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u~(2 )、Zn~(2 )诱导稀有鮈鲫应激蛋白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稀有鮈鲫为材料,研究了应激蛋白质作为生物学指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无可观察效应浓度下,经5d亚慢性胁迫暴露,以Cu2+为胁迫因子,稀有鮈鲫被诱导出约54KDa的应激蛋白质;以Zn2+为胁迫因子,稀有鮈鲫被诱导出约94KDa,67KDa和40KDa的应激蛋白质。应激蛋白质有可能成为一种生物学指标运用于生态风险性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2.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已作为新型实验动物而逐渐成为生物学研究各领域的热门对象,但是,其系统分类位置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制作了稀有鮈鲫的透明骨骼标本,对其骨骼特征进行描述;选取47个形态特征,与鲤科各亚科鱼类的典型特征进行比较,建立了分支分析特征矩阵,并使用PAUP4.0软件中的最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稀有鮈鲫和鮈亚科鱼类聚在一起,属于鮈亚科。  相似文献   

3.
稀有鮈鲫是我国近年来开始使用的一种实验鱼,由于它具有易于饲养、周年繁殖、性成熟快、连续产卵类型等一系列特性,已作为实验材料成功地应用于鱼病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关于稀有鮈鲫繁殖、发育等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1,但尚未见鱼类能量学方面的研究资料发表。    相似文献   

4.
三氯异氰尿酸和环丙沙星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翔  聂湘平  李凯彬 《生态科学》2006,25(2):155-157,161
研究了三氯异氰尿酸(TCCA)和盐酸环丙沙星(CPFX)对小球藻、大型溞和稀有鮈鲫的急性毒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TCCA和CPFX对小球藻的96hEC50分别为0.31mg·L-1和20.61mg·L-1、对大型溞48hLC50分别为0.19mg·L-1和135.15mg·L-1,TCCA对稀有鮈鲫96hLC50为1.76为mg·L-1,CPFX对稀有鮈鲫不产生急性毒性。对于TCCA,大型溞最敏感,小球藻次之,稀有鮈鲫最不敏感;对于CPFX,小球藻最敏感,大型溞次之,稀有鮈鲫最不敏感。  相似文献   

5.
抗草鱼出血病病毒转基因稀有鮈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采用草鱼H1基因启动子,以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外衣壳蛋白VP7基因为靶基因,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报告基因,构建了3个小发卡RNA(shRNA)表达载体pH1siGCRV(x)-CMVeGFP。CIK细胞感染实验表明,pH1siGCRV2-CMVeGFP具有较高的病毒抑制作用。通过显微注射将pH1siGCRV2-CMVeGFP导入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受精卵,获得转基因稀有鮈鲫P0代群体。转基因稀有鮈鲫攻毒实验显示,转基因稀有鮈鲫死亡率为30%,抗草鱼出血病能力显著提高。进一步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证实,转基因稀有鮈鲫脾脏、后肠和肝脏中GCRV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鱼,并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减少,转基因稀有鮈鲫体内GCRV的复制受到有效抑制。研究为抗草鱼出血病转基因鱼育种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验证稀有鮈鲫作是否适用于幼体生长试验,为相关化学品测试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以重铬酸钾和3,4-二氯苯胺为参比物质,按照《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No.215鱼类幼体生长试验》,分别开展三次实验室内稀有鮈鲫幼体生长试验以评价试验结果的重复性,进行实验室间比对试验以评价试验结果的再现性。结果实验室内重复试验中,重铬酸钾和3,4-二氯苯胺对稀有鮈鲫生长抑制效应(EC_(20))平均值分别为30.9 mg/L和163μg/L,变异系数均小于15%;实验室间比对试验中,虽然变异系数增大,但是各实验室的28 d EC_(20)均在【math14】±2s范围之内。结论稀有鮈鲫幼体生长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且稀有鮈鲫对3,4-二氯苯胺的敏感性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相当,因此稀有鮈鲫可作为鱼类幼体生长试验的本土受试鱼种。  相似文献   

7.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是中国特有的小型淡水鱼类,已成为重要的实验研究用动物.运用AF、Mallory's三色法染色,HE对照,观察了稀有鮈鲫脑垂体的组织学结构.稀有鮈鲫的脑垂体呈肾形,由神经垂体和腺垂体组成,整个垂体通过垂体柄与下丘脑相连.腺垂体分为垂体前外侧部(RPD)、垂体中外侧部(PPD)和垂体中间部(PI)3部分.神经垂体及其分支深入腺垂体的各部分,在PI中分布尤为丰富.脑垂体中血管丰富.  相似文献   

8.
倪氏复口吸虫是我国淡水鱼类的一种常见的危害严重的寄生虫。利用稀有鮈鲫作为寄主,研究了倪氏复口吸虫在其体内的移行途径,并观察了复口吸虫的感染是否在寄主耳石上留下标记轮。倪氏复口吸虫尾蚴从稀有鮈鲫体表的各个部位侵入,但主要集中在头部,侵入体内的尾蚴通过肌肉和结缔组织直接进入眼球。感染倪氏复口吸虫的稀有鮈鲫耳石表面微结构发生变化,部分鱼耳石上出现明显的标记轮。  相似文献   

9.
异源精子诱导稀有鮈鲫的人工雌核发育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用经过紫外线灭活的异源精子启动稀有鮈鲫卵子发育,再经过热休克分别抑制极体排放和第一次卵裂,得到了极体雌核发育和有丝分裂雌核发育的存活个体。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诱导极体雌核发育的最佳参数为受精后2min、40℃休克处理2min;诱导有丝分裂雌核发育的最佳参数为受精后17min、40℃休克处理2min。雌核发育个体的形态学特征没有显示出受到父本影响的迹象。RAPD分析表明雌核发育个体扩增片段全部来自于母本,没有发现异源父本DNA成分进入稀有鮈鲫基因组的迹象。实验中还发现,鲤×稀有鮈鲫的正常杂交组合能以极低的几率产生出雌核发育的稀有鮈鲫。  相似文献   

10.
稀有鮈鲫临界温度的研究王剑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稀有钢鲫(ffobmpniranYeetFu)是一种小型鲤科鱼类,在作为一种新的实验鱼。灭蚊鱼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1990年开始,我们就积累了有关稀有铜鲫越冬、度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