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沟渠豹蛛(Pardosa laura)广泛分布于南北方各省,是水稻,蔬菜,果树等植物害虫的有效天敌。主要捕食飞虱,叶蝉,稻螟虫的幼虫和成虫,以及其他的小型蛾类。三年来,在室内对其生活史进行了观察,现整理报道如下。一、年生活史自1981年3月下旬开始,每隔3天,在安徽省芜湖市郊区定期采集标本一次,当发现最早拖带卵囊的沟渠豹蛛时,连同卵囊一起采回室内,作为考查该种年生活史的观察材料。各代均以第一个卵囊作为下一代的观察对象。饲养方法为单瓶饲养法,每天饲以水和诱虫灯下捕获的水稻主要害虫,如三化螟,稻纵卷叶螟,飞虱,叶蝉等。初孵的低龄若蛛饲以人工饲料 相似文献
2.
根据福建13个县钉螺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详细比较,认为福建省只有一种光壳钉螺,即唐氏钉螺。它们的基本颜色都是棕色。根据6县8批160个螺蛳的统计,性别都是雌多于雄,雄与雌的比例为1:2.81。 相似文献
3.
4.
湖区草洲钉螺分布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钉螺分布规律的探索是钉螺生态学研究的一项基本课题,从而可进行较为精密的钉螺动态研究,了解环境变化对钉螺消长的影响,以及考核灭螺措施的效果等。1958年Pesigan等在菲律宾的观察认为钉螺分布是符合负二项分布的;苏德隆(1963)据我国水网地区钉螺资料分析,也得出了负二项分布的结论;郁维等(1963)对河岸钉螺分布调查结果,也认为大多数符合负二项分布。但对湖区草洲钉螺分布类型尚缺乏研究,故于江西省鄱阳湖属于星子县的六块草洲进行调查,探求其分布类型,以供研究草洲钉螺动态变化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地区不同水体介形类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于2005年7—8月在青海湖地区进行考察期间,对青海湖、尕海、耳海以及周边河流、沼泽等不同水体和沉积物进行了系统采样,分析了水底表层41个1—2cm沉积物样品中的介形类动物群组成及对应的水化学组成。初步分析得出青海湖大湖区介形类以Limnocythereinopinata和Eucyprismareotica为主,依盐度的不同二者的优势度有所区别;尕海盐度较高,以Eucyprismareotica为主,耳海盐度较低,分布Limnocythereinopinata和较多偏淡水种如Ilyocyprisechinata,Ilyocyprisbradyi和Candonanyensis;沼泽坑和河流情况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6.
7.
8.
9.
涝渍地的演替规律研究是制定涝渍地域生态恢复对策的理论基础。本文利用Delphi法确定了四湖地区涝渍地演替级数的衡量指标,即优势植物种群、面积增长最快的涝渍地种养生物、涝溃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涝渍地的地下水位和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等5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演替级数分级标准,并以洪湖市为例建立了洪湖市涝渍地演替专家信息库,得到了洪湖市的涝渍地演替级数;最后采用ARIMA模型对洪湖市的涝渍地演替级数进行了趋势拟合与未来预测。结果表明,ARIMA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并预测涝渍地演替级数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四川大凉山西昌的钉螺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大凉山西昌的钉螺生态观察赵文贤,辜学广,许发森,李玉祥赵联国,尹洪智,李兴加,周旭芬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成都610041西昌市血吸虫病防治站钉螺(Oncomelaniahupensis)是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 相似文献
11.
12.
长江中下游江滩防洪林对钉螺分布密度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发现在血吸虫疫区江滩主要防洪林有枫杨林、意杨林、旱柳林和芦苇林。在每一林地内取5块样地(20m×20m),每块样地均设5个样方(1m×1m),统计林底植物种类及盖度,测定样地光照和土壤湿度。同时在每个样方内随机设置一平方尺(即0.11m2)的样框调查地表钉螺数并统计其死亡率。经统计分析得出: (1) 疫区江滩枫杨林钉螺密度(每0.11m2内个数)与意杨林、旱柳林和芦苇林的差值置信区间分别为8.2809-18.2309、-0.7622-1.6462和5.3190-13.3809;(2) 枫杨林下常见的9种植物中, 益母草、葎草、紫苏、夹竹桃、篓蒿等与钉螺呈负相关,其中夹竹桃、益母草与钉螺显著负相关,化感作用明显;虉草、水芹、鸡矢藤和木贼呈正相关;(3)枫杨林群落生态因子与钉螺的相关性表现为: 最适宜于钉螺孳生的光照为5×100-15×100lx、土壤湿度为20%-40% 、林底植被盖度为40%-70%;(4)室内对照实验显示, 枫杨鲜叶0.5%浓度水浸液抑螺效果在6d后为84%,优于同浓度凋落物的42.7%钉螺死亡率。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改善防洪林群落结构,增强防洪林群落抑螺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MODIS和ENVISAT数据的湖北省四湖地区土地覆盖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ENVISAT ASAR数据中后向散射系数的差异对湖北四湖地区的城镇、水域、植被覆盖区进行划分;根据区域种植制度及物候特点,以4月下旬至5月上旬MODIS-NDVI值区别植被覆盖区中的作物植被与非作物植被;并采用基于高分辨率ETM数据的土地分类结果对基于上述规则分类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借助DEM高程数据,可将研究区非作物植被划分为林地与滩地;利用月份NDVI平均值的差异,可将作物划分为中稻、棉花和晚稻,并获得水田和旱地的区分;采用低空间分辨率的MODIS数据获得的土地覆盖分类结果,与采用高分辨率ETM数据分类的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以ETM数据分类结果为标准的总误差率为13.15%;利用上述判别流程进行大尺度土地覆盖分类与制图可以实现对区域土地覆盖变化的快速跟踪. 相似文献
15.
淤沙对消灭草滩钉螺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物学报》1975,(2)
监利县中洲与芦苇相连的草滩,1973年水涨前调查,都有钉螺分布,活螺框和活螺密度较其它几种类型都高。通过1973年洪水期淹水130—150天以后调查,钉螺面积和密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分析其原因,发现主要是淤沙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观察淤沙对草滩钉螺的灭螺作用,于1974年水涨前,从江边直开一条大沟通实验地——大坦(内湖),在大坦边的草滩投放染色螺作实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倒虹吸管过水钉螺能否扩散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倒虹吸管过水能否防止钉螺扩散,在倒虹吸管的上游渠中,采用投放染色螺依附载体,在倒虹吸管出口处设拦鱼网回收的方法,观察其随水漂流过闸情况。结果,在倒虹吸管出口处的拦鱼网中,载体和染色螺的回收率分别为17.5%(21/120个载体)和2.2%(201/9095只染色螺)。 实验证实倒虹吸管过水可导致钉螺扩散,而无完全防止钉螺扩散的作用。为防止灌溉导致钉螺扩散,还需继续寻找新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引言及概述为了了解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繁殖情况,研究钉螺的交配和产卵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观察的钉螺,是以武汉地区的钉螺为主,其它地区的钉螺,则仅作参考。我们的观察是以室内为主,而野外的现场观察,则仅作对照。武汉地区,在地理上位于长江中游,是一片地势较低的平原(拔海23—28米左右),因为紧靠长江,常受江水的影响,地面潮湿而多湖,所以属于湖沼地区。这个地区的钉螺是属于格氏湖北钉螺种Oncomelaniahupensis Gredler,它的外形同其它水网和山丘地区的钉螺,有所不同。就气候而言,武汉地区,适值位于中国南北交界之处,常受气候交流的影响,变化很大,兼之雨量较多(年降雨量力1,263毫米)夏天特别湿热(最高温度为38℃ 相似文献
18.
水淹对钉螺卵影响的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汛期钉螺繁殖期在洞庭湖现场进行水淹螺卵试验,观察螺卵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对照组螺卵胶膜由胶原纤维层和基底膜组成,卵细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丰富,细胞内含丰富线粒体、内质网和分泌颗粒等。水淹10d时,结构尚未见明显变化;至20d时,胶膜胶原纤维横纹不清,断裂有空洞,线粒体肿胀,嵴结构不清,核内染色质减少;30d时,出现核固缩或崩解,线粒体消失。说明在螺卵发育期水淹能很快使其发生病理损 相似文献
19.
广州地区淡水水体尿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化学肥料尿素的使用量逐年攀升,由于土壤中氮肥的流失,导致水体中尿素含量偏高,对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于2007年8月~2008年7月对广州市区、从化市、花都区和增城区四个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河涌、河流、人工湖和水库等47个样点的尿素含量进行了一年的监测。结果表明,这四个地区河涌、河流、人工湖和水库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尿素的污染,其中广州市区尿素污染最严重,其次是花都区和增城区,污染最轻的是从化市;从水体类型来看,人工湖和大多数水库尿素污染较轻,而人口居住较密集地区和农田附近的河涌和河流污染较严重,可能与人类活动和农业生产关系较大。 相似文献
20.
三江平原湿地多级沟渠系统底泥可溶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沿着土壤和土地利用类似的三江平原多级沟渠系统采集不同沟渠单元底泥,这些不同沟渠系统单元由湿地和农田边界排水沟渠到相当大的主干渠变化着,测定底泥中可溶有机碳(DOC)含量,研究多级沟渠系统底泥中DOC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随沟渠等级增加,DOC在底泥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40~60cm层增加近5倍),DOC富集层逐渐有规律的向底泥底层转移(40~60cm)。研究表明,排水沟渠既是湿地或农田DOC的最初汇聚地,又是河道DOC的输出源;沟渠重复性的排水将湿地或农田DOC通过零星径流带入沟渠系统中,连续的沟渠径流携带着大量DOC与不同等级沟渠系统相互作用使得沟渠系统底泥中DOC呈现出一定的水平、垂直分布特征;排水沟渠排水历时、DOC流量、滞留时间、径流发生频率等都会影响多级沟渠系统底泥中DOC的分布特征;另外,沟渠系统内生长的植被也通过径流阻塞和有机质过程影响底泥中DOC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