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二稜大麦Bomi×六稜大麦特青穗型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得出,大麦二稜对六稜的遗传是受Vv和Ii基因控制的,V对I、v对i都具上位性作用。Vv与Ii互作,影响侧小穗的育性及外稃顶端的形状,并揭示出我国野生二稜大麦穗型基因型的纯合性和某些变种的可能杂合性。F_2六稜植株的穗粒数超过六稜亲本,穗粒重和千粒重低于六稜亲本,二稜植株的穗粒数低于二稜亲本,穗粒重高于二稜亲本,千粒重高于两亲本。因此认为,用低值的二稜大麦与高值的六稜大麦杂交,在后代容易获得粒多而不易获得粒重的六稜株系,容易获得粒重而不易获得粒多的二稜株系。  相似文献   

2.
以籼型常规早稻中嘉早17为材料,于盆栽条件下采用人工气候箱控温,在水稻穗分化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Ⅱ)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Ⅵ)进行17和20 ℃的低温胁迫处理,研究不同低温对水稻枝梗、颖花分化与退化及籽粒充实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不同低温处理均显著降低每穗枝梗及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颖花现存数降幅为7.2%~12.4%,同时增加了枝梗和颖花的退化数,影响了花粉活性、花药开裂等花器官发育,导致籽粒充实不良,以17 ℃低温胁迫效应更明显.穗分化Ⅵ期低温处理总枝梗和颖花分化数与现存数低于穗分化Ⅱ期,但二次枝梗和颖花退化数较多,颖花退化数较穗分化Ⅱ期高11.6%;穗分化Ⅱ期低温处理穗部籽粒结实率显著低于穗分化Ⅵ期,降幅达3.7%,主要与花粉粒活性、柱头花粉散落数、花药开裂系数和籽粒充实度受低温影响较大有关.另外,穗分化Ⅱ、Ⅵ两时期受17 ℃低温胁迫效应大于20 ℃.综合穗分化两时期低温胁迫效应的差异,生产中需加强相应栽培措施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恢复措施对退化草地羊草种群有性生殖数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封育和翻耙处理的退化羊草草地上,对羊草种群有性生殖的数量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翻耙样地羊草种群密度下降显著,生殖蘖密度变化不显著,生殖蘖穗长、节间长、生殖生长比率、穗节数、小穗数、小花数、饱满籽实数和结实率都有显著增长,籽实产量、净籽实重和千粒重分别是封育样地的2.68、3.49和1.3倍.在翻耙样地中,羊草种群发育有复小穗的生殖蘖比封育样地多16%,生殖蘖上复小穗的数量也显著增加,生殖蘖以相对少的小穗,生产了较多的小花和更多的籽实来提高种群的籽实产量.两个样地中羊草种群的生物量生殖分配在种群对生殖蘖RA1、生殖蘖对穗序RA4、穗序对籽实RA6 3个层次上无显著差异,而种群对穗序RA2、生殖蘖对籽实RA5的生殖分配差异显著,种群对籽实RA3的生殖分配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籼稻颖花分化与退化对不同播期温光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三系杂交籼稻‘五优308’和‘天优华占’以及常规籼稻‘黄华占’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10个播期,研究田间不同温光条件对籼稻生育期天数、颖花分化和退化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对3个籼稻品种生育期的影响比日照长度大,平均温度升高1 ℃,播种-穗分化始期天数平均减少1.5 d,而穗分化历期天数与光照和温度的关系均不密切.不同播期间每穗颖花数和颖花分化数存在显著差异.穗分化期间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升高,有效积温增加,昼夜温差扩大,光辐射增强,有利于穗分化期干物质积累和颖花分化,各品种趋势一致.穗分化期间有效积温增加50 ℃,颖花分化数增加10.5朵,昼夜温差扩大1 ℃,颖花分化增加14.3朵,总光辐射量增加50 MJ·m-2,颖花分化数增加17.1朵.颖花退化率与温度呈现二次项相关,极端高温或极端低温的自然条件不利于颖花形成,但低温天气对颖花退化的影响大于高温.温度低于临界温度,颖花退化率大幅增加,穗分化期临界积温为550~600 ℃,日平均温度为24.0~26.0 ℃,日最高温度为32.0~34.0 ℃,日最低温度为21.0~23.0 ℃.适宜高温、昼夜温差大、光照辐射强的自然条件利于颖花分化,并减少颖花退化.  相似文献   

5.
决定粒数的时期当小麦的穗子从旗叶中抽出来的时候,它已完或了一系列外表上看不见的内部分化,称为幼穗分化过程。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冬小麦产量的三个构成因素。冬小麦的幼穗分化过程包括一系列内部穗分化阶段,是决定粒数多少的关键时期。如果它持续时间较长,分化出的小穗和小花数目较多,则每穗粒数也较多。反之,这段时间持续较短,则结实粒数较少。实践表明,穗分化阶段的出现日期和持续天数对粒数有一定的影响,穗分化过程又受环境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1.三年来对扬麦一号小麦的高产途径和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初步明确:在淮南稻麦两熟地区,扬麦一号小麦亩产800斤以上的群体动态结构,以15—20万基本苗,越冬茎蘖数70万左右,最高茎蘖数100—120万左右,成穗40万以上,每穗30粒,千粒重35克以上为适宜。2.扬麦一号小麦高产的长相长势。越冬时壮苗长相,主茎出生5叶1心,单株分蘖3—4个,次生根6—8条,穗分化处于单稜期;叶色深绿,麦苗矮壮、墩实、成盆子式;叶面积系数1左右,返青期叶面积系数2左右;最高茎蘖数出现在二棱后期;拔节期壮株的长相,叶片挺直,叶片尖端略扭曲,叶色青绿,并出现正常褪淡过程;此时主茎第9叶刚出生,主茎功能叶第8叶叶片长为14厘米左右,第7叶长度为12厘米左右,叶面积系数为4.5左右。拔节时如叶片披垂,叶色浓绿,为过旺长相;如叶片窄而尖,叶色黄为长势不足。抽穗后主茎上部三张功能叶片长度,剑叶20厘米左右,倒2叶26厘米左右,倒3叶23厘米左右。在5月中旬乳熟期,叶面积系数保持在5左右。3.扬麦一号小麦亩产800斤以上田块的每亩施肥量折纯氮40—45斤,其中有机肥料占70—80%,过磷酸钙50—100斤。施肥技术掌握前期促壮苗早发,返青期控制无效分蘖,拔节期攻大穗的原则,以统一穗多和穗大的矛盾,肥料分配的比例,基肥占60—70%,苗肥、腊肥占15—20%,拔节、穗肥约占15%左右。扬麦一号小麦穗的中部小穗,一般分化有8个小花原基,小花的退化出现在减数分裂期,大约在抽穗前10—15天,此时植株外部形态剑叶已全部抽出,剑叶与倒2叶的叶耳间距为1.3—4.4厘米。因此,在抽穗前25—30天,看苗追施拔节肥,可以促进小花分化,缩小小花之间发育上的差距,减少小花和小穗退化,增粒的作用显著。高产小麦拔节肥的施用,以掌握在群体叶色出现正常褪淡,分蘖已开始下降,茎基部第1节间定长时追施。如拔节时叶色落黄显著,则应适当增加拔节肥的用量。在剑叶刚露出时,如局部地段出现叶色褪淡落黄,还可补施少量穗肥,可以减少小花褪化,延长上部三张叶片的功能期。4.控上促下。在越冬期间看苗进行镇压促根壮蘖,在返青阶段如麦苗长势过旺,还可进行镇压并喷0.15%矮壮素防止倒伏。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开花后不同时间去叶或者在开花初期用2%的葡萄糖溶液喷洒植株,造成养料供应量不同,观察对小麦籽粒形成的影响,结果分述如下。 1.开花后7—10天内光合产物供应不足是降低每穗实粒数的主要原因。 2.同一穗各小穗的籽粒受到光合产物供应不足的影响不一。对小穗第3花的结实率和粒重影响最大,以部位而言,对上部小穗籽粒的影响比中、下部小穗的大。 3.光合产物供应不足籽粒的呼吸强度下降。开花前或开花后8天内除去第1、2粒(第3粒养料的竞争者)对第3粒的结实数和粒重,以及它的呼吸强度、脱氢酶的总活性都有所提高。 4.籽粒生长初期用2%葡萄糖溶液喷洒植株可以提高第3花的结实率,说明这个时期改善养料供应对增加每穗实粒数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1.本试验是在田间条件下分两地进行,一是主要试验,另一为补充试验。主要试验的供试品种是北京本地农家品种。补充试验的供试品种是农大三号。用1%过磷酸钙肥液在小麦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以及乳熟等七个发育时期进行单独或不同粗合的根外喷肥。主要试验以不喷肥也不喷水为对照。补充试验以不喷水也不喷肥为自然对照之外,另增加喷水对照。2.分蘖期喷磷不增加有效分蘖数而增加总小穗数及主茎的能育小穗数和小穗粒数、总粒重增加,麦粒合氮量亦略增加;茎稈此对照重、矮和粗,加速穗原始体和植株发育进程。3.拔节期喷磷增加有效分蘖数,大大增加主茎旁茎的能育小穗数和小穗粒数,对千粒重没有显著影响,总粒重增加,降低麦粒含氮量;茎稈此对照重、矮和粗,加速穗原始体和植株的发育进程。4.孕穗期喷磷增加主茎、旁茎的能育小穗数和小穗粒数,对千粒重影响不大,总粒重增加,降低麦粒含氮量;茎稈此对照粗和重,加速植株发育进程。5.抽穗期喷磷不增加总粒重,但大大提高麦粒合氮量;对植株发育进程没有显著影响。6.开花期喷磷大大增加千粒重,显著增加能育小穗数和小穗粒数,总粒重增加,但大大降低麦粒含氮量;加速乳熟进程。7.灌浆期喷磷大大增加千粒重,显著增加能育小穗数和小穗粒数,患粒重增加,麦粒合氮量与对照相近。8.乳熟期喷磷大大增加千粒重、能育小穗数和小穗粒数,总粒重增加,减低麦粒合氮量。9.单独时期喷磷的增产效果优于粗合时期喷磷(除孕穗期和抽穗期连续喷磷外);晚期(开花后)喷磷的增产效果优于早期(除拔节期喷肥外)。因此,根据本试验看来,全期(分蘖期到开花期)、前期(分蘖期和拔节期)以及分蘖期进行喷磷是不必要的。10.在各种喷磷处理中,以拔节期喷磷的增产效果最好,它全面地影响了产量构成的各介因素,从而得到最高的增产量(36%);其次,效果最好的是乳熟期喷磷,增产达17.2%。11.作者讨论了拔节期和乳熟期喷磷得到优良效果的原因,并认为这二个时期喷磷最为有效,如果在拔节期喷磷的基础上再加以乳熟期喷磷,则可能产生更大的增产效果;最后作者认为有必要从生理和形态方面对拔节期和乳熟期的磷素根外追肥,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试验。  相似文献   

9.
小麦形成大穗的生态学基础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研究了不同光、温条件下3个小麦品种的生育特征、幼穗分化、幼穗生长和穗部性状,探讨了促进穗大粒多、提高小麦单产的可行途径.结果表明,因播种期的不同而导致的小麦生长期间光、温条件的不同,使之各生育期出现的时间及其持续的天数有了较大的差异.小麦幼穗分化的历期天数多与平均气温和平均日照长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不同的积温是幼穗生长量和每穗总小穗数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在条件适宜的麦区,可望通过引种适宜品种并适当提早播种期,以促进德大粒多、实现单产的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以分蘖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D优527为材料,研究秧苗平面分布对水稻群体动态、冠层透光率及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平面分布无序不等距程度越大,群体茎蘖数越多,差异在栽后34 d达显著水平,但齐穗期差异不显著.移栽后水稻不同平面分布群体逐渐呈平面分布无序不等距程度越大茎蘖数变异系数越大的趋势,至拔节期以后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均匀分布相比,水稻秧苗不等距平面分布有利于改善群体冠层透光性和成穗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育阶段夜温升高对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两间玻璃温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夜温升高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幼穗分化(一次枝梗分化期)期间夜温升高,有利于双季水稻的分蘖,植株有效穗数显著增加,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 ℃,双季早、晚稻的产量分别提高10.02%~13.18%和6.52%~7.78%(P<0.01);幼穗分化-抽穗(10%稻穗抽出剑叶鞘)期间夜温升高,导致颖花退化,使每穗发育颖花数减少,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 ℃,双季早、晚稻的产量分别下降3.76%~6.67%和3.66%~6.94%(P<0.01);灌浆结实期(抽穗-成熟)夜温升高,双季早稻的结实率和产量显著下降,而双季晚稻的结实率和产量显著提高,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 ℃,双季早稻的产量下降2.07%~5.61%(P<0.05),双季晚稻的产量提高1.63%~2.28%(P<0.05).表明不同生育阶段的夜温升高对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弱春性品种"郑麦9023"及半冬性品种"周麦18"为材料,开展了玻璃温室和田间栽培条件下小麦幼穗分化进程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全生育期,玻璃温室内平均温度高于田间环境,小麦幼穗分化所需时间极显著低于田间环境(P < 0.01)。温度和0 ℃以上积温升高,小麦幼穗分化进程加快。与田间种植小麦相比,玻璃温室内小麦幼穗分化缩短的时期主要集中在分化前期(出苗-伸长期、单棱期、二棱期)。玻璃温室内小麦幼穗分化持续时间和总积温均随播期推迟而降低,幼穗分化各阶段出现时间亦随播期的推迟而后延。小麦幼穗分化进程存在品种间差异,其中"郑麦9023"幼穗分化持续时间小于"周麦18",各阶段出现的时间亦早于"周麦18"。温度对幼穗分化各时期的影响存在品种间差异。温度升高对"郑麦9023"幼穗分化中期(二棱期、护颖分化期、小花分化期)影响较大,对"周麦18"幼穗分化前期和后期(单棱期、二棱期、药隔分化期)影响较大。积温对"郑麦9023"护颖分化期和"周麦18"药隔分化期、二棱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水稻幼穗形态发生与顶端分生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铸模”扫描电镜法和组织切片技术对水稻幼穗的形态发生过程和顶端分生组织( Apicalm eristem )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研究。研究表明:从营养生长转入到生殖生长早期,水稻生长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苗端分生组织( Shoot apicalm eristem , S A M )中原基分化的属性,将水稻幼穗早期起源和发育过程分为花序顶端分生组织期( Inflorescence apical m eristem phase, I A M P)、小穗顶端分生组织期( Spikelet apical m eristem phase, S P A M P)、花顶端分生组织期( Floral m eristem phase, F M P)。在这 3 个大的发育时期,又根据每一发育时期中的原基分生组织生长发育的程度及先后顺序分别又可分为:花序 0 期、花序Ⅰ期、花序Ⅱ期;小穗期Ⅰ期、小穗Ⅱ期、小穗Ⅲ期;内稃原基分化期、浆片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心皮原基分化期。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与前人所不同的形态发生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水稻幼穗早期的起源及分化发育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十一)减数分裂 1.一般分裂过程的观察 (1)玉米一般植株在形成“喇叭口”(即最后一片叶刚露)前一周内,即进入减数分裂。以刀片切开叶鞘取样,雄花序先端小穗颖长3—4毫米时最为合适。由于花序上雄花极多,所以比较容易获得处于分裂时期的花药。玉米的整个雄花序的发育顺序是由顶向基进行的。而每一分枝则以中部偏上的小穗先发育,依次上下推移。小穗通常成对,有柄小穗比无柄小穗发育早。每一小穗含两朵花,第二小花比第一小花发育早。花药以2—3毫米时适宜。  相似文献   

15.
在福建不同生态区对陕西咸阳大穗麦84(加)7931进行了3年引种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为春性,其幼穗分化发育进程及生育期与福建品种类似,可以正常抽穗成熟;矮秆大穗,株高80~88cm,穗长18~20cm,每穗22~23个小穗46~48粒,千粒重50~60g,小穗排列稀疏,顶部小穗较易退化,分蘖力较弱,单株成穗数少;较耐肥,在高肥条件下产量可达6000kg·hm-2,比对照增产20%左右;耐旱性和耐湿性较差,抗锈病,中抗白粉病,重感赤霉病;在福建沿海高产区可搭配种植,并可作为大穗亲本在育种上应用.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小麦品种基于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明确河北省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基础和历史演变,本研究以所收集的该省近60年来审(认)定的125个小麦品种为研究材料,以8个农艺性状为基础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变异比较丰富,以每穗不孕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高(52.63%),其次为单株粒重和有效分蘖数,每穗小穗数的变异最小;多样性指数从20世纪70年代的1.62增加到目前的1.89,平均值为1.76,但略低于其他省份.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用最长距离法可将125份材料聚为3大类,其中80.8%(101个)的品种归入第3大类,主要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品种.这说明该省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在逐步提高的同时,其遗传基础仍需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土壤类型对北方粳稻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方粳稻品种“长白9”、“东稻4”为试材,研究了水稻土(pH =7.25,ESP=7.60)、苏打盐碱土壤(pH=9.11,ESP=32.80)条件下两品种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水稻土相比,在苏打盐碱土壤条件下,两品种大部分穗部性状有显著变化,枝梗数、枝梗长度、枝梗粒数均显著下降;各产量构成因素也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穗粒数显著减少(“东稻4”减少30.0%,“长白9”减少30.5%);单株产量与穗部性状相关分析表明,穗粒数较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的减少主要受每穗一次枝梗数减少的影响,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的减少受每穗二次枝梗数及二次枝梗单枝着粒数减少共同影响;在苏打盐碱土壤条件下,相对一次枝梗来说,二次枝梗粒数更容易受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光温条件对短光低温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光低温不育水稻是一类与长光高温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特性相反的新种质,通过对分期播种材料自然条件下的育性及人工短光处理后的育性比较分析表明,宜DIS的光敏期为第一苞分化期至第二次枝梗原基和小穗原基分化期(幼穗分化I-III期),在常温下光敏期的短日处理可使育性趋于不育,但在高温下光敏期短日不育效应被削弱,宜DIS的花粉育性在高,低温作用下育性的均出现下降,根据高,低温影响育性的资料分析得到的敏感期基本一致,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至花粉内容物充实期(幼穗分化V-Ⅶ期)。  相似文献   

19.
以春性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宁麦6号为试验材料,试验前从不同密度田块选取不同蘖数的麦苗,在越冬期和分蘖末期进行各项指标测定,得到以下结果: 1.无论是在越冬期,还是在分蘖末期,分蘖数多的麦苗对NO_3~--N吸收多,转化快,多蘖株麦苗的氮素同化能力明显强于少蘖株麦苗。  相似文献   

20.
春化处理控制冬小麦的小穗发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春化作用是决定冬性及二年草本植物成花和穗化的一个关键生理过程,通过用不同时间的前期低温处理,观察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后期形态建成中穗分化启动,小花发育及结实率的影响,发现前期低温处理对穗启动分化的早晚具有决定作用,春化时间越长,穗分化启动越早,较长时间低温有利于促进穗分化,在实验室低温处理条件下,促进小花分化和提高结实率的最佳春化处理时间是45d左右,实验观察表明,春化处理促进小麦生长锥分化启动时间和分化速率,减少小穗退化,这一结果表明了春化处理不仅是冬小麦开花启动过程所必需的,而且是花序正常发育过程和顶部与基部小穗完全结实所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