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厂共有300余人,以生产味精为主。几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放手发动群众,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大搞科学实验,有力的促进了生产发展。1974年味精产量创造了年产最高记录,比1973年增长23.5%,生产成本比1966年降低42%。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花县革命委员会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开展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加快了农业学大寨的步伐。最近,我们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理沦问题的重要指示,联系实际,批判资本主义倾向,进一步提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掀起了一个学理论,抓路线,促生产的热潮。全县革命、生产形势又有了新的发展。1974年,我县农业生产获得了全面丰收。全县粮食亩产超过了千斤,比1973年增长9.8%;总产量增长9.6%。花生大幅度增产。生猪饲养量达到一人一头多。完成和超额完成了粮食和各项农副产品的交售、上调任务。  相似文献   

3.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运动中,我县广大干部和群众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广泛开展科学种田,大搞农用微生物的生产和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县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75年粮食亩产达936斤,比1972年增长18%。1976年虽然遇到大旱,但仍然获得丰收,已实现了千斤县。林、牧、副、渔也都有较  相似文献   

4.
能源危机和苹果渣带来的环境问题促进了固态发酵技术的发展.相对于液体深层发酵,固态发酵在生产中具有处理量大,操作简单,成本低等独特的优势.综述了以苹果渣为原料利用固态发酵技术生产酶制剂、柠檬酸、酒精和蛋白饲料等的研究应用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5.
900831 碳源的类型和浓度对黑曲霉生产柠檬酸的影响研究了碳源及其浓度对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B60生产柠檬酸的影响。麦芽糖、蔗塘、葡萄糖、甘露糖和果糖给予高的柠檬酸产率。在糖浓度为10%时(葡萄糖例外,为6.5%)产率最高。糖浓低于2.5%时不产生柠檬酸,用1%蔗  相似文献   

6.
国外科技     
在柠檬酸生产中,用氧气代替空气,以假丝酵母发酵,可降低副产物异柠檬酸的形成,可提高柠檬酸收得率。例如,在含棕榈油精10%、NH_4Cl0.3%、KH_2PO_40.05%、MgSO_4·7H_2O0.03%和其它成份的培养基中,于34℃发酵培养热带假丝酵母IFO8小时,同时通以发酵液体积比0.5份的氧气/每分钟,使溶解氧≥10ppm,用CaCO_3调节pH5.0,每升发酵液产柠檬  相似文献   

7.
1、钡盐能促进柠檬酸增产以甘蔗糖蜜为原料,以G23—4生产菌发酵时,加入钡盐能促进产酸,降低残糖并能提高糖酸转化率。例如在250毫升三角瓶(装液53毫升)的摇瓶试验中加BaCl_2一2H_2O 0.0426克,比对照组可提高产  相似文献   

8.
生物工程综合性实验课程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为教学目标,利用两步酶转化法制备L-天冬氨酸和L-丙氨酸的工艺路线,结合生物工程专业生产工艺管理的特点,借鉴生产企业现场管理经验,实施四班三运转的实验运行方式。成绩考核加入交接班总结评价与团队协作评价,该课程设置了包含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原理、方法与实验技术和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新型生物工程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并通过教学实践,持续改进,形成完整的实验教学过程与考核机制。生物工程综合性实验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柠檬酸一般采用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以糖质为原料的柠檬酸发酵液中,除柠檬酸外,尚可能含有草酸、乌头酸、苹果酸和葡萄糖酸等。由于生产菌种和工艺技术的不同,各种酸的含量也不完全一样,用碱滴定测总酸的方法不能反映柠檬酸的真实含量。因此,多以五溴丙酮法进行测定。但是,以糖蜜作原料的柠檬酸发酵中,由于原料所含杂质的干扰,给测定造成很大困难。为寻找一个适于以糖蜜为原料的发酵液中柠檬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我们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法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3.7%。  相似文献   

10.
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B14以正烷烃为碳源可以形成柠檬酸和异柠檬酸。在正烷烃、(NH4)2SO4 过磷酸钙、玉米浆和NaCl等组成的培养基上,发酵4天,发酵液中柠檬酸含量达6.95%。用吡啶显色,总酸(以柠檬酸计)含量达13.78%。将异柠檬酸转化为柠檬酸,发酵液中柠檬酸含量上升到12—13%,柠檬酸占总酸的比例从40一50%提高到80—90%。原料转化率(产酸量与正烷烃量之比)按柠檬酸计达1I 2%,总醛转化率达132.5%,最高达184.1%。  相似文献   

11.
果园土壤筛选出一株能利用液体石蜡生成柠檬酸的酵母菌,经鉴定为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 8—2。在该菌所产生总酸中约50%为柠檬酸。摇瓶及500升发酵罐试验证明,8—2菌在含10—12%液体石蜡、0.25—0.5%玉米浆及6%CaCO,作中和剂的培养基中,一般能生成7%以上的柠檬酸,最高可达10.72%。此种工艺可生产工业用柠檬酸。  相似文献   

12.
北京黑白花奶牛是“中国黑白花奶牛”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解放以来,全市奶牛战线广大职工和科技人员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共同努力培育成的一个奶牛品种群。目前,不仅牛群数量有了很大发展,由建国初期的1,500头增长到现在的16,000头,同时支援了兄弟省市2万多头;而且牛群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到1972年,平均每头奶牛的年产奶量已超过5,300公斤,比解放初期的3,500公斤提高51.4%。1974年和1976年两次列入国家良种登记的3,365头奶牛,平均每头305天的产奶量为5,662公斤(按照国际标准折成含脂率4%的标准乳计算,下同),与西德乳业研究中心1973年报道的资料相比较,仅低于美国的6,830公斤(11.1万头平均)和瑞典的5,704公斤  相似文献   

13.
柠檬酸的生产,国內目前主要采用深层发酵法捎谡庵址椒ㄐ栌貌恍飧殖睦锓⒔凸?而且生产中耗用大量粮食原料,使柠檬酸的生产发展受到一定限制,柠檬酸的产量还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们由1973年开始,利用农村生产甘薯淀粉的下脚——薯渣作原料,进行了固体发酵柠檬酸的研究。通过小型实验和中间试验,选出了适于固体曲发酵柠檬酸的生产菌宇佐美曲霉G_2B_8,确定了固体盘曲法生产柠檬酸的工艺条件,柠檬酸产率(对干曲计)为31.78%,  相似文献   

14.
草原的形成可追溯到中新世初,它是中纬度内陆丰干旱到半湿润气候条件下所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草原植物组成以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而动物组成以善跑的大型食草动物(目前多为家畜取代)和啮齿类占优势。草原植物区系的发展促进了草原动物区系的演化,而草原动物区系也促进了某些植物特征的形成。草原第一性生产力变动于50—1425克·米~(-2)·年~(-1),太阳能利用率约为0.07—1.4%;食草家畜的转化效率约1—15%。自然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氮素输入以共生固氮为主,养分的输入及输出大体平衡而略有节余。随着人口的增长,草原利用强度日增,加之滥垦、过牧及管理不善,引起了草原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使生态平衡失调,草原生产力持续下降。今后应加强草原管理与动态监测,在保证资源更新、系统平衡的前提下适度利用,以获取永续最高报酬。  相似文献   

15.
我们大队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认真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全面落实农业“八字宪法”,连续四年粮食亩产超过一吨。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发扬大干苦干的革命精神,从土、肥、水方面不断改变生产条件,敢于闯新,不断改革作物布局,精益求精,不断改进栽培管理技术,1974年粮食亩产又有新的突破,稻麦亩产超过2400斤。  相似文献   

16.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舟山地区的水貂配种工作于1973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母貂的受胎率为84%,公貂的利用率为59%,为发展水貂生产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将配种工作中所得的两点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耕地利用碳排放核算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耕地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耕地管理活动中由农用品投入、能源消耗等产生的碳排放量也飞速增长。本研究以东北地区耕地利用碳排放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法构建碳排放核算框架体系;基于东北地区1979—2015年碳排放量的估算结果,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模型构建影响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体系,深入探讨东北地区耕地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与1979年相比,2015年耕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增长了21.9%,碳排放强度则降低了1.54 t·hm-2。土壤管理和农用品投入碳排放是耕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排放源,占排放总量的83.6%。土地生产率、科技资金配置率的提高,会增加耕地利用碳排放;投入产出比、人均耕地面积、科技投入强度降低,则会减少耕地利用碳排放。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以斑马鱼为(Danio rerio)对象,研究了四周无氧运动训练对斑马鱼行为、形态、生长、肌肉生化组分及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旨在探索斑马鱼对无氧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变化,为进一步了解鱼类适应无氧运动训练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发现:斑马鱼的日常活跃程度经四周无氧运动训练后显著降低,群聚程度增加;训练组个体体重和体长增长减缓,更利于运动;肌糖原含量显著增加,运动持久能力加强;肌肉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增高,柠檬酸合成酶(CS)活性显著降低,无氧代谢能力加强。即,斑马鱼无氧运动能力和无氧代谢能力在训练后得以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9.
张庄村农牧渔复合生态系统功能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采用定位试验系统测定分析方法,在江苏省吴县黄桥乡张庄村科学基点,研究了太湖地区典型的农牧渔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建立了能流、物流和价值流模型,提出了改进系统功能的实际措施。 试验表明,在次级生产过程中有32—51%的氮,68—81%的磷,16—81%的钾和20%的有机质得到回收而投入生物再循环,从而改善了土壤条件,提高了农田的投能转换率和产量水平,节约了资源。这对缓和钾素和磷素供应不足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牧渔复合结构中,养鱼池塘3—11月的净初级生物量为8,280公斤/公顷。约为稻麦二熟生物量的三分之一。利用鱼池埂和田埂沟岸可收获青草,相当于每公顷农用地增加了800公斤生物量。 系统分析表明,一公顷高产农田(年产量194×10~9焦耳能量)的产量可生产2,544公斤猪肉或2,538公斤鱼肉。一公顷鱼池(年产鱼7,500公斤)需要1公顷农田提供饲料。一个养鱼或养猪劳动力需要使用1.3公顷农田产出的饲料。 计算机模拟单纯的农业、牧业、渔业和农牧渔复合四类系统50年净产值的变化,以净产值的变异系数作为量度,证明农牧渔复合系统的稳定性最高。 本文还通过模型分析讨论了农牧渔复合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氮素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谌小勇  潘维俦 《生态学报》1989,9(3):201-206
本文介绍会同县18年生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氮素的分布、转化、消长和循环方面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总氮量为12287.6公斤/公顷,其中约有97%存在土壤库中,植物固定的氮仅占总氮量的2.5%。杉木枝叶中的氮含量因受“稀释效应”的影响,表现为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尤其是在当年生枝叶的萌发初期。该生态系统每年经水文学途径获得7.35公斤N/公顷,径流输出0.98公斤N/公顷,即该系统每年以6.37公斤/公顷的速率净积累氮,表明杉木林生态系统对氮素的保存和利用的能力较高。文章还建立了氮素动态数学模型并进行初步模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