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遗传》2010,(8)
<正>答:遗传性多发性软骨瘤,也称多发性外生骨疣、干骺续连症或遗传性变形性软骨发育异常,是一种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表现为有许多软骨外生骨疣生成于长骨干骺处。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分为三型,致病基因命名为  相似文献   

2.
陈育芬  陈敏芸 《蛇志》2009,21(1):66-67
骨软骨瘤又名外生骨疣,也属软骨肿瘤,最为常见有单发性及多发性两种。单发性多见,多发性较少见,常合并骨骼发育异常。骨软骨瘤由纤维组织包膜、软骨帽和骨性基底构成。少数的单发性骨软骨瘤可恶变,但多发性骨软骨瘤发生恶变的几率却很高,若肿瘤过大,生长较快,或影响功能,应考虑作切除术,切除范围应较广,包括肿瘤基底四周部分正常骨组织,以免遗漏,引起复发。  相似文献   

3.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TS)又称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临床以多发性皮肤血管瘤、肢体静脉曲张、骨及软组织肥大为特征。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为遗传性血管壁间质组织发育异常所致。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手术及介入治疗主要是减轻症状和治疗并发症。对于婴儿期出现偏侧肢体肥大并血管瘤的患儿应长期随访,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防止并发症。近年来有报道利用超声进行产前诊断,对及时发现和处理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1例婴儿期KTS,以口腔黏膜血管瘤伴出血、颜面及肢体不对称性肥大为特点,并伴精神运动发育迟缓,CT见侧脑室、三脑室扩张。  相似文献   

4.
指(趾)骨异常是人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遗传缺陷,一般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少数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方式传递,包括四肢大范围的缺失缺陷,也包括细微的指(趾)数目、长度、解剖形态结构的变化,是由于遗传进化过程中的变异或发育过程中的不良因素(如异常子宫内环境)所致.指(趾)骨异常可以分为多指(趾)并指(趾)症(Synpolydactyly,SPD)、手足裂畸形(split-hand/split-foot malformation,SHFM)和短指(趾)(Brachydactyly,BD).本文综述了指(趾)骨异常的分类及其遗传特点,总结了指(趾)骨异常畸形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多指并指畸形国内已有报道[11.27,均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我们发现了一个呈性连 锁显性遗传的双手双足并指(趾)多指(趾)多掌 (班)骨畸形的家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卫煊 《遗传》1979,1(6):18-21
Rieger氏综合征为一非迸行性遗传性疾 病。发现于产后之婴幼儿。除了眼前端的发育 异常外。尚伴有牙齿的发育障碍和面骨的缺损。 在Rieger之前称为Peter畸形。其临床表现 为:双侧性虹膜中胚叶发育不全,虹膜前粘连, 先天性角膜混浊,此混浊与后方的虹膜粘连相 一致,后角膜环(embryotoxon),上领骨缺损。牙 发育不全或缺失等,亦称Axenfeld氏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胶原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原是一类结构相似的蛋白质,以不同的超分子形式广泛分布于细胞间质中,是间质主要的结构成分。胶原基因突变将引起各种遗传性骨和软骨发育异常,还可导致其它纤维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骨斑点症的临床特征、发病机理及鉴别诊断进行讨论,并探讨骨斑点症的X线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骨斑点症患者的临床及X线表现,其中3例患者属于同一家族,并对1例28岁患者随访1年,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变好发部位为骨盆、跗骨、腕骨、指(趾)骨和长管状骨的骨骺及干骺端,影像表现为0.2~1.6 cm散在多发的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致密阴影为特征,靠近关节面病灶较密集,大部分病灶位于松质骨内,病灶长轴与骨小梁走行相平行,密度均匀,边界清晰,相邻关节软骨骨质未见异常改变,其中4例病灶呈双侧对称性分布。1例随访病灶未见有明显变化。6例患者无任何症状,男女比为2:1,实验室相关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骨斑点症属于骨发育异常,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具有遗传学特点,X线检查是发现和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其X线表现具有特征性,熟悉其临床及X线特征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科研快讯     
正Nature子刊:研究发现罕见骨质疏松症来自苏黎世大学和苏黎世大学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第一个遗传性X染色体类型的先天性成骨发育不全症,也称为骨质疏松症。在瑞士约有300到400人,全球大约有五十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该病会导致他们的骨头像玻璃一样脆弱。他们的骨形成不仅不好,而且身体组织中其它部位含有的结缔组织也受到了影响。Cecilia Giunta和Marianne Rohrbach说,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骨质疏松症,有两个家庭共有八个病人患有此病。病人患有加剧性骨骼脆弱症,他们骨骼生长畸形以及有生长萎缩等情况。在这两个家庭中,这种新形式的成骨不全症是由  相似文献   

10.
Holt-Oram综合征,是指有家族性的、以房间隔缺损为多见的心血管畸形,合并以拇指或桡骨为主的上肢发育异常的一组显性遗传性疾病。此病虽早在1664年即有报道,缺损以乎桡侧为多,称为桡侧缺损,但未引起重视,嗣后Oppenheimer于1949年重加报道,以后见有散在病例报告。1960年Holt和Oram二氏报告的病例中,指出房间隔缺损和上肢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家族性骨斑点症的临床及X线表现特征,提高X线诊断准确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3例骨斑点症患者的临床及X线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家族性骨斑点症X线特征为关节骨端多发斑点状致密影,边缘清楚,密度均匀。本组患者中2例有症状,1例患者无任何症状。常规生化检测无异常。结论:根据典型的X线特征及遗传特点,对骨斑点症可见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小型猪下颌骨升支部植入自行设计的钛板,通过机械力限制下颌骨生长,建立一种无髁状突直接损伤或破坏的发育性偏颌畸形的动物模型,为研究发育性偏颌畸形提供一种可靠的动物建模方法.方法:4月龄贵州小型猪(8只)单侧下颌骨升支后缘植入并螺钉固定末端卷曲的T形钛板,对侧假手术作为对照.术后24周处死动物,进行下颌骨大体形态观察、咬合关系观察下颌骨组织学检查.结果:大体观察显示小型猪下颌骨发生向植入侧的偏斜,牙列发生代偿性倾斜.组织学检查显示,植入侧后缘成骨活性低,骨质致密,未见明显成骨活动.对照侧成骨活跃,骨小梁结构疏松,有明显的成骨活动存在.结论:通过植入钛板影响下颌骨生长发育的方法,能够有效建立小型猪发育性偏颌畸形的动物模型.可能主要是机械力的作用直接导致骨骼大小与形态的改变;肌力等局部环境改变的变化、手术所造成的创伤与瘢痕也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该方法成功率较高,为发育性偏颌畸形的发生、发展以及对骨性偏颌畸形的治疗策略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而有效的建立动物模型方法.  相似文献   

13.
早老症(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HGPS)是一种极其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它是由LMNA基因突变引起的,产生一个截短的lamin A 蛋白称为 progerin.核纤层蛋白异常A加工积累的 progerin 能够破坏核纤层的支架功能,替代正常蛋白质与其配体结合,导致细胞核畸形和早老表型.  相似文献   

14.
遗传性多指并指畸形国内已有报道,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我们发现了一个呈性连锁显性遗传的双手双足并指(趾)多指(趾)多掌(蹠)骨畸形的家系,现报告如下。 一、家系调查 先证者罗××,女,25岁,其家系成员分布在怀化市及郊区公社,世代务农,家系中无  相似文献   

15.
《遗传》2019,(12)
短指(趾)症(brachydactyly, BD)是一类指(趾)骨或掌(跖)骨的异常缩短或缺失而造成的手/足畸形病变。从临床表型上短指(趾)症可以分为单纯型短指(趾)症以及包含短指(趾)症状的综合征,其中单纯型短指(趾)症又分为5种类型:BDA、BDB、BDC、BDD和BDE,而每一类型又分为不同的亚型。作为一类重要的分子疾病家族,随着对每种短指(趾)症的深入研究,大多数单纯型短指(趾)症和部分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及其分子机制逐渐被发现。虽然短指(趾)症在表型上高度多样化,但在分子水平上这些致病基因主要影响Hedgehog、NOTCH、WNT和BMP等信号传导通路。这些信号传导通路组成了一个复杂的信号调控网络,在指(趾)骨及关节的不同发育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BMP信号传导通路扮演着至为关键的角色。本文在目前对短指(趾)症的分类基础上,详细综述了短指(趾)症相关致病基因及所影响的信号通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旨在探讨指(趾)骨形成的分子机制,以期为短指(趾)症的临床诊断以及人类骨骼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毛轲  孟子秋  张永彪 《遗传》2022,(12):1089-1102
颅面部赋予脊椎动物无与伦比的进化优势,其由颅神经嵴细胞发育而来的骨、软骨、神经、肌肉等组织组成,使脊椎动物具备了复杂的神经和感官系统。神经嵴细胞是脊椎动物特有的具备迁移性、多能性的细胞类群,它们在增殖、迁移、分化过程中受到多个基因网络的时序调控,从而参与复杂颅面部的形成。同时,颅面部又是一组高度可遗传的表型组合,并具有两个特征:在亲缘后代中的可遗传性及在不同个体间的高度可变性,这两个特征分别提示了颅神经嵴细胞发育调控网络的精准性和可塑性。调控网络内基因适度突变会改变颅神经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产生表型可塑性,而有害的遗传突变则将导致畸形产生。本文梳理了对颅面部发育起决定作用的神经嵴细胞的发育过程及基因调控网络,在遗传层面总结了已知的颅面部表型多样性的决定基础和颅面畸形的致病机制,以期为了解颅面部发育过程以及为颅面疾病的防控提供全面认知。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症(congenitalery-thropoieticporphyria,CEP)是Gunther于1911年首先提出并加以描述,有时亦称Gunther病.该病是因遗传性缺陷所致卟啉代谢中有关酶的异常造成的卟啉代谢紊乱而发生的一...  相似文献   

18.
问题解答     
问:先天性疾病是否都是遗传病? 答:先天性疾病是指人在出生的时候就已表现出来的疾病,有遗传性和非遗传性两种。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所致的疾病,可分单基因遗传病(如先天性聋哑、白化病、血友病等)、多基因遗传病(如糖尿病、癫痫等)和染色体病(如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两性畸形等),一般具有先天性、终生性和家族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被发现的先天性疾病中属于遗传性的已超过了3000种,估计每1000个新生儿中约有3-10个患有不同程度的遗传病。非遗传性疾病又叫宫内获得性,系  相似文献   

19.
<正>遗传性智力障碍是一种全球发病率约2%的神经发育异常疾病。已报道NSun2基因的若干突变会导致人群中的Dubowitz样综合征,其主要征状包括智力障碍、小头畸形、语言迟缓、行为缺陷、生长发育迟滞等。部分上述征状在NSun2敲除小鼠模型中也有表现。同样,在缺失NSun2的果蝇中研究人员发现果蝇的短时记忆受损。已知NSun2是一种保守的RNA甲基转移  相似文献   

20.
发育异常机理的某些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明化学物致畸等发育毒性的作用机理,对建立人类致畸物或发育毒物的鉴定手段和防治工作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发育基因或发育调控基因的发现和功能的阐明,发育异常的机理研究也取得一些突破。本文简要概述了几个主要进展。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哺乳动物发育的着床前胚胎阶段是诱发实验性先天畸形的不敏感期。因此,现行化学物的致畸性测试均规定在胚胎着床后的器官形成期给予受试物。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着床前期给予某些化学物可导致胎儿畸形、生长发育迟缓和出生后行为功能异常等发育毒性,这对传统的概念是一个大的冲击,即胚胎早期可能也是致畸等毒性的敏感期。如果确实如此,将意味着现行化学物致畸性测试方案需修改,而且以往已进行过致畸性安全性评价的化学物就存在潜在的危险性。对于早期胚胎损伤所致发育异常的机理现有两种假设,一种是根据甲基亚硝基脲的研究认为,胚泡阶段发生了微小的非致死性突变;另一种是基于环氧乙烷等化学物对受精卵的损伤,认为原发性损害是非遗传性的,是由于干扰早期胚胎基固表达的原定程序。据估计,人类胚胎至少有60%在出生前死亡,其中大多发生在妊娠早期,只有约15%在着床后死亡。但长期以来对出生前死亡的原因所知甚少,仅知道流产儿中染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