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中国马褂木6个种源(云南金平、浙江安吉、福建武夷山、贵州黎平、广西全州、江西庐山)一年生实生苗的苗高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种源在苗高生长上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2)利用logistic曲线拟合其苗高生长方程,发现各种源苗高生长均呈现明显的“慢—快—慢”的“S”型生长节律.(3)利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将苗木生长划分为幼苗期、生长前期、速生期、生长后期4个阶段,福建武夷山种源最早进入速生期,且持续时间最长,江西庐山种源最晚进入速生期,且持续时间最短.速生期苗高净生长量占总生长量最大的是浙江安吉种源,达56.05%;第二是福建武夷山;最小的是江西庐山种源,只有34.29%.(4)依据苗高和地径两个性状的聚类分析把6个种源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全州种源,苗高生长表现最好;第二类是金平、安吉、武夷山、黎平种源;第三类是庐山种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马褂木不同种源苗期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马褂木6个种源(云南金平、浙江安吉、福建武夷山、贵州黎平、广西全州、江西庐山)一年生实生苗的苗高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种源在苗高生长上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2)利用logistic曲线拟合其苗高生长方程,发现各种源苗高生长均呈现明显的"慢—快—慢"的"S"型生长节律。(3)利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将苗木生长划分为幼苗期、生长前期、速生期、生长后期4个阶段,福建武夷山种源最早进入速生期,且持续时间最长,江西庐山种源最晚进入速生期,且持续时间最短。速生期苗高净生长量占总生长量最大的是浙江安吉种源,达56.05%;第二是福建武夷山;最小的是江西庐山种源,只有34.29%。(4)依据苗高和地径两个性状的聚类分析把6个种源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全州种源,苗高生长表现最好;第二类是金平、安吉、武夷山、黎平种源;第三类是庐山种源。  相似文献   

3.
厚朴种源苗期生长差异及优良种源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生长量实测法,对19个种源的厚朴幼苗进行了连续测定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厚朴的苗高、地径、地下部干重、根冠比及总含水量等性状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厚朴苗木苗高地径年生长量变化规律均呈现“S”型增长,并且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厚朴苗高和地径生长的主要时期是7~9月,该时期苗高和地径分别占全年生长量的77.7%和50.0%.厚朴种源苗期地理变异表现为经纬双向变异.苗高、地径与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苗高与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呈显著正相关,地径与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综合其生长表现,选出5个优良种源是道县、江华、安化、融水及潜山种源.  相似文献   

4.
以10个转TaLEA小黑杨无性系和1个对照无性系为材料,对无性系苗期苗高和地径生长过程进行测定并构建Logistic模型,探讨不同无性系苗期生长过程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转基因小黑杨无性系苗高和地径生长过程高度符合"S"型曲线,所有Logistic模型拟合系数超过0.9,表明拟合效果显著。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苗高和地径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参试无性系苗高平均速生期持续期为48天,速生期内平均生长量为1.85 cm,地径平均速生期持续时间为70天,速生期内平均生长量为0.09 mm。苗高、地径均与速生期内生长量、速生期内平均日生长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转基因无性系XL-1和XL-9苗期生长较快,苗高(地径)分别比对照高16.37%(32.82%)和10.92%(22.68%),表明转LEA基因对无性系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此研究为小黑杨苗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当年播种的峦大杉(Cunninghamia konishii)幼苗为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3个遮荫处理(50%、75%、100%光照),每隔7 d监测地径、苗高等生长进程;应用Logistic方程拟合苗高、地径生长过程并分析其生长节律。结果表明,遮荫显著促进峦大杉幼苗全生长季的苗高、地径生长,以50%光照表现最好;不同生长阶段遮荫对峦大杉苗高、地径生长量的影响有所不同,进行动态优化十分必要。Logistic方程能较好地拟合峦大杉苗木生长动态。50%光照处理显著提高峦大杉苗高、地径的线性生长速率、最大线性生长速率和线性生长量,显著提前苗高线性生长终期、缩短线性生长持续时间,显著推迟地径线性生长始期。峦大杉苗期光照强度动态优化方案:在t≤133 d前阶段宜采用50%光照,在t>133 d期间宜采用100%光照。  相似文献   

6.
3种四照花一年生播种苗生长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3种四照花的苗期生长规律,对1a生大花四照花(Cornusflorida)、香港四照花(C.hongkongensis)和东京四照花(C. hongkongensis subsp. tonkinensis)幼苗的年生长节律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拟合的Logistic方程生长模型(R~20.98,P 0.01),可将3种四照花苗期的苗高和地径年生长进程划分为生长初期、生长盛期、生长后期3个时期。其中,生长盛期的苗高和地径的生长量分别占全年的55.23%~59.06%和59.46%~60.71%。大花四照花的年生长积累均大于2种东亚类常绿四照花,而香港四照花和东京四照花的苗高和地径生长相似;大花四照花的生长初期和生长盛期的启动时间早于2种东亚类四照花,但持续时间最短。3种1 a生四照花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呈现出"慢-快-慢"的生长节律,符合"S"型生长曲线;且地径和苗高呈现出异速生长现象。这为四照花栽培推广、引种驯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香叶树一年生苗苗高地径生长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香叶树播种育苗,研究其1年生苗苗高地径生长量变化规律。经定期测定,有序样本聚类和回归分析,拟合苗高、地径与时间相关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香叶树 1年生播种苗生长期可划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生长盛期和生长后期四个时期。苗高生长量集中在生长盛期,占77.51%,出苗期和生长初期所占比重较小,二者之和仅为7.93%,不及生长后期的14.55%。地径生长量在出苗期占比较大,占总量的18.03%,生长后期为11.47%,生长初期最小仅为8.2%。苗高、地径在生长盛期的时间仅占总生长天数的46.67%,但其生长量却分别占总生长量的77.51%和62.30%。苗高、地径生长量与时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拟合的生长曲线可靠性高,可用来估测和分析香叶树1年生播种苗在不同生长时期苗高、地径的生长量变化。  相似文献   

8.
对欧洲鹅耳枥一年生播种苗的苗高、地径进行测定,利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模型对播种苗苗高的年生长规律进行拟合和分析。结果显示,3种模型的拟合度均在0.95以上,Logistic方程的拟合值较接近于实际观测值,拟合度达0.967,是追踪欧洲鹅耳枥苗高生长的理想模型。同时利用Logistic方程,结合播种苗实际长势,将播种苗生长划分为4个时期:出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生长末期。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密度对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 以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实生苗为试验材料, 设置4 个种植密度, 即在美植袋中分别种植1、2、4、8 株幼苗(以下简称密度I、II、III 和IV)。2013 年3 月至12 月逐月测定不同密度下山杜英幼苗的地径和苗高生长, 并于2013 年12 月测定幼苗的各器官干重。研究结果表明, 密度I、II、III 和IV 的地径净生长量分别为7.5、6.9、6.0 和5.5 mm, 苗高净生长量分别为13.7、16.8、16.1 和14.7 cm, 单株幼苗的平均干重33、31、29 和21 g。幼苗的平均地径随着密度增大而减小, 平均苗高为密度II>密度III>密度IV>密度I。幼苗平均单株各器官干重(根、干、枝、叶)和幼苗单株干重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少, 每盆幼苗的总干重随密度增大而增加。各密度的干重为根>干>叶>枝。山杜英苗的冠根比小于1。密度显著影响一年生山杜英幼苗的地径和生物量, 但是对苗高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3种处理条件下对猴面包树Adansonia digitata种子进行播种育苗,观察记录种子萌发特性、苗高和地径,以及连续观察两年物候。结果表明:(1)70 ℃热水浸种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分别为18.72%、6.20%。(2)苗高和地径增长呈“S”型,苗木生长分为缓慢期、速生期和停滞期;苗高和地径的速生期起点均为7月上旬,一直持续至9月上旬,在8月中旬出现苗高和地径速生点。1年生猴面包树苗高和地径可达81.9 cm和12.6 mm,苗木整齐度较好,苗木质量较高,苗木移栽成活率高达90%以上。(3)在云南元阳县干热河谷地区,2年内猴面包树苗期的物候无显著差异,生长发育正常,证明该地区是猴面包树理想的引种栽培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获得马尾松幼苗最佳施肥配方,该文以1年生马尾松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L16(43)正交设计,并通过测定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叶片N、P、K含量,探讨不同N、P、K配比施肥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特征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配比施肥处理间马尾松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和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处理12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隶属值最高。(2)施N对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施K对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对叶绿素和针叶养分有极显著影响;施P对叶绿素a、叶绿素b、针叶N和P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对苗高、地下生物量、总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3)施N对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a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和针叶N含量的影响最大,K次之,P最小。各因素对地下生物量和针叶P含量的影响均表现为N>P>K。(4)N3水平利于幼苗苗高地径的生长及生物量的积累,N4水平利于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及针叶N、P含量的积累,P4水平利于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养分P含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王瑗  郁万文  周凯  汪贵斌  曹福亮 《广西植物》2019,39(9):1147-1158
该研究以自然分布的内蒙、宁夏、甘肃、新疆、陕西等23个不同地理来源(种源)的野生苦豆子种子及其播种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同质园内的当年生植株为材料,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种子长、宽、千粒重以及植株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形指数、苗高、地径及生物量等10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个表型性状种源间均呈极显著差异,其中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5.24%,植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8.34%,表明种子性状的稳定性高于植株性状。同时,10个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均高于70%,说明苦豆子表型多样性主要来源于种源间的表型变异;各种源苦豆子种子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均值高达97.55%,且种长、千粒重分别与采集地经度、纬度和海拔等环境因子呈极显著相关性,说明种子表型性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相关性分析显示,苦豆子植株性状叶长(LL)、叶面积(LA)分别与种子性状千粒重(TW)、种长(SL)和种宽(SW)有显著相关性,暗示表型性状中的可遗传变异影响;利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对23个种源苦豆子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生物量较大、苗高较高、千粒重较重、叶面积较大等综合表现较好的6个种源,共分为两类,分别是DK、JY、WY、WH、ETK和YN,这为苦豆子种质资源定向开发以及选育和栽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源麻栎种子和苗木性状地理变异趋势面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志龙  虞木奎  马跃  唐罗忠  方升佐 《生态学报》2011,31(22):6796-6804
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是优良的能源和用材树种,在我国分布广泛并已有悠久栽培利用的历史,研究其种子和苗木性状地理变异规律对选择优良种源和适生区十分必要.研究收集了13个省(区)36个种源的麻栎种子,在测定麻栎种子性状的基础上,在安徽省滁州市红琊山林场进行了苗期试验和苗木性状测定,并采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对这些性状在经纬2维方向的地理变异模式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1)麻栎种源间种子长度、宽度、百粒重和营养内含物存在极显著差异.种子百粒重、长度和宽度总体表现双向渐变趋势,随经度增高而增大,随纬度增高而减小,主要受到经度的控制;以西南到东北为中间地带,可溶性糖含量向东南表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向西北则相反;淀粉含量从西北到东南呈逐渐减小的趋势.2)麻栎种源苗高、地径、生物量、热值和木材化学组分存在极显著差异.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均呈双向渐变,经正向变异且变化幅度较大,纬负向变异且变化幅度较小,经度影响大于纬度;热值拟合回归方程不显著,方程无意义.木质素含量北部大于南部,但北部以西北部最高,南部以东南部最高.3)研究显示,麻栎种子和苗木性状多数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模式,这也是麻栎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而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遗传变异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苦楝应对盐胁迫的响应机制,该文以1年生苦楝(Melia azedarach)实生苗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设置中性盐Na_2SO_4和碱性盐Na_2CO_33个盐浓度(200、400、600 mmol·L~(-1))处理40 d,研究苦楝的抗盐碱水平及在不同程度盐碱胁迫条件下的生长及光合生理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提高,苦楝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的增长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且碱性盐胁迫条件下降程度更大,盐胁迫提高苦楝的根冠比。处理10 d时,苦楝幼苗的所有光合指标随中性盐和碱性盐浓度的提高呈相似的下降特征,碱性盐胁迫条件下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中性盐胁迫,且随处理时间的增加,中性盐和碱性盐处理下苦楝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降低。随着盐浓度的提高,苦楝的叶绿素含量呈现下降趋势,200 mmol·L~(-1)盐胁迫对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小,400、600 mmol·L~(-1)盐胁迫均对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600 mmol·L~(-1)碱性盐胁迫条件下,苦楝叶片相对电导率和饱和水分亏缺最高,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同等浓度下,碱性盐胁迫的苦楝叶片相对电导率和饱和水分亏缺显著高于中性盐胁迫处理。综上结果认为,苦楝具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碱性盐比中性盐对苦楝幼苗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多穗柯是一种珍贵天然野生药用植物,可以开发出保健食品色素和天然医用药品,广西的资源较丰富,该研究采集巴马、那坡、德保及田林等4个产地的多穗柯种子进行播种育苗,并跟踪调查测定一年生幼苗的叶片性状及幼苗生长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产地间叶片性状及幼苗生长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巴马与那坡、德保、田林在叶长、叶宽、叶面积、叶脉间距、叶鲜重、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片组织密度等叶片性状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在株高、地径、单株干重、主根长、单株根干重及单株叶干重等生长指标上亦存在显著差异,且生长量是后3个产地的1~2倍;通过比较各产地的叶片保水力及植株净生长量,巴马的多穗柯植株耐旱性及生长速度优于其他三地。综合各性状表现,认为巴马的多穗柯苗期表现比较好,生长速度快,长势好,抗旱性较强,可作为多穗柯优良种源的初步选择。(2)8月份是多穗柯株高、地径的生长高峰期,建议此时应加强肥水管理,调节适宜的水肥光热条件,尽量延长幼苗的快速生长时间,以获得苗木的最大累积生长量。(3)叶片性状与幼苗生长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叶面积与株高、地径、单株干重、单株根干重以及单株叶干重等呈极显著正相关,叶脉间距、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与株高、单株干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比叶面积与株高、地径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以后的优株表型选择中,要优先考虑叶子大、叶脉间距宽、中老熟叶片叶色浓绿的植株。该研究结果为多穗柯优良种质资源的早期筛选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不同产地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种子和幼苗的表型性状变异规律,该研究以来源于海南、福建、广西、广东等省/区10个产地降香黄檀的种子及在广西桂林培育的幼苗为材料,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其种子和幼苗生长的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降香黄檀种子和幼苗的表型性状存在较大变异,9个性状间均差异极显著,各性状平均变异系数(CV)为12.50%,变异系数范围在7.94%~18.89%,幼苗生长性状的变异高于种子性状的变异,说明种子性状的稳定性较高。相关分析表明各表型性状间及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均存在不同的相关性,各表型性状与经度、纬度及年降水量均无显著相关性,而海拔、年均温度与年降雨量是影响降香黄檀种子和幼苗性状的主要因子。利用主成分综合得分法,筛选出了3个在种子形态、幼苗生长和萌发情况等方面较好的家系,按综合得分排序分别为仙游产地、儋州产地、尖峰岭产地。研究结果可为降香黄檀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LED光质及光周期对香子含笑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子含笑(Michelia gioii)为我国珍贵阔叶树种,在用材、香料、景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为了进一步培育优良苗木和开发利用其非木质资源,该研究将香子含笑幼苗放置在由2个光周期(12、16 h·d-1)和4种光质(R:B=8:1、R:B=6:1、R:B:P:G =8:1:1:1、R:B:P:G=6:1:1:1,其中R、B、P、G分别代表红光、蓝光、紫光、绿光)两两组合成、光照强度一致的8个光照条件下生长。结果表明:(1)香子含笑幼苗的苗高和地径增长量、叶长宽比、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及光补偿点在12 h·d-1光周期R:B=6:1光质下最高,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在16 h·d-1光周期R:B:P:G=6:1:1:1光质下最高。(2)16 h·d-1光周期处理下的苗高增长量、叶面积、质量指数、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a/b比值、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光饱和点均高于12 h·d-1光周期。(3)在红蓝组合光质基础上添加紫、绿光提高了幼苗的质量指数,并影响光合色素的合成和积累;(4)光质R:B=6:1与R:B=8:1相比,更具有促进香子含笑幼苗苗高、地径、叶片生长及提高光合作用的潜力。综上结果认为,对于促进香子含笑幼苗生长和进行光合作用,光周期为 16 h·d-1光质为R:B:P:G=6:1:1:1光照条件的潜力较大,其次是光周期为12 h·d-1光质为R:B=6:1的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18.
赵飘  刘振亚  王娜  牛孟莹  艾静  肖德荣  王行 《广西植物》2022,42(7):1126-1135
为掌握挺水植物克隆生长与有性繁殖参数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环境因子对植物繁殖的影响路径,该文利用云南高原的立体地形,通过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探讨6个湖泊共有挺水植物水葱(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的克隆生长、有性繁殖的地理差异和变化规律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密度、株高、基径等克隆生长参数,以及结实率、穗生物量及其投资比、种子产量、活性种子数等繁殖参数在不同地理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差异。(2)密度、株高、结实率、穗生物量及其投资比等参数具有显著的经纬度、海拔地带性分布特征,其中密度随纬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增加、随经度的增加而减小,而株高、结实率、穗生物量及其投资比随纬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减小、随经度的增加逐渐增大。(3)暖月和冷月均温,土壤全氮、全磷是影响水葱克隆生长(密度、株高)的关键因子,其中暖月均温影响最大,年均降水、土壤有机碳是影响水葱有性繁殖的关键因子,其中年均降水影响最大。综上认为,气候因子(暖月均温、冷月均温和年均降水)是影响云南高原湖泊湖滨带植物水葱生长和繁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源樟树叶片形态特征及生长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种源樟树叶片形态特征和生长差异,该文以30个种源樟树为研究对象,对其叶长、叶宽、叶柄长、周长、叶面积、长宽比、形态因子、株高、地径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30个种源间叶片性状的变异系数为3.88%~16.14%,显示不同种源樟树叶片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叶长、叶宽、叶柄长、周长、面积、叶厚...  相似文献   

20.
金念情  杨彬  韦小丽  肖龙海  段如雁 《广西植物》2021,41(12):2051-2060
为了解不同种源花榈木在贵阳的生长特性和差异,该文通过对10个种源地花榈木进行育苗试验,测定其两年生实生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叶片光合参数、光合色素、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和根系活力,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10个种源花榈木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P<0.05),表明不同种源花榈木光合特性及光能利用效率具有较大差异,浙江杭州和浙江永康花榈木是具有较高光合生长潜力的种源。(2)种源间的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硝态氮、根系活力存在显著差异,福建建瓯种源的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和叶绿素总量最高,能够将光合原初反应过程中积蓄的光能进行高效地传递,促进碳的同化; 贵州花溪种源硝酸还原酶活性最大,硝态氮含量最高,对氮元素的利用能力较强,能够促进植物蛋白质、氨基酸和叶绿素等的合成; 贵州望谟种源根系活力最大,吸收养分的能力强。(3)各种源间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的分配存在显著差异,浙江杭州种源的植株枝叶繁茂、根系发达,生长表现好,安徽黄山种源的植株矮小,生长表现较差; 浙江杭州种源将生物量更多分配在根和叶,提高其根系吸收养分和叶片获取光能的能力,安徽黄山种源总体生物量积累最少,长势最差。(4)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种源的花榈木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浙江杭州种源>贵州黎平种源>浙江永康种源>贵州望谟种源>福建建瓯种源>贵州凯里种源>贵州石阡种源>贵州花溪种源>贵州平塘种源>安徽黄山种源。综上结果表明,浙江杭州、贵州黎平和浙江永康种源花榈木对贵阳地区立地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生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