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欧洲卫矛的品种"矮生卫矛"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VWD检测-电喷雾电离质谱连用技术(HPLC-VWD-ESI-MS)分析欧洲卫矛叶片花色素苷组分,探讨花色素苷最佳的浸提条件和不同理化因子对叶片花色素苷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欧洲卫矛叶片花色素苷的开发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欧洲卫矛叶片中共有6种花色素苷,分别是飞燕草-3-丙二酸酰葡萄糖苷、飞燕草素-3-葡萄糖苷、芍药素-3-乙酰葡萄糖苷、天竺葵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香豆酰葡芸香糖苷;叶片花色素苷的提取液以1%盐酸甲醇最佳,适宜提取时间为9~10 h;在黑暗及自然光下稳定性高于日光灯条件下;强酸性条件下能保持高稳定性;花色素苷在低于35℃时稳定性好,高温利于花色素苷的显色;对氧化剂、还原剂的耐受性差,随着氧化还原剂浓度的上升,提取液颜色逐渐变浅;大多数金属离子对花色素苷有较好的护色效果,Fe~(3+)、Fe~(2+)、Cu~(2+)对花色素苷溶液呈色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4种李属彩叶植物色素含量与叶色参数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4种李属彩叶植物紫叶李、紫叶矮樱、黑杆樱李和美人梅4年生嫁接苗为试材,对其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含量及叶色参数(L·、a·、b·)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季节的变化, 4种李属彩叶植物色素含量表现出基本相似的波动趋势,并以黑杆樱李的花色素苷含量在季节间较为稳定且极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物(P<0.01),而美人梅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在季节间较为稳定且显著低于其余植物(P<0.05); 4种植物中各色素含量比例不尽相同且随着季节而变化,但黑杆樱李的比值较稳定且花色素苷比例始终最高,叶片保持紫红色,而美人梅的各色素比值变化较大,叶片呈现紫红-绿-红的变化过程.(2)4种李属彩叶植物的叶色参数(L·、a·、b·)也随季节发生波动,并以黑杆樱李相对稳定,美人梅的变化幅度较大,而且各树种之间的a·和b·值差异分别达到显著水平(P<0.05)和极显著水平(P<0.01).(3)4种植物叶片 a·值与叶绿素含量、花色素苷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而L·值和b·值与叶绿素含量、花色素苷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的相关性因树种而异.研究发现,4种李属彩叶植物的色素含量及其比值随季节发生波动的幅度不尽相同,叶片花色素苷含量比例的高-低-高变化使叶色呈现红-绿-红的过渡;花色素苷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高低决定着a·值大小,但它们并不是影响L·和b·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影响月季花瓣呈色的各理化因子的定量评价及其相关性分析,探讨月季花色的形成机理,可为花色育种提供理论参考和受体品种,对于探究花色形成机理和种质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8个不同花色的月季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对其花瓣颜色参数、细胞液pH值、金属离子含量、总花色苷含量、总黄酮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和比较,并对花色苷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不同花色月季的理化因子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细胞液pH值、Fe3+、Ca2+、Al3+含量以及总花色苷、总黄酮含量等因子与花瓣颜色的形成密切相关,总花色苷含量和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起直接作用,金属离子及细胞液pH值等因素通过改变花色素结构来影响花色。(2)不同花色月季花瓣中所含有的花色苷组分不同。其中,矢车菊素-3,5-葡萄糖苷在月季中占主体地位,主要调控紫红色花朵的形成;其次是天竺葵素-3,5-葡萄糖苷,其主要调控橙色、红色花朵的形成。黄色花朵中花色苷含量很少,主要受类胡萝卜素的调控;橙色花朵受花色苷和类胡萝卜素的双重调控;白色花朵中几乎不含有花色苷。芦丁在8...  相似文献   

4.
以小苍兰(Freesia refracta)16个不同花色品种及后代为试验材料,对花瓣色素用特征显色反应和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分析其色素的成分和花色素苷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小苍兰花色的色素属于类黄酮化合物,含黄酮和花色素苷类物质,可能含有异黄酮,不含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查耳酮和橙酮,其中黄色系品种及后代还含有类胡萝卜素.避光下小苍兰花色素苷的稳定性要强于光照;温度对花瓣色素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木莓果实红色素的理化性质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对木莓(Rubus swinhoei Hance)果实中提取的红色素理化性质进行了探讨,并就光、温度、pH值、氧化还原介质、7种金属离子、葡萄糖、蔗糖和苯甲酸钠等对其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莓鲜果中总花色苷含量高,属水溶性性花色苷类。该色素对热的耐受性较好,但耐氧化还原性和耐Vc较差;7种金属离子中Na^ 、Mg^2 、Al^3 和较高浓度Mn^2 (≥5.0mmol/L)对该色素的稳定性较好,并有不同程度的护色效果,Zn^2 对其稳定性较好,而Fe^3 和Cu^2 对共稳定性有明显的影响或破坏作用;葡萄糖、蔗糖和苯甲酸钠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鸡冠花红色素理化性质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进  彭宇  彭子模 《生物技术》2004,14(1):21-24
目的:应用植物化学原理,对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L.)红色素的理化性质及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金属离子定性反应对色素作初步鉴定;观察光、热、pH值、还原剂、氧化剂、蔗糖、防腐剂、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该色素易溶于水,在pH5以下,呈红色,初步定为花色苷类。其耐热性较差,耐可见光和紫外光性好;蔗糖和苯甲酸钠对色素稳定性无影响;H2O2对色素有不良影响;Na2SO3对色素的影响不显著;Zn^2 、Mg^2 、Ca^2 和Na^ 对色素稳定性无影响,而Fe^2 、Fe^3 、Cu^2 、Al^3 、Pb^2 、Sn^2 对色素有不良影响。结论:该色素属花色苷类,具水溶性,在一定条件下,稳定性好,是理想的植物色素。  相似文献   

7.
唐生森  陈虎  覃永康  杨章旗  汪挺  韦兵览 《广西植物》2021,41(12):2061-2068
为探究秋季枫叶呈色的关键生理因素,该文以转色期叶色为绿色、黄色和红色的枫香单株为试材,研究了L*、a*、b*值变化与叶片色素、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在变色期,3种色彩枫香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均大量降解,花色素苷不同程度积累。(2)绿色叶单株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始终保持较高含量,花色素苷含量上升4.2倍,叶片内色素含量比值始终保持稳定; 黄色叶单株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低,花色素苷含量上升4.4倍,b*值与叶绿素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负相关,与花色素苷/类胡萝卜素含量比值极显著正相关; 红色叶单株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略高于黄色叶单株,花色素苷含量上升27.2倍,a*值与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花色素苷含量显著正相关,与色素含量比值无显著相关性。(3)红色叶单株具有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因此,在枫香叶片变色期,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维持色素含量比值稳定使叶片呈现绿色;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大量降解,以及花色素苷/类胡萝卜素含量比值的升高使叶片呈现黄色; 叶绿素的降解和花色素苷的大量合成使叶片呈现红色。  相似文献   

8.
以早熟桃(Prunus persica,‘早美’、‘春蕾’)和红叶桃(Prunus persica f.atropur purea,‘筑波5号’、‘洛格红叶’)两种不同叶片呈色类型桃品种为试材,在5~9月份对其呈色过程中叶片色泽、花色素组成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叶片色差值与色素组成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探讨早熟桃和红叶桃叶片呈色差异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红叶桃叶片5月下旬叶片出现"返青"现象,叶片a*值由正值变为负值;相反早熟桃叶片6月份果实采收后叶片由鲜艳绿色逐渐变为红紫色,叶片a*值逐渐增大。(2)在试验所选的4个品种中共发现5类花色素苷,早熟桃含有3类,红叶桃含有4类,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为两种类型桃叶片所共有的且含量相对较高的花色素苷;呈色过程中叶片花色素苷种类基本不变,但各色素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3)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红叶桃叶片与早熟桃叶片的a*值分别与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且均与Ant/Chl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矢车菊素为桃叶片呈现红色的物质基础,两种类型桃叶片呈色差异并非所含花色素苷种类不同所致,而与不同种类花色素苷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以红皮砂梨品种‘八月红’和‘红香酥’为试材,比较了不同栽培地区和年份的红皮砂梨着色规律、花色素苷组分及含量,以及相关代谢酶的变化。结果显示:(1)‘八月红’和‘红香酥’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变化规律由其品种特性决定,同一品种的果皮花色素苷绝对含量受不同栽培区域和年份的影响,其组成和含量变化趋势不受影响;但不同品种的花色素苷含量变化以及着色规律有所不同。(2)红色砂梨果皮着色主要与矢车菊-3-半乳糖苷含量变化一致,且随着梨果实的发育和着色加深,果实中UDP-葡萄糖:类黄酮-3-O葡萄糖苷转移酶(UFGT)、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活性呈上升趋势,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随着果实发育而下降。(3)相关性分析表明,两品种梨果实花色苷含量与其UFGT、DFR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PAL活性相关性不一致。研究表明,梨果皮中的UFGT、DFR是影响红皮砂梨着色的重要酶。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颜色果袋对‘云红梨2号’果实着色的影响,比较了不同套袋处理下果皮外观着色、叶绿素、类黄酮、总酚、花色素苷含量以及花色素苷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 发育期的黑暗处理有利于解袋后梨果皮着色;不同套袋处理中,采前解袋自然光照射下梨果皮中花色素苷含量最高,着色最好,白色纸袋次之.不同套袋处理显著影响果皮中叶绿素、类黄酮、总酚和花色素苷含量,从而影响梨果皮的外观色泽.不同套袋处理的花色素苷合成酶活性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果皮中花色素苷含量与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和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UFG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铜对大叶相思-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了两种根瘤菌 (大叶相思、美丽胡枝子 )对Cu2 + 的耐受性以及植物 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在Cu2 + 胁迫下结瘤、固氮和生长的变化 ,讨论了大叶相思在矿山尾矿废弃地作为先锋植物结瘤固氮的可能性 .结果表明 ,大叶相思根瘤菌对Cu2 + 离子的耐受性较强 ,可以耐受Cu2 + <0 80mmol的离子浓度 ,Cu2 +对它的半致死浓度为 0 12 9mmol.在无菌砂培无重金属影响条件下 ,其固氮酶活性为 2 7C2 H4 ·μg·g-1·h-1,当Cu2 + >0 12 5mmol会导致大叶相思固氮酶活性急剧下降 ,其有效半抑制浓度 (EC50 )为0 15 1mmol,Cu2 + 为 0 5 0mmol完色抑制大叶相思固氮酶活性 ,不阻碍结瘤 ,但严重抑制植物生长发育 ,引起植物叶片白化、植株矮化 .在外加N源不接菌和不加N源接菌两种处理组间 ,Cu2 + <0 12 5mmol时 ,以不加N接菌处理对大叶相思生长有利 .大叶相思对Cu2 + 吸收积累根部高于地上组织 .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谷胱甘肽和没食子酸对紫淮山花色苷的辅色作用,本文研究了谷胱甘肽和没食子酸对紫淮山花色苷降解率、热稳定性及色差的影响。试验表明,谷胱甘肽和没食子酸能有效抑制花色苷的降解,且最佳添加量分别为0.03%和0.2%。在此添加量条件下,紫淮山花色苷在50、70、90℃水浴中的热降解均符合一级降解反应动力学规律。添加谷胱甘肽和没食子酸的紫淮山花色苷降解速率常数(k)小于对照组,半衰期(t 1/2)和活化能(Ea)高于对照组,说明谷胱甘肽和没食子酸能够增强花色苷的热稳定性。色差测定结果表明,经谷胱甘肽和没食子酸辅色后的紫淮山花色苷,其明度指数(L*)和色品指数(a*、b*)较对照组变化缓慢,颜色的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3.
阔鳞鳞毛蕨[Dryopteris championi(Benth.)C.CHr.]的叶片组织经硫酸铵沉淀、活性炭柱及DEAE-SepharoseFF离子交换柱等步骤纯化得到鳞毛蕨凝集素(Dryopteris championi lectin)。纯化的鳞毛蕨凝集素(DCL)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显示1条蛋白质着色带。其中性糖含量高,氨基酸组成中队(苯丙氨酸)含量最高,His(组氨酸)含量最低。对不同动物红细胞及人的不同血型红细胞的凝集有专一性。其凝血活性能被果糖、半乳糖和N-乙酰半乳糖胺所抑制,对温度变化较不敏感,Mn^2 和Mg2 在一定浓度范围能激活其为EDTA-Na2所抑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铅对绿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Effects of Pb^2 on the growth of mung bean(Phaseolus radiatus L.)seedlings were conducted with an experim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ry weight of roots increased by 13.01%,the dry weight of shoots decreased by 12.80%,the free proline and MDA content in leaves increased specially by 2.07% and 5.82%,the activity of POD decreased by 37.32% compared to control under 0.05mmol/L Pb^2 treatment.Under 0.5mmol/L Pb^2 treatment,the dry weights of roots and shoots decreased specially be 14.45% and 29.36%,the free proline and MDA content in leaves increased specially by 43.55% and 28.50,the activity of POD decreased by 59.37% compared to control.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b^2 interfered the growth of mung bean seedlings by destroying cell membrane intergrity and decreasing the activity of POD in leaves.  相似文献   

15.
对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和3层土壤19个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酸碱度,全盐量,Cl^-,K^ Na^ ,Mg^2 ,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P与物种多样性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酸碱度和有机质与多样性的最好拟合为二项式,即高的物种多样性出现在梯度中间位置。其余6个指标与物种多样性为显著线形负相关关系。表明全盐量,Cl^-,K^ Na^ ,Mg^2 含量越多,物种多样性越小,全N和速效P与均匀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全N和速效P含量上升,均匀度显著下降,植物个体数与土壤水盐的回归分析表明,植物多度受土壤水分和盐分影响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6.
35种鲜花的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了Fe^2 诱发的脂蛋白PUFA过氧化、H2O2诱导的RBC溶血和紫外线(UV)诱发的RBC溶血等3个体外抗氧化实验体系,对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等35种鲜花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35种鲜花中,4种杜鹃属(Rhododendron L.)植物的花勒抗氧化活性最强。一定浓度白杜鹃[R.mucronatum (Blume)G.Don]花蕾提取液的抗Fe^2 诱发的脂蛋白PUFA过氧化活性明显高于维生素C。  相似文献   

17.
彩叶草红色素的理论性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天然色素可从动植物相应组织中提取。从吊竹梅(Zebrina pendula Schnizl.)中已得到非常稳定的天然色素,从Acalypha uilkesiana中得到大量的花青苷色素,从Setcrease purpurea中也得到非常稳定的天然紫红色素。彩叶草(Coleus blumei Benth)含有大量类黄酮物质,目前,对其色素的理化性质没有详细的报道。本文探讨彩叶草红色素的理化性质,旨在为该色素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假俭草结实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中国有代表性的58份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Munro)Hack.]种源为试验材料,以假俭草品种‘Common’和‘TifBlair’为对照,对中国假俭草的种子产量及其组分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假俭草种子产量平均为15.1g/m^2,花序密度平均为1510个/m^2,平均结实率为54.4%,平均百粒重0.086g,单位花序小花数平均为20.2。各组分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花序密度、结实率、百粒重和单位花序小花数。假俭草种子产量高低主要由花序密度决定,结实率和百粒重也对种子产量有一定的作用,而单位花序小花数对种子产量贡献很小。不同种源种子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产自重庆渝北的E092种源种子产量极显著高于品种‘Common’、“TifBlair’及其他种源;有14份种源的种子产量在24.8—39.5g/m^2范围内,均高于品种‘Common’,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有17份种源的种子产量高于品种“TifBlair”,但也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人表皮生长因子 (hEGF)是由 5 3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 ,内有 3个二硫键。它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能够促进表皮细胞的生长繁殖 ,加速皮肤和角膜创伤的修复 ,加速胃溃疡的治疗和抑制胃酸的分泌 ,具有广阔的医疗应用前景[1 ] 。最近又发现hEGF在化妆品产业中有潜在的重大应用[2 ] 。这些都促进了人们试图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大规模地生产hEGF。1982年Smith等人首先在E .coli中以融合蛋白形式实现了hEGF的表达[3 ] ,随后在枯草杆菌和酵母菌中亦相继实现了表达[4] 。由于hEGF在酵母菌中表达水平很低 ,大肠杆…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野牡丹属(Melastoma L.)植物花瓣的色素成分和呈色机理,为花色育种提供参考。以野牡丹(M.candidum)、白花野牡丹(M.candidum f.albiflorum)、印度野牡丹(M.malabathiricum)、白花印度野牡丹(M. malabathricumvar.alba)、毛稔(M.sanguinrum)5种野牡丹属植物材料,采用目测法、RHSCC比色法和色差仪测定花瓣表型,应用化学显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花色素成分及含量进行初步分析与测定,通过徒手切片组织切片法观察花瓣表皮细胞的显微结构和分布特点,测定花瓣pH值、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分析对花色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牡丹属植物花瓣不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紫罗兰色系主要含花青素苷和黄酮类化合物,白色系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野牡丹和毛稔花色素分布于上、下表皮,印度野牡丹花色素分布于上、下表皮和栅栏组织,白花野牡丹和白花印度野牡丹花瓣没有发现色素积累;紫罗兰色系野牡丹上表皮细胞呈圆锥形突起,白色系野牡丹上表皮细胞呈不规则的扁平状,它们下表皮细胞全呈不规则的扁平状。野牡丹属植物花色明度L*随花瓣颜色变深而降低,明度L*与红度a*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蓝度b*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花瓣中花青素苷含量与其明度L*和蓝度b*呈显著负相关,pH值与花瓣红度a*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研究表明,野牡丹属植物花色主要由花青素苷决定,花青素苷含量、色素分布、上表皮细胞形状等是引起花色呈现多样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