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详细介绍了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与微克隆技术在动物、人类及植物中的创立与发展,评述了不同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与微克隆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这项技术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利用这项技术在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染色体微切割、微克隆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染色体显微切割与微克隆技术的原理、方法、应用及研究进展,尤其对几种染色体显微切割的方法、染色体的体外扩增技术DOP-PCR、LA-PCR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染色体微切割、微克隆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染色体显微切割及微克隆技术的原理和主要方法,综述了显微切割及微克隆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染色体微分离和微克隆技术是将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二紧密结合的一项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医学等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综述了该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应用的不同方法,详细介绍了各种方法的步骤及其优缺点,最后探讨了该技术的应用及展望。  相似文献   

5.
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与微克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详细介绍了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与微克隆技术在动物、人类及植物中的创立与发展,评述了不同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与微克隆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这项技术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管项技术在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中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间偃麦草单条染色体分离及体外扩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利用微细玻璃针法从减数分裂中期I的花粉母细胞中分离回收了携带小麦抗黄矮病基因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2Ai-2。将目标染色体放入装有蛋白酶K消化液的0.5ml小离心管中,用Sau3AI酶切,在DNA片段的末端连接接头后,进行 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DNA片段的大小在150~3000bp之间,而大部分集中在200~1500bp之间。Abstract:A simple method was used to adapt refined needles for the collection of Th.intermedium 2Ai-2 chromosome carrying BYDV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resistance gene from meiosis-metaphase spreads .The aimed chromosome was put into a 0.5ml Eppendorf tube,deproteinized with proteinase K,digested with Sau3AI,and link-adaptors were ligated to the ends of the DNA fragments.After amplification by PCR,size distributions of the PCR products were analyzed by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smears of DNA were revealed that the size ranged from 150bp to 3000bp with predominant fragments at about 200~1500bp.  相似文献   

7.
8.
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染色体显微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物种分类和鏊定的基本依据.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是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相结合的一种技术,应用前景广阔.重点综述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单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的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9.
首先对显微分离出的黑麦(Secalecereale.L.)1R染色体进行了两轮Sau3A连接接头介导的PCR扩增(LAPCR)经Southern杂交证实这些染色体扩增片段来源于基因组DNA之后,再利用IR染色体的第二轮扩增产物,黑麦基因组DNA,rDNA基因为探针,与其根尖细胞中期分裂相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发现微分离的IR当色体体我扩增产物中包含大量的非该染色体特异性重复序列,而其信息量却较黑麦总  相似文献   

10.
染色体微切割与微克隆技术首先在动物和人类上得到应用,随着PCR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在植物遗传与进化研究等方面也得到了较为广泛应用。本文就植物染色体显微切割和微克隆技术的原理、主要操作规程以及在植物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通过玻璃针分离法从大豆 (GlycinemaxL .)根尖细胞中期分裂相中显微分离出一条染色体 ,经Sau3A人工接头介导的两轮PCR后 ,将其第二轮扩增产物克隆到质粒载体上 ,构建了单染色体质粒文库。经分析 ,该微克隆文库包含约 2 0 0 0 0 0个重组子。随机挑选 1 78个重组子进行鉴定 ,证明该文库的插入片段主要介于 2 0 0~ 1 80 0bp之间 ,平均大小 830bp ;其中 ,中、高拷贝重复序列占 44% ,单、低拷贝序列占 56%。微分离染色体体外扩增产物的原位杂交分析表明它们来自于大豆基因组 ,然而却未能将其只标记在该条微分离的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2.
13.
簇毛麦端体6VS的显微切割及其专化DNA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L.)Schur.)组合CA9211/RW15(6D/6V异代换系)幼胚培养SC2后代中,用原位杂交方法鉴定出T240-6为6VS端体异代换系。以此为材料,采用微细玻璃针切割法及“单管反应”技术体系,对6VS进行切割分离及LA(Linker adaptor)-PCR扩增。扩增带在100-3000bp之间,大部分集中在600-1500bp。利用^32P标记的簇毛麦基因组为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证实扩增产物来源于簇毛麦。扩增产物纯化后,连续到pGEM-T载体上,构建了6VS DNA质粒库。对库的分析表明,库大约有17000个白色克隆;插入片段分布在100-1500bp,平均600bp。点杂交结果表明,37%克隆有中度到强烈的杂交信号,证明含有中度或高度重复序列;63%克隆有较弱的信号或没有信号,证明为单/低拷贝序列克隆。从库中获得8个簇毛麦特异克隆,对其中两个克隆pHVMK22和pHVMK134进行了RFLP分析和序列分析,并利用该探针对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进行了检测。RFLP结果表明,两个克隆一个为低拷贝序列克隆(pHVMK22),另一个为高度重复序列克隆,均为簇毛麦专化DNA序列。以pHVMK22为探针对抗、感病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系的Southern杂交发现抗病品系有一条2kb的特征带,该探针可能作为检测抗病基因Pm21的探针。  相似文献   

14.
从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L.) Schur.)组合CA9211/RW15(6D/6V异代换系)幼胚培养SC2后代中,用原位杂交方法鉴定出T240-6为6VS端体异代换系. 以此为材料,采用微细玻璃针切割法及\"单管反应\"技术体系,对6VS进行切割分离及LA (Linker adaptor)-PCR扩增.扩增带在100~3 000 bp 之间,大部分集中在600~1 500 bp.利用32P标记的簇毛麦基因组为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证实扩增产物来源于簇毛麦.扩增产物纯化后,连接到pGEM-T载体上,构建了6VS DNA质粒文库.对文库的分析表明,文库大约有17 000个白色克隆;插入片段分布在100~1 500 bp,平均600 bp.点杂交结果表明,37%克隆有中度到强烈的杂交信号,证明含有中度或高度重复序列;63%克隆有较弱的信号或没有信号,证明为单/低拷贝序列克隆.从文库中获得8个簇毛麦特异克隆,对其中两个克隆pHVMK22和 pHVMK134进行了RFLP分析和序列分析,并利用该探针对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进行了检测.RFLP 结果表明,两个克隆一个为低拷贝序列克隆(pHVMK22),另一个为高度重复序列克隆,均为簇毛麦专化DNA序列.以pHVMK22为探针对抗、感病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系的Southern杂交发现抗病品系有一条2 kb的特征带, 该探针可能作为检测抗病基因Pm21的探针.  相似文献   

15.
首先对显微分离出的黑麦(SecalecerealeL.)1R染色体进行了两轮Sau3A连接接头介导的PCR扩增(LA_PCR)。经Southern杂交证实这些染色体扩增片段来源于基因组DNA之后,再利用1R染色体的第二轮扩增产物、黑麦基因组DNA、rDNA基因为探针,与其根尖细胞中期分裂相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发现微分离的1R染色体体外扩增产物中包含大量的非该染色体特异性重复序列,而其信息量却较黑麦总基因组少;当以适量的黑麦基因组DNA进行封阻时,微分离染色体的体外扩增产物成功地被重新定位在中期分裂相的一对1R染色体上,说明微分离1R染色体的PCR扩增产物中的确包含了该染色体特异性的片段。此外,以从1R染色体微克隆文库中筛选出的一单、低拷贝序列和一高度重复序列分别为探针,染色体原位杂交检测发现,这一高度重复序列可能为端粒相关序列;而单、低拷贝序列却未检测到杂交信号。这些结果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染色体着染技术是证实微分离、微切割染色体的真实来源及筛选染色体特异性探针的有利工具。建立了可供参考的植物染色体着染实验体系,为染色体微克隆技术在植物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