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洞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是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区之一,洞穴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目前研究甚少。2007年5–6月,对广西雅长自然保护区8个洞穴中的动物进行了采集分类,共获标本180余号,隶属4门10纲20目31科36种(或类群)。其中,洞穴灶马、马陆、蜘蛛等为洞穴常见类群,弹尾目、蜈蚣目、双翅目的蚊类、蝇类等是洞穴分布较广泛的类群,蜚蠊目、脉翅目等在洞穴中很少见到,是数量极少的稀有类群。潮湿洞穴比干燥洞穴物种多样性丰富,较深的洞穴比较浅的洞穴物种多样性丰富,在同一洞穴中,潮湿的洞段比干燥洞段分布的洞穴动物数量多。就洞穴动物的居栖习性而言,洞穴温度适中、湿度大、洞穴环境稳定,不受外来洪水或外来生物的侵扰,比较适宜洞穴动物生存。另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洞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洞穴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为防止我国洞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必须加强当地居民的洞穴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保护洞穴环境,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洞穴生物。  相似文献   

2.
李枢强 《昆虫知识》2007,44(2):228-228
洞穴蜘蛛是洞穴生物中的物种十分丰富的一个类群,主要包括卷叶蛛(Dictynidae),弱蛛(Leptonetidae),皿蛛(Linyphiidae),类球蛛科(Nesticidae),花洞蛛(Ochyroceratidae),幽灵蛛(Pholcidae)和泰莱蛛(Telemidae)等。典型的真洞穴蜘蛛具有独特的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活史适应,缺乏体  相似文献   

3.
真洞穴生物(troglobites)对洞穴环境的适应包括体色变化(因缺乏色素导致无色或白色)、视觉和听觉退化(眼退化和听觉器官退化或消失)、触觉敏锐(附肢和触角具有更多的感觉神经元、附肢显著延长等)、产卵量少和孵化率高(洞穴内可摄取的食物量少,洞穴环境条件稳定、天敌少、每个卵的营养物含量高)以及洞穴生物代谢率小,体型较大,寿命长,发育历期长等。这一系列适应性特征是真洞穴动物共有的,被称为洞穴形态共征(troglomorphicsuite),  相似文献   

4.
岩溶洞穴叠层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溶洞穴叠层石系藻类等生物在洞穴弱光带富含钙质的岩溶水中,通过粘结捕获或同化作用沉淀碳酸盐面形成。油穴叠层石均显示双层叠置构造,即背光浅色层和向光深色层,并由细密纹层组成,。向光深色层疏松多孔,表面粗糙可见生物体;背光浅色层致密,表面光滑。因生长微环境的变化,其形态可分为3类:倾斜型,直立型和坝型。  相似文献   

5.
2011 年6 月至2013 年7 月,利用雾网和抄网捕捉蝙蝠,采用直接计数、拍照等方法统计蝙蝠的数量,调查了河南省60 个洞穴中蝙蝠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根据蝙蝠的外形及头骨特征鉴定种类,计3 科6 属17 种,其中易危(VU)物种3 种,近危(NT)和无危(LC)物种各7 种。马铁菊头蝠和菲菊头蝠为河南省广布种。依据洞穴的开发情况和人类入洞活动的频度等,评估洞穴的干扰程度,30 个洞穴属严重干扰,10 个洞穴属轻度干扰,20 个洞穴属自然状态。依据洞穴中蝙蝠的种类、数量及濒危程度,将洞穴的相对重要性划分为4 个级别,级别1 和多数级别2 的洞穴具有大的空间和复杂的洞穴系统,这些洞穴既是蝙蝠的繁殖地又是冬眠场所,其中栖息的蝙蝠种类多且数量大。对洞穴的总长度、最大宽度和最大高度进行了测量,比较4 个级别洞穴的测量数据,级别1 洞穴的总长度、最大宽度、最大高度的平均值明显大于其他级别。目前,多数洞穴未得到很好的保护,由于旅游开发等原因,洞栖蝙蝠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6.
2007年7月,通过对广西大岩洞洞内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的调查,共获标本3324号,隶属26科30属50种。其中,斑灶马、螺类、蜘蛛、两栖类4类动物类群3052号,隶属42种;同时测定了所采集的水样、土样及4类受测动物体内重金属Fe、Mn、Cu、Cd、Pb、Hg、As的含量,计算了水、土样中重金属在动物体内的富集系数。结果表明:水、土壤中Mn含量最高,水样6.75mg·L-1,土样2112mg·kg-1,4个类群中斑灶马、螺类与两栖类Mn含量最高,分别为45.3、858和254mg·kg-1,蜘蛛体内Cu含量最高达79mg·kg-1;几种受试动物(或类群)除斑灶马对水中Fe含量富集系数1000外,其余均对水中所测重金属富集系数1000;几种受试动物(或类群)都对土壤中Pb、Cd、Hg有富集作用,富集系数1;同种动物类群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不同,不同类群动物对同一重金属的富集也有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动物体内重金属的积累量与环境中重金属的含量呈正相关,洞穴动物对重金属的残留与富集,除了元素之间产生的协同、拮抗等复杂作用对重金属的影响外,还与洞穴土壤和洞穴水中重金属的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符龙飞  韦毅刚 《生物多样性》2022,30(7):21537-401
洞穴是喀斯特景观中普遍存在的地质地貌结构, 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仅2001-2020年间, 就发表了中国喀斯特洞穴维管植物新属1个; 新种(含种下等级) 170个, 隶属于16科31属, 占近20年发表的中国维管植物新种的3.9%, 说明洞穴植物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潜力。据统计, 中国喀斯特洞穴维管植物有110科339属871种, 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贵州、云南、重庆等地。物种数排名前5的科包括苦苣苔科、荨麻科、鳞毛蕨科、秋海棠科和茜草科, 其所含物种数共占整个洞穴植物种类的39.4%; 排名前5的属包括报春苣苔属(Primulina)、楼梯草属(Elatostema)、耳蕨属(Polystichum)、秋海棠属(Begonia)和凤尾蕨属(Pteris), 其所含物种数共占整个洞穴植物种类的25.1%。本名录的所有洞穴植物中, 草本习性的种类占一半以上。从洞内分布来看, 仅有10.7%的种类分布于弱光带, 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占比远高于被子植物, 说明前者更能适应弱光带的极端环境。不仅如此, 洞穴维管植物也具有较高的特有性成分, 其中省级特有种占比25.8%, 分别包括非洞穴特有种(11.0%)、多洞穴特有种(3.3%)和单洞穴特有种(11.5%)。依据文献显示受威胁种类有115种(占13.0%)。受威胁种类占比较高的类群均是近年来发表新种较多的科, 包括鳞毛蕨科、苦苣苔科、荨麻科、秋海棠科、茜草科等。针对这些类群, 有待更详细地调查来完善对它们的评估。此外, 本名录中至少有36%的种类没有任何分子数据, 亟待补充。  相似文献   

8.
中国洞穴甲壳动物多样性及其对洞穴环境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阐述了洞穴环境的研究现状以及洞穴动物的生态特征,初步探讨了中国洞穴甲壳动物的形成过程、多样性、地理分布以及对洞穴环境的适应性。截止到2008年10月,我国已记录的洞穴甲壳动物(主要指十足目虾类和端足目钩虾类)共有33种,分别隶属6科10属,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广西省等喀斯特洞穴密集地区。洞穴甲壳动物由于长期生活在洞穴的黑暗带,食物匮乏,水温恒定,CO2浓度过高,且O2浓度相对较少的环境中,其在形态结构、消化系统、生理及行为等方面逐渐表现出与地表甲壳动物不同的适应性特征。如:眼缺失、体无色、触角和附肢显著增长、新陈代谢减慢、代谢率小,昼夜节律降低,不能调节体温,生活步调放慢,寿命长,发育周期长等。  相似文献   

9.
洞穴盲鱼     
距今300多年前,在巴尔干半岛发现第一个洞穴动物以来,高加索、美国、法国、日本、英国、意大利、中国、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罗马尼亚、瑞士、斯洛文尼亚等国也先后发现了洞穴动物。洞穴盲鱼是洞穴动物中的一个动物种群。  相似文献   

10.
2009年7月对贵州施秉县屯上洞洞穴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动物标本454号,隶属3门9纲16目19科20种.对7个动物类群(鲤鱼、泥鳅、红点齿蟾、小戴溪蟹、盲蛛、常雕囊马陆和斑灶马)、洞穴土壤和洞穴水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对各动物类群重金属富集系数和洞穴土壤的污染指数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动物体内对重金属镉(Cd)和铜(Cu)有明显的富集.各元素在3个光带(有光带、弱光带和无光带)土壤中的平均值含量中镉(Cd)和汞(Hg)超过了我国的土壤背景值,按顺序排列为:Cu>Pb>As>Hg>Cd;水体中为:As>Cu>Pb>Hg>Cd.单项污染指数显示Cd为轻污染(1.4);Hg为中污染(2.93).综合污染指数显示3个光带的污染系数平均值为1.22,属于轻污染,说明该洞虽有重金属污染但并不严重.  相似文献   

11.
穴居性动物的洞穴对其生存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解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利用洞穴特征及其生态意义,于2017年5月至10月以及2018年4月至5月在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班佑乡多玛村对30对喜马拉雅旱獭繁殖对所利用的洞穴进行了定量研究。按照当年被频繁利用的洞穴(夜宿洞与繁殖洞)与临时利用的洞穴1∶2的比例取样,共测量了90个洞穴的7个物理特征参数,比较了不同类型洞穴的物理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当地喜马拉雅旱獭利用洞穴外径的长轴和短轴分别为59.3 ± 21.9 (16~100) 和45.8 ± 20.5 (18~100) cm,内径内横径和内竖径分别为24.4 ± 4.0 (16~39) 和19.7 ± 3.5 (15~39) cm;(2)洞道首段长为127.3 ± 43.3 (60~240) cm;(3)洞道首段倾斜角度为45.7° ± 9.5° (20°~72°);(4)洞口朝向角度为195.8° ± 96.2° (3°~356°)。除了夜宿洞与繁殖洞临时洞的内竖径有显著性差异,其它不同洞穴类型之间的物理特征基本一致。喜马拉雅旱獭利用洞穴物理特征参数表明其洞穴具有躲避天敌、抵御不良天气、良好的排水性能以及维持洞穴小气候稳定的功能。大部分洞穴之间的物理特征基本一致结合行为观察,说明喜马拉雅旱獭存在年际间的换洞行为。  相似文献   

12.
贵州是中国具有丰富喀斯特洞穴生态系统的省份之一,裸灶螽作为洞穴中的优势物种又为生态环境指示种,其遗传多样性能够反应洞穴生物多样性.为评估洞穴开发对洞穴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形态鉴定和分子辅助鉴定的方式对来自贵州省毕节、黔西南、铜仁和黔南4个地区8个洞穴97号裸灶螽标本进行鉴定,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  相似文献   

13.
以贵州凤冈麻湾洞洞穴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δ~(13)C、δ~(15)N测定了洞穴动物及其有机碳源的同位素比值,分析了洞穴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关系及洞穴动物食源。结果表明:洞内植物δ~(13)C范围为-41. 78‰~-38. 80‰,较洞外植物低;δ~(15)N范围为-1. 31‰~1.23‰,在洞外陆源有机质δ~(15)N范围内;洞穴土壤有机质的δ~(13)C范围为-31. 09‰~-24.95‰,δ~(15)N范围为-1.08‰~7.72‰;洞穴动物δ~(13)C范围为-30.41‰~-12.02‰,δ~(15)N范围为2.07‰~8.94‰;洞穴土壤有机质对动物的食源贡献率超过72%,远高于植物对动物的食源贡献率,即洞穴土壤有机质是洞穴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麻湾洞生态系统主要由4个营养层次组成:植物为第一营养层次;闪夜蛾、螺类、马陆类处于第二营养层次;裸灶螽、长头地蜈蚣处于第三营养层次;蜘蛛类处于第三或第四营养层次。即大部分同种(或同类群)动物在洞穴中所处的营养级位置相对稳定,少部分同种动物在不同光带或同种类群的不同种动物在同一光带所处的营养级位置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洞穴鱼类眼部退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娴  宁眺  肖蘅 《动物学研究》2012,33(4):409-415
黑暗环境中的洞穴鱼类眼部结构发生了退化,但不同洞穴鱼物种眼部退化程度存在差异,从眼部结构的部分缺失到完全消失的情况均存在。目前研究表明,不论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还是木村资生的中性进化理论均不能很好地解释洞穴鱼类眼部退化的产生机制。洞穴鱼类眼部退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若要揭示其机制需汇集多个学科的研究优势。该文介绍了国内外洞穴鱼类眼部退化研究领域的形态解剖学、发育生物学、动物行为学及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并对洞穴鱼眼部退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松桃县锰矿区洞穴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清  杨卫诚  陶红梅  周旭林  余源婵 《生态学报》2018,38(10):3718-3728
主要选取松桃锰矿区周边大洞、下洞为对象,研究洞穴环境因子与洞穴动物群落的关系,探索两洞穴环境中是否存在重金属Mn污染,对比分析两洞穴动物群落结构,探讨不同重金属、环境因子与两洞穴动物群落之间的相关性是否一致。通过采集,共获标本1274号,其中大洞660号,隶属于5门10纲21目24科26种,下洞614号,隶属于4门7纲15目21科26种。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多样性指数由高到底的顺序为群落D(2.4745)C(1.4036)A(1.3549)B(1.1935)E(1.1384)F(0.7265)。分析大洞、下洞洞穴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得出,大洞土壤中As、Mn与物种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分别为0.039、0.029,下洞水体中重金属As与物种优势度呈显著正相关(0.021),重金属Mn与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0.044),温度是影响下洞洞穴群落数量、分布的主要原因。重金属污染评价显示,两洞穴水质污染小,土壤中的重金属除Hg达到极严重污染外,其余重金属均未超过中度污染等级。  相似文献   

16.
2014年7月—2015年5月,对贵州省江口县51个洞穴中蝙蝠的种类、数量及分布进行调查,发现46个洞穴中有蝙蝠栖息痕迹,其中可以确定具体栖息物种的洞穴26个。本次野外调查共观察到蝙蝠2 100余只,经鉴定隶属3科11种;综合文献记录,截至此次调查结束,江口县洞穴型蝙蝠的有效记录为4科15种,其中有7种属本次调查首次发现。该地区许多蝙蝠栖息的洞穴都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人为干扰已严重威胁蝙蝠的生存。建议对翼手目动物栖息的洞穴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并加强大众对蝙蝠保护意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湖南省宜章县溶家洞银星竹鼠进行的实地调查 ,获得了银星竹鼠栖息环境、洞穴结构和食性方面的数据 ,发现银星竹鼠一般生活在海拔 10 0 0m以下 ,生长着竹类或芒类 ,附近有水源的环境中 ,主要以竹类和芒类的根和茎为食 ,营洞穴生活 ,洞穴有夏季和冬季之分 ,由洞口、洞口外土堆、洞道 (走廊、取食道、避难道 )、窝、厕所 5个部分组成 .  相似文献   

18.
王琰  童春富 《生态学报》2017,37(16):5504-5513
蟹类洞穴是蟹类在潮间带盐沼生存、繁衍的特征性结构,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洞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分析,是深入探讨蟹类及其洞穴的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基础。2015年10月,在崇明北滩单一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单一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群落和芦苇-互花米草混合群落3种典型生境中,对蟹类洞穴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的大型底栖动物、植被、沉积物等的特征参数进行了调研与分析。结果表明,生境类型差异对蟹类洞穴分布特征及相关生境因子具有重要影响。蟹类洞穴的分布密度和开口直径在不同生境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单一芦苇群落生境内洞穴密度要显著高于单一互花米草群落生境(P0.05),洞穴开口直径在单一互花米草生境要显著高于单一芦苇生境(P0.05);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密度、植物地下部分生物量在不同生境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植株密度、活植株高度、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以及沉积物含水率、p H、氧化还原电位在不同生境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沉积物中值粒径,总氮含量和总碳含量在不同生境间的差异随深度不同会发生变化。不同生境主要生境因子的差异是导致蟹类洞穴分布特征不同的根本原因;蟹类洞穴分布特征受多个生境因子的综合作用。筛选的生境因子的组合虽然与洞穴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相关性,但相关系数较小。未来研究中需要拓展生境因子涵盖范围,加强多因子综合作用分析。  相似文献   

19.
黎道洪 《四川动物》2008,27(3):340-343
本文以1龄洞穴鲤鱼和1龄地表鲤鱼为例对比研究洞穴动物的适应性特征,主要根据可量性状(外形、骨骼和内脏)及可数性状(鳍和鳞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从总体看洞穴鲤鱼的体形比地表鲤鱼小,生长速度缓慢,季节生长不明显,主要影响因子是洞穴内食物贫乏和水温较低(15℃左右);在可数性状中,洞穴鲤鱼的臀鳍条、围尾柄鳞和鳃耙有增多趋势,即增加了感觉细胞的附着基底;为适应洞穴水流域的狭窄通道,洞穴鲤鱼的体长相对地表鲤鱼而言有延长现象.此外,还对洞穴动物的概念及其它适应性特征作了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贵州省松桃县腊山河洞洞穴动物进行采集和调查,共获标本472号,隶属于3门9纲19目33科38种。按个体组成和环境差异,将腊山河洞洞穴动物划分为4个群落,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群落A的物种数最多(23)、丰富度最大(4.571 7),群落多样性指数依次为群落A(2.637 9)B(2.475 7)C(1.442 3)D(1.311 5)。群落D均匀度指数最高(0.946 1),虽然群落C物种数较少但形成了较大的类群,所以优势度最高(0.378 8)。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温度与物种丰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1.000),土壤中汞(Hg)与物种数呈显著正相关(r=0.997),土壤中砷(As)与多样性指数、丰富度、优势度之间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0.999、0.998。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3个光带内土壤重金属Hg、As的综合污染指数均达到重污染等级,而水体中重金属Hg、As的含量均达到国家Ⅲ类地下水质标准,与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吻合。由此可见,环境中重金属的含量与洞穴动物群落结构密切相关,影响着洞穴动物群落的组成及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