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端粒酶是干扰素抗肿瘤的新靶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酶(telomerase)是一种具有逆转录活性的核糖核蛋白酶.端粒酶的异常活化是细胞永生化和肿瘤形成的关键步骤. 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调控密切相关;端粒酶由端粒酶逆转录酶、端粒酶RNA、端粒酶相关蛋白质组成,端粒酶逆转录酶是端粒酶活性的决定性组分.干扰素(interferon)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增殖、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功能的细胞因子;近年研究表明,干扰素通过相关信号转导途径而调节端粒酶活性,诱导细胞凋亡,为肿瘤的生物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但干扰素与端粒酶活性相关的抗肿瘤机制研究尚不充分. 本文综述干扰素通过调节端粒酶逆转录酶转录因子的表达和相互作用而抑制端粒酶活性、调节细胞周期并诱导细胞凋亡等抗肿瘤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真核生物的DNA损伤检控系统是维持细胞基因组稳定的一个重要机制,该系统能检测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出现的DNA损伤并引发细胞周期阻滞,对DNA损伤进行修复,以维持细胞遗传的稳定性。端粒是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由重复DNA序列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具有保护染色体、介导染色体复制、引导减数分裂时的同源染色体配对和调节细胞衰老等作用。虽然端粒与DNA双链断裂都具有作为线性染色体末端的共同特点,但正常端粒并不像DNA双链断裂那样激活DNA损伤检控系统。另一方面,端粒又与DNA损伤相似,因为多种DNA损伤检控蛋白在端粒长度稳定中起重要作用。因此DNA损伤检控系统既参与了维持正常端粒的完整性,又可对端粒损伤作出应答。现就DNA损伤检控系统在维持端粒稳定中的作用及其对功能缺陷端粒的应答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端粒长度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段的一种特殊结构,具有维持染色体稳定的功能。不同的细胞,同一细胞的不同染色体具有不同的端粒长度;端粒长度是由基因控制的,并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端粒长度随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而缩短或者延长,细胞内在的端粒长度调控机制控制着端粒长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本文还分析了在端粒长度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酿酒酵母中Cdc13是端粒复制调控机制中的重要分子,其主要作用是募集端粒酶复合体形成端粒末端保护,为细胞周期顺利进行做准备;此过程是Cdc13与正、负调控因子相互作用协调完成的。Cdc13突变会引起端粒不稳定、细胞凋亡及衰老,对Cdc13及在人类中存在的同源蛋白质的基础研究,为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机体正常代谢产生的氧化自由基、端粒缩短或端粒酶活性改变、原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等均可造成DNA损伤。通过启动DNA损伤修复反应,激活p53/p21或p16/Rb信号转导途径可以引发细胞周期阻滞,为修复破损的DNA赢得时间,避免不完整的DNA信息继续传递下去。过度的细胞周期阻滞将引起不可逆的细胞增殖停滞并最终引起细胞衰老,而当损伤的DNA没有完全修复就无限制的进入细胞周期时,将会诱发肿瘤的形成。肿瘤和衰老的发生机制是相互对立、相互交织的,而DNA损伤修复反应是联系二者的纽带。  相似文献   

6.
槲皮素下调hTERT表达对肝癌HepG2细胞生长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槲皮素对肝癌HepG2细胞生长及对hTERT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台盼蓝拒染法计数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透射电镜从形态变化上了解凋亡的发生,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blot、RT-PCR检测hTERT基因表达改变,PCR-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台盼蓝拒染法计数显示槲皮素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作用明显,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槲皮素处理48h后的Ic50为25.5μm。形态学检测显示出细胞凋亡的特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经10~20μm/L的槲皮素处理,肝癌HepG2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且HepG2细胞hTERT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端粒酶活性受抑制。结论槲皮素能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呈时间、剂量依赖性,能诱导HepG2细胞发生凋亡,其抑制增生与诱导凋亡的机制可能与下调hTERT基因表达,抑制端粒酶活性,破坏端粒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何艳  刘静 《生命科学》2010,(5):411-415
细胞衰老是细胞脱离细胞周期并不可逆地丧失增殖能力后进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虽然基本代谢过程仍然能够维持,但丧失合成DNA及增殖能力。细胞衰老具有复制衰老、癌基因诱导的衰老及加速衰老等类型。衰老细胞具有细胞体积大而扁平、细胞停止分裂及SA-β-gal反应阳性等明显特性,复制衰老还具有端粒缩短到无法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的特征。目前已知,p53-p21和p16-pRB在细胞衰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细胞衰老对肿瘤的形成起着天然的屏障作用。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来诱导肿瘤细胞衰老和通过胞外刺激或化学治疗药物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衰老样生长停滞,已成为抗肿瘤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端粒结合蛋白与端粒长度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结合蛋白与端粒长度调节郑晓飞王升启孙志贤(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北京100850)关键词端粒端粒结合蛋白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的末端序列,其功能是保持染色体的稳定性。端粒DNA的长短和稳定性决定了细胞的寿命,并与细胞的癌变和衰老有关。端粒D...  相似文献   

9.
端粒与端粒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因其末端(端粒)的DNA不能完全复制而短缩,使细胞逐渐失去增殖能力而衰老.端粒酶可延长染色体末端DNA,端粒酶的活化使细胞无限增殖.85%左右的恶性肿瘤端粒酶表达阳性,生殖细胞和无限繁殖的细胞系中端粒酶表达也呈阳性.文章综述了端粒的构成和功能、端粒酶在端粒合成中的作用,介绍了端粒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细胞恶变与端粒酶激活的关系,并论及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来治疗癌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端粒DNA与细胞的衰老,死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丽荣 《生物学杂志》1997,14(2):9-9,27
端粒DNA与细胞的衰老、死亡白丽荣(河北衡水师专生物系,053000)端粒DNA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天然末端,它的生物学功能是保持染色体稳定。近年来研究发现,端粒DNA决定了细胞寿命,并与细胞的自然凋亡及癌化有关。端粒(Telomere)是指真核细胞线...  相似文献   

11.
Rad17是细胞应答DNA损伤和复制叉阻滞信号转导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检控蛋白,在DNA损伤和DNA复制检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对Radl7在DNA损伤检控、DNA复制检控、端粒结构稳定以及减数分裂细胞周期检控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综述,并探讨Radl7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铅和硒对端粒长度、端粒酶及端粒结合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酿酒酵母细胞为实验材料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铅 (Pb)和硒 (Se)对端粒长度、端粒酶及端粒结合蛋白的影响。结果发现 :与对照组相比 ,添加 1mg/LPb的培养基中培养 10 0代后的酿酒酵母细胞中端粒DNA的平均长度缩短 ,端粒结合蛋白Rap1p含量减少 ,而且Rap1p蛋白的二级结构受到扰动、端粒酶活性降低、43%的细胞死亡。加 1mg/LSe培养 10 0代后的酿酒酵母细胞与对照组相比 ,细胞中端粒平均长度增加 ,Rap1p蛋白浓度和二级结构保持稳定 ,端粒酶活性增加 ,细胞正常存活。以上结果表明 ,Pb对酿酒酵母细胞端粒有损伤 ,而且其损伤在子代细胞中有累积效应 ;而Se对Pb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修复保护作用 ,适量给机体补Se对抑制细胞损伤和衰老有一定作用。由于端粒的特殊结构特征 ,推断Pb和Se是通过作用于端粒酶及端粒结合蛋白而间接影响端粒长度的  相似文献   

13.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DNA重复序列与特异结合蛋白的复合体。脊椎动物端粒重复序列是 5′TTAGGG3′。端粒长度可以作为细胞的“分裂时钟” ,反映细胞的分裂能力。作为染色体末端的帽状结构 ,端粒还有其他生物学功能 :保证染色体完整性 ,使真正的遗传信息得到完整复制 ;保护染色体末端 ,防止染色体异常重组而影响细胞分裂 ;指导染色体与核膜相接。端粒 端粒酶系统对细胞增殖、细胞衰老、细胞永生化、癌变、发育生物学、HIV感染的免疫反应、免疫缺陷等有重要意义[1~ 3] 。因此端粒动力学的研究十分重要。1 .DNA印迹杂交端粒长度测…  相似文献   

14.
应用TRAP PCR ELISA法检测CpGODNs及E .coliDNA对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变化 ,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及凋亡的产生 ,从基因水平探讨其抗肿瘤机制。实验发现活性形式的CpGODNs可显著降低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 ,E .coliDNA的下调作用出现在 48h之后 ,二者均可使G0 /G1期细胞含量增加 ,但均未引起凋亡。结果表明 ,CpGODNs及E .coliDNA在基因水平可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达到抗肿瘤目的 ,但不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端粒酶与细胞永生化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过去认为是由于端粒酶保护端粒从而阻止因端粒缩短所导致的细胞凋亡;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端粒酶在维持端粒长度之外,还存在着非端粒保护作用。通过对其非端粒保护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而全面地阐明端粒酶的生物学行为及其作用机理,对于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端粒酶的非端粒保护作用进行小结。  相似文献   

16.
通过RNA干扰技术沉默端粒酶关键组分WDR79的表达,采用PCR法、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共聚焦、Southern blot、MTT、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检测WDR79 siRNA瞬时转染A549细胞后WDR79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端粒酶和端粒的结合情况和端粒长度变化、细胞生长增殖变化、细胞周期的变化及细胞凋亡率,探讨该基因的沉默表达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WDR79 siRNA瞬时转染A549细胞显著降低WDR79 mRNA及蛋白水平(P0.05),端粒和端粒酶的结合水平明显减少(P0.05),细胞增殖的活力被抑制(P0.05),干扰后停留在S期的细胞减少(P0.05),停留在G1期的细胞增多(P0.05)。提示WDR79 siRNA的瞬时转染可显著降低WDR79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并有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的生物学效应,进一步探索了WDR79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为肺癌的治疗中寻找更有效的靶点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端粒结合蛋白与端粒长度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核细胞端粒DNA序列的丢失与细胞的衰老及凋亡有关.端粒酶的激活可维持端粒长度并使细胞获得无限增殖的能力.端粒结合蛋白则可能通过调节端粒酶或其他相关因子的行为参与对端粒长度的调控.近年有关端粒结合蛋白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端粒长度调控模型.  相似文献   

18.
端锚聚合酶(Tankyrase)和端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晓飞  吕星 《生命的化学》2000,20(6):241-242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个特殊结构 ,由一段具有特定重复序列的DNA和端粒结合蛋白组成 ,是维持染色体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端粒DNA的复制不是由DNA聚合酶完成的 ,而是由端粒酶 (telomerase)催化合成后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正常细胞随着细胞分裂活动的进行 ,端粒DNA逐渐缩短 ,当缩短到一定程度时 ,染色体结构被破坏 ,细胞进入衰老期并以死亡而告终。但当细胞发生癌变时 ,由于端粒酶的重新激活 ,这种端粒DNA随分裂活动发生渐进性缩短的趋势受到阻遏 ,使正常细胞转化成具有无限分裂能力的永生化恶性细胞。研究…  相似文献   

19.
研究外源端粒片段植入胃癌7901细胞后对细胞生长、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采用lipofectTM2000介导的转染方式,将含有端粒片段质粒pSXneo-1.6-T2AG3转染胃癌细胞SGC7901,PCR在基因水平上鉴定外源性端粒片段的植入后,采用TRAP法检测转染细胞端粒酶活性变化,TRF法检测转染细胞端粒长度变化,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曲线,RT-PCR测定转染细胞hTERT表达变化.染色体核型分析细胞染色体变化.结果显示端粒片段成功导入SGC7901细胞后获得稳定的细胞株,端粒片段植入后细胞生长变慢,端粒长度延长不明显,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hTERT mRNA表达水平下降,核型分析显示转染前后细胞染色体数目无明显变化.实验成功将携带了1600 bp端粒TTAGGG重复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pSX-T2AG3-neo稳定转染至人胃癌7901细胞中,端粒植入降低细胞端粒酶的活性和下调端粒酶活性亚单位hTERT的表达,但对端粒长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DNA复制的完整性。DNA复制过程中,端粒逐渐缩短达到临界值时,染色体DNA被破坏而发生复制型衰老。端粒酶是催化端粒合成的酶,但在正常体细胞中活性很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衰老相关性疾病,为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新近研究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存在较短的端粒,并且较短的端粒更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本文主要综述了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细胞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并概括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与端粒和端粒酶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