水平处随肠支,略呈对称状分布至后吸器前,贮卵黄囊位于卵巢前。阴道富肌肉质,管状,近端膨大形成受精囊,远端窄,开口于共同生殖腔下方。卵呈多面体形,虫卵的一端有一根卷曲的长极丝。鲷裸盘中Anoplodiscus spari(Yamaguti,1958)具裸盘虫科Anoplodiscidae、裸盘虫属Anoplodiscus的形态特征。虫体背腹扁平,体前端有一对假吸盘,开口于体外,后吸器盘状,无钩,不分室。具2对眼点,咽发达。食道不明显或缺。单支肠支不对称地呈树枝状分布,末端终止于后吸器前。睾丸单个,圆球形,位于体中部。具贮精囊,阴茎囊长,管状,具有几丁质支持器,卵巢卵圆形,位于睾丸前,具受精囊和阴道,卵黄腺发达,呈大滤泡状,自交接器水平处随肠支,略呈对称状分布至后吸器前。  相似文献   

20.
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生殖腺的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三疣梭子蟹胚胎切片做显微观察,至第二期卵内涵状幼体阶段才见形态结构明显的生殖腺。其外观囊状,内部具空腔,细胞排列成管状,开口于胚胎表面。左右两个生殖腺以管状结构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