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马尾松的主要害虫,国内外在松毛虫群体的数量变动、预测预报、化学、生物及物理等防治上的研究,已作了不少工作,并有很大进展,但化学药剂对越冬松毛虫的毒效以及幼虫内部生理生化的研究资料,目前还不多(蒋三俊 1957;赵善欢 1961;赵善欢 1962;蔡邦华 1964)。越冬松毛虫在许多地区为害程度以其他各代为大,且繁殖力强。至于越冬虫处于静止状态,若能进行有效防治,将有很大意义。本文旨在探索越冬期间利用DDT对马尾松毛虫防治的可能性以及由幼虫的某些生理代谢指标阐明药剂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陕西黄龙山林区二十四万余亩的天然油松纯林,近两年来连续遭受到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为害。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使用药剂防治受到一定限制。在此情况下,我们针对油松毛虫主要在树干皮缝越冬的习性,于1963—1964年以北寺山林场为基点,结合越冬幼虫防治进行了束草诱杀试验,以探求经济实用的防治方法。现将试验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3.
1959—1960年作者等在江西、湖南等地区配合大面积防治森林害虫之际,开展了DDT等化学药剂对于不同越冬时期的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毒效试验。据野外观察结果,将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划分为5个时期。即越冬前活动期、越冬前期、越冬期、越冬后期、越冬后活动期。试验证明:不同化学药剂对越冬松毛虫幼虫的毒效随着不同时期和温度条件而变化。就一般论:DDT的效果,在比较低温(日均温10—20℃)时特别显著;666及敌百虫的效果,在比较高温时(20℃以上)为显著。其中尤以敌百虫为更甚。DDT对不同时期幼虫的毒效大小为:越冬后期>越冬前期>越冬期>越冬前活动期>越冬后活动期≥夏季(4-5龄)幼虫;其中以越冬后期幼虫抵抗力最弱。从原则上论这是施药的最适宜时期,从25% DDT乳剂4,000倍稀释液在越冬后期(2,3月间)施用,毒效可达92%以上,用6,000倍稀释液亦达82%以上。如用γ6%可湿性666,800倍稀释液在越冬前、后期使用,毒效可达70-80%以上。50%敌百虫乳剂在温度20℃以上时(越冬前、后活动期)毒效显著增高。此时如用5,000-6,000倍稀释液喷洒,毒效可达70-80%左右。由此,作者认为:在长江以北,每年发生2代以下的松毛虫地区,可用DDT和666稀释液在越冬前、后期进行防治。长江以南,每年发生2代以上的马尾松毛虫地区,不但可用DDT、666来防治越冬前、后期幼虫;而且在幼树林地内越冬期的幼虫亦可防治。在上述地区内,敌百虫乳剂仅适于在越冬前、后活动期或夏季幼虫期温度较高时使用。就一般论,在越冬前期施用药剂时,如能选定在寒流侵袭之前喷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在松树干上涂刷有持久性的药剂以防治越冬松毛虫的可能性。1947—48年在南京试验及实施防治的结果简述如下: (一)在实验室内使越冬松毛虫爬行越过涂有一市尺宽各种药液的松树干的结果,证明5% DDT,1%γ666,与5% 1068的悬液或溶液。在涂药的当天均 有相当高的杀虫效力,惟一周以后γ666与1068完全失效,仅DDT仍保持强大的毒力。DDT水悬液显著较DDT火油、大豆油或丙酮溶液为佳。涂有5%DDT悬液的松树杆曝露田间六星期后,杀死松毛虫能力仍达100%。 (二)据试验的结果,自制的可湿性DDT,内含DDT50%,稀释剂45%,与肥皂5%,尚适宜于防治松毛虫之用。 (三)松毛虫爬行的次数对涂药面积上DDT毒力的影响极微,在二十平方市寸涂有5% DDT悬液的小面积上,9天之内经过1800头松毛虫爬行后,毒力仍未减小,死亡率尚在90%以上。 (四)夏季松毛虫较越冬松毛虫不易杀死。夏季松毛虫抵抗DDT的能力随龄期而增强。试验中显示如增加药液浓度至含DDT 10—15%,或增加涂药的宽度至2—3市尺,夏季幼虫亦能中毒死亡。故树干涂药法亦可应用在夏季防治上,惟必须在涂药后将松毛虫从树上击落,使其在爬返树冠时接触药剂而死亡。 (五)自然情形下,南京松毛虫在十一月即开始下树越冬,至来年三月初开始活动上树,故采用树干涂药法防治下  相似文献   

5.
我省当前防治松毛虫主要采用人工防治法,根据农村劳力紧张情况和松毛虫的特性,究竟以那一虫期最为有效还没有得出结论。最近我们在津市林场和益阳衡龙山林场进行了初步探索。 5月中旬至下旬正是越冬代松毛虫产卵盛期,卵  相似文献   

6.
噻替派对马尾松毛虫不育效果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化学不育剂处理农林害虫,使之与正常成虫进行交配产生不育,以达到抑制虫口,减少对农林作物的为害,是害虫防除的综合措施之一,具有消灭害虫于卵期,当代即可消除为害的优点,还便利与性引诱剂和灯光等方法结合使用。 我们在1973年松毛虫越冬代和1974年第一代、第二代应用化学不育剂噻替派对松毛虫不育效果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于跃  房磊  方国飞  王凤霞  杨健 《生态学杂志》2016,27(9):2839-2847
为探究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利用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毛虫发生年度监测数据与气象数据构建线性回归模型,以赤池信息量准则为评价依据,通过逐步回归的方式从拟合优度和复杂度两方面权衡选取最优模型.采用相对权重法确定影响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并量化了关键气象因子对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龄幼虫期和繁殖期是影响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关键时期,而中龄幼虫期和高龄幼虫期的影响较弱; 低龄幼虫期日相对湿度均值、低龄幼虫越冬期日均温小于-22 ℃积温和繁殖期降水总量是影响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关键气象因子; 低龄幼虫期日相对湿度均值和繁殖期降水总量的标准差每增加1倍,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标准差分别减少62%和35%;低龄幼虫越冬期日均温小于-22 ℃积温的标准差每增加1倍,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标准差增加40%.表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落叶松毛虫的爆发特点等可能呈现出新的形式,建立长期的种群数量监测体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温度是影响害虫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解气温的变化趋势以及在此背景下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幼虫越冬及上下树的动态变化,本文根据辽宁省建平县1988—2009年期间油松毛虫上下树发生期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建平县气温年变化趋势和油松毛虫上下树发生期年变化趋势,探讨了发生期与气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22年(1988—2009)建平县气侯变暖的趋势显著,线性倾向估计分析发现年均气温、年均最低气温和年均最高气温均呈现出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达0.50、0.59和0.36℃/10年,四季中春季气温的升幅最大,夏秋两季次之,冬季最低。在此气候变暖背景下油松毛虫幼虫上下树及越冬发生着一定的变化趋势,其中:下树总体呈现出提前发生、提前结束、下树历期缩短的变化趋势;翌年幼虫上树期则呈现出延迟发生、提前结束、上树历期缩短的变化趋势;整个越冬期长度则呈现出延长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认为气候变暖对油松毛虫的下树活动具有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下树结束期随气候变暖而显著提前,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下,9—10月均气温上升1℃则下树结束期会提前约2 d,而幼虫越冬及上树发生期表现为并不受气候变暖的直接影响。研究结果为有效控制油松毛虫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用相奖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粤西部分地区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最相关的环境因子是越冬期最低月平均温度.用比较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这几个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生态差异和相似性.用趋势分析的方法给出各县马尾松毛虫发生的年增量.  相似文献   

10.
油松毛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Iwao(1968—1977)的(m)对m的回归方法以测定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越冬幼虫、茧、卵块的空间分布型, 并用不同的抽样方法比较了抽样精确度.油松毛虫越冬幼虫, 茧、卵块在油松人工林内都呈聚集分布.幼虫和茧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双重个体群.卵块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卵块个体, 其遵从有一公共K值的负二项分布.抽样方法:当越冬幼虫在低密度情况下以单对角线法最佳, 茧在中密度情况下, 卵块在中低密度条件下均以双对角线法为最佳.  相似文献   

11.
1.据1954年考查,东安马尾松毛虫的天敌很多,尤其是寄生天敌,它是限制或抑制松毛虫大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2.卵期的寄生天敌有:松毛虫黑卵蜂,赤眼蜂,平腹小蜂,白角小蜂,名和小蜂及金小蜂等六种,其中以前三种较为重要。 3.第一代松毛虫的卵寄生率为12.76%,其中黑卵峰的寄生率达5.83%,第二代松毛虫的卵寄生率为40.61%,其中黑卵蜂的寄生率达33.45%。 4.松毛虫各种卵蜂羽化时期及数量的观察,使我们初步了解卵蜂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对于今后饲放卵寄生蜂防治松毛虫的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5.幼虫期的寄生天敌有:两色瘦姬蜂,黑胸姬蜂,红头小茧蜂,黄甲腹小茧蜂,毒蛾绒茧蜂,寄生蝇类及白僵病菌等,其中以白僵病菌及寄生蝇类较为重要。 6.三次幼虫期寄生天敌的考查可以看出:越冬代老熟幼虫的死亡率(包括寄生率)达56.62%,第一代幼虫的死亡率(包括寄生率)达82.83%,第二代幼龄幼虫的死亡率(包括寄生率)达40.83%,幼虫期的死亡率(主要是寄生率)相当高。 7.蛹期的寄生天敌有:日本黑点姬蜂,大腿蜂,花胸姬蜂,黑瘤姬蜂,松毛虫瘤姬蜂,寄生蝇类及白僵病菌等,其中以日本黑点姬蜂、寄生蝇类及白僵病菌等较为重要,但需指出,可能是因为病菌寄生的原因,未羽化蛹的比例很大,如在越冬代占36.68%,第一代占40.11%,这是值得今后深  相似文献   

12.
基于神经网络的灯诱法预测马尾松毛虫发生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索灯诱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r)成虫预测下一代幼虫发生量的办法,建立预测预报模型。【方法】2013-2017年连续5年采用灯诱法对马尾松毛虫每年的越冬代、第1代灯诱成虫数、雌虫数、雄虫数、雌性比等数据进行收集,实地调查第1代、第2代(越冬代)幼虫林间的发生量(虫口密度),采用Excel2016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与下一代幼虫发生量(虫口密度)关系密切的灯诱成虫数、雌虫数、雌性比等关联因子,并应用神经网络Matlab2016a建立预测模型。【结果】所建立的灯诱成虫预测模型,拟合度0.92以上,预测精度0.90以上。【结论】采用灯诱马尾松毛虫成虫预测下一代幼虫发生量的神经网络Matlab模型,十分适用于短期精细化预报,方法简单、实用,值得在马尾松毛虫生产性防控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泰山隙蛛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山隙蛛在泰山一年一代,以亚成蛛和成蛛越冬,主要生活在侧柏林内,能捕食林木重要害虫-侧柏松毛虫,舞毒蛾等多种昆虫。  相似文献   

14.
1.本文主要研究松毛虫卵的两种黑卵蜂(Telenomus dendrolimusi Chu及Teleno-mus sp.,Scelionidae,Hymenoptera)的生物学特性;及1954—55年江苏南京和浙江常山等地林间的寄生情况,同时对松毛虫卵及黑卵蜂的冷藏也进行了试验。 2.两种黑卵蜂中,松毛虫黑卵蜂(Telenomus dendrolimusi Chu)与毒蛾黑卵蜂(Telenomus sp.)不但在形态上有所不同。而且在生活习性及各期虫态对低温的反应上亦各异,证明它们确系不同的两种。毒蛾黑卵蜂在我国系首次记载寄生于松毛虫卵中,现知在江苏南京、江宁,浙江常山及广东广州均有分布,在南京的黑卵蜂中占80%以上。 3.毒蛾黑卵蜂以幼虫态在寄主卵内越冬,利于冬季生存。越冬代成虫羽化时间接近松毛虫第1代卵出现期。且有松毒蛾(Lymantria sp.,Lymantriidae,Lepidoptera)作为补充寄主。这些特性均较松毛虫黑卵蜂为优。 4.室内外饲育结果,知松毛虫黑卵蜂在南京年可发生10—12代,毒蛾黑卵蜂年有8—9代,性比雌蜂占80%左右,毒蛾黑卵蜂破坏寄主卵粒平均为30粒左右比松毛虫黑卵蜂平均15粒左右为高。产卵期较集中,且在室内容易繁殖。 5.从发育1天的松毛虫卵冷藏于4℃冰箱中1个月不影响毒蛾黑卵蜂的寄生发育。毒蛾黑卵蜂在4℃冰箱中冷藏,以老熟幼虫为最好,冷藏1个月后,对其产生后代数无影  相似文献   

15.
赤松毛虫越冬幼虫生化物质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昆虫的抗寒性与其体内生化物质的种类、含量密切相关。测定了赤松毛虫(Dendrolimusspectabilis)越冬幼虫体内和血淋巴内抗寒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血淋巴内小分子碳水化合物总量1月份为10月份的3.8倍,其中以葡萄糖、海藻糖和山梨醇增加幅度较大,依次为10月份的10.08倍、2.84倍、7.44倍。3月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虫体内糖原含量下降了56.5%。越冬期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胱氨酸增加幅度较大,分别比越冬前增加了493.8%、433.7%、474.2%、21.5%和47.1%,甘氨酸、天门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含量则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越冬幼虫体内脂肪含量下降,蛋白质含量上升。应用蛋白质垂直平板电泳法对糖蛋白进行电泳分析发现糖蛋白含量增加,为越冬前的300%。综合分析认为赤松毛虫越冬幼虫体内抗寒物质系统为小分子碳水化合物类(山梨醇、海藻糖、葡萄糖)-糖蛋白-氨基酸类(丙氨酸、苏氨酸、谷氨酸等)。该系统可随生态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测定油松毛虫越冬幼虫静态空间格局及其抽样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揭示越冬幼虫在上树时序过程中扩散或聚集的变化趋势,本研究从越冬幼虫上树开始到结束,随着幼虫由树下逐渐向树上转移,分别以株为单元,轮为单元和枝为单元进行了3种抽样的调查,通过测定其种群聚集度指标,根据Mont Lloyd(1967)给出的判断法,并在此基础上应用谐波分析法来研究越冬幼虫种群与其环境之间所表现的种的特性反应和行为。  相似文献   

17.
松毛虫的种间杂交及杂种生物学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根据1962—1963年间在北京实验证明: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 Bult.、油松毛虫D.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马尾松毛虫D.punctatus Walk.三种皆可互相杂交,并且比较容易进行。 2.马尾松毛虫和油松毛虫或赤松毛虫杂交后,其产卵率、孵化率皆达90%以上,杂种第一代亦可正常生长和发育。 3.赤松毛虫和油松毛虫杂交,对成虫的生活期及逐日产卵情况无明显影响。交配历时能达8小时以上,产卵率及孵化率皆达80%以上。 4.赤松毛虫与油松毛虫的杂种第一代幼虫(F1)明显地表现出杂种优势现象。7月24日—8月8日前孵化的幼虫,在当年完成一代虫的比率比亲虫为高。而F1的发育期则较亲虫为短。8月14日孵化的杂种第一代幼虫,在进入越冬时的平均体重比亲虫为高。 5.赤松毛虫与油松毛虫的杂种第一代可产生雌性和雄性成虫,并有一定的生殖能力。其成虫和油松毛虫回交,亦比较容易,孵化率可达90%以上,后代亦能正常生长发育。 6.如用分布较远两个地区的赤松毛虫和油松毛虫杂交(山东牟平的赤松毛虫和河北迁西的油松毛虫)其孵化率仅57%。再用杂种第一代成虫相互杂交(F2)孵化率仅51%。用杂种F1和赤松毛虫回交所产的卵不孵化。这些情况由于实验虫数较少尚不能做最后决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对杂交不育防治松毛虫的可能性,仍有研究余地。 7.由于赤松毛虫和油松毛虫室内杂交比较容易,且有杂种优势现象,因此在自然界分布连接的地区存在着种间杂交的可能性,就容易得到理解。在研究害虫种群数量消长关系时,除一般的气候性、生物性和营养性等因子外,杂种优势的作用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黑侧沟姬蜂的生物学及种群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侧沟姬蜂(Casinaria nigripes Gravenhorst)是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otus Walker)的主要寄生天敌,它主要寄生1—4龄松毛虫幼虫,其最高寄生率达66.64%。 黑侧沟姬蜂的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9.0±0.6℃,有效积温446.9日度,在湖南浏阳县每年发生6—7代,以幼虫在松毛虫幼虫体内越冬。幼虫老熟时钻出寄主,爬至松针或松枝上结茧化蛹。在不同的生境中,该蜂对松毛虫的寄生率有明显差异,以在松阔混交林中寄生率最高,对各代松毛虫的年平均寄生率可达36.58%,而在植被稀少的疏残松林中寄生率最低,仅11.66%。其寄生率还随寄主世代不同而异,一般以对第3代松毛虫的寄生率最高,第1代次之,第2代最低。该蜂种群数量逐年波动与全年霜冻日数成负相关,与当年7、8月份降雨量和10月份平均气温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发生广,繁殖率大,是森林的大害虫。为了加速防治,我们开展了松毛虫利用的研究,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整理于后供参考。 (一)松毛虫幼虫制肥试验 1.松毛虫含肥量的分析及与其他常用农家肥料的比较 我们将松毛虫幼虫杀死后与水各半掺后置于缸中,加盖让其腐烂,然后将所浸的液体进行了肥分的分析。其结果为含氨态氮0.4365%,全量氮0.625%,含全磷0.55%,含全钾0.41%,完全证明了松毛虫含肥量是很高的。现将松毛虫与其他农家常用肥料的比较列表于下:  相似文献   

20.
章士美  汪广 《昆虫学报》1959,(5):436-451
这篇报告主要讨论了有关松毛虫发生规律的四个问题: 1.松毛虫年生活史和气候因子的关系:累积四年观察的资料,肯定了松毛虫在莲塘一年发生2—3代,即其一部分以第二代中小幼虫,一部分以第三代中小幼虫过冬,各代每个态别的盛发期,基本一致,但如3、4月间温度低,阴雨天长,降雨量多,则能延缓越冬代幼虫的结茧,这样,以后各代,也会顺次略为推延。3—4月温度高,结茧期也会相应略为提早。 越冬二、三代幼虫结茧的迟早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也讨论到了。由于第二代越冬幼虫在8月中下旬起,食量即大减少,停食期早,次春开始取食日期,又比较晚。第三代越冬幼虫没有这种现象。所以这二种世代在次春的结茧变蛾期,相差不大。在有些情况下,由于晚秋寒冷降临较迟,第三代越冬幼虫取食期延长,甚而还有可能比第二代提早几日结茧。 2.大幼虫耐饥与羽化率,含卵数和性比等的关系:这个项目,是因为看到松毛虫在大发生时,松针被完全吃光,有些幼虫,还能被迫结茧,为欲了解这些虫茧在今后的命运,试验共进行了二年,计二批,所得结果,证明大幼虫在接近结茧时耐饥,多数仍然能被迫结茧,这些虫茧的羽化率高低,与耐饥日期长短,大致上成反比,即结茧距耐饥日期短的,羽化率要高于日期长的。性比上,则经耐饥后结茧的,蛾数目似乎要比常态下结茧的多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