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于1953、1954年在北京市发现5属19种蚊子,在居民区内常见的蚊种有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骚扰伊蚊、仁川伊蚊、背点伊蚊、中华按蚊、帕氏按蚊。 2.淡色库蚊栖止在室内暗处,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帕氏按蚊、骚扰伊蚊、背点伊蚊常栖止在畜舍内,仁川伊蚊多发现在室外阴凉处。 3.淡色库蚊成虫越冬场所为花洞子、废城墙洞、白薯窖、废砖窖、地下室、花窖等。 4.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的消长曲线一年中出现两个峯,第一个峯出现在8月上旬以前;仁川伊蚊于8月上中旬出现一个峯。另外,在一年内以淡色库蚊活动的期限为最长,约7个月左右,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次之。 5.蚊子与当地脑炎流行的关系已予讨论,并推论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可能为本市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2.
文献介绍     
铃木照磨,1962.空中喷酒药剂的性质。植物防疫 16(3):122—24 畑井直树,1962.空中喷酒药剂落下量调查法。植物防疫 16(3):125—27 福田秀夫,1963.有关颗粒剂及液剂的落下量的调查。植物防疫 17(3):98—100 这三篇文献是介绍飞机喷药的性质与喷药质量的快速简易测定方法。 飞机喷药是在一定飞行能条件下进行的。常受地势和气象条件、药剂物理性质、喷药装置以及航空技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喷药结果往往不能绝对均匀,因而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蚊子对人们的危害,大家都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吸人们的血,而且还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疾病。那应如何消灭蚊子呢?消灭蚊子的方法一般不外乎用化学药剂“DDT”、“666”等,另外用人工捕杀及填塞污水沟等等也可从防止蚊子的繁殖。但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上有某些限制,并且也是不够经济的。如蚊子幼虫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在松树干上涂刷有持久性的药剂以防治越冬松毛虫的可能性。1947—48年在南京试验及实施防治的结果简述如下: (一)在实验室内使越冬松毛虫爬行越过涂有一市尺宽各种药液的松树干的结果,证明5% DDT,1%γ666,与5% 1068的悬液或溶液。在涂药的当天均 有相当高的杀虫效力,惟一周以后γ666与1068完全失效,仅DDT仍保持强大的毒力。DDT水悬液显著较DDT火油、大豆油或丙酮溶液为佳。涂有5%DDT悬液的松树杆曝露田间六星期后,杀死松毛虫能力仍达100%。 (二)据试验的结果,自制的可湿性DDT,内含DDT50%,稀释剂45%,与肥皂5%,尚适宜于防治松毛虫之用。 (三)松毛虫爬行的次数对涂药面积上DDT毒力的影响极微,在二十平方市寸涂有5% DDT悬液的小面积上,9天之内经过1800头松毛虫爬行后,毒力仍未减小,死亡率尚在90%以上。 (四)夏季松毛虫较越冬松毛虫不易杀死。夏季松毛虫抵抗DDT的能力随龄期而增强。试验中显示如增加药液浓度至含DDT 10—15%,或增加涂药的宽度至2—3市尺,夏季幼虫亦能中毒死亡。故树干涂药法亦可应用在夏季防治上,惟必须在涂药后将松毛虫从树上击落,使其在爬返树冠时接触药剂而死亡。 (五)自然情形下,南京松毛虫在十一月即开始下树越冬,至来年三月初开始活动上树,故采用树干涂药法防治下  相似文献   

5.
1959—1960年作者等在江西、湖南等地区配合大面积防治森林害虫之际,开展了DDT等化学药剂对于不同越冬时期的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毒效试验。据野外观察结果,将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划分为5个时期。即越冬前活动期、越冬前期、越冬期、越冬后期、越冬后活动期。试验证明:不同化学药剂对越冬松毛虫幼虫的毒效随着不同时期和温度条件而变化。就一般论:DDT的效果,在比较低温(日均温10—20℃)时特别显著;666及敌百虫的效果,在比较高温时(20℃以上)为显著。其中尤以敌百虫为更甚。DDT对不同时期幼虫的毒效大小为:越冬后期>越冬前期>越冬期>越冬前活动期>越冬后活动期≥夏季(4-5龄)幼虫;其中以越冬后期幼虫抵抗力最弱。从原则上论这是施药的最适宜时期,从25% DDT乳剂4,000倍稀释液在越冬后期(2,3月间)施用,毒效可达92%以上,用6,000倍稀释液亦达82%以上。如用γ6%可湿性666,800倍稀释液在越冬前、后期使用,毒效可达70-80%以上。50%敌百虫乳剂在温度20℃以上时(越冬前、后活动期)毒效显著增高。此时如用5,000-6,000倍稀释液喷洒,毒效可达70-80%左右。由此,作者认为:在长江以北,每年发生2代以下的松毛虫地区,可用DDT和666稀释液在越冬前、后期进行防治。长江以南,每年发生2代以上的马尾松毛虫地区,不但可用DDT、666来防治越冬前、后期幼虫;而且在幼树林地内越冬期的幼虫亦可防治。在上述地区内,敌百虫乳剂仅适于在越冬前、后活动期或夏季幼虫期温度较高时使用。就一般论,在越冬前期施用药剂时,如能选定在寒流侵袭之前喷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在进行杀虫剂生物测定时,各种环境因子对毒效有很大影响。Busvine (1957) 对此有较全面的评述。在各种环境因子中,早在1945年 Liadquist就注意到DDT在不同温度下对家蝇的击倒率有显著差异。1948年Fan等报告用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幼虫作浸液法测定,不但进一步证实DDT在低温下毒效较好,且发现剂量的高低,对温度系数有很大影响。例如测试浓度在0.1 ppm时是正温度系数,而0.002 ppm时即呈负温度系数。1961年Das等以光反应方法研究DDT在不同温度下对埃及伊蚊幼虫的毒效,其结果大致与Fan等的相同。近年来我们在进行有关影响蚊幼虫对药剂敏感度变异因子的研究中,发现温度确为重要因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可湿性DDT粉剂是DDT主要加工型式之一,近年大面积除治大田作物、果树、蔬菜及储粮害虫方面,使用量正日益增大。因此,急须提高加工质量与药效,降低用药量与减少施药次数,充分发挥使用效益。 接触杀虫剂的毒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制剂的理化性状及药剂与昆虫接触的条件,如可湿性DDT粉剂要求具备优良的悬浮性和展着性,这是影响药剂喷射质量的主要因子。而粉粒的细度又是影响悬浮性的重要因子,国内外资料证实,可湿性DDT粉剂,药粒细度对杀虫毒力有显著影响。在一定细度范围内,毒药粒子愈细,杀虫毒力愈大。苏联资料证明DDT粉剂的毒力直接由小于20微米DDT粒子的含量决定。 过去我们重点研究多种可湿性DDT制剂的理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使用飞机喷药防治棉花害虫已取得了一些成绩。所用农药一般为单纯DDT。1960年江西九江市曾将DDT和敌百虫混用。但我们在湖北黄梅县使用过程中发现单纯使用25%DDT乳剂对棉叶跳虫效果不稳定;DDT和敌百虫混用因敌百虫价高,增加成本。棉花蕾铃期害虫种类很多,为解决“一药多治”和防治适期,我们在1960年在湖北黄梅县结合飞机治虫作了一些试验研究,并在生产上进行应用。现将初步结果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室内药效测定结果 在飞机喷药后于当天摘回棉叶放在培养皿或马灯罩内饲养斜纹夜蛾幼虫,并接种羽化后1—2天的红铃虫、金钢钻的雌雄成虫。以未经喷药的棉叶作为对照。结果如表1、2。  相似文献   

9.
神经毒性杀虫药剂对家蝇头部环腺苷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燕  张宗炳 《昆虫学报》1989,32(4):393-398
本文报道用七类20种神经毒性杀虫药剂处理家蝇(Musca dcmestica vicina),发现引起环腺苷酸(cAMP)增加的药剂有:DDT、菊酯类和甲脒类,而BHC、狄氏剂、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沙蚕毒素均没有影响.并做了DDT、溴氰菊酯和杀虫脒中毒0—8小时内cAMP变化的时间曲线,以及DDT中毒0—8小时内腺苷酸环化酶(ACE)活性的时间曲线.结果表明:DDT中毒1小时引起cAMP达一峰值,2小时后回到原位;2—8小时内持续而缓慢的上升;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曲线与此基本一致,但2—8小时内活性增加不大.溴氰菊酯中毒引起cAMP变化的时间曲线与DDT的基本一致,只是第二次cAMP上升更高二些.杀虫脒引起cAMP的时间变化曲线是0.5小时达一峰值,1小时基本回到原位,2—4小时有一个上升较快、较高的峰.我们认为,DDT引起cAMP值的第一次上升是激活了ACE造成的,第二次上升可能与钙调蛋白和磷酸二酯酶有关.杀虫脒引起cAMP值上升,是因为激活了章鱼胺激性的ACE.  相似文献   

10.
白纹伊蚊对光线与二氧化碳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纹伊蚊Aedesalbopictus是重要的媒介昆虫 ,骚扰叮咬、传播病菌 ,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该文利用市场上流行的不同型号的 2种驱蚊灯和 4种诱蚊灯分别处理白纹伊蚊种群 ,观测其行为反应 ,结果表明白纹伊蚊在活动、取食和存活等方面均产生保护性行为反应。未照射 (CK)蚊子生长正常、活动性强、取食活跃、存活率高。除虫灯光线照射后 ,初期 ( 1d内 )蚊子活泼、活动量较大、存活率较高 ;前期 ( 1~ 3d间 )活动加剧、取食减少而存活率降低 ;一定时期 ( 3d)后活动性逐渐降低、取食越来越少、存活率明显下降。除虫效果检测表明 ,诱蚊灯的诱杀效果比驱蚊灯的驱逐作用对减少蚊虫的数量更明显 ;同时显示 ,诱蚊灯的灭蚊效果均较好 ,但诱蚊作用不十分理想。继而探索出一个对白纹伊蚊具有较好引诱效应的二氧化碳 (CO2 )浓度 4 464× 1 0 -4mol L ,并与紫外线诱蚊灯结合试验表明 ,一定浓度的CO2 能够显著提高诱蚊灯的诱杀效果 ,这可为开辟蚊虫物理防治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夏季,研究人员对蒙古高原长约1100km的乌兰巴托—锡林浩特草地样带开展考察,获取了46个样地的物种数量、地上生物量等数据;基于全球GHCN(全球历史气象网络)数据集,提取了样带夏季(6—8月)月均温度和降水总量;继而根据自然地理和行政区边界,将草地样带大致分成北部(蒙古国乌兰巴托—蒙古国艾日格)、中部(蒙古国艾日格—中国苏尼特左旗)和南部(中国苏尼特左旗—中国锡林浩特),开展了分析。研究表明:(1)样带夏季平均温度的空间分布形态呈现明显的倒"U"型分布,南北两端温度较低,中部温度较高;夏季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态则与之相反,呈现南北两端降水量较高,中部降水量较低的正"U"型分布;(2)样带上植物物种数量、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形态均呈现正"U"型分布,即在生态景观类型为典型温性草原的样带南部和北部地区,其生物多样性、地上生物量明显好于呈现为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荒漠景观的样带中部地区。(3)相关分析体现了大尺度(高原样带尺度)上植被特征与水热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植物物种数量、地上生物量与夏季月均温度均呈现负相关,而与夏季降水总量则呈现正相关关系。(4)偏相关分析反映了局地小尺度上植被特征与水热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温度和降水要素对于植物物种数量、地上生物量均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在鼠类数量动态的第一篇报导中(夏武平1964),已将带岭林区小形鼠类数量变动情况加以描述,现在再来探讨气候条件对它们数量的影响。有关研究方法、环境条件、工作时间等于此就不再重复了。主要研究对象仍是红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tilus)、棕背(鼠平)(C.rufocan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 一、工作期间的气候概况 第一篇报导中已经指出带岭林区,地处寒温带,冬季很长,真正的夏季极短,气候比较潮湿,年降水量为733.7毫米(1956—1958年平均值),多集中在6—9月。今将1955—  相似文献   

13.
橄榄星室木虱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佘春仁  潘蓉英 《昆虫学报》1997,40(2):177-182
记述橄榄星室木虱Pseudophacopteron canarium Yang et Li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天敌种类和药剂防治试验。此虫在福州一年发生7~9代,第一代成虫始见于4月下旬,世代重叠明显,一年中的7月上旬至9月上旬先后出现三个成虫高峰,而以9月上旬的成虫数量最多。药剂防治试验表明,20%灭扫利防效最好,喷药后第2d药效达96.5%;其次是10%溴氟菊酯,喷药后第2d药效达到93.8%;此外,2.5%敌杀死、40%氧化乐果与80%敌敌畏等药效也在81%~90%。天敌种类繁多,诸如瓢虫、草蛉、郭公虫、蜘蛛与捕食螨等。尤以瓢虫的种类和数量都相当多,在抑制橄榄星室木虱的种群消长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工作还包括首次引用绿僵菌属(Metarhizium)于橄榄星室木虱之防治,开辟了该虫防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敦煌莫高窟崖顶灌木林带防风固沙效应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汪万福  王涛  李最雄  张伟民 《生态学报》2004,24(11):2492-2500
敦煌莫高窟的风沙防治必须要建立一个完整的防护体系 ,灌木林带的建立是这一综合防护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已建立的两条灌木林带防护效应的观测分析 ,结果表明 :灌木林带使其周围的气流场重新分布 ,改变了近地表风沙流结构 ,0 .5、2 m高处的风速梯度发生显著变化。在林带高 2 0~ 30倍的有效防护范围内风速降低 6 8.1%~ 4 0 .7% ,两条林带后2 m处的输沙率分别是林带前缘 30 m对照处的 1/ 38和 1/ 138,3a时间灌木林带内积沙厚度达 0 .7m。沙地浅层 (0~ 2 0 cm )细沙(0 .2 5~ 0 .1m m)和微沙 (0 .1~ 0 .0 5 mm)含量分别增加了 2 0 .6 %、5 .5 % ,有机质含量在植物根系分布范围内成倍增加。灌木带对区域小气候的改善效应明显。流沙地 0 .5、1和 1.5 m高处日平均气温比灌木带内分别高出 0 .5、0 .9和 0 .2℃ ,而相对湿度灌木林带内比流沙地平均高 0 .4、0 .3和 0 .1%。浅层土壤 (0~ 2 0 cm)温度昼夜变程与地表温度变化基本呈正弦态分布 ,并以垂直方向向下传递 ,但变幅较地表为小。灌木林带内 0~ 2 0 cm土壤平均温度比流沙地高 0 .7℃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采取"冬蓄夏泄"(冬季水位175 m,夏季145 m)的运行方式,自2007年水库试验性蓄水以来,淹没区(348 km2)原陆域植物及其群落大量消失,形成永久性水域和逐渐适应消落带环境的植物群落。本文分析了三峡水库运行对淹没区及消落带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蓄水前,三峡水库淹没区共有维管束植物769种(隶属121科400属),优势植物生活型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蓄水后维管束植物下降到约300种,其中一年生草本所占比例由蓄水前的26.42%上升为45.46%,多年生草本由蓄水前的44.43%下降为32.47%,木本植物(乔木和灌木)由蓄水前的23.71%下降到15.15%,灌木已不再是优势植物生活型;(2)消落带形成初期(2008-2010年),植物种类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一些物种如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在连续几次高强度的淹水后竞争优势表现明显;(3)消落带物种多样性随着高程的升高而增加,其中物种丰富度指数呈指数上升趋势,低高程区158 m处为8,中高程区164 m处为10,高高程区170 m处则达到13,而Shannon指数则呈S形增长趋势,其两个拐点分别出现在150和171 m处。由于三峡水库消落带刚形成8年,这种时空变化趋势及其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甘蓝夜盗虫的老龄幼虫(5—6龄),白天都潜伏在植株附近的表土下或大的枯叶下,只在晚上8点以后出来取食。于是,就本着敢想敢干的精神以25%DDT乳剂200倍液破例的在夜间进行了施药防治的尝试。防治的结果令人满意,兹将经过介绍如下: 1.施药前的准备工作:先于白天在田间按每2垧地划分一片,并准备好药剂、喷雾器、标记以及其施  相似文献   

17.
《昆虫知识》2008,45(2):174
冰岛北部的Myvatn湖的生态系统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单一物种在其中居支配地位。Myvatn翻译成英文为“midge lake”(蚊子湖),在该湖生态系统中居支配地位的是不咬人的蚊子——蠓。这种动物占该湖次级生产力的2/3,是当地鱼和鸟的主要食物。蠓数量波动极大,相差近6个数量级,波动周期不规则,在4—7年之间。对25年间获得的种群监测数据所进行的一项新的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18.
现行高中《生物》选修教材中有这样的内容:C4植物的叶片中,围绕着维管束的是呈“花环型”的两圈细胞:里面的一圈是维管束鞘细胞,外面的一圈是一部分叶肉细胞.C4植物中构成维管束鞘的细胞比较大.里面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这种叶绿体不仅数量比较多,而且个体比较大.叶肉细胞则含有正常的叶绿体。有的学生据此推测:在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由于没有基粒,因此不能进行光反应,只能进行暗反应。  相似文献   

19.
植物种子     
种子的主要作用 ,在于保证植物后代的繁衍。依靠种子 ,植物得以到处传播 ;植物大量结子、传宗继代的本领 ,是亿万年自然选择的结果。1 植物种子的传播在夏末秋初时 ,当你走进野草丛生的山野时 ,常会听到“僻拍”、“僻拍”的响声 ,有时甚至会受到突然的袭击。原来这是一些植物的果实已经成熟 ,由于果皮的爆裂 ,产生出一种弹力 ,把种子飞弹出去。以这种方式传播种子的植物有绿豆、大豆和豌豆等。生长在地中海沿岸和非洲北部的有一种叫“喷瓜”的植物 ,它的果实成熟以后 ,只要受外力稍一触动 ,就脱落下来 ,里面的种子随着一股粘液突然地喷射…  相似文献   

20.
棉红铃虫田间产卵规律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深甫 《昆虫学报》1959,(6):515-522
红铃虫是一种为害棉花的大害虫,不但减少棉花产量,而且降低品质。黄河流域棉区因红铃虫为害损失棉花10%左右,长江流域棉区损失20—30%。因此,消灭红铃虫的为害,实为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消灭红铃虫必须采取越冬期和田间的综合防治措施。过去指导田间药剂活期防治,主要依靠观察老熟幼虫的化蛹羽化和调查青铃的羽化孔,预测各代成虫羽化初期、盛期,以便发动群众进行田间喷药。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