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教学目标1.1知识目标1)通过认识经典实验,认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大致历程;2)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3)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动力等。1.2能力目标1)通过课外探究和课堂讨论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思考、分析科学家的实验,推理、概括、总结出结论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0 0 0年 6月出版的新高中教材《生物·第一册》(实验修订本·必修 )里 ,编写了“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 ,目的在于 :1)初步学会探索影响酶活性条件的方法 ;2 )探索淀粉酶在不同温度和 p H下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通过该实验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酶作为生物催化剂 ,其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的条件。其基本流程略。在经过近 2年的试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从各地从事生物学教学的中学教师的反馈信息中了解到 ,“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问题和令人遗憾之处 :首先是材料…  相似文献   

3.
董钦 《生物学通报》2002,37(10):46-47
新高中《生物》教材中 ,增加了“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 ,目的在于 :1 )学会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方法 ;2 )观察提取出来的 DNA。该实验拓宽了与物理学和化学的联系 ,强调了发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减少学生需要记忆的文字内容。同时也强调生物学的科学地位。在 2 0 0 0年 1 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 )里 ,要求学生做“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 ,该实验以新鲜鸡血为原料 ,其提取流程略。而在与之相配套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里 ,又介绍了另一种“DNA粗提取和鉴定”的方法 ,…  相似文献   

4.
安军 《生物学通报》2001,36(7):22-23
1 对象 初二年级学生。2 教学目的1)通过学生亲自设计实验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 ,使学生学会设计对照实验 ,懂得控制实验条件 ,检验单一因子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从而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2 )通过学生参与实验设计 ,并对实验结果加以观察分析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共享实验成果 ,对学生进行协作精神的教育。3 活动时间、地点、活动方式上课时间 ,实验室 ,集体讨论的方式。4 教学活动过程4 .1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请生物学课外小组的…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 2 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 ,基础教育目标是“为 2 1世纪的未来公民奠定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基础 ,……本质上是试图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生物课程标准》(试用 )提出的课程目标中强调 ,要培养学生“具备查阅资料、索取信息并进行筛选和整理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能够主动参与 ,善于和他人合作 ,具备汲取不同意见 ,并作决策的能力”。依据上述要求 ,在设计高中生物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教学方案时 ,参照 Intel未来教育的基本方法 ,对 2个教学班的教学活动做了下列实验研究 :1 实验过程首先…  相似文献   

6.
1.生物教学的特点与困难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但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也有自己的教学特点与困难。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弗朗西斯·培根曾经指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感觉是可靠的,科学在整理感性材料时,用的是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的理性方法。”在今天的自然科学教学工作中,我们一直努力遵循着这一原则。但是,在生物教学中,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原因是:(1)都市远离大自然,城市学生对大自然中的生物缺乏认识。(2)生物教学所用的标本、插图、挂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研讨会于1992年12月2~5日在常州市召开,有来自全省各地的代表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生物实验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生物实验考查的有效方法及实验教具的改进与制作等问题进行了大会  相似文献   

8.
1 适用范围本课题适合于学过生态学内容 ,并具有一定的动植物分类学知识 ,鉴于以上要求 ,高二学生是比较适合的。2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野外调查 ,使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涵义 ,初步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测定方法 ,了解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3 教学准备3 1 测定工具的准备( 1 )毒瓶和昆虫网 ;( 2 )植物标本采集箱 ;( 3)动、植物检索表 ;( 4 )卷尺和计算器 ;( 5)放大镜和镊子 ;( 6 )盖玻片、载玻片和显微镜。3 2 预备知识( 1 )在野外测定之前 ,首先要了解工作地点的自然地理概况 ;( 2 )初步了解植物的类型和分布 ;( 3)预先估计一下动物的…  相似文献   

9.
1 教学目的1)探究根具有向地和向水生长的特性 ,知道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2 )通过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对照实验的创新能力和观察能力 ,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3)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探究方法。2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设计探究实验 ,理解根系在土壤里的分布特点。3 教学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4 课前准备1)课前 3周动员学生按实验十的要求进行探究实践活动。2 )鼓励学生创新实验材料、用具及方法等 ,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以备课上展示、自评和互评。3)教师准备探…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动手能力,加强实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在不加重学生负担,不增加实验设备条件下,采取措施,增加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我们给学生布置了适量实验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利用家里的盆、碗做实验,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思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为此,我们随机选择了初二(3)班进行对比试验。 (二)试验的过程及方法试验编组期中考试刚结束,生物教研组在初二年级随机选择了初二(3)班作被试验对象。该班在年级中,学习成绩处中等水平,学风正常。试验前将该班依座次顺序各取一半人编  相似文献   

11.
蒲河流域河流生境质量综合评价及其与水质响应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流生境是河流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维持河流生态完整性、维护河流健康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蒲河流域环境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蒲河流域河流生境质量评价体系,对流域内25个河段的生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了河流生境综合评价指数与河流水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蒲河流域25个河段的生境质量状况差异显著,其中1个河段的生境质量等级为好,5个河段为较好等级,16个河段为一般等级,3个河段为较差等级。(2)生境综合评价指数与TP、NH4+-N、CODCr呈负相关,生境质量评价体系中其他指标也与水质指标具有相关性,表明生境质量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我校采用模块化教学形式开展水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该模块由菌落总数测定、总大肠菌群测定及生理生化反应测试以及大肠菌群的血清学测试3个单元实验组成。实验内容以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微生物指标(GB/T 5750.12-2006)》规定的程序进行编排。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模块实验的标准化操作,让学生树立标准化意识;通过连贯的模块化实验将卫生学检验实验转换为带有基础性的细菌分类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微生物学检验操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大肠杆菌的各种分类学鉴定方法。该模块的考核形式是学生参照专业机构的检验报告出具校园湖水的水质检验报告以及提交研究论文。水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模块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微生物数量研究能力和细菌分类研究能力,有利于学生开展创新型研究。  相似文献   

13.
层次分析法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水质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多指标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其理论内容深刻而表现形式简单,包括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判断矩阵的建立及其求值、一致性检验和综合指数计算等运算过程.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3个采样点进行了2a的水体浮游植物和9项理化指标的检测,并应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季节4因素和6项理化指标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层次分析综合指数PI在3采样点有差异并且变化灵敏,渠首 (陶岔S1 ) PI=0.5697,水质属于污染;库心 (小太平洋S2 ) PI=0.3619,水质属于尚清洁;丹江入库上游 (大石桥S3 ), PI=0.7755,水质属于中污染;AHP分析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根据结果分析认为:层次分析法做为综合评价法对水质评价有重要性,值得推广应用;丹江口水库是重要的水资源,但目前水质状况并不理想,因此做好水源区的长期生态监测,加强理论和技术研究,改善水质,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一般研究中,通常将类似澄江动物群或关岭动物群为代表的生物软体印痕化石保存归因为与缺氧环境等有关的特异条件。本文关注到通常与化石降解和埋藏有关的缺氧环境推测并没有表达机理和成立条件;生物体内自身携带大量的微生物可能对生物的降解作用需要得到重视。为证实水体中氧气含量与生物非矿化组织印痕保存间的关系,本文通过设计条件控制(太湖银鱼,30℃,无菌纯净水、无外界微生物)进行有氧和缺氧环境的对比实验。该条件下的模拟对比实验研究证实:1)总体来说生物降解过程在有氧和缺氧环境下具有相似的降解速度;2)两者的降解实验在前期有短暂的差异,而144小时(6天)后有氧和无氧环境具有基本一致的降解速度和程度,其中较多样本6天后在缺氧环境的降解速度略高于有氧环境,短时间(6天)的降解差异是否会造成矿化差异有待研究;3)生物体本身携带的以肠道微生物为主的好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足以使生物以蛋白质为代表的器官结构产生相似的破坏性降解,在本研究中是主要的降解因素;4)实验中所检出的生物体肠道内普遍存在的兼性厌氧微生物,可能是导致有氧和缺氧环境具有相似降解过程的主要原因;5)生物降解过程早期由于蛋白质的降解,微环境趋向于弱碱性而非一般推测的酸性;6)在实验设定条件下的有氧环境和缺氧环境对化石的形成和保存的早期过程相似,其他理化条件下的降解过程和结论需要进一步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编成绩归因问卷对高中生学习生物行为归因进行调查,以探索高中学生对学习生物行为归因的倾向,寻找其规律性,为今后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归因训练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努力程度、学习兴趣是对生物学习影响较大的因素;学习方法、试题难度、休息等的影响则较小;2)成绩与内归因的影响成线性关系;3)考试失败的学生其成绩与内归因有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生物及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间的反馈关系及其过程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不同类型的生物环境因素控制实验以及大尺度的联网野外控制实验被认为是认识生态系统响应和适应环境变化过程机制、精细定量表达的有效手段及认知过程的加速器。近年来发展了大型野外物理模拟实验装置网络(如ECOTRON)、生态系统分析与实验平台(AnaEE)、国际干旱实验研究网络(Drought Network)、氮沉降联合实验网络(Nutrient Network),以及基于各区域性生态观测实验站的联网控制实验(如USA-ILTER)。发展大陆尺度联网实验研究平台事业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将会在认知生态系统环境响应过程机制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综述了生态系统环境控制实验的研究方法和实验体系的发展,明确指出各种类型的生物环境控制实验需要形成联合协作体系,共同解决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的基本科学问题。目前的控制实验包括: 1) 实验室封闭装置内的生物生理生态学控制实验;2) 野外实验场的半开放部分环境要素控制实验;3) 近自然状态的野外环境控制实验;以及4) 基于野外生态站的联网控制实验。进而,本文还深入讨论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环境响应及适应过程机制实验系统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基于大尺度自然环境梯度实验及生态站尺度的要素控制实验的优势,提出了整合两种实验技术、发展新一代的野外联网实验体系的科学设想,讨论了基于野外联网控制实验的研究体系,论证了研究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短期响应和长期适应的规律和机制、生态系统环境响应定量表达的技术途径。若本文提出的控制实验体系设计方案能够得以实施,必将大大促进我国乃至全球生态系统和环境变化科学的研究水平,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何桂庆 《生物学通报》2000,35(12):15-17
1 教学目标  1 )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2 )理解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基本知识 ;3)了解煤气中毒及其预防 ;4)学会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碳。2 教学重点 体内的气体交换。3 教学难点 气体交换的原理。4 教学方法及手段 观察、实验与讲授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5 教学用具  CAI课件 (课前自制 )、澄清石灰水吹气实验的有关用具、计算机、香水和盆栽茉莉花。6 课时安排  1课时。7 教学过程引言和复习提问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六章第一节“肺的通气”,知道人不仅需要饮食 ,而且还需要进行呼吸 ;而人体进行呼吸 ,…  相似文献   

18.
生物知识和相应的生物实验的教学,怎样进行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设计了三种方法,分别在初二年级六个平行班进行对比实验教学,现将实验情况介绍如下,供同行们参考。方法一:先讲授草履虫一节知识,再进行观察草履虫的分组实验。教学时数共2课时:讲授、实验各1课时。这种方法在初二(1)、(6)两个班进行。方法二:先进行观察草履虫的分组实验,再进行草履虫一节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数共2课时:实验、草履虫知识各1课时。在进行草履虫一节知识教学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初二(2)班教师采用讲授结  相似文献   

19.
显微镜的使用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又是今后许多实验成败的关键。但教学时间仅有一节课,况且我们的实验设备和显微镜数量都有限。因此,我们从实际出发,在具体的教学要求上分两步做:上学期主要抓低倍物镜使用;下学期要求学生掌握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的全部操作要求。为了保证本学期学生实验课的正常进行,必须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在1—2周内学会使用低倍镜观察标本。因此,我们事先通知学生:两  相似文献   

20.
(一)进行生态考察的目的要求 1.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明确生物既离不开环境,在生活中又影响着环境; 2.了解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考察方法,认识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3.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每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认识保持生态平衡及其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二)进行生态考察的步骤和方法 1选好生态考察点: (1)选点标准: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和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植物典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