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湖鲟微卫星DNA引物应用于中华鲟亲子关系分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湖鲟(Acipenser fulvescens)的4对微卫星引物对中华鲟随机个体样本进行PCR扩增,分析电泳结果发现,4对引物均可在中华鲟个体中得到稳定的同源序列,其中2对引物所探测到的等位基因数目较多,在个体间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利用它们产生的DNA指纹图谱,能够对1999年度获得的中华鲟亲鱼样本进行有效的个体区分。并且这两对湖鲟的微卫星引物在对1999年度已知亲本的同一家系中的中华鲟随机个体的分析中,表现为按照孟德尔方式进行共显性遗传。证明这2对微卫星引物可以用于鉴别中华鲟人工放流个体和自然繁殖个体。  相似文献   

2.
鲤的微卫星引物对草鱼基因组分析适用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运用微卫星DNA-聚合酶链反应(STR—PCR)基因分型技术,选取已发表的28对鲤的微卫星引物,探讨鲤的引物用于草鱼基因组微卫星分析的可能性。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消除了影子带和异源核酸双链分子两类微卫星相关假阳性带对STR—PCR分析的干扰。在此基础上,筛选出7对引物可在湘江野生草鱼基因组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占总数的25%;其中的4对引物(约占总数的14.3%)在8尾湘江野生草鱼小群体中即检测到了个体间等位基因的多态性。这些初步的结果表明鲤的微卫星引物可以用于草鱼基因组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植物不同种属间共用微卫星引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丽  赵桂仿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8):1540-1546
微卫星标记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建立在PCR基础卜的第二代分子标记,具有分布均匀、多态性高、共显性、选择中性等优点,已用于品种鉴定、构建连锁图谱、构建物理图谱、遗传多样性、居群和进化等方面的研究。由于来源于数据库的微卫星序列不能代表整个基因组微卫星的分布情况,而且数据库中的DNA序列仅局限于一些模式植物及经济作物。同时,通过基因组文库筛选获得微卫星序列既耗时又耗资。最近有很多研究表明,从某种植物来的微卫星引物可用于其近缘物种的扩增。本文概括介绍了植物不同种属间共用微卫星引物的研究情况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鲤微卫星引物对麦穗鱼的适用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et Schlegel)是淡水中广泛分布的小型鱼类,属鲤科(Cyprinidae)、鲍亚科(Gobioninae)、麦穗鱼属(Pseudorasbora Bleeker)。常见于中国东部地区各大水系,朝鲜、日本也有分布。开展小型鱼类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能为合理开发利用小型鱼类资源,发展鱼食性鱼类增养殖,优化湖泊渔业结构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鲸类微卫星引物对长江江豚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微卫星在长江江豚 (Neophocaenaphocaenoidesasiaeorientalis)中的应用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已发表的来自 6个鲸种的 2 3对微卫星引物对一个长江江豚群体DNA样本进行了微卫星扩增。结果表明其中有 7对引物在此群体中的扩增产物是稳定且多态的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 7对引物的扩增产物都具有AC或GT两碱基重复单元 ,从而证明了扩增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用从其他鲸类分离出的微卫星引物可以快速筛选到适用于长江江豚指纹分析的引物  相似文献   

6.
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干支流。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IUCN红色名录极危(CR)物种。本研究针对当前达氏鲟群体的濒危现状,应用微卫星标记开展达氏鲟保护遗传学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成功筛选出25个微卫星位点,采用18尾野生个体和30尾人工繁殖个体对其多样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25个位点共检测出18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A)为4~11(平均值7.2),观测杂合度(HO)为0.160~1.000(平均值0.744),期望杂合度(HE)为0.346~0.875(平均值0.727)。所有位点均不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各位点间也无连锁不平衡现象。除了其中一个位点以外,所有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大于0.5,其多态性较好。本次筛选的微卫星位点将有助于达氏鲟资源保护和群体遗传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棉蚜群体进行室外观察、室内培养和分子遗传标记的DNA多态性分析(用3个微卫星序列为引物进行PCR)等研究,结果表明:1、冬寄主(木槿、石榴和花椒)上棉蚜种群分化较小(种群相似笥指数在0.833-0.917之间),而冬寄主种群和夏寄主(棉花和南瓜)种群之间有较大的分化(种群相似性指数在0.589-0.756之间)。2、棉蚜自然种群是由体色不变的生物型(干母为黄色,其后代始终为黄色)和体色可变型生物型(干母为绿色,其后代有绿色和黄色两种体色)组成的混合种群。3、黄色小型蚜(伏蚜)来源于混合类群,但主要来自绿色干母多代选择分化的黄色后代,也有小部分可能来处在干母黄色的体色不变型。  相似文献   

8.
贺兰山保护区岩羊Pseudois nayaur种群数量近年来增长很快,为了解贺兰山保护区的岩羊种群的遗传健康状况,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岩羊种群,需要对岩羊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在其近缘物种中选出36对微卫星引物对收集到的岩羊粪便DNA样品进行PCR扩增。结果发现,有9对引物在岩羊粪便DNA中扩增出了多态性位点。各位点基因杂合度介于0.26~0.95之间,平均杂合度为0.48,各位点多态信息含量介于0.23~0.68之间,平均多态性为0.48。  相似文献   

9.
用微卫星引物PCR分析棉蚜不同蚜型的DNA多态性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用微卫星引物PCR方法, 对棉蚜Aphis gossypii干母、干雌、孤雌蚜(有翅迁飞孤雌蚜和无翅孤雌蚜)、性母、性雌蚜和雄蚜的DNA多态性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① 棉蚜的有性蚜型和无性蚜型之间在遗传上有较大的差异; ② 性母与性雌蚜和雄蚜的遗传关系都十分接近,说明同一性母既产性雌蚜,也产雄蚜;③ 干母和干雌的遗传关系很近, 但孤雌蚜已与二者有分化。  相似文献   

10.
南疆沙蜥Phrynocephalus forsythii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小型爬行动物,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利用Roche 454 GS FLX高通量测序对该物种基因组测序,获得了55 909条高质量序列。利用Krait搜索并初步统计和分析基因组微卫星序列,共得到1~6个碱基重复类型的完美型微卫星12 109个。不同类型微卫星中,四碱基重复类型数目最多,有4 037个,约占总数的33.34%,其次是二碱基,约占总数的28.09%,再是三碱基、单碱基、五碱基和六碱基,分别约占总数的18.72%、13.91%、4.48%和1.46%。单碱基微卫星中C最多,二碱基微卫星中AC最多,三碱基、四碱基、五碱基和六碱基中最多的分别是AAC、AAAT、AAAAT和AACCCT。AC、AAAT、C、AG、A、AAC、AAT、AAAC、ACC和ACG是数量最多的10种重复拷贝类别。挑选部分三、四碱基重复类型的微卫星序列设计了100对可用于后续对南疆沙蜥微卫星标记开发的候选引物。本研究开启了对南疆沙蜥基因组微卫星特征的了解,为利用微卫星标记研究南疆沙蜥种群遗传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Hepcidin也称为铁调素,是在肝脏中特异表达的一种阳离子小分子抗菌肽。2000年,Krause,et al.首先从人血液中分离纯化得到了由25个氨基酸组成的LEAP-1抗菌肽[1]。2002年,Shike,et al.首次从杂交条纹鲈的鳃分离出鱼类Hepcidin,并从金眼狼鲈(Morone chrysops)克隆到  相似文献   

12.
人工标志放流中华鲟幼鱼的降河洄游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998— 2 0 0 2年期间 ,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中华鲟 2月龄稚鲟 (全长 7 5— 17 0cm) 17 5 2万尾 ,其中 7795 7尾用CWT进行标记 ;14月龄幼鲟 (全长 5 5 0— 98 0cm) 4 0 0尾 ,全部用外挂银牌和CWT双重标记。放流后沿长江及沿海收集中华鲟稚鲟和幼鲟样本 ,4年共回收稚鲟样本 6 4 0 0尾 ,幼鲟样本 13尾 ,检测到携带标记的稚鲟和幼鲟各 13尾。人工放流的幼鲟降海洄游的速度平均达到 2 8 6km/ 2 4h(7 1— 10 0 2km/ 2 4h) ,回捕时离放流点的距离从 346—2 4 5 9km ,平均 16 0 0km ,回捕的标志幼鲟有 4 6 2 %的个体来自海区。初步估算出 1999年和 2 0 0 0年人工放流个体在长江口幼鲟种群中的贡献率分别为 2 2 81%和 0 997%。结果表明 ,人工放流中华鲟稚鲟和幼鲟的生长、洄游及分布与自然种群没有明显差异。放流较大规格的幼鲟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而目前长江中华鲟种群的补充仍以自然繁殖种群为主。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中华鲟幼鱼代谢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14.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15.
中华鲟仔鱼初次摄食时间与存活及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延迟投饵对中华鲟开口仔鱼存活及生长的影响。初次开口摄食在11—12日龄,13日龄卵黄基本吸收完毕,营养完全依靠外界供给。12日龄后,延迟投喂时间在1—10天的范围内,仔鱼成活率在46.67—73.33%之间,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延迟投喂时间为11d,成活率下降至13.3%;延迟投喂时间为12d,成活率为0。此外,延迟投喂时间在8d(20日龄)之内,42日龄后测量,仔鱼体长和体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延迟投喂超过9d,则体长和体重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仔鱼不摄食可以存活的最长时间是42日龄,但延迟投喂12天(24日龄)以上即发生不可逆转饥饿,故其饥饿的不可逆点(PNR)是24日龄。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资源现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1994—1998年获得的246尾标本,对中华鲟繁殖群体的性比、性腺发育成熟个体比例、年龄结构、体长和体重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历史资料,对其种群资源现状进行评价,提出了相应的资源保护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群中微卫星位点DXYS156的多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2个汉族群体和8个少数民族群体的S20名个体为研究,采用PCR扩增后案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的方法,分析了Y染色体上DXYS156Y和X染色体上XYS156X这两个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10个中国人群中,共观察到10个不同长度片段的等位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5个闰基因是:130bp、135bp、140bp、145bp、150bp,在Y染色体上的五个等位基因晃:160bp、1  相似文献   

18.
中华鲟天然群体蛋白质水平遗传多样性贫乏的初步证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阐明我国Ⅰ级珍稀水生保护动物中华鲟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特征,为其资源的监测量民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对中华鲟天然群体进行了蛋白质遗传多态性研究。共研究了15种蛋白质,有4种蛋白无活呈活性很低,在有活性的11种蛋白中人测得26个座位;在26个座位中,只有1个座位(MDH-1)为多态座位。中华鲟多态座位比例(P)为3.90%,遗传杂合度(H)为0.04,均远远低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