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十年代初,Friend等人首先建立了Friend小鼠红白血病细胞系。这种细胞系是由病毒在小鼠体内诱发红白血病后,再经一系列分离、培养过程而获得。该系细胞可被诱发产生分化标志的血红蛋白,因此成为细胞分化与肿瘤细胞恶性相关研究的重要模型。为了了解该细胞系的遗传学特性,我们对所引进的Friend细胞系进行了染色体G, C带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2.
Friend 白血病毒(FLV)是有双层套膜的C 型 RNA 肿瘤病毒,由受感染的细胞芽生。成熟的病毒颗粒呈圆形,直经约100毫微米,电子密度深的拟核含 RNA 和蛋白质,RNA 单链,约占病毒的1%。成熟的小鼠白血病病毒有类似鸟类髓细胞白血病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两个35S 亚单位约为3×10~6道尔顿,RNA 分子量为10—12×10~6道尔顿。这类 RNA 肿瘤病毒(Oncorna 病毒)都含有反转录酶,它的合成受病毒基因组中 pol 基因的控制。基因组  相似文献   

3.
程立  殷莲华 《微生物与感染》2002,25(2):12-14,17
慢性白血病病毒包括禽白血病增生症病毒、猫白血病病毒、牛白血病病毒、长臂猿白血病病毒和小鼠白血病病毒等,它们的基因组结构完整,具有病毒复制能力,但是序列内不含有癌基因,这是此类病毒的共同特点,其中以小鼠白血病病毒最具代表性。小鼠白血病病毒感染动物后可产生不同类型白血病,潜伏期较长(3-4个月)。小鼠白血病病毒诱发白血病机制较复杂,是一个由多因子参加、多阶段发展的过程。本文就小鼠白血病病毒前病毒插入诱发的淋巴细胞白血病和粒细胞白血病中,原癌基因激活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自1951年Gross应用AK近交系白血病小鼠的无细胞提取液接种C_3H近交系新生乳鼠诱发白血病后,病毒与白血病的关系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相继的又建立了多株病毒性小鼠白血病模型,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已经肯定鸡、小鼠、猫、牛和猿猴等白血病的发生与病毒有病因学上的联系。近年来,国外利用这些动物模型对白血病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肿瘤基因及其产物和诱瘤的机制等方面从分子生物学水平  相似文献   

5.
L6565小鼠白血病病毒诱发小鼠白血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病毒与白血病发生的关系,我们用L6565小鼠白血病病毒(L6565MLV)悬液感染乳鼠,每周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及病理变化,并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动态检测小鼠体内病毒核酸的分布.结果发现小鼠感染病毒后3~5周,其脾脏和淋巴结呈早期白血病的病理改变.至第10~12周小鼠发生淋巴细胞白血病,表现出耸毛、活动减少、腹膨胀等症状.病毒核酸于感染后第2周首先在小鼠胸腺、脾脏检测到,随时间延长,病毒核酸广泛分布在外周血、胸腺、脾脏、淋巴结等多种脏器组织中.本实验表明L6565小鼠白血病病毒可诱发小鼠白血病,其机制可能与病毒促使淋巴细胞向白血病细胞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生和成年的Fv 4基因杂合子小鼠 (BALB/C小鼠×G小鼠 )对Friend小鼠白血病病毒 (Fr.MuLV)感染的敏感性差异及其与小鼠淋巴细胞表面Fv 4基因产物的表达量的关系。方法 :经腹腔接种Fr.MuLV分别感染新生和成年的杂合子小鼠 ,观察小鼠对Fr.MuLV感染的敏感性差异 ;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 FACS测定法 ,分别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表面的Fv 4基因产物进行定量检测与分析。结果 :接种病毒后 ,新生杂合子小鼠可被病毒感染并出现脾脏肿大等症状 ,而成年杂合子小鼠则不发病 ;但是 ,在新生和成年的杂合子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表面均可以检测出Fv 4基因产物 ,其表达量基本相同。结论 :新生和成年的Fv 4基因杂合子小鼠对Friend小鼠白血病病毒感染的敏感性不同 ,但该敏感性差异与小鼠细胞表面Fv 4基因产物的表达量无关。提示Fv 4基因杂合子的抗Fr.MuLV感染可能还有其他机制或因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病毒与白血病发生的关系,我们用L6565小鼠白血病病毒(L6565MLV)悬液感染乳鼠,每周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及病理变化,并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动态检测小鼠体内病毒核酸的分布,结果发现:小鼠感染病毒后3-5周,其脾脏和淋巴结呈早期白血病的病理改变,至第10-12周小鼠发生淋巴细胞白血病,表现出耸毛、活动减少、腹膨胀等症状。病毒核酸于感染后第2周首先在小鼠胸腺、脾脏检测到,随时间延长,病毒核酸广泛分布在外周血、胸腺、脾脏、淋巴结等多种脏器组织中。本实验表明L6565小鼠白血病病毒可诱发小鼠白血病,其机制可能与病毒促使淋巴细胞向白血病细胞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阿霉素诱导小鼠红白血病MEL细胞免疫原性死亡的实验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小鼠随机实验对比方法,共选择60只成年雄性小白鼠,将其随机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是红白血病对比组;空白对比组和阿霉素诱导组,每小组共20只小白鼠。其中红白血病对比组采用尾部静脉注射无菌磷酸盐缓冲剂200,然后在8天后为小鼠注射MEL细胞200(细胞密度为)。阿霉素诱导组小鼠注射的MEL细胞需要和阿霉素进行诱导培养超过24小时,共注射200(细胞密度为)。空白对比组不注射任何药物,分别记录三组小白鼠的患病情况、生存时间和外周血白细胞含量。结果: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阿霉素浓度越大就会导致MEL细胞凋亡率越大。红白血病对比组当中首只死亡小鼠出现在注射后第13天,而阿霉素诱导组则发生于注射后第35天。同时红白血病对比组小鼠血液当中外周血白细胞含量为10.29,而阿霉素诱导组则仅为8.57。两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霉素具有促进MEL细胞凋亡的作用,对小鼠红白血病有着极好的治疗和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应用了染色体显带技术已能识别小鼠肿瘤细胞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特征。Dofuku等首先报告AKR小鼠自发的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具有15三体性核型。Chang等和Wiener等分别在放射,放射白血病病毒(radiation leukemia virus)以及化学致癌物等因素诱发的小鼠淋巴性白血病细胞都发现有15三体性。15三体性是否为小鼠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特异性染色体改变,尚需更多的资料证实。L_(7212)小鼠白血病是将615系小鼠的一个自发的淋巴瘤移植于同系小鼠而建成的一株可移植性肿瘤,由615小鼠已获得多株移植性肿瘤。研究这些瘤株的核型不仅有助于瘤株的鉴别,并对探讨肿瘤与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也有一定意义。为此,我们检查了小鼠L_(7212)白血病的核型。发现L_(7212)小鼠白血病细胞具有41条染色体,比正常小鼠多一条染色体。经G、C显带分析,属8三体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基因修饰红细胞输送左旋天门冬酰胺酶(L-ASNase)的体系。方法:采用2A联体技术将L-ASNase和红色单体荧光蛋白基因分别置于红细胞特异性基因调控元件或非组织特异性短延长因子1α启动子控制下,构建慢病毒载体,分别包装成组织特异性重组慢病毒或非组织特异性重组慢病毒,测定病毒滴度,并分别感染靶细胞,用六氧苄基鸟嘌呤/卡莫司汀联合筛选以富集感染的小鼠红白血病阳性细胞;用六亚甲基二乙酰胺诱导富集的阳性细胞向红细胞分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红色单体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表达,荧光显微术观察基因表达产物在细胞中的定位,免疫印迹分析L-ASNase的表达水平,评估在红细胞分化过程中组织特异性重组慢病毒的表达优势。结果:经限制性内切酶谱分析和序列测定,构建的重组慢病毒载体结构正确;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非组织特异性慢病毒感染的HeLa细胞中,L-ASNase主要表达在细胞质,单体红色荧光蛋白主要表达在细胞核内,提示2A序列通过自裂解使同一读框中的2个基因获得了表达;用50μmol/L六氧苄基鸟嘌呤-50μmol/L卡莫司汀联合筛选,可有效富集感染的小鼠红白血病阳性细胞;经六亚甲基二乙酰胺诱导,第7 d的MEL细胞中表达的重组L-ASNase浓度达0.3 U/mg总蛋白。结论:红细胞特异性慢病毒载体可以在小鼠红白血病细胞向红细胞分化过程中使携带基因的表达逐步增高,优于非组织特异性慢病毒载体。本研究为基因修饰造血干细胞、并通过体外细胞分化的方法大量产生携带L-ASNase的红细胞治疗恶性血液病奠定了临床前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程立  殷莲华 《微生物与感染》1999,22(5):10-13,24
小鼠白血病病毒分为两类;(1)急性转化MuLV:Abelson,MuLV 其代表,基因组含有v-abl癌基因,编码产生P120^gag-abl磷蛋白,诱发小林巴细胞白血病,(2)慢性转化MuLV:极大多数MuLV均属于此类。基因组不携有v-onc癌基因为其特点,Moloney-MuLV(M-MuLV)是研究这类MuLV致瘤机制的良好模型。白血病生成中包括原癌基因激活、MCF重组体形成、15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12.
小鼠胎肝是小鼠发育早期主要的造血器官,红系细胞在胎肝造血过程中形态特征和组成成分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根据红系细胞体积的变化,利用Countstar细胞计数仪对小鼠E12.5-E17.5胎肝中直径8-14岬细胞进行数量统计,再结合观测到的红系细胞的形态特征和血红蛋白表达量的不同,将E9.5.E17.5胎肝中的细胞分为10类。统计结果显示,随着胎肝造血系统的发育,哺乳类红系细胞在终末分化时出现细胞体积减小、细胞核固缩、排核和血红蛋白表达量增加等时序性变化。红系细胞表面特异标志Terll9和CD71在EryD中高表达而在成体骨髓细胞和外周血细胞中表达较低的结果表明胎肝中红系细胞具有较高的分化能力。这些数据为研究红系分化、克隆红系分化相关基因及探讨红白血病发生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带有L6565小鼠白血病病毒的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L6565小鼠的胸腺、脾脏、肝脏和肾脏组织,以及外周血的无细胞提取液,分别感染NIH3T3细胞,经逆转录酶活性测定,挑选出两株感染了L6565白血病病毒的细胞,并证实L6565白血病病毒感染小鼠后主要分布于血液和淋巴系统。电镜下可观察到细胞内含有A型和C型病毒颗粒,细胞的倍增时间分别为18和16小时。细胞的XC合胞试验为阳性,在光镜下未观察到细胞的形态发生转化。收集细胞内和释放到细胞培养液中的病毒并注入新生小鼠皮下,两个月左右做血象和组织病理检查,存活小鼠全部发生了淋巴细胞型白血病。  相似文献   

14.
赵乃坤  杜维霞  刘秀敏 《遗传》1984,6(2):27-28
动物白血病模型是实验白血病研究中不可 缺少的重要工具。近20年来,国内先后建立 了10余株小鼠淋巴细胞或网状细胞白血病模 型〔1,有些已作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有不同 程度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2,37 L,:是辐射诱发的雄性LACA品系小鼠粒 细胞白血病用脾细胞悬液给同系成年小鼠尾静 脉接种建立起来的可移植性粒细胞白血病模 型。有关L,,的一般生物学特征已作过初步报 道[410现将其染色体分析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5.
L615小鼠白血病实验模型,是用我们分离的津638病毒诱发的615小鼠白血病脾细胞悬液,在同系成年小鼠进行细胞移植而建立。目前已保种8年,传代462代。通过一般生物学观察证明:本白血病株具有接种简便、多种途经接种均可致病并不受接种鼠龄的影响、成功率100%、无自发缓介、发病时间一致、存活时间短而规则(6.5±0.04天)等特点,为我国白血病及肿瘤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工具。 本实验中,成年615小鼠一次口服大量L615白血病脾细胞悬液也可引起白血病,并在短期内(10—12天)致死。致病原因可能是活的白血细胞直接侵入。在部分口服白血病脾细胞悬液后未发病的动物中,个别动物获得了对L615白血病细胞再接种的免疫力,因而提供了口服白血病活细胞获得免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急性髓性白血病HB-1细胞系是由辐射处理的CBA/N小鼠脾脏细胞克隆并建立起来的。静脉注射HB-1细胞到正常CBA/N小鼠体内会诱发急性髓性白血病综合症,并使小鼠2周左右死亡。一般情况下,白血病细胞被接种到小鼠后会侵入造血器官、肺、肾和肝脏。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令人感兴趣的现象,不仅在小鼠的肺、肾和肝脏中,而且在大脑和小脑中也观察到了HB-1细胞。白血病细胞能穿过血脑屏障在正常情况下是难以理解的,因为血脑屏障可阻止血细胞进入脑内,并且严格有选择地让小分子通过。因此,HB-1细胞将是阐明形成血脑屏障的内皮细胞上的附贴分子和选择性地让特殊细胞侵入脑的一个很好的模型。  相似文献   

17.
MLL基因的异常重排会引发急性淋巴系(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该文详细阐述了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MLL-AF9构建小鼠AML模型的方法。该研究比较了免疫磁珠法与5-氟尿嘧啶(5-FU)方法富集骨髓细胞的效率,以及不同时间点收获的病毒对骨髓Lin-细胞感染效率的影响。通过流式检测发现, 5-氟尿嘧啶富集的骨髓Lin–细能够被48 h收获的病毒高效感染。受体鼠在移植了MLL-AF9感染的骨髓Lin–细胞60天后,外周血、骨髓、脾脏组织中均有大量的白血病细胞浸润, RT-qPCR也验证了白血病靶基因的表达上调,表明小鼠AML模型的成功构建。这项研究为从事白血病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小鼠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为研究白血病发病机理与研发白血病治疗药物提供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业已有一名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一种常见的成人白血病)患者的细胞中检出一种正常细胞蛋白质的变异。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Owen Witte说:“由于这种蛋白质及其生物化学活性的检出,很可能找到了确诊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生物化学标志”。这个发现还促进了对遗传改变如何诱发癌症的了解。它把引起动物癌症的病毒基因的研究和癌症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的临床研究结合在一起。科学家在研究一种引起小鼠白血病的病毒时发现,称为V-abl的关键基因会编码一种能够催化在蛋白质的某些位点(酪氨酸)上增加一个磷酸基的蛋白质。业已证明,这种磷酸化(或激酶)活性亦与其它癌症的恶性有关。病毒基因V-abl与细胞基因C-abl密  相似文献   

19.
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增殖性肿瘤,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成人恶性肿瘤中的发生比例也在逐渐上升,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与生存.MLL重排白血病(简称MLL-r)是其中一类具有独特生物学行为的白血病,MLL融合蛋白是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之一.MLL融合基因MLL-NRIP3(简称NRIP3)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型MLL-r.有文献报道运用MLL-NRIP3融合基因可以建立白血病小鼠(Musmusculus)模型,并在白血病小鼠模型上研究其关联基因的敲降或过表达对白血病进程的影响,但未对其本身生物学特性进行单独研究.为了更加充分认识这一新的白血病类型,本研究将检测这类白血病的基本生物学表型,包括移植白血病细胞后受体小鼠生存期;白血病细胞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白血病干细胞(LSCs)的比例、数目与功能;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等,并验证白血病复发、难治的关键细胞LSCs的表面标志是否同样适用于MLL-NRIP3白血病细胞.结果显示,与研究较为成熟的MLL-AF9(简称AF9)相比,MLL-NRIP3受体小鼠生存期较MLL-AF9延长,白血病细胞的迁移能力较MLL-AF9弱,黏附能力反较MLL-AF9强,而两者在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方面的生物学特性基本一致.体外克隆形成实验和极限稀释实验提示MLL-NRIP3白血病LSC数目、比例及功能较MLL-AF9白血病LSC降低.由此可得出结论:MLL-NRIP3诱发的白血病小鼠模型是低LSCs富集型MLL-r.  相似文献   

20.
肿瘤病毒——凡能在人和动物体内诱发肿瘤或转化体外培养细胞的病毒叫肿瘤病毒。人类的肿瘤病毒是在动物肿瘤病毒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Ellerman和Bang首先(1908年)发现了鸡白血病,三年后Rous又发现了鸡肉瘤,30年代后相继发现兔、蛙、狗、鼠等种属的肿瘤病毒,特别是1951年Gross首先发现小鼠白血病病毒。近年来发现一些人类肿瘤和病毒的关系极为密切,如: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1964年)和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乙型肝炎病毒和原发性肝癌;人乳头状瘤一些病毒株和子宫颈癌等都有些证据。更重要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